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用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用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5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大悟县大新镇中心小学黄江平黄晓芳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投影、录像、微机、录音等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多数以故事为主,一篇课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观点。《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究明理、激情、导行。所以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情景启导分析信息加工信息

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投影、录像、微机、录音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它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来接受和表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所需要的处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等。《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较多,这是由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决定的。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多数以事故为主,一篇课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观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故事多数是寓言、童话、动物拟人等体裁。故事的情节容易制成图片或拍成录像片放映。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其中特别强调道德情感的激励,强调情境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情感在道德教学中的作用。不仅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情感的参与,而且在道德行为实践方面也要有情感参与,这样才能表现出爱憎分明,区分出美丑,判断出是非,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教学最能起到这个作用。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化虚为实

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如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一课,旨在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其中讲到了长江、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万里长城、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名胜景点是什么样子,小学生很少知道。只听到老师讲,只能隐隐约约懂得一点点。如果老师边讲边把一个个地方用录像放映出来,就会化虚为实。学生位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头脑中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

有些课文还可以配上音乐讲述,如讲《我们的祖先》一课,可以选择一段古典乐曲,随着音乐的急缓起伏,把课文故事讲得高潮迭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配乐讲故事也能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

二、化静为动

虽然课本上有很多图片,但它是静止的。如果把图上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制成动画,显示在大屏幕上,静止的画就动起来了。形象逼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讲《小猴子做客》一课,把小猴子到小花狗家做客不讲礼貌,进屋不敲门,用脚把门踢开;小黑羊和小白羊在独木桥上不讲谦让,互相顶架的动作;蚂蚁集体搬虫子的情节等都制成活动的画面,使学生看得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有利于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变抽象为具体

《品德与生活》课中的道理和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有些道德观点表现得空洞、干巴。若通过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的事例,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如《艰苦奋斗》一课中,艰苦奋斗就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如果我们教学时把电影《铁人》中王进喜脚踏荒原、头顶蓝天,发扬人拉肩扛、自力更生的精神,为祖国钻井找石油的场面剪辑下来,放给学生们看,边看边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就是党提倡和发扬的艰苦奋斗精神,这就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这样就把很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变复杂为简单

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信息技术具有简捷、快速、易懂等特点。因此在讲述这类课文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由复杂变简单。如粮食的来源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老师如果通过录像片把农民一年四季的辛苦从播种到除草、灭虫、施肥、收割、打场脱壳、进仓,这一系列的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节约粮食”,使他们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

五、运用多媒体情景启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上讲,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愈清晰,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节约用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地球上都哪里有水,讲了水的重要性之后,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我们的地球将会这个样子,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人们没法生活”、“地球上的水都没有了,动物植物都死掉了”等,学生之所以能答得这样好,我想和多媒体的使用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它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结合课堂所学方法,学生便可迅速地理解。

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师或指导部分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因此,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七、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崇高的精神。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中欣赏“保护环境”的动画短片,不仅可以再现生活于课堂,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心底的真切的感受,让孩子们意识到保护动物首先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必须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中的大量事实可以互相进行印证,开阔视眼,增强辨别力,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录像画面,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扫除了认识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足以看出学科课堂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在可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的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徐世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何克抗

篇2:基于moodle信息技术动态教材设计与应用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针对信息技术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慢,再版成本较高以及教材内容形式单一,缺少必要的互动等问题,开发出能够弥补这种缺陷的新型教材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实践教学,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可扩展,易更新和互动性强等角度进行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的尝试,以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结果证明动态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能有效促进教材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有利于加强师生间协作交流以及提高师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研究希望能为现有的教材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态教材;学习活动;moodle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时代价值

(一)传统教材存在的缺陷

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陈旧期缩短,然而,传统教科书内容固定,更正周期长,过程繁琐,通常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教科书到学生手中,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信息技术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而技术发展迅速,软件更新快,如软件发展成office**,而教材依然还是office**,造成学习者学习到的技术与实际应用有脱节现象。既有教材过多关注学科逻辑,较少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活动,其知识本位、活动缺失导致学生应有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发展。教材的扩展性不够,课程规定的课时下,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存在。

(二)信息技术教材需要活动建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特有的课程性质和发展特点,以活动来建构教材,将突破信息技术教材原有框架,以活动统一学生与教材的关系,革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材设计模式,对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乃至课程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当然,从活动的视野构建教材,并非要一味只求活动形式,把教材做成活动课程教材或者课外活动教材。“活动”化教材并不排斥学科知识,相反,学科知识是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信息时代教学观及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渐渐由传统的单一纸质教材向数字化教材发展,现有的教材设计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精加工学习方式为主而设计的,学习内容相对封闭,其架构通常是更新速度慢、强调识记性的知识。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同质的和线性的,学习方法单一且相对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教材缺乏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缺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修改也不能及时地共享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教育的现代教学观还不能很好的得到体现,对现有的课程教材体制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在围绕新课标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

二、相关概念界定

本论文从可扩展,易更新和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阐释:动态教材是指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将学科课程范畴中的教学用书系统编制,能进行可视化编辑,具备更新快、扩展性强、支持多元输出等特点,将部分代替纸质教材的一种特殊的电子书[2]。动态教材具备的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具有可扩展性

动态教材应具备极大的可扩展性,不仅要呈现传统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内容素材,还要能够支持更加多元、变化、动态的资源,比如能够支持音频、视频、

网页甚至支持整个网站的压缩包,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感知范围。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视觉,约占83%,听觉约占11%,因此充分利用“动”起来的资源素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内容修改、更新方便

动态教材应具备动态更新修改的功能,这是动态教材最显著的特点,解决传统教材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的问题。动态教材不仅要实现横向的更新还要实现纵向的更新,既可以修改已有教材中的错误、更换过时的知识点,还可以增加新的章节,设计出更加生活化、实践化的教材内容。在更新修改的同时,还应具有查看历史记录的功能,以帮助教师根据需要恢复以前的版本。发动学生撰写使用教材后的感受和建议。经过学生和教师们的不断修订、扩充和调整,最终实现教材的最优化。

(三)实时交互功能,互动性强

动态教材应具有充分的交互功能。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通过实验指出,人类一般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3],学习者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协作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

(四)支持多元输出

动态教材应具备支持多元输出的功能,使学习者不仅能够在网络上在线学习、离线学习,还能在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或者将教材内容的打印成册,以此来满足当代学习着的需求。

三、基于Moodle的动态教材的实现

(一)教材支持平台的选择

Moodle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使得该系统的灵活性特别突出,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moodle中的book插件可以用来呈现教材内容,批量导入单个或多个HTML教材内容文件,在设计上采用了前台显示与后台管理合二为一的方法,与动态教材的易扩充和修改方便这一特征不谋而合。Moodle由于其技术门槛低,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能使用,教师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在技术学习上,可以方便建设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做进一步的完善,随时编辑平台中的内容。除了book插件外,还拥有mpage及mbook等很好地支持手机和pad访问的插件。

Wiki、book插件内嵌了功能齐全的在线编辑器,方便教师创建内容,对教材资源进行编辑时,变换字体、排版,插入图片、表格,上传文件等均可实现所见所得。Book插件可以将学习资源以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浏览,专家教师直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支持把教材中的资源打包为zip文件,支持下载功能,符合动态教材支持多元输出的特征。利用moodle的优势,结合教师的教学、教材改革的需求,将wiki和book插件运用到动态教材建设中。Wiki拥有历史版本记录功能,能有效记录协作者的贡献,并能将修改的版本进行对比,以便找出教材改进的地方,方便推出最佳修改版本。综上所述,Moodle平台适合作为动态教材的支持平台。

(二)动态教材平台的搭建

安装好moodle后,下载book插件压缩包“book.zip”。由于不同版本的Moodle平台对插件的要求有或多或少的出入,book插件适合在1.9版本以下的平台中安装。其它的插件如wiki及blog等,moodle1.9版本中已经集成了,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手动安装。

四、基于Moodle的动态教材的应用

(一)教材准备及使用阶段

下面以第12课《奇妙的信息世界》作为实例进行展示。本课以介绍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概念等知识含量大,知识较枯燥抽象,技能操作要求不高[4]。因此在此课教材设计中,准备了多种感官的素材资料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来展示信息的多样性,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信息的涵义。针对“整理收藏夹”这一操作知识,教材里提供了操作视频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添加网址到收藏夹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系列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在论坛里畅所欲言,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教材操作界面简易,章节目录和教材内容呈现在同一个页面,每章节知识点按先后顺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教材的结构。学生点击章节进入具体的知识学习,学习每个知识点时能够看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视频材料和文献材料,根据需要进行点击学习,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导入(Import)”功能,在目录中插入单个HTML文件或是多个HTML文件,每章事先被分为各节的htm文件,通过导入能将每节知识小块的内容快速导入,

教材中相对的文件链接会被转换成绝对的章节链接,图片、Flash和Java文件也会被重置链接。如图1所示为教材草稿本中导入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图1导入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截图

同时,教材基于活动设计,体现教材的活动化,使用“信息”、“信息技术”为关键字查找资料并分组讨论,讨论主题按照学习进度分别为“说说你身边有那些信息?”、“谈一谈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畅想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加深概念理解。

(二)教材修改阶段

不同身份登录book教材后的界面会不同。以学生身份登录后,学习者可学习本章的内容部分,没有“更改这个Book”、“打开编辑功能”、“关闭编辑功能”,以及插入(Import)等功能,即学生角色没有对book的编辑权限,只可以浏览书的内容和打印所需资料。教师有直接修改权,教师进入book后,在教材草稿本中每一节的后面均有,功能分别为向下移动、向上移动、编辑、删除、隐藏此节内容以及添加新的内容。Book提供的为所见即所得的HTML编辑器,允许使用者以习惯的方式修改文本。除了对文本进行格式化之外,这个编辑器还提供了一系列其它功能。如可以直接将MicrosoftWord中的内容粘贴到这个编辑器中,而其中的格式能保留下来,使用撤销上步操作,即能对修改错误的内容进行重置,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图片、插入表格、插入链接等,输入完毕后点击下面的“保持更改”即可。如图2所示为打开编辑界面后的教材修改稿。点击“编辑”按钮就可以对章节内容进行修改,还可以利用上移或下移图标调换章节的顺序,并且子章节会随着副章节的移动而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对修改后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最新的教材版本,投入使用。教师和学生在线浏览教材,或者选择“整本打印(PrintCompleteBook)”或者“打印本章(PrintThisChapter)”。

图2打开编辑界面后的教材修改稿

师生使用教材时,可单击页面中的“本节知识讨论”按钮参与教材知识的讨论,发表自己对教材改进的意见,学生可以将一些学习心得,操作中的小妙招及时与师生共享,补充教材中的基础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如图3所示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知识的讨论截图。

图3教材知识讨论效果截图

教师还可以将原版教材与教师修改应用的新版本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不同的颜色显示出原版被删除了、增加了或是被修改了的内容及位置,教师在修改教材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还可以根据需要恢复到原版教材。

图4原版教材知识内容与教师修改版本比较效果图

学习者可以利用“本章学习笔记”做一些课堂笔记,可以是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反思,也可以是对教材重难点的抄录。学生在进入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时可查看自己的学习笔记,添加、删除和修改自己的学习笔记,同时也可以查看他人共享的学习笔记。

(三)教材完善、备份阶段

如图5所示为教材修改前后的两个版本示意图。修改稿中加入了学习任务并将每章的知识点在学习笔记中用概念知识图表示出来,清晰的图表能帮助学生更快地系统地复习巩固该章节的知识结构。

图5教材修改前后的两个版本

教材的修改是一个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备份”功能对修改后的教材进行备份,在之后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系统中各要素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一个新的版本。

五、应用效果及展望

经过为期一学期的使用后,对6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动态教材系统功能的评价以及学习动态教材后的体验与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率还比较高,学生在浏览动态教材时所采用过的几种方式上,排在第一位的为学生网络在线形式进行浏览,占到了88%,原因是直接浏览教材,节省时间,方便修改,可以和学习者分享学习心得;选择通过将教材打包下载到本地电脑进行浏览的方式排在第二位,占59.15%。原因是保存起来可以为以后脱机时使用,还有学生课后将教材其打印出来,占25%。同时,6.38%的学生偶然会利用零散时间通过手机访问教材,用的次数非常的少,仅仅只是尝试,与网速太慢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动态教材所具备的功能特点在支持教材学习的作用上,内容修改、更新方便、扩展性强排在了第一位,占84.3%;教材设计中融入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排在第二位,占79.42%;能插入图片,视频等内容排在了第三位,占50.63%;接下来依次是教材网络化,知识共享;教材支持多元输出,能下载,支持ipad及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

学习动态教材过程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参与教材的编辑过程,补充教材中的知识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表示为了能保证他们自己所填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会通过其他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这个过程既加深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有利用于自我信息素养的提高。同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认为动态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动态教材系统功能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动态教材更加环保,实惠。

实践效果检验及师生反馈表明,本研究的动态教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学实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动态教材可以解决教材内容更新快带来的问题,更加低碳,环保,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备份并能在其他平台中恢复,学习者可以分享笔记,有利于知识共享及循环利用。教材注重师生协作不断改进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本研究中信息技术动态教材的设计形式尚属于一种探索性研究,是对教材设计形式的一种尝试,由于时间和技术的限制,开发出的教材功能还不够完善,如不能实现像纸质教材一样直接在教材内容上做记号、注释并能实现共享,同时,当前开发的动态教材依赖于一定的机房环境,服务器不稳定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态教材的使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的信息教师进一步研究,为设计出更加实用、有效的教材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陈赓,张进宝,王运武.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68-73.

[2]蔡静.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篇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双塔初中潘改玲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运用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在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生涯中,我也经常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下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妙用多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学中应用幻灯片、录音等方式讲述数学历史和数学小幽默,并且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小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数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时,我先播放在网上下载的一组受灾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看着这楸心的场面,使学生爱心油然而生,我班的薛磊和张博成同学坐不住了,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受灾小朋友,他们两个原本各有存款160元、390元,准备全部捐款给他们,并决定从本月起薛磊节约零用钱每月捐款20元,张博成每月捐款10元,对此设计问题:如果用x表示两人捐款的月数,y1表示薛磊捐款的总额,y2表示张博成捐款的总额,问你能写出y1、y2与x得关系式吗?到第几个月时,张博成的捐款额超过薛磊的捐款额?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极大的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例如“生活中轴对称”的课件制作中,可利用网络展示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可利用《几何画板》做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再结合实物进行演示展开,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又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今中小学都是提倡减负,然而减负不等于降低学生学习要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教师讲,并利用表格、挂图、模型等等,课堂容量小,传递速度也慢。以上这些教学手段都可以用电脑替代,并且更直观,速度更快。

例如:在讲如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先复习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边回忆教师边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用很少的时间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容量。特别针对习题课上抄写文字题,费时费力,完全可以在课件上打出,还可设计适当的随堂练习进行巩固反馈。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五一旅游黄金周”为活动背景。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旅游黄金周”旅*x程。学生学习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制成统计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x程及时间,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并且说明理由。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并在网上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实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但是不能完全的依赖信息技术,要合理的利用。如有的教师把数学概念、性质、例题、过程等一概做在课件里,上课没有板书或很少板书,教学容量是大了,学生却只顾观看,根本无暇理解和思考,教学成了“单边”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体现;又如在课件中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会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插上翅膀,使之更加扎实、有效。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勇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2、黄文兴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林德涛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