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故事婆家过除夕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春节故事婆家过除夕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20

今天是传统的除夕,中午我们就去婆婆家了。和婆婆住在一个小区里好处多多,省的车马劳顿的辛苦,年年看别人为春运一票难求着急上火。自己却高枕无忧,而是一迈腿两三分钟就到了婆婆家,欢天喜地过大年。

婆婆是嘴一份手一份的要强人,轻伤不下火线的优秀老战士,在一瘸一拐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不靠外援,我领着洗一回澡,年货是老公给买回来的,但整个过年各种花销是大哥出的钱,哥俩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挺公平的。其他忙年之事都是她老人家自己做的。我老了能不能像婆婆这么自立自强还真不好说。

到了婆婆家年夜饭也准备差不多了,最后炒菜由大嫂掌勺,婆婆在厨房当下手。我就是放桌子,端盘子,摆筷子的活。他们哥俩下棋,他们姐弟俩玩手机。我开玩笑对婆婆说:咱家是中国传统家庭,两代媳妇干活,正宗姓Z的全都休闲娱乐。

大约3点我们家的年夜饭就开席了。大家边吃边聊,谈谈奇闻轶事,说说生活趣事,气氛欢乐祥和。婆婆说:你们都挣钱了,就我孙子不挣钱。儿子说:奶奶,这你不用担心,挣钱这不是早晚的事吗?

大约五点年夜饭结束,大哥大嫂,老公儿子四人玩麻将。婆婆刷碗(我要刷,婆婆说啥也不让),侄女继续玩手机,我端茶倒水伺候局,并在旁边看我的小说(完成每天自己规定的30页的阅读量)。

婆婆刷完碗就和面,还要剁肉馅,我硬把她撵回屋休息,让她上床躺会儿了(干一天活了),我去厨房接着剁肉剁菜,做各种包饺子前期准备。我边干活边听我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所以干活感到很轻松快乐。

大约8点我接到妹妹的拜年电话,妹妹告诉我:赶紧给爸爸老叔挂拜年电话,我刚挂完,他们正在包饺子,吃完就该睡觉了,老叔的两个女儿都来电话了,咱家姑娘都没来来电话呢?爸爸又着急了,说老叔家女儿比咱们都孝顺?哈哈!多大岁数的家长眼里都是“别人家孩子好”。

啥也别说了,赶紧挂吧!爸爸,老叔,老婶挨个挂一遍。老婶说:你爸爸表现可好了,还唱歌呢。你们不在他一点也不闹。我说:是不是像小孩送园儿园,又哭又闹,家长前脚走,后脚就好了。老婶说:你形容的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玩麻将的儿子一个人输,三家赢,儿子郁闷了,说啥也不玩了。我说:不是你玩的不好,就是对手太强。他们都是麻坛“大咖”级人物,你是刚出道的“小鲜肉”,你不输,谁输呀?我婆婆说:谁赢我孙子,我给掏钱,不行我把房子给压上。哈哈!

我们两口子加上大嫂包饺子,一共包了香菜,芹菜,白菜三种馅,包好一种婆婆就马上煮,吃饺子之前,儿子和他姐姐扛着一大摞鞭炮去楼下广场放。我对老公说:你不用下楼了,后继有人了。放鞭炮,吃饺子,听钟声,合家欢的除夕夜达到高潮!

篇2:教师随笔生活给予我文字特色

若是文字都能带有自己的特色,让别人看见就会知道出自谁的笔下,就会记起爱笑又搞笑的模样。如果让我自己硬要给文字加上不一样的特色,那就是固执吧,近乎执拗的坚持着夜晚,就是我文字的特色。文章本身或者没有太多出色地方,但是给我的信心却是不可替代的。

我想的那些风花雪月就藏在心里吧,太多的想法触动敏感的神经,落得自以为是的下场,所以之前好多的故事都是写给自己看的眼泪,晶莹剔透是我的对生活无奈的倒影,若有自己是个戏子就在自己文字里演绎出无数个表情。我没有小楼,更不会千花万树去照映,春来更不会嫁与东风,若不能花落满地黛玉葬,脚下净土也能掩去二十几岁热情的胸膛。

春去夏来鸟鸣畅,午后清宵日日长,神女都在远在九天上,只要我还有仰望就会触摸到梦里的模样。思维的美妙不就是得不到也可想得到,我想到的生活就认真的去做,跌倒几次又能怎么样?就像丫姐说的真正的不在年轻的是想去任性而不能,而不是我现在想要去改正脾气的现状。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有什么理想,我一定不会说,风一程,雨一程,看过郑州千盏灯,忽闻故园有此声。而是我要努力做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然后指引后来相似而不同的人生。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努力,凭什么可以面对着生活自暴自弃,现在生活难道不是几年的选择吗?就此颓废变得和别人就会显得很合群吗?那样只会让人觉得平庸就是你的底色,那些所谓看好的年轻和被赋予的时间,只是海市蜃楼的表象。

现在的我的脸上的特色是困意朦胧,听着歌声思想不断地跳动,笔下的文字在之间的晚风打转。以前每每听到别人说自己很忙,没有做好想做好的事情,我就告诉自己少找些理由。大概是从爱情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看过好多的分分合合,得出一切的理由只不过是借口,然而这句话对于生活说这句也是没有错的。

我喜欢李义山,却写不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能在某个午后摇头晃脑的背诵,我喜欢易安,却不能坐在被西风卷起帘子之后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句子,只好蹙眉把消瘦放在眉头。我喜欢柳三变的洒脱,却也不能穿上白衣换得浅吟低唱。我的文字没有特色,生活给予什么,它就是什么颜色,就像一池碧波,生活给予什么颜色就映出什么景色。唯一不变的每天都在呈现着。

篇3:教师生活随笔世间再无杨季康

杨季康是杨绛先生的本名,先生走了,105岁。看到先生去世的新闻时,我只是稍稍有一点吃惊,然后迅速就恢复了平静,因为我知道,先生一定是带着期盼走的,因为天堂里有她的阿瑗和钟书。

其实说起来,我也就看过先生的《洗澡》和《我们仨》这两部作品。看《洗澡》时,只是因为实在太喜欢钱钟书的《围城》,而想去了解一下被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的杨绛,究竟是有怎样的才。看完《洗澡》这部不算太长的作品后,首先就感到怎么会有人把当时那么一个影响深远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写得云淡风轻,里面没有任何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就是通过几个人物在运动中各种不同的表现,把一个敏感的政治运动写得巧妙自然。但又让人感到那么真实,同时也会为作品中小人物之间的友情爱情而深深感动,特别是作品中那些知识分子对学术的坚持和不放弃,也许就是他们夫妻真实情况的写照。

《我们仨》是不久前看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平和自然,虽然我们从中了解到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却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绝望悲观,甚至里面有很多他们仨之间的趣事让我们看得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是深深的感动,杨绛用她那无私无怨的爱,包容了一个学识渊博却不善表达不善交际甚至还有点生活白痴的钱钟书,所以我总在想,应该是杨绛成就了钱钟书,因为如果换一个女人,不知道会不会有后来的钱钟书。

杨绛先生走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一个女人会被尊称为“先生”了,那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百岁老人的豁达淡然,用实际行动完成老人“好读书”的教诲寄托吧。

从此,世间再无杨季康,先生一路走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