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有困难不上交》读后感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老师看《有困难不上交》读后感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老师看《有困难不上交》读后感

翻阅完这部地地道道的本土励志与管理图书,不禁让我为这本书的流行叫好。其成功首先在于一个简单而有冲击力的概念:有困难不上叫交!这个切合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其次,本书敏锐把握了近年来,企业及政府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层次变化。“有困难不上交”这一用语越来越成为中外优秀组织打造高效业绩的一大思维利器。最后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是架构比较好,共分五部分从认识、了解困难到解决困难再到迎接困难,一目了然结构清晰明了。

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有困难不上交》没有辜负我们的厚望,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困难”的终结者,做组织、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有困难不上交》,因为,精读这本书就可以改变您的命运。

最后我想修改德鲁克的一句话结尾:每个人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以处理这些问题,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读后感,上交

篇2:《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阅读体会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阅读体会

柯碧云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书的魅力无法阻挡,书的作用更是神奇无比。从中我们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哪里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要做得更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我们本学期要阅读的书籍。打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就久久不愿放下,它给作为教师的我很多启发。雷夫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改变学生一生的奇迹。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正如书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

篇3:研究教师个人知识困难与路径

讨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涉和几个相互关联的话题。第一,是否每个人(包括教师)都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知识?假如供认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个人知识,那么,教师的个人知识有什么关键特征?第二,认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对教师自己以和他人有什么“用处”?第三,教师的个人知识是否能够被认识、被研究?假如教师的个人知识可以被认识的、被研究,那么,如何研究教师的个人知识?

一、个人知识有什么特性?

每个人都在料理生活或展开自身的专业活动。料理生活的人,总会具备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常识。所谓个人化的生活常识,既可以称为“个人化的生活知识”,也可以称为“生活化的个人知识”。它的基本形态是“个人知识”,它的基本主题是“生活知识”。个人所秉持的不同的生活化的个人知识导致人与人之间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总会形成自身的个人知识。智慧的人将形成复杂的、丰富的个人知识,弱智或智障者将形成简单的、低级的甚至混乱的个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形成何种具体的个人知识,这是个人的自由,不受他人的干涉,不受他人的检测或评估,也因此不必成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不过,假如某人自愿改变自身的生活化的个人知识,以便提高自身的生活行为能力,此时,如何改变此人的生活化的个人知识,才成为一个问题或课题。

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个人类似,专业人员(比方“教师”)迟早也会形成自身的专业领域的个人知识。“能干”的教师将形成比较复杂的、丰富的有关教育专业的个人知识,比较“低能”的教师将形成比较简单的、低级的甚至混乱的有关教育专业的个人知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的个人知识必需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准入条件。在“入职”之前,“准教师”必需接受专业部门的检测和评估,以便决定他/她是否能够获得教师资格。

但是,教师的专业化的个人知识既包括了可以检测的局部,还有大量的不可检测、不可言说的局部。个人知识总是隐匿在个人的内心深处。局部个人知识可以外显出来,但还有大量的个人知识无法外显也因此无法检测。大量的个人知识总是处于“内隐”状态,也因此有人将“个人知识”等同于“内隐理论”(implicittheory)、“个人化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nowledge)[1]、“个人哲学”(personalphilosophy)[2]。

英籍学者波兰尼(Polanyi,M.)较早地讨论了“个人知识”问题。他认定“个人知识”的基本特征是“内隐”。他由此将“个人知识”几乎等同于“隐性知识”(也译为“默会知识”、“内隐知识”,波兰尼自己采用tacitknowledge,英语国家中也有人以implicitknowledge表达“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波兰尼为此专门发表《个人知识》一书。本书发表之后,成为讨论个人知识的经典之作。波兰尼也为此专门发表《隐性之维》(TheTacitofDimension),专门讨论知识以和求知过程中的“隐性”状况。

个人知识的“隐性”状态意味着,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虽然可以获得可言传的、可重复的“显性知识”,但也还有大量不可言传的、不可重复的隐性知识存在。而且,隐性知识比显性认识更基本更有力量:“人们能够识知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假如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3]波兰尼的另一个更简洁的说法是,学习者“遵守了一系列规则,自身却不知不觉”。例如,“游泳者使自身漂浮起来的决定因素是他调节自身的呼吸的方式。他呼气时不把肺里空气全呼出来,吸气时比平时吸进更多的空气,这样才干使自身持续坚持浮力。然而,这一点一般不为游泳者所知。”[4]

英国学者罗素(Russell,B.)几乎与波兰尼在同一时期提出了有关“个人知识”的看法。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罗素开篇就讨论《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问题。罗素认为,恰恰是个人的知觉知识而不是科学知识,应成为全部知识的基础。“人类所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实际并不象科学所说的那样不带一点个人的因素。”[5]罗素的讨论强化了个人知识的“隐性”特征。他认为个人知识的不可言传的困难来自语言。由于语言的客观性和公共表达功能抵消、取消了个人感受和个人知识。“语言的主要目的终究还是传达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语言就必需是大家公用的语言,而不是说话人独创的一套自家语言。其结果就是在把思想翻译成语言的过程中,每个人经验中最具个人特点的东西几乎都失掉了。”[6]罗素的这个思路很重要,它既公布了个人知识被人们忽视的原因,也顺便道破了个人知识被研究、被识别的困难(后者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为什么需要研究教师的个人知识?

每个人的个人知识都包括两类知识,一类是生活化的个人知识,另一类是专业化的个人知识。

生活化的个人知识属于私人生活领域,它不受他人的检测或评估。不过,若出现两种可能的需求,将导致生活化的个人知识被考虑和研究。第一种可能的需求是:某人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意义。这时,此人就会接受苏格拉底式的警告:“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所谓“反思的生活”,并非反思生活自身,而是反思自身的生活化的个人知识。有“生活智慧”的人,总是让自身处于“反思的生活”中。第二种可能的需求是:某人希望借鉴他人的生活智慧,以便改进自身的生活状况。这时,他可能会询问或研究他人的生活智慧。他人的生活智慧既显示为看得见的生活行为,又大量地隐匿在生活化的个人知识之中。由此,他既需要观察他人的生活行为,更需要询问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也就是说,生活化的个人知识虽不必接受他人的检测或研究,但在可能的需求驱动下,生活化的个人知识也可能成为自我反思和他人研究的对象。

与之类似,教师的专业化的个人知识在两种可能的需求驱动下,也会成为教师自我反思和他人研究的对象。首先,愿意不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智慧的教师,总会让自身不时反思自身的专业行为和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个人知识。其次,假如某位教师渴望借鉴他人的教育智慧,以便改进、提升自身的教育专业水平,那么,他将观察其他教师的专业行为或咨询其他教师的专业意见。困难在于,教师的专业智慧大量地隐藏在教师自己的内心深处,它属于教师的个人知识。对某个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观察是有意义的,但教师的外显行为只是教师专业化的个人知识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下面,还有庞大的躯体。这个困难可以分裂为两个具体的难题,无论生活化的个人知识还是专业化的个人知识都面临这两个难题:

第一,个人反思自身的个人知识时,有哪些有效的方法?与之相关的更大的难题是:人是否能够认识自身?人如何认识自身?

第二,研究他人的个人知识时,有哪些有效的方法?与之相关的更“宏大”的问题是:他人是否能够被认识?他者(包括他人和外物)是否能够被认识?

对这两个难题的考虑,将引出相关的难题:如何研究教师的个人知识?

三、如何研究教师的个人知识?

外表上看,对个人知识的研究面临两个难题:如何认识(研究)自身?如何认识(研究)他人?奇妙的是,有关研究已经开发出一条基本的路径,这条路径可以一箭双雕地使这两个难题获得化解或缓解。

一箭双雕的思路是:个人的自我反思,恰恰不是反思自身,而是从他者(包括他人和外物)那里寻找反观自身的镜子:“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心理,它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心理。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镜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镜子的反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对象世界、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体的一面镜子……如何认识你自身呢?要通过外部世界,人要认识自身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才干够像照镜子一样地反映出他自身。”[7]

依照这个思路,个人的自我反思并不在于自我观察,而恰恰在于研究自我之外的他者(世界中的他人和外物)。反过来,假如某人打算研究他人,而他在研究他人的当下,却又会发生大量的自我反思。由此,自我反思与研究他人往往同时发生,它们成为同一件事情。

但是,所谓一箭双雕地使“认识自身”和“认识他人”这两个难题获得化解或缓解,也还是没有彻底地解决问题。这里面还潜伏着一个更幽深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我们是否能够认识自我之外的他者(他人和外物)?

人们向来乐观地相信自身的“认识”能力,认为自身能够认识他人或外物。即使偶尔发生一些错误,比方认为地球是方的、太阳围绕地球转,也会因为人类“认识”的进步而获得“正确的知识”(“真知”、“真相”)。

直到休谟站出来,他让那些“知识人”(包括康德以和后来的胡塞尔)陷入恐慌。休谟的观点是:第一,所有的知识不过是一些印象与观念。这些印象和观念都不是客观的,是人为的、主观的。第二,所有的印象与观念不过是关于“物”的主观判断,至于“物”(实体)自身是什么,甚至“物”自身是否存在,物自身不会说话,人是无法知道的。第三,科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因果关系”(科学知识都显示为“因果关系”),也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印象和观念。人只能感觉到某些事物之间有某种“接近关系”和“连续关系”,人无法知道里面是否存在“必定关系”。[8]休谟让后来的哲学家胆战心惊,康德一生从事的宏伟事业,构思“三大批判”,也不过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康德基本上接受了休谟的劝告,于是提出一个谦虚的思路: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事物的实质)。比方,你可以认识一张桌子的长度、宽度、重量、颜色、木质、用途,等等,但是,你还是无法认识桌子自身的秘密。你所认识的桌子的长度、宽度、重量、颜色、木质、用途,等等,这些不过是你个人对桌子的外部特征的主观解释。这些认识都是你的“主观”意见。你了解了这张桌子的这些外部特征之后,桌子内在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你还是无法知道。

谁知道桌子的“内在实质”呢?当然只有桌子自身知道。困难就在于,桌子自身不能说话,桌子不能把自身的实质说出来,桌子无法把自身的实质“告诉”他人。这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唯一能够认识桌子的内在实质的,是桌子自身。而这个桌子自身却又无法说出来。桌子坚持缄默。桌子缄默之后,它把有关桌子自身的实质的唯一通道给堵死掉了。

怎么办?可以考虑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放弃对物自体的认识,只研究“现象”(如“自然科学研究”)并对“物自体”采取信或者不信的态度。既然有些事物是无法认识,而我们又紧迫地需要有关物的说法,那么,干脆放弃认识,转向“信”或者“不信”。你信某物的实质,物的实质就存在。你不信某物的实质,物的实质就不存在。比方你信上帝,上帝以和有关上帝的一切故事,都存在。假如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你应该知晓自身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你是不能用你的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自以为是地认识“物自体”的。供认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这就为信仰留出了合法的地盘。放弃对物自体的“认识”,为信仰留出合法的地盘,这是康德的方法。

篇4:小学班主任上学期给困难生评语

1.你知道吗?每当你上课时专心听讲,用一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看着我时,每当你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完成作业时,老师是多么高兴,可是你为什么不能每天、每一次都自觉地这样做呢?特别是老师不在你身边时?

2.从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是个爱憎分明,正直、有爱心的孩子,在你的内心深处,上进心依旧未泯灭,你不是有个竞争对手吗?只要你努力,像啄木鸟一样啄掉自己身上的懒虫,是有希望赶上并超过他的。

3.你是位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能干、热爱劳动,能吃苦,如果你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成绩会远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你能对同学们以礼相待,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4.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上岂有平坦的大道?不付出艰辛的代价怎能有辉煌的成就?你天资不错,又有求知欲,有上进心,父母也对你寄予厚望,为什么不努力进取,勤奋学习,为自己开创出美好的未来呢?

5.这学期你为了在体育方面做出点成绩,确实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你能从挫折中振作起来,迎难而上,这种精神十分难得,你乐观,个性豁达,这将有助于你的成功。但记住:千万别荒废了学业。

6.学习如驾车登山,不进则退,聪明的你之所以在学习上不象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因为你还缺乏主动性,只有鼓足学习的热情,并且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才能不至于埋没自己的良好天资。

7.在美国社会中流转着一句名言: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已,谁还会信任你呢?老师想把这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其实你是个很不错的孩子,要对自己有信心,大胆展示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

8.你一定很羡慕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你一定认为他们很聪明,学得很轻松,其实不然,真正聪明的人,学习的时候比一般人更要使劲,因为他们深知,积累知识在于勤,学问渊博在于恒,希望你能像啄木鸟医生"那样,捉掉身上白""小懒虫。"

9.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牛顿做实验太专注,把手表当鸡蛋扔进锅里煮了。一个人学习、工作时如此专注,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果能以牛顿为榜样,认真,投入地对待每件事,一定会学有所获。

10.你很遵守纪律,但课堂上却总是沉默不语,难道是信奉"沉默是金"吗?没有人天生就有良好的口才,关键还是看你会不会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机会。

11.你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总是缺乏信心,好好努力,学好每门功课,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向前进。

12.当你第一次走进我们班教室时,我就喜欢上了虎头虎脑的你,但渐渐的老师发现了你身上有着懒惰、马虎的坏毛病,他们已经严重阻碍了你的进步,甚至后退。希望你早些赶走他们,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13.你性情温和、言语不多,但待人诚恳、礼貌。你思想健康,要求进步。你学习渴望进步,但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缺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还无起色,平时值日工作做得不够好。愿你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永不厌倦、永远进取!

14.你渴望学习成绩的进步,为此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刻苦努力、奋发图强的求学原则,所有这些努力也最终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尽管你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但你有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成功的花朵在汗水的浇灌中会更加鲜艳。

15.你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的男孩,从一次次的发言中,流露出迫切要求的愿望,但你总是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常常让老师有些失望。愿你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16.你渴望做一个守纪律的学生,但又常常不能约束自己。你渴望为班级争光,但又缺乏勇气与胆量、能力还不够。你渴望学习成绩的进步,但又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请你不要灰心,慢慢来,只有不懈的追求、不断努力,让无数次失败奠定成功的基石,你终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17.你富有朝气,性格直率,爱好广泛,努力为班级争荣誉,运动场上的英姿是你最大的骄傲,但你又是一个总让我"提心吊胆"的男孩,何时能让我自豪?我仍在苦苦等待。愿你我携手相伴,托起你明天的辉煌!

18.你思想纯朴,待人随和、诚恳,能自觉遵守纪律,尤其能遵守宿舍纪律,但你平时工作不够踏实,做事有点马虎,学习上效率不高,进取心不强,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缺乏为班级争光的热情与能力。愿你活泼、开朗、锻炼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19.你是个平凡而又朴实的女孩,你思想健康,蓬勃上进,你性格开朗,又能明辨是非,你时常默默无闻,但与你交谈时,你能侃侃而谈,你渴望学习上的进步,但成绩又不尽人意,你常常矛盾、信心不足,要知道前进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愿你策马前行,快马加鞭!

20.你是一个非常文静、礼貌、懂事的女孩,对待班级工作总是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对待他人总是坦率与友好,你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你学习基础较差,思维也不够敏捷,但你仍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愿你继续努力,我始终会做你的支持者、为你加油,为你鼓劲!

篇5:《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的“代表作”《走向高效课堂》一书是一本系统的高效课堂实践培训手册,尝试为教师提供了一幅明晰的高效课堂建设路线图,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的形式,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实践的核心要素。从八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具体操作模式,分别为: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大班”走向“小班”、从“观模”走向“建模”、从教案走向学案、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单纯追逐效益的课堂,无论它是否称之为“高效课堂”,仍无非是“应试教育”的变种。但高效课堂又从来不拒绝课堂效益,否则没有资格称为高效课堂。教育哪里是为升学而存在?它唯一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它唯有指向于人之全部才会令人尊重、神往和感动,否则,它就会拒绝鲜明的个性和完整的生活,它就会仇视爱和自由,扼杀天性和创造,它全部的兴趣和要旨就是崇尚奴役和膜拜专制,这样的教育也变成了“毁人”、“误国”的机器。教育必须回到“人学”上,才可能有产生高效课堂的土壤。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高效课堂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

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好教育到底需要什么?如果抛开臆想和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应该躬下身子做一番实践的“体证”呢?好教育显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坐而论道”与“做而论道”有着“道德”层面的不同。对教育人来言,追求好的教育应该成为必须坚守的信仰。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大功夫,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语文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就应多选择情境教学法、感悟法、欣赏法等。还要通过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教学的互动性,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以激励性评价为标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一定是从课堂到教学、从课堂到教育、从教育到人的认知拓展。而至于课堂教学本身,或者说高效课堂是什么,《走向高效课堂》的解读足以让我因共鸣而生钦佩。我负责任地说,这本书有资格成为高效课堂的“代表作”!

对这本书来讲,理论只是它存在的形式,而实践才是它全部的内容。因此,学习了书中的诸多名师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就让我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