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通过环境创设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总结:通过环境创设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0

总结:通过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多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有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人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

1.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

如: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表现机会。

2.适时为幼儿调整阅读内容。

为了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巧妙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阅读材料,把儿歌式和故事式的阅读材料轮换出现。使幼儿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不同的语言体验,从而体验不同语言的乐趣。

3.为幼儿创设自由阅读场所,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

幼儿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次阅读新书时,我们必须创设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讨论,小游戏来吸引孩子们。如在阅读主题活动《有趣的声音》中《会唱歌的大恐龙》时,我们可以找来一只大恐龙,吸引孩子们有目光,当玩具大恐龙提议一起来参观它在书中唱歌的样子;在阅读主题《小小蛋儿把门开》中的《老母鸡》时,我们可以进行母鸡吃虫子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们讲讲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每阅读大书时,他们就很容易地注意到书中动物吃的不同食物。

4.幼儿有充分的经验可联想和交流的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阅读活动区,创设一个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并有内容说”。一定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要让幼儿的阅读真正得到发展,就要让幼儿开口说。在每一次阅读中我们不讲给幼儿听,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书上每一页的图,自由讲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调动他们对自己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如故事盒,在故事盒里准备多种动、植物立体插图,孩子们拿出插图自由组合讲故事。废旧台历贴上图片,经过加工改造,才能变成翻页讲述的语言游戏玩具;用废旧的泡沫做成一个小舞台,孩子看过图书后,可以戴上各种头饰或指偶在上面表演故事;小小播音员:较大的空纸箱正前方挖洞,做成“电视机”造型,让孩子钻在里面模仿播音员播音或进行故事表演;电话交流;幼儿喜欢模仿成人,可以将不同的旧电话机放在孩子的“语言区”里,和孩子一起玩“打电话”、“讲悄悄话”等游戏。让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想法,所以阅读活动并不单纯限于阅读其中一本书,必须激发幼儿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篇2: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个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理解语言又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二、树立阅读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阅读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阅读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要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可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重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和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离不开字典、词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教会学生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一)教会基本方法,理解句子意思。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2、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教师可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4、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化难为易。

5、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二)结合教材安排,强化单项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对于学习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别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中进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学习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前后衔接,有的放矢地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三年级主要是通过读句子说说、联系上下文说说、学习提问题、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先回答问题再说说、学习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句子。那么,这些学法的指导一定要落在实处。尽管有的方法平时也一直在用,但学到了就应该重点地加以训练,一步步加以规范。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之所以要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鼓励学生积累各种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我就采用综合训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多种方法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思活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传授学习方法是使学生在“课内得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课外活用,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上,我的一些做法一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实践与研究中还要不断地改进与补充。

五、多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着,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七、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总之,我认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时刻注意培养,且要常抓不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篇3:阅读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阅读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这表明了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读自我评价能力的恰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仅给学生提出了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会纠正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中的错误和不足,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合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因为学生每发表一次评价,都要对课文做深入理解,都要动脑筋去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观点以及表达观点的语句组织好,这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中的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改变课堂上那种平寂无澜、众口皆一的平衡型教学,使教学向开放、生成型发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呢?在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为学生搭建自我评价平台

1、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氛围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都是构成自我评价氛围的要素,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作用,它决定自我评价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教学方法则是调控自我评价氛围的调节剂,教师是经营学生自我评价氛围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研究教材内容,运用灵活多变、富于启发性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研究作者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生疑,质疑,组织他们于评价中析疑、解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评价氛围的形成。其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创造自我评价氛围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放在既是评价氛围的经营者,又是评价问题的探讨者的身份上,注意语言的亲切,态度的和蔼,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对教师,也敢于提出意见,从而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开拓性思维的发展。

2、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加以反思,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索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标语)。

3、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评价问题时,应预先估算出对关键问题的评价时间,使学生在评价时能放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致于草率匆忙。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决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小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因为小学生在自评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以补己之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不要一味地追问学生:“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而应引导学生:“你自己试读一读”“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整地作出自评,不要急着自己单一地评价学生。当学生在自评时语言受阻、感到困窘时,老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允许其“再想想”“慢点儿说”,使之有勇气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

“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阶段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时期,感知形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很大,因此还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乐于进行自我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感悟中自评

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原作本身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评价问题引出后,教师应允许不同看法、观点并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字、词、句叙述的前后关系、借助插图和联想、采用由因导果或由果推因、由虚想实、由外表想内心、由点想面,依据判断、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带着问题在教材中勾勾划划,批注说明,慢慢感悟,然后由众多学生当众评述自己感悟的结果,求得观点看法的统一,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文中有“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句,课文没有明确谁在前、谁在后,但是,一前一后对表达寓意很重要;为了启发学生更好地阅读,可设计评论性问题,“这一前一后,谁在前谁在后呢?根据是什么呢?”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课文中的关键字句,如“狐狸带着老虎,中的“带”字,引导学生将另一句“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带”字,通过换词法,将“带”换上“跟”,让学生从语意上体会。学生会发现如果“带”换成“跟”,狐狸的诡计很快便会被戳穿,由此进一步理解了狐狸的狡猾本性。

2、颂读中自评

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小学生语感积淀贫乏,识字有限,朗读长句时就显得拖拉难听。如何让他们明白朗读时节奏的快慢、声调的低昂等,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古诗的朗读,他们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我总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评价,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火花。如教古诗《春晓》的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注意老师的停顿,并根据老师的停顿在诗中画出斜线来,再教他们用“二三二三”的节奏去读,如“春眠/不觉晓”,读出停顿的节奏,在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等该生读完后,我让他们评评自己,我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生1:我觉得自己开始读时没有停顿,好象唱歌一样,不好听,现在我学会了读时有停顿,好听多了。生2:我觉得以前我读古诗不像朗读,像唱歌那样,现在有了停顿,就有了节奏,读出像朗读的样子了。于是,我再次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再读时,学生读得更投入,更出色。

3、拓展中自评

学生理解了所阅读的教材之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课文内容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心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渗透和情感参与,能由小见大,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联想生发,从而多侧面,多力度地理解课文主题。这种评价有的是从原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有的是受原文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联想,也有的是因原文而引起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后,根据课文思想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多向评价,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评价场面激烈。有的学生抓住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联系现实,表达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道理;有的学生则不抓原文的宗旨,而是从故事中引发出齐宣王上当的根源是他好讲排场,抨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还有的学生则抓住齐缗王对乐队成员的严格要求,阐明没有本事的人,在今天的社会是混不了“饭”吃的,从而要求自己学好过硬本领,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拓展性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深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其文道结合的教学原则。

4、自我展示中自评

实施自我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能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语文课堂不仅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鼓励学生不寻常地回答,大胆地想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培养参与学习、超越自我的信心,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教学《三亚落日》,我首先给孩子们看了一组三亚风光图。“真美呀!”一个孩子忍不住叫了起了。我说:“如果你们把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一读,一定会发现作者笔下的三亚比这些图片更美。”孩子们开始读书:“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我问:“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把它画下来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让孩子对照书中的描写,看谁画得好,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几分钟之后,黑板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这时我让学生对自己作品展开评价。

“我觉得我把‘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成一体’表现出来了。”

“我觉得我把白鸥画得太高了,课文中说‘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我没有把‘低翔’这个词表现出来。”

“我的椰子树画得有些矮了,也有些粗了,课文中说‘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应该是细细高高的。”

......

孩子们在自我评画的过程中学会了“咬文嚼字”。我又说:“你们读书读得还是不够仔细!”他们诧异地看着我,我说:“书中有几个词你们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摇曳’、‘软软地’、‘暖暖地’这几个词,画中表现了吗?想想看,可以怎么表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小手林立:

“可以把椰子树的树叶画得往一边斜,像有风吹过。”

“可以在海面上画一轮红日,表现温度。”

“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串脚印,让人感觉细沙的柔软。”

......

三、适时调控学生自我评价的进程

1、设计好评价性问题

教师对评论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要照顾“量力性原则”,不能降低或拔高要求,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展开评价,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绝不能故作姿态,哗众取宠。

2、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冲突

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对每一次评价都要精心的作好教学预设,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化学生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也应由学生自己补充、纠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诱导,以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活跃评价的气氛。

3、宽容学生丰富多彩的表达

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在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上自己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在这多元化的理解中,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像、违背“逻辑”的“阔论”。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给予呵护和包容性评价。但也应呵护、宽容有度,在展开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求在各抒己见时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据”,表达时做到“言之有序”。否则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就会出现信口开河,盲目瞎编,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4、延迟对学生的终极评定

课标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动、热烈的自我评价结果不应立即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回答或交代。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以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它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延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给予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将从这开放阅读的时空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顿悟”。

学生的阅读中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我们教师要用智慧,开放、科学、艺术的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一定会让我们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篇4: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么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通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篇5:幼儿阅读能力培养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浅谈幼儿阅读能力培养

一、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能够开阔幼儿眼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幼儿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可获取社会、自然、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其眼界、陶冶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概括、阅读理解等方面能力。人生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历为之,阅读也是让孩子多快好省地经历各种事情的一个最好办法。孩子提早进入阅读阶段,大量读书,这样可以增强其生活感受。让孩子早早阅读,就是让孩子早早进入纯洁美妙的图书世界,使孩子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乐趣无穷、充实而愉快,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2.能够促进幼儿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阅读能力及观察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上。这些观察能力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能充分展现。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观察画面。在阅读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对画面、角色表情的比较、分析等思维形式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幼儿的思维在其自己不断观察、想象中逐渐丰富,在成人经常讲解指点的刺激下得到促进,逐步从以具体、直观、形象为主向幼儿晚期逻辑抽象思维形成过渡。

3.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由于幼儿起初没有阅读能力,其最初的阅读行为往往来自生活实际,即幼儿的阅读一开始是一种成人与孩子的交互阅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交互阅读会适当进行调整,成人的讲述成分逐渐减少,孩子的自主阅读成分增加,逐步过渡到以幼儿为主的阅读活动,幼儿的独立性由此得到发展。同时,幼儿从读不懂图片内容、不会讲故事到能够复述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用自己的言语、语言表达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编自己想编的故事,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这一转变过程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4.能够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交往或互动的一种工具,儿童的口头语言发展惊人,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很早就开始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比如幼儿常常用纸和笔模仿成人涂涂写写不是字的字。而且他们获得的早期阅读经验对幼儿口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幼儿词汇的增长,有利于幼儿对复杂语法结构的掌握。通过早期阅读,幼儿可以有效地触及书面语言,增长书面语言的知识,懂得怎样“读”和“写”的初步规则,从而为日后的正式读写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1.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

阅读有朗读和默读两种方法。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诗歌、散文等可让幼儿朗读,故事、小说、寓言等适合幼儿默读。在幼儿朗读时,要使幼儿发音准确、流利和富有节奏感,并使幼儿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默读则要让幼儿注意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弄清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经过,使阅读成为有效阅读。

2.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建立在阅读健康内容的书报和充分利用时间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阅读时,有必要为幼儿选择适合其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的材料。尽量使幼儿能够广泛阅读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儿童读物,防止幼儿“偏科”的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让幼儿接触黄色书刊和其他不健康内容的书籍和画报,使孩子的思想和兴趣从小打下好的基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要指导幼儿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有效的阅读是靠时间来保证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幼儿利用茶余饭后和各种空闲时间进行阅读。同时,要提醒幼儿不要一次做太长时间的阅读,以有助于幼儿的用眼卫生和身心健康成长。

3.不断提高幼儿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是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阅读的速度慢,就无法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的质量不高,对阅读过的东西不能理解和掌握,就无法推动阅读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幼儿的阅读速度,可以通过有限时间让幼儿读文章,关键是提高幼儿的理解力。这就需要教师提醒幼儿在阅读材料时,注意理解各个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义,通过长时间反复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理解力,从而使幼儿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4.更加重视阅读过程而不是结果

成人阅读主要是阅读文字材料,注重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实际意义,目的是从材料中获得有用的东西;而幼儿主要是阅读形象直观、图文结合的图画材料,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生动性,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读物内容,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除此之外,幼儿还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翻阅图书的经验、将画面文字与口头语言对应起来的经验、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成为流畅阅读者策略预备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时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急功近利。

5.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早期阅读行为

儿童的行为是容易受人暗示的,因而,教师需要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示关注、感兴趣和赞赏。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幼儿的阅读活动中,乐于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乐于与幼儿一起看书,与幼儿讨论其阅读过的读物等,成人这种对待阅读的态度、行为将有利于幼儿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使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示范性,也就是教师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模仿性学习,成人的榜样是使儿童形成自我强化的源泉。孩子正是从教师身上看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研究早已发现,空闲时经常浏览报纸和杂志书籍的教师更有可能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若想让幼儿对阅读有兴趣,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有热情。

6.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幼儿在阅读中取得的成就、成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扬起阅读的风帆。在幼儿的心里,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教师的表扬会获得幼儿的认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更多的表扬、鼓励激起他们奋进之心。如果一个孩子每一次阅读后都能产生“今天学会了一个新词,真聪明”等阅读评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当幼儿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仍然要及时进行引导激励,让幼儿重新焕发出阅读兴趣。

加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提高认识,重视思想,明确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努力,就一定能在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取得好的效果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