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数学教学体会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数学教学体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4

小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数学教学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比较的课,如“面积与周长的比较”“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等等,我认为这一类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完概念的基础上,把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梳理,让每个学生的头脑里有很清楚的印象、区别,特别重要的是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时会辨析,不会出错。

在教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这一课时,我把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比较融合在一起,一节课完成。几个层次的设计如下:

第一层次:对于长方体,你知道了那些知识?对于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容积你又分别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老师给予整理、总结。

第二层次:你认为体积、表面积、容积这三个概念有些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老师总结板书。

以上两个层次都是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只有最大程度的唤起学生的记忆,老师才好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第三层次:巩固练习。

一、下列各题分别求什么?

(1)制作20个长方体包装盒的用料。()

(2)水池能装多少水。()

(3)书桌的大小与讲台大小比较。()

(4)油漆衣柜的要多少油漆。()

(5)游泳池的占地面积。()

(6)抽屉能装多少物品。()

二、只列式,不计算

三、思考题:

(1)把两块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粘连在一起,粘连后它的表面有什么变化?

(2)从一个长方体中切去一个小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会变吗?怎样变?

我觉得这个练习设计是这堂课的最大的亮点,通过练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练习的第一题不仅仅把表面积、体积和容积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更主要的是每道题都联系了生活实际,在学生学完了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后,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判断,如“到底粉刷房子的墙壁用多少墙漆王是求什么呢?”等等,学生只有在头脑里建立了清晰地认识,这时才会有正确的理解,也只有在正确的理解的前提下,才会有正确的判断,老师也才会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出现思考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最大程度的达到了练习设计的目的。

篇2:参加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体会汇报材料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体会

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学于继红

**年4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建厦门举办的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的听课活动。我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是我受益匪浅,我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次听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观摩活动规模大、课例多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经过层层选拔,一共展示32节课,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大会安排我们在厦门市工人文化宫体育馆进行观摩,共观摩16节课。课型全面,涉及领域多。参加听课的教师人数多。

二、精彩的开头

每位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或是谈话,或是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数学学习的枯燥感。例如阮志强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