教师通讯员培训学习体会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通讯员培训学习体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5-05

教师通讯员培训学习体会

充电以后劲更足,不用扬鞭自奋蹄

每一次学习和思想的交流都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我于5月25日至28日参加了《z日报》和z教育社在z联合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zz等报社社长、编辑部主任和四位优秀记者就记者职业道德,新闻写作等,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幽默风趣,散发着智慧的报告和讲课,给我带来了一场思想与心灵的洗礼,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对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认识。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获益颇丰。现将学习体会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对教育宣传有了新的认识。

宣传是对一个单位工作情况的介绍和推广,也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练,更是理论的升华和传承。宣传不仅可以提高单位的社会知名度,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还可以增强本单位职工的自豪感,激发其工作动力;也可以促进每个员工对本单位工作的思考和认识,增强本单位的再生能力。教育新闻宣传是一个单位、每一位通讯员甚至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宣传也是一种生产力,宣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一个单位不重视宣传、不愿宣传,是不明智的。因为,工作和成绩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你不宣传是对每个人劳动的不尊重,是对他们智慧的扼杀和轻视,他们的工作动力慢慢就会消减。如果你认为,本单位没有什么可宣传的,说明你没有做工作吗?不是的。是因为你还没有总结和提练,或者说,你没有思考和沉淀,恰巧说明你没有能力和水平。所以,新闻宣传千万不是可有可无。

第二、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要用心做人,用心生活,用心工作。

在讲课中,编辑和记者们举了很多、很好的例子,教我们怎样去找新闻的价值。他让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要有一双观察事物的眼睛,收集身边的每个小细节,每个发光点。随时把能有一点感悟的东西记下来,事后再经常拿出来思考。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善于和身边某一件事情联系起来,就可能写出一篇好新闻。此前,写通讯稿时,我常常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似乎很多现象只能提到一、两点,不能深入进行分析。报社的老师们谈了他们多年来的创作经验,要写好一篇好的新闻稿,还要学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留意近期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热点,了解当地发展及社会民生热点,学习优秀通讯稿写作技巧,并开动脑筋去创新,在老题材中发现新内容,用故事性、娱乐性、有用性的表达风格充实写作,才能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稿。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随处都是,要具有新闻的敏锐和更强的新闻开发能力。对某一现象的报道、某一存在问题的报道等都可以成为深度报道的材料。就看我们如何去发掘、去研究、去探索、去观察。一篇有价值的新闻绝不是听别人说出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亲自去发掘,去找寻的。要写出好新闻就是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消息,追求与众不同,精心写作。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新闻写作的方向和思路。

通过这两家报刊编辑的介绍,我对今后一段时期,报纸宣传的重点有了明确的认识。一是反映本单位学习实践*****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二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新举措,三是规范办学的新行动,四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新措施,五是师生开展文体活动的新经验,六是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七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八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基地建设新情况,九是农村教师补给新举措,十是学校道德工作新经验等。

第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包括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验证、过滤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采访的能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写作的能力,平等交流的能力,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等。要研究新闻,通过多读报纸,多研究报纸,以此来映照重要事件或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点。特别是对要投稿的报纸更要下大功夫。过去我写东西构思不好不动笔,写完了不想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写东西并不需要完全构思好了再动笔,只要脑子里有一个创意、有一个素材就要马上动笔,这样就会发现,只要一动笔,原先模糊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甚至可以变得更开阔;初稿完成后不下功夫改也是不行的,要逐字逐句的不断的修改,特别是标题,更要反复推敲。可以说改一遍一个样,等什么时候觉得比较满意了再上投,命中率也就会高许多。

本次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的技巧,更激发了写好新闻的信心和决心。我要衷心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会把这次学习的知识、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今后新闻写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做好重点报道、典型宣传。在上大报大刊上做好文章。注重与各级媒体的联系与沟通,巩固和开拓宣传渠道。今后我要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为学校的教育宣传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篇2: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心得:同研究共成长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心得:同研究共成长

20**年9月28日至30日,z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z实验学校成功举办。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人员是各县区的数学教研员、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选手、省市级教学能手、市数学兼职教研员、青年骨干教师共40多人。可以说这一批人代表了z市小学数学教学的顶尖水平。作为一名“老骨干”我有幸也参见了本次活动。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同研究共成长”。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一、镜头回放:于科长从09年7月29日成立第一届骨干教师培训班以来的主要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二、观摩了8节研讨课,其目的是为参加11月份的省级讲课比赛选拔人才。三、观课后先分组主研一节课,然后再在大会上交流自己对其他课的见解。四、于科长做大会总结,提出希望。3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可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参会者学习态度的虔诚;3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每一项活动都有序开展,无不渗透着组织者辛勤的汗水;3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像优秀的教师学习?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可以说此次培训活动我受益匪浅。

下面就从三方面谈谈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

一、活动组织科学有序

无论是参加市小学数学会议还是参加于科长组织的外出学习活动,大家都有一种体会,就是于科长工作安排周密、活动内容充实。这次活动也不例外,在培训班会议之前的半个月,于科长就下达了通知,对会议的主题、内容、上课教师、参会的人员提出了要求。每一位参会者都要从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课,根据不同的版本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带到会议组,以便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为完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在就是各位上课教师更要研究教材教法,搜集资料博采众长,不断的修改教学设计使之趋于完善,以便给大家提供精彩的课堂教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至于参会者的食宿也都安排到位。这些充足的准备为本次培训班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本次活动共开上了8节课(其中一节是承办单位的展示课,其余7节是参加本次选拔的课)。8节课涉及了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听完8节课,我有了一种感动,上课教师准备的时间虽短,有的课虽然有遗憾。但他们思考的深度、思维的宽度和掌控课堂的程度令我刮目相看。他们大都年轻充满朝气:有王晓艳、韩桂美的热情奔放;有梁绍美、王永胜的温柔细腻;有张学峰、沈如磊的幽默风趣、有吕健的成熟稳重。有精心预设的如期达成,又有节外的精彩生成;有机智灵活的神来之笔,又有仓促处理的丝丝遗憾。虽然教学的风格不同,教学的思路不同,但大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价值又都殊途同归,都是师生、生生共同经历的思维碰撞、智慧交融的探究历程。

三、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看课没有思考,就不会前进。所以本次活动,于科长安排了以讲课县区的教研员为组长的研讨小组,除了授课教师谈一谈上课体会外,更多的是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自己敏锐的眼光、以自己教研的视角,来评价本节课,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比如:王晓艳老师执教的《饮食与健康》,大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想体现数学味,就必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但是,如果面面俱到,时间又不够用。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课前对学生搜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另外对计算采取分组进行,每组承担一个项目的计算。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时间,留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再比如,吕主任提出:数学课怎样体现数学味、怎样体现数学方法、学生课后明白了什么、听课教师课后学到了什么,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从29号下午4点到晚上9点半,再到30号上午,每个研讨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课的闪光点和不足,并与上课教师自然构建讨论的空间,在讨论中再次提升教研的实效,使一些似明非明的问题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共同研究的形式不但让上课的青年教师自身获得提高,更多的是带动了所有参会教师的快速成长。

3天的会议,看到了、听到了、学到了、也体会到了,不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教研员,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钟情,对教学的研究应永无止境!而我离这些都还很远。那就和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一起,在于科长的带领下,不放弃、不抛弃,从小事做起,一路鼓励,一路同行,为z的数学教育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3:《管理与思考同行》讲座校本培训学习心得

《管理与思考同行》讲座校本培训学习心得

一次又一次的校本培训学习,对每一位参训教师来说,无疑经历了一次次心灵洗礼,从听讲座、说听课体会、谈困惑,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培训学习,可谓是“异彩分呈”啊!为了更多更好地消化这些培训内容,现将这些收获做一整理。

点击“班主任培训”

本次校本培训,李主任给我们做了《管理与思考同行》的精彩讲座。聆听讲座,我受益匪浅,不禁掩面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在心里悄悄试问自己想带出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我希望我的学生,懂礼貌、守纪律、有爱心、会学习、爱学习、乐学习。我也想让自己的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的现状离我们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有相当多的同学学习需要老师提醒,他们的纪律性不是很强----有些同学上学还会迟到,做个课间操嘻嘻哈哈;他们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上课了才想起又把书忘记在家里......这么多的问题经常让我感到苦恼和困惑.在困惑中我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发现,如果班主任对待自己的工作,肯用心,肯动脑,是可以解决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就拿课间操来说吧,我们班的男孩子总是不能快速站好队,在做操之前你推我一下,我拽你一下,要么就是几个人围着转圈圈。等我发现他们时,才会老老实实的站好.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总在心理思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一次,我站在队伍的一边,边看学生做操,边思考。我发现离我最近的孩子因为有了我的监视做得特别认真。我就想,如果指定这几个人为“体操标兵”做操的积极性不就有了吗?于是,做操一结束,我立即指定了这几个男生并对其他同学说,只要你表现突出,随时可以替换“标兵”里不好的学生,孩子到底是孩子,他们的天真、可爱有时会让你忍俊不禁。有时,我悄悄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发现“标兵队”的孩子下课以后,顾不上追逐打闹,赶紧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其他的孩子也在相互提醒着“站好,快站好!”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班主任的工作更要一路与爱同行,因为有爱便有一切!

点击“课堂教学”

转眼之间,我当语文教师已有十余年了,其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也听过无数节语文课。每每徜徉在语文课堂里,耕耘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上,心中总是充满向--对理想语文课堂的向往。那是一座圣殿,既高远,又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心,而我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努力,每一点思考,每一步路,都在通往这座圣殿。

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许多名师都形象地描述过它:教学“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课堂“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不封闭,不留痕”......美好的愿景犹如春花“树树枝枝尽可迷”。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走进去,都会让你展开无尽的想象,让你施展无穷的创意,去描绘它,构建它,丰富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次校本培训,谈谈一己之见。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听、说、读、写”,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让学生圈点批注,品味词句,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一年级有一篇阅读课《柳树醒了》,老师们喜欢在开课前和学生聊聊“春天里的发现”,如: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人们衣着的变化等等,以此引出课题。这种漫谈式的“导入”往往用时多,而学生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尝试这样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季。

(师板书:春,随后在“春”字后面画横线:春_____)

师:谁能在“春”字后面添上一个字或几个字组成词语?

生:春天、春节、春雨、春风、春暖花开、春风得意......

(教师擦去横线,重新画在”春”字的前面:_____春)

师:现在你还会组词吗?

生:立春、阳春、早春、初春......

(师再擦去横线,重新加长画在“春”字之后,并加标点:春__________)

师:以“春”字打头,说一名话,你能行吗?

生:春风吹绿了小草。

生:春天小燕子飞来了。

生:春天真美呀!

师:“春天真美呀!”是抒发感情的句子,表示感叹的语气,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么美好的春光,谁都不愿错过。它也一样,(师出示柳树图)它是谁?

生:柳树。

(师随即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融知识性、趣味性的语言积累、思维训练为一体,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实惠的。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或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或提升人格。以学生为本,我们说得很多,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却常常被忽略。

我们知道,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思维品质优秀的人总会有与众不同的理解或想法,另外,边阅读边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更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思维品质优秀的表现。

在我的身边许许多多的教育前辈,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语文课,恬恬淡淡、简简单单,却轻轻松松、扎扎实实,我无法将他样的教学艺术归于哪个流派,却可从中管窥传统教育的精化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他们都以自己活跃的教学思维和对语文教学的无限深情,实践着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自己的个性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课堂。

点击“自我成长”

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我真切感受到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个人观念。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学习+实践+反思=成长。一个人成长的首要的是不断地学习,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都非常重要,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其次,是不断地实践,将自己的学习与感悟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获得成长的保证;在实践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反思、不断写作,反思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这是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生是这样,工作是这样,教书育人亦如此啊!

学习是前进的车轮,而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捷径,就让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吧!

篇4:“中华吟诵骨干师资培训班中级班学习体会

“中华吟诵骨干师资培训班中级班”学习体会

昔我往矣,热浪滚滚;今我回已,滚滚热浪。回到久别的广州,一时很难适应这份入秋的酷热,更加怀念清风习习、垂柳依依、绿草茵茵的首都师范大学校园,那个我们吟诵中级班学习了一个多月的地方。

记得当初决定参加“吟诵第一期中级班”学习的时候,心中满是顾虑和担忧:这么长的学习时间,自己能安心学完吗?结果呢,学习真的要结束的时候,心中却是深深的不舍:“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时间过得真快呀!”是呀,身在学习中,快乐不知时日过呀!

工作将近二十年,参加过无数的学习培训活动,加起来的收获都没有这一次的大!这是怎么样的学习盛宴呀--徐建顺、戴学忱、周祖庠、赵敏俐、刘宏毅、孙鹏祥、张卫东、谢嘉幸、华锋、檀作文、曾维范、杨芬......这些以往无缘接触的顶尖专家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献上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吟诵学、语音学、音韵学、文字学、国学、文学、古琴、昆曲、声乐、民乐......

此等曾经望而生畏的学习内容变得如此的亲切可感!“老师,再给我们上多一点课吧!”每次课后的余兴未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向老师提出请求。老师的答应,让我们欣喜若狂;老师的摇头,让我们如泄气的皮球。这份失望难以持续,因为,下一个老师精彩的课又上演了......就这样每天沉浸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即使是休息日也是窝在酒店里拼命读书和练习,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呀!

这一个多月来,自己的收获是满当当的:

一、底气足了。

虽然参加初级班之后一年来自己勤于实践总结思考,也开始有自己的吟诵调,在“中华书局经典诵读活动”这些全国大型的学习活动中也教过老师吟诵,并且得到好评。但自觉才疏学浅底子薄,对吟诵的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真正跟别人讲吟诵,底气不足。

参加了中级班后,虽然在各种理念的冲击下,有时候变得更迷惑了,至今还有不少疑惑未解,但是,底气足了:我敢去讲吟诵了,无论去哪里!我不同意徐老师说我们这“第一期”是最差的,在徐老师看来,“第一次”往往有不少想得不周到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后肯定会越办越好。但是,我们第一期赢在时间!早一日学习,早一日实践,成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我会一直以这“中级班第一期”而感到自豪!

二、使命感强了。

我们一直被徐建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我们想,徐老师能请到这么多出色的专家不为钱不为利来给我们上课,他们肯定也是被徐老师所感动的。曾经有同学抱着“自私”的心态来学习,只想着为自己多学点东西而已,但是经过学习,他们的使命感被激发出来了,我自己的使命感更强了。难忘一次次饭桌上的把盏言志、击桌吟诵;我们走着听,站着吟,你教我,我学他......吟诵是快乐的,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我们要把这份快乐和乐趣带给更多的人,坚定不移地走吟诵之路,国学之路!

三、古文亲切了。

徐老师有个可贵的思想:同一个学问,他会请有不同意见的专家给我们讲课,即使跟他观念相左的,他也请来,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走吟诵之路的时候不要走偏,吟诵只是一种方法,学习古诗文最正宗、最好的方法,它不是教学的全部。音韵学,他既请主流王力派给我们讲,又请非主流的周祖庠老师给我们讲。周老师的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觉得很难、很深奥的音韵学变得亲切而重要了。周老师两本有关音韵学的书我竟然夜读不思睡。

大多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采用文本都是繁体字,但是现在的我,读繁体字跟读简体字无异,毫无滞涩感。老师引用的上古深奥的语句,我亦能读之泰然。课余时间更是一边借助词典一边啃古文,甚至试过几次连中午饭忘记吃了。什么是“废寝忘食”?这算切身体会到了。开始能沉下心去读古文了,“凡观千剑而后识器,凡操千曲而后晓声”,有目标,有动力,自会滤尽浮躁,沉心求学了。这揭橥我新的学习生涯开始了。

学习足,感受深,笔头难抒尽。对为中级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工作人员和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会一如既往地“以感恩之心走吟诵之路”。

篇5:“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三有教育培训心得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三有教育”培训心得

来到十四中第五个年头了,伴随我一路成长的有希望与失望,有欣慰与伤心,更多的是着急与迷茫。这五年来,每一个学期,我都辛辛苦苦、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英语,可到头来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这让我很疲惫,学生很茫然,家长很伤心。在学习了“三有”教育后,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教育缺失了信仰,我的课堂缺少了情感。因此,我要找回教育的信仰,实践有信仰的教育。

赵局长在“三有教育”中提到,我们的教育信仰是养正育德,止于至善。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的修养正道、养育德性做起。在以往的工作中,我性子比较急躁,爱批评学生。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坐在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既不翻开课本,也不注意听讲,要么趴着,要么低着头弄自己的东西。起先,我总是提醒他,督促他,可是他总是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干脆说:“你别管我了,到期末我给你考及格就行了!”我气得把课本给摔了,说道:“难道你是为老师学习、考试的吗?你就这么学习,就这样的态度,怎能学会、学好呢?”那天我很生气,也很着急,觉得学生都放弃自己了,我何苦呢?后来,通过其他老师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父亲,父亲又经常不在家,还给他找了个后母,后母把他托付给奶奶照顾。

奶奶只能给他做做饭,不能从学习、精神上照顾他。他觉得很自卑,对人有一股敌意。了解到这些后,我从各个方面都给了他关心,并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鼓励。慢慢的培养他的兴趣与信心。我终于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他会心的笑了。通过这个学生,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道德高尚的学生也爱曾经有过失的学生,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意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因此,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认真备课,做到尽善尽美,,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学生造成终生难忘的印象。

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成为教育的神。展有信仰的课堂,才能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