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学生数学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数学教学心得:学生数学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4

数学教学心得:学生数学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所谓“乐学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一、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能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思考,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为:请学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有6个苹果,如果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他们各分到几个苹果?学生能很快取出3根小棒。教师接着说现在只1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请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把一根小棒用手指握住一半露出一半,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新课程提倡注重过程,要让学生自己主宰学习的认知过程,亲自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思索,以“动”促“思”,对所学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量一量,发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摆一摆,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经历亲身体验和感知,很好地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进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3.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呵护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正是创造的起源,是独创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那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让每个学生感到安全、舒畅,学生便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我们给予启发诱导,鼓励呵护,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尊重、理解、包容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锻炼胆量,树立自信。

1.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说错,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或方式繁琐就一律抹。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不要随便指责,只要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迁移通化了新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我们就应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减法、除法没有,老师在肯定学生问得好后再启发学生:“你能自己算算试试吗?”学生敢想、敢疑、敢说,受到启发,通过努力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但认识上就会产生飞跃,也锻炼了胆量,树立自信心。

2.善待每一个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多接触,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竞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去获得成功。如在计算训练、统计操作中经常设计“夺红旗”、“找朋友”、“送回家”、“开火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几何知识、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安排一些争当“小神探”、“攻坚能手”、“智多星”、“红旗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学法、思维和语言的表达。那就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一个学难生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进步,那他就应该与考第一名的同学一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在学习中都按要求完成好作业的同学,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比谁的解法更优、思路更简,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不断努力,永不满足。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但不刻苦、没耐心、少毅力、自我控制力差。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在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了“利息”前,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调查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存贷款、债券、建设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利息的知识,再结合调查情况学习利息,学习后又让学生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这样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沟通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情趣,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篇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关键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

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

计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在学生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后追问:“为什么你要把28看作30来试商,看作20来试商不可以吗?”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因为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所以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一定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有所付出,学生才会学生踏实。

篇3:三年级《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数学教学反思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前几节课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理说学生已经有了知识上的迁移认识和能力,但是本节课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好,本人做了如下反思。

一、有关数字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在读法中,含有三级的数的读、写法,学生最难掌握得就是每一级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不是整个数中间所以的0都只读一个。例如:203000007这个数的中间就有很多0。在不分级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很多同学读错。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同学们先分级、再读数,明确每一个0在每一级的哪一个位置,确定哪些0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不要盲目地乱读。我认为在读法中,教师要求学生有分级的习惯也就相当于分散了难点,分级至关重要。可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不自觉的那部分,常常懒于分级,造成读数的错误。

二、有关数字中有0的写法。

在写法中,和读数的方法有类似的方法:先分级,确定好亿级、万级、个级都有那些数,再分级书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例如:三亿零五十万三千,一些学生就会写成30503000。我想其错误的原因他们不明白虽然读一个“零”,那是因为千万位和百万位都是0,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他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和数位一一对应。同时没有完全熟悉数位顺序表,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就没有明确亿位的后面是跟着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才到万位,让他们明白,每一级都含有四个数位,相信经过练习,大家会有进步。

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促进,所以我把两节课的内容融合成一节,读数好的同学相对写数也很容易,只是一节课的容量增大,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个挑战。

篇4: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篇5:语文教学心得: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

生气发怒,乱发脾气是“下策”,软磨硬泡,缠住不放是“中策”,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上策似乎不是一两句话说得完的,这几天,先是听了专家的关于高效课堂的讲座,后是听了同事的高效课堂示范课,然后又听了来自同事的最真诚的聊天,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的聊天,对于这个“上策”了,颇有些自己的看法。

这个上策,首先是让自己心情愉快,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阿Q精神也好;看励志类的书籍,看开导心情的书,看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书也好;还是去研究那些快乐的老师的快乐方式也好,以及利用课间跟孩子们玩游戏,打成一片,让自己快乐起来;抑或是写激励自己的卡片,每天或者每节课前抽一个签换心情,给自己惊喜也好,反正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同事讲了,“快乐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能发挥出两倍甚至三倍于平时水平的能力来;而生气发怒,只会让自己做事更加极端、冲动,做出许多愚蠢的事情来。”这些话,我一定要好好地践行。

其次,我认为上策,是让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也跟着你快乐起来,开心起来,让你自己的课堂成为他们的快乐大本营,让他们“乐不思蜀”。当然,让他们快乐起来,还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傻乐,你得想办法让他们乐。这个方法很多,昨天那个教授讲的,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你都得喜欢,什么艺人和快男超女的八卦新闻、花边消息,小学生则要喜欢他们的爱看的漫画、小制作,小发明,还有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比如最热的动画(诸如《喜羊羊和灰太狼》里村长的讲话方式)里面的人物的风格,讲话的个性,嗲声嗲气的说话方式;或者最热的选秀节目,还有电视脱口秀,例如湖南电视台的最火的汪涵马可的策神绝活、快乐大本营的逗乐方式、调侃方式,无一不可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但“拿来主义”讲究“运用脑髓、有智慧地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灵活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适时地穿插,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师自己要精心精致地打扮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活泼、阳光,让学生觉得你永远不“out”,他们就会自然地想亲近你。

语言表达很重要。其实,早就有语文界的前辈老师讲过,老师讲话,其实很多时候不在于的你内容怎么样,而在于你讲话的方式,能给学生留下余地,意犹未尽的课堂,往往还能收到让学生时时记挂的好效果。语气语调的变换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味地提高声调,只会让学生听觉疲劳,适时地降低点声音,或者适时地来点“此时无声”,或许真能达到“胜有声”地效果。

就像今天同事所讲,课堂上跟学生比比“谁耳朵灵”,故意把重要内容降低声来说,然后故意问“老师都能听到你们低声地讲话,刚刚老师讲话你听到了吗?”学生答“没听到”,“你看,你们又输了吧?”课堂上时时充满这样的出其不意,时时充满这样的挑逗,恐怕学生不被你吸引也难。还有,一句最最重要的话,也许你反复讲三遍五遍都没有记住,如果你把话反着说,把顺序颠倒,学生好奇心起来,自己倒是不由自主地想去知道这句话到底讲什么了。

同时,除了语言表达声调要变,其实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会更加效果显着。回想起昨天那个专家所讲的,“仰角”和“俯角”,配上动作和手势,学生记得就更加深刻和鲜活了。

签名用上艺术字。初次上课,给学生作自我介绍,弄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签名,签个巨大的姓名在黑板上,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个老师和他的姓名了。

当然,老师吸引学生还得跟上时代,运用多媒体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真心热爱学生,让他感受到你无所不在的关怀,也不失为一种攻心之策。

同时,今天在跟同事聊天,发现当老师真得有些个奇思妙想,并且要敢于去实践。比如她说写作文是“发神经”,越会发神经,作文就评价越高,写得越好,在她们班上,她经常开展“比比谁最会发神经”。我实在无法把这个“发神经”与写作文联系起来,但她却能把这些运用得恰到好处。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发神经”还真是取了一点“发神经”的精髓,就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等自己问完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再开始下笔,这样其实脑袋里就多了很多的奇特想法了,就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写作路线,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要写有个性特点的作文,不要千篇一律吗?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越会发神经就越好,越问得多,越敢于问,敢于想,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问,问出来的答案就会越多,越不拘一格,越独特、越新颖。

况且这套理论不也跟“学贵有疑”这一点是相通的吗?我们昨天专家也讲了,“一堂暴露问题越多的课,就越是一堂成功的课。”可是,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发神经”,他哪来的问题暴露呢?“有疑才有进”,他又哪来的进呢?我看,这套“发神经”还可以迁移到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大家都来发发神经,这个课学起来才真有意思。但又得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则值得我们所有老师一起来探讨了。其实,如果能把这个想法好好地整理一下,归纳一下,这说不定还真能成为一套非常好的作文教学理论和阅读教学理论来。

另外,抓实平时,抓住根本也非常重要。比如阅读和写作,这两者是我们学语文的根本,但是,我们现在小学阶段,由于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不系统,老师们自己教起来又最难见成效的难点内容,再加上小学的大小考(除了小升初考试)以外,基础和作文总是剥离开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与家长见面的成绩往往都只是基础成绩,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未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而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在做的一件事情,却也一直是学生考试的一个薄弱环节,老师们似乎也不太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哪怕是到了小学要毕业的时候,也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能力上面,诸如概括能力和分析词语、句子能力就一直得不到一个较全方位的提高。

而这位同事,她却能意识到,语文最根本是就是抓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她说她的写作都是一个个面批的,一个个地进行指导,重在教学生方法,这样子一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自己看起作文来也轻松了不少,常常是被学生乐得哈哈笑。她说,她这么练是图自己看作文轻松愉快,但其实,谁又看不出这样子的老师,她哪能只是图自己轻松呢?她这是实实在在地在锻炼学生的能力,是图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只是这两者不相冲突,是同位的。

最后,我还想记下来的是,作为小学老师,一定还得有一定的奖励措施,而且一定要形成规矩,定下来就长久坚持,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有劲头。

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为何?也许就藏在这其中吧。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