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小学老师对于爱教育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说说小学老师对于爱教育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说说小学老师对于爱的教育

三亚市五小赵晓芳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洋溢着的师生之情一次次地打动着我。

现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师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多年。同时也在不断地思索着如何使自己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这时我再次想起了魏巍的老师,她那扬起教鞭轻轻落下的形象在我眼前浮现。在孩子们的眼中,她是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老师。试想,作者的童年假如没有了老师的关爱,没有老师的情感投入,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还会有如此之深情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吗?一个“爱”字承载了诸多的教育教学理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让学生“信其道”,老师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吧?如何去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对学生漠不关心,冷若冰霜的老师能让学生产生想“亲近”的愿望,更别谈“信其道”了。一个“爱”字成了维系师生情感的最重要的桥梁。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成了必然的要求。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位教师,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智力水平,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参差不齐。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其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孩子,最终或许不会成为最富有或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的人,远比那些不善交际,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应当将思考的重心放在“非智力因素”上。我们都知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以外的诸多因素,包括他的一切心理活动,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智能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也是形成、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而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一个“爱”字。

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许就是鼓励、信任、尊敬、接纳每一个学生。

一个“爱”字是“亲其师”的必要条件,有了“爱”,学生才有可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兴致盎然地“信其道”,并在“信其道”的基础上有所成就,有所创新,一个“爱”字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它。

篇2: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10篇(演讲可参考)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赵永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篇3:小学语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五篇

让我们一起读着书,快跑!

──写给我和孩子们的话孩子们,九月份我们就读二年级了,我们又要一起走进语文的殿堂,一起去领略那绮丽的风光,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每每想到又有一本崭新且带着墨香的语文书要发到我们手里,我们将一起睁大眼睛去发现感受书中那奥妙无穷的知识的时候,我的心就雀跃不止。它让我们耳聪目明,学会做人。这是一本奇妙的会说话的书。它引领我们走进书的海洋,生活的世界,愚者因之而智,昧者因之而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奇妙的书,去探索知识的宝藏吧。

仙境般的封面

孩子们,把书捧在手里,我们先来看看这俏皮的封面吧。你们瞧,封面上的字体就有好几种,有黑体字、行楷、宋体等,它们有的豪放,有的严谨,好像在说:“我就是神秘的汉字。”近处,可爱的小松鼠手拿纸船大声地对山上的风筝说着话,猜猜看,它会说些什么呢?远处,小白兔正好奇地瞅着周围的世界,调皮的苍耳跟着它也浑然不觉。这是一个个怎样温馨的小故事呀!所有的曼妙都在这本书里,我们此时正站在起跑线上,不用犹豫,只待枪响,即刻出发。

会说话的插图

本册教科书里除了第9课《欢庆》没有插图外,其余的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不看它,不观察它,你会坐失珍宝。画家的画笔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得了你,那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吧!先别看文,我们一起来猜猜看!现在,我们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图画吗?对,这是秋天的图画,因为树上有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不对,不对,”苹果和梨自豪地抗议,“我们这样说的──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现在,我们走进了《识字2》,一个简单的三字词组,画家就能配上一幅生动的画,真是魔力无比呀!所以,我们每预习一篇课文时,一定要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心里想想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看看课文,也许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像《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院子里长着一棵柳树和一棵枣树,它们经历了春夏秋冬,模样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柳树春天吐新芽,长得婀娜多姿,秋天则容颜枯萎,形容萧瑟;枣树春天光秃秃的,到了秋天则硕果累累。柳树和枣树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透过画家、作家的创意,即使毫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变得新鲜有趣。思维始于惊异。我相信,对你们而言,越是不起眼的小事,越可能为你们带来惊异的喜悦,就好像哪天偶尔在路边发现了一朵盛开的小花一般……你们的理解和想象可能完全跟作者不一样,这有什么,创造就蕴藏其中。再联系现实,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比较之中必有情的较量,想的搏击,写的分明。书与画,画与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踏花归去马蹄香”成就了千古佳画,孩子们,我们也能行!

试着画句子:

猴子大口大口地吃着葡萄。

湖水像一面镜子。

……

试着画段落: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试着画连环画:

《小鸟和牵牛花》还没有插图呢!请你给每个自然段配上一幅插图吧。

缤纷的识字果

孩子们,当我们推开二年级语文的窗户,扑面而来的是汉字那神秘的味道。我们只要信手翻阅几页书,你就能发现这册书的课文注音都消失了,生字宝宝都在课后安家了,苹果、桃以及各种各样的树叶就是它们的家。果子成熟了,才从树上坠落下来。叶子成熟了,才从树上飘落下来。这不是普通的果实,这是沉甸甸的识字果,笑盈盈的认字叶。孩子们,你们能俯拾起它们吗?在秋天的山林里,在秀丽的黄山上,在清澈的湖水边,在广袤的田野里……一步一个脚印,一文一串果实。那一个个果子,那一片片叶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是字宝宝的家呀!不信,你就仔细观察,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字典爷爷来帮忙。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会了音序查字法,二年级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生字,而且不久部首查字法也要来帮助我们呢!这学期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先请出字典爷爷,爷爷的肚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找爷爷准没错。当爷爷告诉我们字宝宝的读音意思后,再玩“词语对对碰”游戏吧,“刺”可以组成“刺猬、鱼刺、刺刀”等,这样会弄清字的用法,以后遇到同音字就不会慌张了。

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一年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记字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等,很多同学都能自觉去运用。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大家始终要牢记:认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要利用熟字记新字,利用学过的部件学生字,做到新老朋友一齐走。比如《称赞》这篇课文后面有“板、但、椅”这几个生字,看到它们,你想到了哪些旧朋友呢?“板饭反,排排坐。但和旦,手牵手。椅和奇,肩并肩……”当你的耳畔响起这象征丰收的喜悦的声音,当你的眼前看到这团结的画面,你是不是感到快乐无比呢?

语境当中再巩固。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认字,但不是一个一个地认,不能硬生生地把这些字剥离开来。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当它们找到自己的朋友组成词串,词串排队变成句,它们如小天鹅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款款走来,你会发现小小课本天地宽了,它是显微镜,它是万花筒。第21课《从现在开始》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我们可别小瞧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始、兽、之、轮、期”这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这句话多读几遍,我们不仅是和生字朋友多见了几次面,再次熟悉这些陌生的脸庞,更重要的,我们还明白了意思。单独看“轮流”这个词,我们也许会不懂,但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读一读,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就是在补充说明“轮流”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好方法一定要记牢。再如第27课《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读着读着,你是否发觉山石真的变成了欲跳的青蛙翱翔的雄鹰?而古老的龟兔赛跑又浮现在眼前?一幅美丽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你面前,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舞者,观者,浑然一体。这是世间最绝妙的舞蹈。徜徉山水间,“清澈、两侧、波纹、欣赏、石龟”向你翩翩走来,它们一会进了画里,一会又进了文中,最后走进你的心里。

迁移当中学运用。真正的思想总是饱含激情的;孩子一旦领略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就会激动。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

我们来编故事吧!

一个个汉字宛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拢在一起才能绽放夺目的光芒,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声音清脆,可爱。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就尝试着把学过的生字编进故事里。以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秋天的景色,可以《小刺猬旅行记》贯穿始终,在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可以这样编:小刺猬穿上带刺的铠甲离开了妈妈,又开始了旅行。她乘坐蒲公英妈妈准备的降落伞出发了,田野里,苍耳娃娃和她赛跑;山洼里,豆荚姑娘“啪”地炸开,蹦着跳着欢快舞蹈。每到一处,小刺猬都把自己观察到的知识写在信上,请风娃娃把信送给妈妈。如此一课一编,一单元一累计,做到短文天天念,文章越来越长,有时还可请孩子自己创作,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我们来读一读吧!

教科书其实是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单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它是老师,教会了我们阅读方法,要想为我所用,知道要读什么,怎么读,还得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和好书交友,便能籍文字谈古颂今,环游世界。阅读,无处不在。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明亮。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我们的茁壮成长。每学完一个单元主题后,我们的系列故事也编成了,再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一遍,一定令人感到快慰无比。读完《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们来读读《蜜蜂树》吧,书中的玛莉爱伦通过追寻蜜蜂最终找到蜜蜂的家,她发现知识、智慧都得来不易,必须透过书本一页页的内容去追求,才能获得。听书中爷爷的话:“快跑!”我们也跟着玛莉爱伦在书页当中奔跑吧。学完《蓝色的树叶》后,我们一起来读读《石头汤》吧,喝喝石头汤,会让我们明白,当每个人打开心胸付出时,其他人会付出得更多。懂得了分享,就有了永远的富足。

“阅读,永远不打烊!”这是我在购书中心看到的一句宣传标语,贴于大厅中央的柱子上,静静地,却很有力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着书,快跑!

篇4: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优秀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1两篇

这里的“明明”是人名?

重庆市涪陵城区实验小学余乐平

《看电视》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我在读课文时没有发现什么难理解的地方,然而在课堂上,却与孩子们出现了不经意的一幕:

课上,我让孩子们自由读完第二小节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说了谁是一个足球迷?说完,课堂上立马小手如林,当然,这也是我意料中的事。一位孩子站起来说:“文中告诉了我们,爸爸是个足球迷。”我微笑地点点头,我正要鼓励他答对时,有一部分孩子仍还积极地一边举着小手,一边嚷嚷:“不对、不对,爸爸和明明都是足球迷。”“明明”?我从他们的回答中听到这么一个名字,谁是“明明”?我有点疑惑不解,请了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课文中就是这样写的:“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一听,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把这里的“明明”弄成了人名,认为是文中的“我”的名字。看着他们满有道理的样子,该如何处理呢?我灵机一动,决定把主动权还给他们。于是就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笑着问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这里的“明明”认为是课文中的人名。现在,请大家来讨论讨论,这里的“明明”到底是不是人名?于是,我给了孩子讨论的时间,此时课堂气氛高涨,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争得面红耳赤。一阵激励的争论后,有孩子起来回答:“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因为后一个“明”字不是轻声。”我让大家仔细看看,发现这个字拼音果然是二声。“你真会发现!”我鼓励了他。我又让孩子们举例说说像“明明”这样的名字:贝贝、欢欢、迎迎……,不错,这些名儿后一个字都练轻声,有道理!其他的同学也在点头,刚才的那部分孩子渐渐地安静了。“请孩子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理由来说说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我接着又问。又有孩子回答:“如果这里是人名,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在“爸爸”后面停顿长一点,然而这一句读的时候比较快。”“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我欣喜地说。她读完后,又引导全班孩子齐读了一次,果然分出了真假。

像这样的突发事件,是在教学设计上没有预想到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面对这样的问答,我们不应该直截了当的否定,更不应该摒弃,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他们,大胆地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去讨论、去思考、去发现,变曲为直,灵活地去纠正。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更精彩的亮点,还给孩子带去更大的进步。

篇5:小学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故事随笔欣赏

一节成语教学课

江苏兴化市大垛中心校潘健

今天语文课学练习六的十二个成语:言行一致,口是心非;不卑不亢,奴颜婢膝;春风得意,垂头丧气;艰苦朴素,花天酒地;以理服人,蛮不讲理;大公无私,营私舞弊。这么多成语一下子涌过来,真有点应接不暇。按以前的方法,学生课前都借助词典弄懂含义,上课只要稍加点拨,再读一读,记一记就行了,可总觉得有些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测试下来效果并不好。上课铃声响的一刹那,我突然冒出了一个点子。

我快步走进教室,笑眯眯地说:“同学们,还记得昨天我们背的课外古诗《登科后》吗?谁来表演诗人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的欣喜样?”具有表演天赋的许璐上前活灵活现地演出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我指了指出示的成语──“刚才许璐同学表演了哪个成语?”

“春风得意。”学生齐声说。

“对!今天我们换个方式学成语,不直接说出含义,想一想这些成语我在生活中、书本上、电视里有没有见过?如果熟悉,你可以像许璐一样,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演、讲故事、举事例表现出来,好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快嘴的吴志华率先发言:“我从电视上看到包公断案,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他的亲戚犯法也不放过。而一些贪官则营私舞弊,犯法的人送了礼,就平安无事了,真是可恨。”好小子,他一连说了两个成语。话音刚落,石国杰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讲晋朝大夫祁黄羊,推荐仇人解狐任县令大公无私的故事。

“老师,我来表演自己考了高分和低分回家的样子。”徐彪上来演出了“春风得意”和“垂头丧气”的样子,赢得了一阵掌声。

李楠也不甘示弱,讲起了自己在课外书中了解到雷锋叔叔生前艰苦朴素的事迹。金卉子则回忆起从电视里看到的昏君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卑不亢”和“奴颜婢膝”这两个成语不好理解。了解表面意思后,我让学生扮演了电视剧中的纪晓岚与和绅,演纪晓岚对上和对下的态度,自己也过了一回瘾,扮演和绅,惟妙惟肖地演出了“奴颜”和“婢膝”,学生哈哈大笑。之后进行反复地诵读品味,读出形象,读出情感,并熟记于心。

还有十分钟下课,我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请你们从12个成语中选择几个好朋友,不管你到哪里,它们就如你的影子,不离不弃,永远与你相伴。”学生一听,乐了,有的选“言行一致”,有的选“以理服人”,看来左边的含褒义的成语大受欢迎。

“不过,你们还一定要从右边的成语中选一个,选择了它,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冷不防我还会冒出这样的话语,都一时愣住了。随即小声嘀咕起来。

看来这可是个痛苦的选择,很多学生迟迟不肯做决定。我知道如果是我,我也会犹豫。

下课铃响了,我隐约听到有学生吁了口气──谢天谢地,还好是个游戏。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