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验交流:不做权威顺民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育经验交流:不做权威顺民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8

教育经验交流:不做权威的顺民

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评价孩子的第一标准都是“听话”。仿佛有叛逆心理的孩子都该一棒子打死。在大家的眼中,孩子应该唯命是从,应该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长辈话。一旦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就会被认为叛逆。久而久之,别说个性,连自我都会迷失。

究其根源,这与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教育有关。孩子们面前到处是权威。孩子们必须中规中矩,不可越雷池一步。

可是权威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妈妈认为孩子特别听话。从来没发现孩子对妈妈的看法他提出过异议。但是偶然中,妈妈发现孩子特别爱撒谎。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冷静下来的妈妈在有意识的引导中了解到,孩子其实很有有见解,但是因为怕妈妈的责骂,甚至是“毒打”而选择了说谎。孩子在权威面前选择了隐藏自己的看法来保全自己。这种选择不但会让孩子的个性丧失殆尽,还会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保护中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唯唯诺诺。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听话不知道值不值得。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流传千载,要是人们顶礼膜拜,恐怕就不会有“日心说”。就不会有后来人发现世界的大,宇宙的广袤。所以质疑权威是创新的开端,是在张扬孩子的个性。我想我们不该把教育当成批量生产书呆子的生产线吧?

臣服权威导致孩子们像一颗墙头草,哪头风硬就往那一边倒。没有自我,不敢表态,唯唯诺诺。

但是让孩子质疑权威,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苦果我吃过。不过让我女儿不臣服权威,勇敢的做自己我能够做到。

篇2:《奥巴马教育蓝图》读后感

《奥巴马的教育蓝图》读后感

由于自己读书不多,见识不广,只晓得奥巴马作为黑人竟能竞选为美国总统,而且年轻帅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奥巴马的教育蓝图》这本书,并简单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人才的需求渴望高质量学校,社会的需求同样也渴望高质量学校,古今中外,如毛主席等多少名人都是毕业于高质量学校。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不惜倾其所有送孩子攻读高质量学校,为孩子的求学着想,为孩子以后的工作着想。这种现象就为我们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那么,何谓高质量学校?何谓低效能学校?如何才能取消学校之间的优劣差距呢?我个人认为:能够拥有许多优秀教师,有着良好的校风校貌,办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长远规划和阶段具体目标,并能适时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都喜欢学校,喜欢学习,这类学校就是高质量学校;反之,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生活单一,枯燥无味,就是低效能学校。其实,这两类学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校长是文化之魂,关键就是靠校长的领导才能。如果上级部门能够奖惩分明,高度支持高质量学校,坚决取缔低效能学校,让公平竞争走进学校管理,让团结合作融入学校管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个短语我非常熟悉,从沁阳永威学习归来,我就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出这个口号: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任何一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受到好的教育的权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现在很多教师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差的学生不管不问,有的甚至讽刺挖苦,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爱。”我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对学困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让他们逐渐找回了久违的自信,重新树立了学习的兴趣。我在课堂上多多关注学困生,把学困生安排到自己辅导时能引起注意的位置;降低教学的起点和难度;上课时不是以程度好的学生会了为标准,而是以学困生会了为标准;让班里学习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结成帮学对子,巧借“兵教兵”的方法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学习上的帮助;我还在课下为学困生补课,做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进行谈话,教会他们做人和学习的道理。后来阅读苏老的100条建议,我发现苏老为了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业和个性发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有趣的游戏到有益的特长学习入手,使得费佳这样的孩子也能成为优秀学生。同样,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证实我的班级宣言是正确的。总之,诸多教育事实告诉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好也都能学好,关键是我们当老师的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念,不能歧视学困生,而是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多指导他们,让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真正学有所获,美国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资格的认定到教师的聘用制度,从教师的服务奖学金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从教师的专业学习方式到教师的留任方案,都给予我们重重一击。

篇3:注重良性沟通提高课堂效率学会批评教育

注重良性沟通提高课堂效率学会批评教育

东郊中学符远

【摘要】如何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进行有效“批评”,让学生更好接受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批评良性沟通课堂效率

很多老师都有过这种感觉:感觉学生很容易犯错,每天都让我们不停地唠叨,特别是我们乡镇的老师,时刻用嘴巴把学生拴在身边,这到底是怎么了?

一、玉不琢不成器

是学生们真的很糟糕吗?是他们故意以惹老师生气为乐吗?我想不是!从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来说,我认为也许是因为我们老师的眼光在课堂上总是跟随着学生们的身影。学生们在校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老师的掌握,上课听讲不专心,老师也许会说:“你在干什么?不听讲到学校来干什么?”做作业做错了,老师有可能会说:“你长眼睛了没?书上有你都不会抄吗?”一不小心和同学得意忘形的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老师又有可能会说:“跑什么跑?你们怎能在学校教室追逐打闹?”其实学生做错了,我们看着他的时候,他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他还没有从自责和害怕的情绪中走出来,紧跟着的往往是老师一阵暴风雨式的批评,胆大的学生或许会申辩几句,但这也许会招来下一轮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老师也许又会训斥:“哭什么哭!哭能解决问题吗?”所以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沉默。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总是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不止不休的批评呢?难道就是因为学生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而我最想要知道的是:这么多翻来覆去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呢?(这部分的观点似乎把老师的形象塑造的较为严苛了吧)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那我们老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呢?

二、玉不琢不成器,怎么琢?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和学生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咱们也不敢打,怎么做教育效果都不好!和家长沟通得知的结果更让我吃惊: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学生犯错了,老师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学生?错了就该批评吗?经过这几年的一线教育经验,每当我要批评学生时,我都会要求自己先想想下面这几件事。

(一)批评不做无用功

1.当我要批评学生时,我会先审视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出现批评情绪化。

记得调皮捣蛋的A上课课本没拿出来,我们已经读完一篇课文了,他还在座位上发呆,一动不动,用眼神提醒了他几遍还不自知,我马上脸色发青,血压暴升,声色俱厉地一顿大骂。我心里是痛快了,可他根本不知道我说过什么,仍然呆呆地望着我……现在想起来这种批评更多是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说了一大通又有多大作用呢?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吗?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我这样发泄似地大叫一番,又如何博得学生的尊重,如何使学生信服,又如何能让学生听从呢?更别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了。

2.注意批评要对人对事,切忌批评泛滥化。

篇4: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当前,创新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只有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创新思维。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思想,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教学中不要画“圈子”,不要牵“鼻子”,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想错、说错,鼓励多想多说,培养勇敢和自信的个性品质。教学中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不能另眼看待,更要多加呵护,多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曾让学生练习:“庆丰乡挖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挖120米,20天完成,实际每天挖的是原来的1.25倍,实际用了多少天?”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120×20÷(120×1.25)=16(天)。当时我问学生有没有不同解法,有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去,被我发现后,鼓励他把自己的解法大胆的说出来。这位学生列式为20÷1.25=16(天)。当时学生议论纷纷,认为这个结果是瞎猜的。我没有急于裁决,充分让他们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我请想出这种解法的学生说说理由:实际每天挖的米数是原计划的1.25倍,那么原来所需的天数就是实际所需天数的1.25倍,原来要用20天,实际所需天数就是20÷1.25=16(天)。他的回答,大家听了心服口服。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极大地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三、有机落实“四基”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版)》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过去所说的“双基”教学。而“基本思想”是指,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那些思想。主要表现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基本活动经验,实际上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数学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落实“四基”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学中不少概念、规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引导自主发现。如“米和厘米”“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掂一掂、折一折、称一称等,给学生留下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

篇5:《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

老实说《教育常识》这本书我看了N遍,但由于它不是一本小说,有故事情节。容易记住它的内涵。所以我看了又看,还是难于下笔写下自己的感受。看完一遍只能记住一些零碎的东西凑不成篇。今天我决定看完一节就写一节。《教育常识》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工作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主任李政涛先生写的。作者一大堆的头衔加上作者的心声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此书是写给天下所有教育者的。作者认为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也就是“教育常识”。“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无论教育之人还是教育之事,都要从懂得“最基本且简单的知识和道理”开始。所谓的“简单”就是表达方式清晰和精炼,运用方便具有可操作性。所谓的“基本”就是基础、本源或根本之意。作者认为“教育常识”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发于“常识”这一“根本”并从中流淌出来的。我们判断一位教师及其教育活动是否有根基,是看其灵魂深处具有多少“教育常识”的基础,更要看他得每一个教育行为细节中展示了怎样的“教育常识”。钱理群先生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当代中国各种教育改革给中国带来的首要改变就是让教育回到常识,把以往对教育常识的违背变成对常识的遵守,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底线,成为教育生活的基础。诸多新理念或新观念都是常识意义上的观念,是对长期被遗忘的教育常识的重新唤醒。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考并创新常识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所以能够永恒,是因为它能以自己的方式,揭开人类共同和永恒的存在谜底和生存难题,教育以不容替代的方式触及到了这个难题的内核:生命生长的难题.人的存在之谜,是在自身的生长和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现并得揭示的.如果人生是一幅画卷,画卷徐徐展开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育就是这幅生命画卷的书写者、描绘者和解释者。教育需要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像打开天门一样打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和灵魂救赎之旅。人生的密码就是教育的密码,它们相互构成,彼此揭示。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对人的认识远未穷尽,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看来,”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或者无视人的天性的教育常识,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常识。要获得合理的教育常识,前提是知晓有关人的常识。不懂人,就不懂得教育。作为哲理散文家的周国平先生说的得很中肯:”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碎和平庸“。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透,则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难免隔靴搔痒。我们不妨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体悟生命的过程。教育就是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勘探。自古流传至今的常识说: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因为河流中蕴涵的时间之流和空间之流永远在变化,正式这样的永恒之变,使人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变出了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一旦诞生,就是这个宇宙的独一无二,不管他多么聪明或愚钝,多么伟大或卑微,多么幸福或悲惨,都是不可替代的宇宙存在,因此对老师来说,应该去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的独特,爱每个孩子。爱的方式就是不知疲倦地发现、珍视,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就像卢梭说的那样:“把握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