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8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

所谓“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语文教材中,有时不甚起眼一个字,往往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教学中若能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锤炼琢磨,往往就能“见奇、见险、见新、见色”的效果。

一、绘字入文,巧妙引导。

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而仅仅是借助于一个字导入的却不多。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就独辟蹊径,“王”字当先,带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师: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你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

师:这是一个象形字,大家看它像什么?

生:像一只铁锚。

生:像一只帆船。

生:像一把斧头。

生:像倒放的一把伞。

生:像一个“王”字,就是老虎头上的那个“王”字。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图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叫“钺”。战场上谁拿着“钺”,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图就象征着权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一个是?

生:吴王夫差(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师:另一个是?

生:越王勾践。(师板书“勾践”,并提示“勾”字的写法。)

师: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又成了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王”字,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也许很少有老师会关注它。但是薛老师却“慧眼识字”,借助“王”字的象形图案,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引出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吴王与越王,并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主线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另外,对“王”字象形图案的绘写与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汉字的奇妙无穷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及对汉字的喜爱之情。薛老师正是因为善于琢磨文字,善于锤炼文字,所以才会造就出这样的精彩。

二、换字品文,反复体会。

“一枝一叶总关情”,文本中的一字一词,往往饱含浓情,蕴藏深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是体会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特级教师孙建峰教学《白鹭》一文第七小节时,是这样组织学生揣摩文意的。

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同学们觉得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

师:你的意思是说“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

生:是这样的。

师:请说说原因。

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

师:怎么没有掌声?(生鼓掌)还有--

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的美,“钓”是一种静态的美。

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

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

生:希望鱼尽快上钩。

师:难怪你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

生:我觉得白鹭钓鱼比较闲静,像人一样。这是拟人化的写法。

生:我觉得用“钓”,显得白鹭很悠然。

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要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这个“钓”字。

“换字”是体会文章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孙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用“钓”字好还是“捉”字好,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自鹭的“悠然”。孙老师倾听学生的回答,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思维活跃,尽显个性,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气氛。通过对“钓”与“捉”这两个字琢磨与推敲,白鹭悠然自在的静态美在学生的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这样的“炼字”教学方法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对话氛围,使课堂充满了灵性,涌动着真情。

三、扣字悟文,深入探究。

阅读教学中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只有抓住重点词、关键字仔细咀嚼、深入探究,才能更好触摸作者的心弦,感悟出句中的意韵,品味文本的情感。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

师:“母亲却已经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个细节,王老师相信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在我手心里。(师要求学生圈出“塞”字)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

生:迅速地塞。

师:完完整整地再读这句话。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充满企盼的一塞。

师:把充满企盼放到句子中读。

生:慈爱的一塞。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紧紧地一塞。

师:这是毫不犹豫,慷慨地......一塞,我们一起来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地仅是钱吗?

生:是爱,是企盼。

生:母亲对我的希望。

生:是辛勤劳动的汗水。

师:塞进我手里的不紧紧是一元五角钱,那更是母亲对我的爱,企盼和母亲辛勤的汗水。回想母亲挣钱的画面,再看母亲给钱的那个细节,我们感受到的是......(生读课题)

师:这是多么深厚的慈母情啊。板书--深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让文字灵动起来、飞扬起来,让其在整个文本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教学中王老师正是有了对文本内容的敏锐把握,紧扣住了一个“塞”字,并让学生深入探究这是怎样的一塞,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了深厚的慈母情。这既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感悟,又是对文本情感的高度升华,可谓“点晴之笔,妙在一字。”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看来,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不仅一项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篇2:语文教学心得:好课有三味

语文教学心得:好课有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篇3: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课堂提问做为一种教学语言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邀游知识的海洋,感悟知识的真谛具有内容美。不同的提问无不流露出教师美好的情感,寓情于理,寄情于景,巧设悬念的形式美,饱满、圆润、悦耳动听、善于激趣的音乐美。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少不了教师巧妙的提问,要使提问能引民导学生“善思、勤想”,积极探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一、挖掘教材内容美,引趣性提问。

每篇文章只要教材认真挖掘总是可以揭示教材的内容美,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由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动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课文《小猫种鱼》,我发现这个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且是动物对白,而小学生又特别爱猫和鱼,于是在导课时,抓住这个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引趣提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鱼可以种植吗?小猫会种地吗?”小学生经我一问兴趣大增,纷纷举起小手列举出许多可以种植的东西,又列举出小猫没见过种地,只会乱挖等习性,并一致认为鱼不可以种,借此揭示课题,请同学认真翻开课本先自学,学生们看完课文一个个瞪大好奇的眼睛,望着我,我抓住机会继续问道:“小猫为什么种鱼?它是怎样种的,结果又是怎样?”至此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氛围,诱发提问。

创设适合小学生思维的氛围,诱发提问,可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小猫种花》,借此诱发提问,我们学习《小猫种鱼》,又看了《小猫种花》,哪位同学能说出还有哪些小动物种植的小故事,经过这样提问,学生思维的火花纷纷开放,列举出许多小动物种植的故事,课后我问同学:“小动物会种东西吗?为什么它们种东西不能成功,请你们仔细思考后悄悄告诉我。”

三、抓课文聚合点,鼓励性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可以以一点突破,提挈全文,保证课文的整体性,抓住课文聚合点鼓励性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加强基础,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例《小猫种鱼》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模仿出《小鸡种瓜》、《小鸭种鱼》等,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鸟能否种草、种树,学生们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得出不同答案,课后小练笔中反映出同学们许多奇思妙想。

四、抓住模糊点,突破性提问。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角度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带有片面性,有时会出现偏差,例《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教学,当大部分同学在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猫种花》时,都能模仿想像出许多故事,全班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老师既然小猫不能种鱼,哪你为什么还要说小猫种花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组织小同学共同讨论,找出这位同学认识和观察的误区,澄清模湖认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内容,巧设情景,选准提问点,充分展示课堂提问的艺术美,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善思、勤想,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把知识消化了,会用了,才是真正的成功,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课堂才会绽放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4:小学语文教学心得:让作业批语“温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让作业批语“温馨”起来

这个学期,一贯欠交作业或基本不交作业的赵云坤,国庆长假过后不仅作业次次获优,而且还连续获了几个“A”+★,并得到老师奖励的本子。这都归功于“温馨”的作业批语!

因为有个别学生的作业有拖拉和不交现象,我想了好多法子,但效果甚微。自从运用“温馨”的作业批语即“批改+评语+奖励”的方法,每次批改作业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差异,写出富有针对性的评语,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听,“老师批改的作业,暖人。”周思雨说;看,只要你随手翻开她的作业本,就看到这样的评语:“你的作业清洁整齐,字写得真漂亮,说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赏到你那清洁而又漂亮的字迹啊!”“你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棒,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把作业做好!”、“有进步,作业做得比以前棒多了!”、“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我了解到原来是她的父母离了婚,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于是,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道:“你很懂事,知道为家里分担忧愁,但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现在的学习情况,会多伤心啊!”我又找她谈了一次心。后来,她摆脱了生活的阴影,学习进步很快,还当上了课代表呢。

这种让作业本“说话”的办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批改办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单纯的学生巩固知识的作业过程变成了知识与品德并育的过程。

“你的作业里藏着几处不该有的错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出来,试试!”“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点就好了!”、“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你字迹工整、清爽,老师看你的作业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评语,充满了学生的作业本,给予了学生一种神奇的动力。原来厌烦做作业的,现在喜欢做作业了;原来做作业粗心大意的,现在变得一丝不苟了;原来觉得做作业枯燥无味的,现在觉得不但有“趣”还会有“奖”;原来感觉做作业毫无意义的,现在觉得做作业不仅能得到老师的有益指导,还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意。

[反思]:无声的关爱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谈,静静地给学生以关爱。利用批改作业之机给学生以温馨和关怀,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紧密结合在教师的教学常规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的评价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篇5:小学语文教学心得:诗意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诗意的语文教学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

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

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

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

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愿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