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教师自身做起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育反思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教师自身做起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作为一名教师,专业素养必不可少,但是人文素养也很重要。“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听了牛志强老师的讲座,我更深深地理解了这一句话。

牛老师以自己所教授的美术专业为切入点,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门学科,美术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作为“门外汉”的我一直觉得自己跟美术的距离很远,但听了牛老师的讲座,我学会了一些欣赏美术作品的知识,也认识到一个道理,虽说“隔行如隔山”,但人们都会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看你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开发自己的能力。之后牛老师又从自己的专业教学入手,跟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其中一点让我获益匪浅。牛老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能力?”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有思想、有文化、有修养等。那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提升和教育技能的提升,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光靠上美术课、音乐课是不行的,需要各科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美,激发学生发现美、践行美的能力。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拥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希望自己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名引导学生发现美、践行美的老师。

篇2:国际理解教育反思

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新热点。但是很多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停留在了解国外文化上。这一了解偏于片面,停留在了解阶段是以偏概全。既要理解又要与教育结合起来。

如今的现状,由于缺乏系统研究作为支撑,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少地区的实践停留在将“介绍国外文化”为主线的“国际了解教育”阶段,或将外国文化当作固定不变、根据自身认知图示去诠释的“国际误解”教育阶段,成为阻碍国际理解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的瓶颈。

这就需要我们从“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型。

我国各地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大多以中小学教育实践探索的形式出现,“国际理解教育”一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年)》中出现。《纲要》第十六章第五十条明确提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文化理解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结合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其自身正确价值观。教师需要为这个目标奋斗终生。

篇3:小学老师教育反思教育

教育,这个只有两个字的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对于教育者来说,时时刻刻都在跟它打交道。可是我们真正了解这两个字所表达的信息吗?

今天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白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故事虽短,但它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条小鱼在乎!”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泰戈尔老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想想我们当下的教育,家长、老师、社会无不把对教育的关注都放在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上,知识固然重要,技能亦不可缺,而这些如果离开了对人性向善的灵魂教育,那么知识越多,技能越精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这样的实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近年来,高校高材生犯罪的案例已呈现上升趋势,各领域专业人事犯罪的案例也不断增加。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认真的思考,我们今后的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

很多学校都曾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绿植带到学校,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的绿植,可一段时间之后,绿植因没能得到主人的呵护开始纷纷枯萎凋谢,许多孩子的做法是把绿植扔掉,再买个新的放在学校,而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是视而不见,是保持沉默远远的观望,还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尽力挽救它,精心呵护它呢?我想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会对此事保持沉默,而现在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和孩子一起呵护它,即使最后失败了我也会和孩子一起为这个生命祷告。

作为教师,一名教育者,我们也许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任务要完成,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永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孩子的人文情怀,思想品质都是我们要特别关注到的,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唤醒孩子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良知!

篇4:教育改革反思近者乐远者来

教育的形式被这个时代演绎出多个不同的理念,各有特色各有道理,到底哪个才是最好,这个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怎么才是正确的呢?其实孔子已经告诉了我们,“近者悦,远者来。”不管我们用哪种理念来解释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到这句话上来。

有人用道家的思想解释当代教育,要教育顺应自然,而这个自然又在那里?若是仅仅是顺应孩子的天性,那么怎么判定孩子天性是那样?道家的之绝学,玄之又玄,怎可断章取义的用顺其自然解释教育,道家思想可以在乱世救济天下,以世间气运为大潮,因势利导*x,多出隐士超脱世外,不多见讲学出世之人。有人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来解释教育,一切皆有法断,没有道德的中和,太过生硬的不是教育,教育是温柔的兼容的自然的,润物无声之中,育人不知不觉之间。能做到“近者乐,远者来”,不用过多的渲染,拿来别人的用,我们教育就是最适合的,就是最符合这个时代。

近者乐,则心安,若是每一个心里都是安定了下来,工作不出彩也难,无论是什么的教育,首先是保证“安”“静”,静则修身,若是没有安定的心境,学习不会稳固,就连传道者也没有威严。远者来,必定有过人之处看,教育必定是先进的理念,不用拿着那些名人名家的浮光掠影来彰显自我。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教育者从来没有停下过,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穷其一生探索着,有名声赫赫的,有籍籍无名的,但是无论是哪个,他们都在继承着,又在传承着。从古至今教育与行政第一位都是先要有思想,就是要正其名,现在每一个学校都是有特色,都是有思想的,可是这些思想应该如何推行,却是不得而知。有了思想,很多事情就可以名正言顺,得心应手,这样事情就容易办成,很多个事情的积累就会形成风气,形成约定俗成的气氛,这样所有的师生心中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事情的发展往往会偏离我们期望,很多东西变成空洞的招牌挂在,然后欢迎查看。但是教育偏偏都容不得半点虚假,因为这些模糊的形式的,很多年以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还给我们。在这种环境之下,在思想被束之高阁之上,我们的心中又怎么会得到快乐,更别说远者会来。

善者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教育理念很多更需要沉下心,静心修身寻大道。道路有很多条,殊途同归,对于一地一校能做到,近者乐,远者来,已足矣。

篇5: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学生上课插嘴怎么办

学生上课插嘴怎么办

灵武回中王振锋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给我带来许多担心、许多困惑、许多欣喜。

其原因我认为:过去传统教学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同时它又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现新规律的起点

主要对策:我觉得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