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总结: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2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总结: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不仅需要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技能技巧,需要将思维能力表现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中。在科学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科学活动强调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能让幼儿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对新鲜事物不断探究,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更快地获得新知,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那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通过几篇教学案例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积累经验获得新知

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发现、了解世界,获得经验。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一个结果,而要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从而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

比如,在“有趣的水”主题中,我在科探区投放了“谁会在水中溶解”的实验材料,有一次性水杯、水、盐、糖、沙、奶粉、塑料袋、勺子等,孩子们进入科探区时,总是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材料中最细的盐倒入水中,不一会儿就得出了实验结果―盐溶于水,和自己的经验很符;然后就尝试把糖和奶粉倒入水中,可是发现没有盐溶解得速度快,于是便用勺子在水杯中捣了数分钟,最后得出实验结果―糖和奶粉同样可以溶于水,不过速度慢了些;在前面两个实验成功后,他们又信心十足地开始第三个实验:沙能不能溶于水呢?进行这个实验时,开始他们将沙倒入水中,然后一点点加水,可是沙没有一丝反应,所以只好用勺子又捣了几下,可发现还是没用,在情急之下,他们又在杯中加了半杯水,可是水中的沙竟无动于衷,急得小家伙们又只能在那睁大眼睛静静地等待,后来在记录表上用X表示了:沙不能溶于水;在尝试塑料袋实验时,他们知道加水是没用的,所以很快就的出了结论:塑料袋也不溶于水。可见,孩子一次次的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在错误中积累了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发现,建构了新的经验,解决了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再如:有一次上午,孩子们喝完牛奶准备游戏活动,顿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鱼缸内澄清的水变得一片浑浊,小金鱼在使劲大口大口地喝水,像要把自己灌醉,我走近一看,一股浓浓的红枣牛奶味冲鼻而来,原来是孩子们想把自己爱喝的牛奶给小金鱼喝,他们认为自己能喝,所以小金鱼也能喝,但后来发现小金鱼不动了,才知道自己这种经验是不对的。“刚才小金鱼使劲在喝牛奶,可是现在快要不动了,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来救他呢?”听到我的提问后,孩子们都急切地说道:“老师,我们帮它换水吧,这样它就能动了。”我们立即来到洗手间,给小金鱼换了干净的水。不一会儿,乐乐高兴地喊道:“你们看,你们快看啊,小金鱼动了,我们把小金鱼救活了!”孩子们都开心地拍起了小手。后来游戏活动时,我就带着孩子们对“小金鱼能否喝牛奶”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经验,又通过我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小金鱼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二、同伴合作共同解惑

在科学小实验中,常常需要几个同伴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快地解决实验中的疑惑,更好地获得实验结果。如在大班教研活动《乌鸦喝水》中,老师们就引导孩子们学会小组合作探索,实验前教师介绍了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在实验时,孩子们就分工合作,部分孩子负责观察,部分孩子负责做实验,还有部分孩子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实验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实验结果一目了然。在这种共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孩子们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三、有效提问探索积极

对于那些跳一跳才能成功的幼儿,教师的间接指导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这些幼儿往往有能力,但自信心却不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

还记得一次科探游戏,要求孩子用各种积木搭建美丽的建筑,森森刚开始玩得还很开心,可后来因为想做一根树干却又找不到材料,当他要放弃时,我提醒了他:“别急,我们再想想办法,这个篮子里找不到积木宝宝做树干,你可以到玩具柜里找一找啊。”他高兴地又蹦又跳:“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便在玩具柜中找了一番,没过一会儿,一棵美丽的大树就诞生了。在小班的科学活动《玩一玩,猜一猜》中,比较石子、沙子和树叶不同声音时,教师巧妙地设了这么一个提问:“石子宝宝、沙子宝宝和树叶宝宝在和你们玩捉迷藏呢,请你们用小耳朵来听一听,他们分别藏在哪个易拉罐里呢?”形象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四、适宜材料激发兴趣

要使科学活动成为一种幼儿自主性的探索,引起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就应提供多种材料。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教育目标外,材料还必须蕴含能使幼儿产生探索行为,探索解决的问题,发展探索能力的要求。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重要因素。如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提供拼图、数字卡片、接龙卡片等。这些不同的材料包含各自的教育价值,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目标足以让幼儿去发现问题。又如在“蜗牛”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实物蜗牛及各种有关的图片和操作材料,并充分利用场地,让幼儿在观察中探索蜗牛是怎么爬的?吃什么的?在建构区中提供既安全又新奇的操作器械,例如:四周磨平的木板、小钉子,让幼儿用榔头敲敲、打打,甚至可以在上面钉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同时配上大小合适的螺丝。简单的木块与螺丝能建构出千变万化的图形与物体。这些材料一出现,就马上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操作活动。这些有趣的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操作材料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更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探索机会,引导他们准确解决问题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解决问题,喜获新知的快乐!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2:总结:优化探索过程加强科技教育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总结:优化探索过程,加强科技教育

内容提要:幼儿科技教育中的探究性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亲身经历和发现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情认识及经验过程。本文就如何优化探索过程,加强科技教育,提出了引导幼儿探索活动的四个策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观点;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做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为幼儿创设和提供探究的条件和机会;教师作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动力,应积极发挥作用。

幼儿科技教育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及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而是幼儿自己通过与材料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而获得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求发现、求发展的过程。向幼儿进行科技教育,是激发、培养和巩固幼儿对自然、社会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尝试的精神,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锻炼幼儿与人合作的情感和意识,为幼儿健康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探索过程和目标

1、观察和探索。要求幼儿做到:①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能提出有关的问题,表现出好奇心;②能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大胆操作、尝试、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③敢于进行有关的猜测,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情;④能对所观察探索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变化简单的联系。

2、记录有关的信息。①用简单的图画或图表方法记录所观察的事物和有关信息,并做出统计;②用绘画的形式描绘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③用简单的计算、测量、推理等方法,总结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3、解释与交流。①描述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发现;②整理自己的记录,用结果证实当初的预想;③将结论与预想进行简单的比较。

上述目标给幼儿的探索过程指明方向,使老师更清楚探索过程的具体要求,从而更有目的地指导幼儿,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探索过程的指导培养

1、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好奇、感兴趣,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们常常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上的云彩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云彩变的吗”、“天为什么会下雨”、“公鸡为什么不下蛋”、“蚂蚁为什么成群结队走”等等。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发现,越是禁止让幼儿知道的或触摸的东西,孩子们就越想探个究竟,越想动手试试。要知道,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爱因斯坦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他指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从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热诚产生的。”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兴趣的事能使人们不知疲倦地、愉快地去追求,去探索,能使人们有毅力去克服困难,从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幼儿这些好奇和好试的现象,我们要用新的观点和新的教育方法去认识它、对待它。我们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和好问,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要耐心地回答幼儿的种种疑问,经常给幼儿讲一些有关科学知识的小故事,设计与科学有关的小问题、小实验,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要顺应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拓宽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范围,引导幼儿更广泛地接触科学,及早为幼儿播下爱科学的种子,使幼儿在科学的感召下,得到启示和发展。

2、为幼儿探索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真正的探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创造和得供有关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如:创设科学实验室、科学游戏室、实验角、观察角、自然角等,为幼儿提供一个再现生活的科学场所。让幼儿在这些环境中,动手摸一摸,摇一摇,转一转,敲一敲,晃一晃,试一试,通过动用操作和实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寻求答案。如:幼儿在玩磁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现被磁铁吸起来的回形针又能吸别的回形针,一个吸一个,带起一大串,通过反复实践,幼儿还发现凡是被磁铁吸过的铁制品都能互相吸附,经过分析思考,终于发现了磁铁的吸力能传给铁制品的道理。有的幼儿还在玩磁铁时,发现磁铁与磁铁之间有的能吸,有的不能吸,这是什么原因?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幼儿终于知道了磁铁有同性和异性之分,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科学道理。很多例子证明: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作用下而得到发挥和发展的,尤其是科学教育环境和有关操作材料,更能让幼儿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和提供科学教育的实验场所和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扩展内容,增加材料,要给幼儿充足的实验时间,让幼儿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去充分体验科学的乐趣。

3、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做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对儿童而言,其探索过程显然与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分不开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幼儿时期的思维结构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一方面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摆弄实物、发现问题、亲身体验,通过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感知、认识事物的同时,在知识经验所及的范围内,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即: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寻求、发现、求知等,由当初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后来的逻辑抽象思维,这一过程是幼儿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来认识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和相互关系,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由于幼儿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具有很大的试探性。他们对事物的特点认识和对事物之间关系变化的发展,需要尝试多次。例如“玩鸡蛋的游戏”,老师给每组幼儿准备一盘熟鸡蛋和生鸡蛋,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盐水和淡水来实验哪是熟的,哪是生的。可是有几个幼儿实验还没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将鸡蛋一个一个打破,并高声喊:“我知道了,哪是生的,哪是熟的。”这几个幼儿的举动,虽然违反了游戏的原则,但这种敢想敢做,大胆尝试精神,不是一般幼儿能做得到的,需要勇气和胆量,敢于冒险,敢于求新,这种精神也正是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幼儿习惯于用原有的经验观察事物,解释事物。老师说多喝开水好,幼儿就会用开水去浇花;老师说种子泡在水里会发牙、长大,他就会把落在地上的花瓣捡起来泡在水里让它发芽长大;认识蚯蚓后,偷偷藏几条蚯蚓在口袋里或床底下;下雨后要踩几下水坑的水,试试深浅;下雪后抓一把雪放进口里试试是甜是咸;玩镜子时把镜子砸破看看里面有什么?等等。这些看来似乎都是些非常的举动,可对幼儿来说,这些幼稚、天真的想法和做法,说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感兴趣,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发现。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扼杀幼儿任何一种好奇的举动,更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我们要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所遇到的事物和现象,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支持他们的各种想法和做法,要让幼儿尝试着自己决定,自己行动,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自尊、自立、自信。

4、教师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动力。在幼儿进行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检查者”的身份指导幼儿活动的做法,把关注物品是否破坏了,东西是否搞乱了,幼儿是否违反了规则,幼儿之间是否发生了矛盾等,转移到指导和关注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活动本身,转移到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上来。例:当幼儿在操作“灯泡手拉手”活动时,幼儿很难一次性把几根线和多个灯泡连接成功,甚至怎么连接灯泡也不会亮,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与幼儿一起操作,共同完成活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信心,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变化,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情绪,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及时给予帮助,以免幼儿不能顺利进行活动而丧失信心、失去兴趣。对于在活动中遇到难题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点,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哪怕是很小一点也要及时捕捉到,用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幼儿探索的方向,辅助他们探索成功。总之,教师在活动中不能代替幼儿进行探索,要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主动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3:总结:在科教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精神之我见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在科教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精神之我见

【内容提要】本论文就如何培养幼儿在科教活动中的探索精神,结合实践理论,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注重幼儿的探索实效两大方面阐述,指出了科教活动现状的不足,提出了“四性”“三要”的观点以及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时代意义。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很明确,爱因斯坦以他毕生的亲身经历、辉煌的科研成果告诉人们科学活动就是探索秘密的活动。

作为一名培育祖国未来科技人才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去指导幼儿探索秘密?如何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呢?在日常的科教活动制订与实践过程中,其实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

第一、注意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才可能获得活动的成功,如何引发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呢?

1、在选材上要注意内容及材料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活动,首先在内容上要经得起实践的考证,只有科学的内容才值得让幼儿探索,作为一名幼儿科学启蒙者,更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选择科教活动内容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制订科学的活动内容,在所提供的材料上也应富含着科学因素,如在活动“有趣的光斑”中,为了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感知出不同光斑的产生跟镜面形状、光屏有关。镜面的形状都应各种各样,光屏也应不同:有与地面平行的、倾斜的、垂直的、凹凸不平的光屏,或就地取材,视本身就不同的地面、墙角、树干、水里等地方为光屏,做到材料特征明显,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便于比较。

2、在选材上注意内容及材料的趣味性。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科学自然现象的好奇以及材料的可操作性。因此,有趣的内容及材料可以很快地吸引幼儿去探索秘密。如在活动“神奇的力传递”中,为了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可以采用科学的材料表演一种现象:摇轮子却带动了熊猫、小兔玩跷跷板,推一块木块却使后面的木版也连续倒下,这其中的内容与材料让幼儿感到有趣,从而激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索了解力传递现象的欲望。

3、在语言上注意提出问题的启发性。在以自主性活动为主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欲望常常是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诱发的。所谓启发性,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急于设法解决疑问。如在活动“认识沉浮”中,当幼儿做完沉浮游戏时,又继续提出:“你有什么办法使一些沉在水里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这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马上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的思维层层展开,创造性地想出各种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在语言上注意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如在活动“奇妙的力”中,教师先把材料都放在活动室周围,再提出:“你怎样使你周围的几样物体动起来?”这个问题就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幼儿按照问题的方向,思考了多种方法,作用于各种物体,在用力过程中,发现物体移动了、滚动了、跳动了、飘动了,使幼儿感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尝到探索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注重幼儿在科教活动中的探索实效。即在操作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动手操作能力,并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想。

当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让幼儿探索科学。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探索时,教师一定要起好指导作用,注重探索实效,达到探索目的。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

1、要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看个别现象。这也就是说,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注意引导绝大多数幼儿能够发现问题,探索秘密,不要因为看到个别幼儿的实验结果与答案一致或基本一致就草草收场,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忽视了其他幼儿的实验情况,不去考虑他们是否也同样有所发现,这种敷衍急燥的教学只是在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根本没有注重探索实效,最终只可能是扼杀了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导致探索活动的失败。因而,只看个别现象是一种错误的指导倾向,要面向全体幼儿才有可能让探索活动深入下去。

2、要善于引导发现,不要灌输教学。这也就是说,在幼儿操作实验时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启发幼儿去发现秘密所在,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不可反复示范,讲得过多、过细,甚至暗示答案,然后再让幼儿去操作,究其实这就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操作,幼儿无需去动脑筋就知道怎么说,怎么做。显然,这种教学对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探索跟完全让幼儿自由探索的操作活动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学科学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索时,一定要摒弃这种落后的灌输教学,要善于引导发现。

3、要有的放矢,不要放任自流。这也就是说,在幼儿操作实验时教师不可忽视对幼儿探索活动的应有指导,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启发幼儿解决问题,如果认为幼儿有可操作的材料,仅仅只是交代幼儿要通过实验得出怎样的结果,不去因人施教,不去循循诱导,不去积极参与,也不去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而让幼儿无组织、无方法地探索下去,那么,幼儿的探索过程将只有两种表现一个结局:一种表现为幼儿过于盲目随意,导致失败;另一种表现为幼儿遇到疑难半途而废,导致失败。因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切不可放任自流。

在指导幼儿探索活动过程中,我们知道,并不是每次探索活动都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活动时反而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阻止活动的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探索活动当中,与幼儿一起发现问题,并引导幼儿及时讨论和交流,使幼儿通过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敏性。如在活动“神奇的力传递”中,当幼儿兴致勃勃地玩游戏――推击棋子时,教师发现有的幼儿不理解产生力传递的条件,将棋子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开,以至棋子不能进行力传递;又发现有的幼儿不小心碰倒其中一颗棋子致使后面的棋子连续倒下,于是,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讨,遇到第一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推击棋子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产生力传递现象;,遇到第二种情况时,可以想个什么好办法阻止棋子连续倒下,并请幼儿互相交流想法,创设机会让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一番讨论、操作和比较,幼儿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注重了幼儿的探索过程,提高了探索实效,达到了真正的探索目的。

在如今科教兴国的大浪潮中,幼儿科教活动的开展也日益被世人重视,如何更好地去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探索实效,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每位幼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摸索、探讨这个问题,善于积累和总结,一定能将科教活动真正扎根于幼儿教育当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4:工作总结:幼儿户外自主运动探索与实践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工作总结:幼儿户外自主运动的探索与实践

“运动”作为四大课程之一,它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我们奉城幼儿园是一所乡镇的二级园,由于每个教学点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老园舍,设施设备陈旧,占地很小,这对开展幼儿运动带来很多限制。但我们依然努力挖掘农村幼儿园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优势,努力探索在运动活动中如何充分体现二期课改全新的理念,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全体教师通过对二期课改的理论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教育理念发生着质的变化,我们以“野趣、挑战、自主”为目标,在小空间里开展大运动,一步步实践幼儿自主运动的探索。

一、从野趣小园运动引发的思考

新课程中强调充分利用中各种自然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富有野趣的活动。为了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这两年我们将幼儿园后面一小块荒地利用起来,逐步改造成一个富有野趣的活动场所――野趣小园。

1、教师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有准备的环境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如为孩子创设自由选择游戏材料、自主活动的区域环境,建立了平等、尊重、宽容、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精神氛围,这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让孩子主动活动,促进其快乐成长!

野趣小园虽然很小,但在整体环境上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在布局上,设置水池、沙池、石子路、草地、砖地、土坡等,使活动场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软,有直有曲,给幼儿有多种感官刺激,顺应了幼儿好奇、易动的天性,给幼儿留下联想的空间。在野趣小园内,利用原有的树木地形设置一些固定环境,如小树林和靠墙的树木设置成勇敢者道路,以大松树为中心建立高高的多功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