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5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必修设置对照,并且,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成功之处:

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2.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抽样检测”的方法都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验方案分析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及时诊断“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设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实验方案,使学生又一次得到了训练。从反馈来看学生基本学会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所以,即使课下做了实验的同学,也显得比较拘束,没有主动提出自己再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被动。

篇2:《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

反思一:

一、教学成功之处:

1、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下发材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学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发现探究问题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实验材料和一块条形磁铁,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的生硬”我知道这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后,语言的过渡还欠缺。

2、我可能过分强调了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之分,在用条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分别来吸引同一支圆珠笔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是不是就是环形磁铁就好,而条形磁铁不具备这一特点。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受益!

反思二: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

篇3:《测量水的温度》科学教学反思

《测量水的温度》科学教学反思

(一)

1、刚上完《测量水的温度》这课,自我感觉很是不好。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时间的把握上,超时大约七八分钟。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在做两个测量水温的实验时浪费的时间多了些。其实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也不够明细,使得课堂上的秩序有点欠佳,似乎有点头大脚轻的感觉,最终使我的课的最后部分未能圆满完成。

2、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3、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二)

上课前的预设: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然后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一起来认识一下,在这么多的温度计中,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温度计测量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选择好温度计后,是不是可以直接就可以拿温度计来测量了呢?(方法问题)

比一比,谁会测量了,并且测得最快.

连续测量一杯水.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现象,并说说你们怎么想的.

上课时的情境:

当学生们选择好温度计后问是不是可以直接就拿来测量了,学生觉得很奇怪,选好了不是就可以测了吗?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研究和平时拿个玩具玩不是一回事,在讲究科学性,规范性.

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反思:

1、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