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小学教师最渴望学习什么?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基层中小学教师最渴望学习什么?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作为助推教师专业化生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理论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基层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的有关情况,笔者对义务教育学段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教师作了一次调查。调查询卷包括学校所在地域、学校规模(教师数)、学习内容和价值、学习方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归因等内容。问卷发放1776份,回收1772份,有效率99.8%。

结果与分析

在“学习内容与价值判断主题”中,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理论学习资料,50%以上属于课程规范和解读类,专家学术性论述类占了12.2%,优秀经验类资料占26.5%,其他占了9.8%。对于“您最喜欢学读的学习资料是上述哪一种?”,选择课程规范解读类的占15.3%,选择学术性论述类的占4.3%,选择优秀经验类的占73.8%,选择其他的占了6.6%。

在“学习方式”中,对于“您所在的学校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活动?”,领学听记要点的占了12.5%,学校印发学习资料、教师摘抄的占72.6%,其他方式占了14.9%。

在“您经常登陆教育网站浏览信息吗?”问题中,选择“是”的有852人,占总数的83%;选择“否”的占17%。“假如您经常登录教育网站,您通常属于哪种情况?”选择“了解教育动态”的占了16.1%,“查询所需业务资料”的占77.6%,在“教育论坛上发帖子或参与讨论”的占6.3%。

在“您认为哪种学习方式最切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问题中,选择“文本阅读”的占了47.6%,网络阅读的占了41.7%,批注的占了3.5%,摘记的为0.9%,学习后结合实践写读后感或随笔的占6%,其他形式的占了0.3%。

上述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理论学习形式还是停留在“读读、听听、划划、抄抄”的外表,诸如“每年摘抄5万字的理论资料,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个月提交一篇优秀论文,每周写一篇教育案例(周记),每天记一篇教育随笔(日记)”之类的“一字型工程”也仅仅是挂在最上而流于形式;绝大多数教师将“阅读”视为一种最切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的理论学习方式。

在“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归因”主题中,“完成了学校指定的学习内容,您还经常自学吗?”回答自学的人数为776人,占总人数的75.6%;不经常自学的为250人,占了24.4%。

关于“能坦诚地谈谈您自主学习教育理论的原因吗?”问题,出于“学校规定必学并检查”的为68%,“应工作任务之急”的为4.3%,“学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以指导和优化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为27.7%。

上述数据显示,由于学校在理论学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指令性强,有72.3%的教师将理论学习视为工作任务而非专业自需;教师由于整日疲于应付各种差事,很少有自发性、实质性的自学行为,除非为了准备公开课教学等才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性选读、选学;多数的教师在完成摊派的学习任务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痛快感;真正经常自学的缺乏30%。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和访谈信息,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基层中小学的理论学习活动的外表化、形式化和低效性确是一个普遍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的源自主观的认识层面,有的源自客观的实践层面;有的属于学校管理者所致,有的属一线教师所为。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学习范围过偏过窄,教师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对教育理论定位过窄,误将教育理论窄化为教育文件、课程规范以和纯学术性教育理优秀论文章。而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学习资料虽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价值,但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距离,“没有吸引力”,且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于是对理论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这使得教育理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学习内容面窄量小,教师没有弹性空间。为了使教师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学校往往规定或印发、推介大量的学习内容。即便选择学习资料者费尽心思,也始终不能顾和方方面面,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专业内需”;对于教师的实践“内需”而言,只能是无济于事,显现出涉猎面窄、容量小的弊端。教师往往被圈定、束缚在规定学习内容之内,这使得教师整日疲于应付,从而没有自取所需的空间,迸发不出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习形式单一僵化,教师被动机械接受。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师理论学习方式单一机械,往往每学期硬性划出一定数量的学习内容,如1万字到2万字不等,或印发学习资料,让教师抄录到理论学习笔记上。在这种形势下,教师把理论学习视为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业务负担,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讨论与建议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基层中小学应着力于长效性的动态运行机制建设,从管理层面转变管理行为入手,通过设计和实践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拉动学习观念、参与意识、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变,强化教师与文本、认知与实践、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实现理论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途径的多样、学习方式的个性、学习行为的自主、学习过程的互动,凸显学习活动的实效和长效,最终为教师的专业化生长奠基。

其次,学校要在对教育理论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拓宽学习渠道,开放学习时空,走出被动低效,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学习领域由片面狭窄走向丰富多元。改变片面的“教育理论即远离教育实践的纯学术性教育论述”的认识,对基层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进行重新定位,拓宽管理者和教师的视野。学习途径由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共享。改变单向的“领学

篇2:小学思想教育随笔:耐心教育学生

耐心细致的分析,给他们以有效的辅导。班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能长期有效,更需要班主任细心经营,耐心指导。

小学生童真、纯洁,老师的一个轻微举动,会引起他们情绪的波动,思想的偏颇。有一次打预备前,我让王敏同学到办公室拿作业本,就这一不起眼的小事,她说道:为什么不让别的同学去,老师偏心。我先是意外,为我这不经意的举动;而后是喜悦,为学生能直言不讳的说出对我的看法,这说明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真诚,再次是思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职责的神圣等等。课后我了解了她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因,给予纠正,引导她多方面看待问题,避免思想偏激,贻误自己正常发展。

耐心可以使我们冷静地处理问题,避免问题积存,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思想认识的偏差,容不得急噪和马虎,不然,可能会给学生小小的心灵留下污点或阴影。有了耐心,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观察,思索,改进,在改进中逐步积累提高

篇3: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微笑是校园里一道美丽风景

笑是可以传染的,你信吗?不信的老师可以在班里做个实验,站在学生面前,向他们笑一下,满面微笑,一句话也不用说,看看会发生什么。他们一定会马上还你一个微笑,没错的,一个小小的微笑。会让课堂有声色,微笑虽然没有颜色,却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微笑虽然没有味道,却可以使学生品尝课堂里甘甜的雨露;微笑虽然没有声音,却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谐课堂美妙的旋律!从教几年来,我始终信奉这样一句话“有了一颗责任心,才会有一张微笑的脸。”

孩子们在我身边蹦跳玩耍,每张脸都绽放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杨海超却靠在教室的墙壁上偷偷的打量着同学,目光中充满了无限的羡慕,迟迟不敢上前和同学们一起跳“大面包”。

杨海超同学,学习成绩特优秀,但是他由于生理有病,老是爱尿裤子,尿了裤子,自己也不知道,湿透后才感觉,事后只是一脸的无奈和害羞,还有同学们的取笑。所以他从来不敢和同学们一起游戏,只是远远的看着偷偷的乐。有一天课后,我一直看着杨海超,他正为同学们开心的笑而偷偷的乐呢!此时,我心里一酸,这样的童年孩子怎样健康成长?我慢慢的靠近他,微笑着朝他招手,我亲切的说“海超,愿意和老师做游戏吗?”他慢吞吞的点点头。我跑进教室,拿支粉笔,像孩子一样,在地上画上方框,用手套做沙包,拉起杨海超跳了起来,起初,他很被动,我想了想说:“你愿意和老师比赛吗?看谁跳的好?”他大声说敢,并且抢过我手中的沙包,没有拘束的跳了起来。我班的几个同学看到了,也争着要和老师比一比。我借此说:“杨海超可以代表老师,你敢和他比吗?”于是同学们很不服气的争着要比一比。那天的课间活动,同学们玩的好疯,杨海超笑的好开心,从此以后,每天的课间,同学们都愿意和杨海超做游戏,不管何时,杨海超在校园的哪儿看到我,都会对我微笑,那目光中盛满了欢乐!他变了,慢慢的被全班同学所接受。以后在教室的角落,我再也没有看到他偷偷的乐,只看到他们一起快乐的游戏,开心的笑。

从来不知道微笑可以如此生动,如此美丽!给学生一张微笑的脸,用微笑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花。有谁能像我们当教师的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的梦!又有谁能够像我们做老师的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

人人彼此微笑,这世界又有谁会发怒呢?只要人人都面带微笑,我坚信:这个世界自然会改变。

老师们,让我们用真诚的微笑对待学生,对待自己,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便将拥有人生无法比拟的美丽和潇洒。让我们微笑着举起希望的火炬,一起走向辉煌的明天,一展生命中灿烂的光泽。

篇4:小学语文教育随笔: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你喜欢吃肯德基吗?我相信不只是孩子对那些香香脆脆的鸡肉、汉堡、饮料感兴趣,很多数的大人也和我一样,即便是知道那些是快餐食品,对人体没有好处,都是一些垃圾食品,但还是禁受不住他的感觉起来齿颊留香的美味诱惑,一次次的推开那扇干净的两重门,一次次的与那个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老头相逢……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快餐生活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的,文化也被相应的称之为快餐文化。我们孩子的阅读也加入了这个快的行列。漫画书、电视、网络这些媒介充斥的社会里,阅读是不是跟不上读图时代的步伐,要退出这个舞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我们的阅读,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营养?是五谷杂粮,还是美味快餐?是满足于一时的,还是热衷于?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质上却有着种种不简单的答案。

阅读,不应该只看作是一种语文的学习能力,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能力。不应该只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或是课堂上应该重视的教育任务,更应该成为家庭、社会所努力的教育目标。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母亲,我觉得,阅读首先应该给孩子快乐,也就是阅读的娱乐性。孩子如果在阅读中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我们怎样期待他会爱上阅读呢?但是,孩子的这种爱如果仅仅停留在一时的高兴上,那么,我们的阅读指导的起点就太低了。首先应该引导我们的孩子进行高起点的、高品位的阅读,指导我们的孩子进行有兴趣地阅读,而不是我们去指点一本书给他阅读。其次,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阅读,即所谓的亲子阅读,而不是让孩子或学生自己在那里读书。

篇5:中小学教学管理随笔:从莫言《蛙》看教育

《蛙》有这样一段描写:

1953年,村民们对新法接生还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谣。她们说新法接生出来的孩子会得风症。“老娘婆”为什么造谣?因为一旦新法接生推广开,就断了她们的财路。她们接生一个孩子,可以在产妇家饱餐一顿并能得到两条毛巾、十个鸡蛋的酬劳。提起这些“老娘婆”,姑姑就恨得咬牙切齿。姑姑说不知道有多少婴儿、产妇死在这些老妖婆的手里。姑姑的描绘给我们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老娘婆”似乎都留着长长的指甲,眼睛里闪烁着鬼火般的绿光,嘴巴里喷着臭气。姑姑说她们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她们还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仿佛孩子会从嘴巴里钻出来一样。姑姑说她们一点解剖学知识都没有,根本不了解妇女的生理结构。姑姑说碰上难产她们就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她们甚至把胎儿和*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让我选择一批最可恨的人拉出去枪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娘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姑姑的偏激。那种野蛮的、愚昧的“老娘婆”肯定是存在的,但有经验的、靠自身经验体悟到了女性身体秘密的“老娘婆”也是肯定存在的。其实我奶奶就是一个“老娘婆”。我奶奶是一个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娘婆”,她认为瓜熟自落,她认为一个好的“老娘婆”就是多给产妇鼓励,等孩子生下来,用剪刀剪断脐带,敷上生石灰,包扎起来即可。但我奶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娘婆”,人们都说她懒。人们似乎更喜欢那种手忙脚乱、里外乱窜、大喊大叫、与产妇一样汗流浃背的“老娘婆”。

这使我想起教育学上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曾说:..我母亲是一个助产士,我也努力追随她的足迹。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一步称为讽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第二步称定义,在谈话过程中凭借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产婆术,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有学者分为四步: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助产术是帮助对方回忆知识,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教师助产,体现在他讲学和辩论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揭示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就像助产士帮助产妇助产一样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许多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或发现法的教育家。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此法,要注意准确设问,适时追问,渐次推进。

这里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看起来就轻松了,相文中老奶奶那样的“懒老婆娘”。

可怕的是像《蛙》文中的“里外乱窜、大喊大叫”与产妇一样汗流浃背的“老娘婆”,“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她们还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一点解剖学知识都没有,根本不了解妇女的生理结构。碰上难产她们就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她们甚至把胎儿和*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

这种教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乃至野蛮地扼杀孩子的天性,还自以为劳苦功高。

现代教育科学视野中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师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关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个性得以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我们追求的有效能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验和成长的过程,积极构建生命意义的,感受职业愉悦的,自身价值体现的课堂。教师出于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的发展,让教师职业生涯更加精彩的课堂。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