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田野:教师自我生长之域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学田野:教师自我生长之域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6

“教学田野”:教师的自我生长之域*

──论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走向

闫守轩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一种外控的理论型教师培训,这是由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造成的。消除隔离,走向教学实践的田野是造就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抉择之路。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基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与为了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反思性、主体性与开放性。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的基本战略或思路是案例教学与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学实践;行动研究;反思

*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过多地趋向于理优秀论文化,缺乏对田野文化──教学实践的关照,发生着越来越深的文化隔离,理智的改造之路是教师培训走进教学实践的田野,使教学田野成为教师的专业生长之域。

作者简介:闫守轩(1974

篇2: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生长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今天,我报告的主题是:%26lt;%26lt;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生长%26gt;%26gt;。

报告开始前,让我们一起分享几个图片:一是幸福的家庭……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母亲的关怀、丰收的喜悦、平静的温馨、神秘的巧克力、林间的小路、远离尘嚣的静土、自由的跳路、温柔的抚摸、安宁、不经意间的感动、重温听潮的时刻、开满鲜花的、一生的信仰、更多的时间、美妙的梦、丰富的想象、寄托在纸上的希望、自身的感觉、勇于攀、独立的梦想、下一步的欲望、朋友的关怀……幸福无处不在。

在我看来,幸福就是空虚而又闲适。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所谓闲适,从容地自主地面对生活,现在我们的压力太大,有一个解放教师的问题。所谓幸福,就是指内心的平安,自主地面对生活。这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幸福人生需要什么?

我写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与无”,其中,讲了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绩、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时地唤起同学对于未来热烈的神往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出现在同学的面前,让同学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生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兢兢业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一起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打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这是校长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领导、校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个好领导的重要特征和表示。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所以,我们要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

这是我所概括的“幸福生活“的四个有。希望大家能成为这样的“四有新人。”祝大家永远幸福。幸福是社会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发明幸福的社会。假如社会中有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更加平安的、和谐的和融洽的,更有前途和活力。

现在大家在幸福的心情下,开始我们的分享。

发表《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溢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空虚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同学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同学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同学内心变得越来越空虚和富有力量的。

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溢了对所有同学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我们不时地去丰富内涵,建立在师生一起上善好生活基础上的。“关于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影响到我们能带给同学怎么样的教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生命的苦乐等全在于我们自身看,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

先说一个有趣的计算。假如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第一、Hardwork(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重要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8%(算式:H+A+R+D+W+O+R+K=8+1+18+4+23+15+18+11=98%)。“手中有事做”和兢兢业业,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第二、Knowledge(知识)。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6%(算式: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Love(爱情)。爱情可能对女性来说更重要一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54%(算式:L+O+V+E=12+5+22+5=54%)。

第四、Luck(好运)。好运、好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希望有好运气。人生不是建立在饶幸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踏实、老实的基础上,好运的重要性占47%(算式:L+U+C+K=12+21+3+11=47%)。

第五、Money(金钱)。当然金钱也很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般不能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72%(算式:M+O+N+E+Y=13+15+14+5+25=72%)。

第六、Leadership(领导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89%(算式:L+E+A+D+E+R+S+H+I+P=12+5+1+4+18+19+9+16=89%)。这个领导力不只仅是领导者,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领导力的问题。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即推动、鼓舞和激励他人的能力。一个人的领导力有这样四个要素组成:洞察力、鉴赏力、判断力以和亲和力。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在我看来,就是看你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积极意义上能给他人以多大的好的影响。可以通过你的思想、言论,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发明等等,造福于人类社会,改变人类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第七、Sex(性)。性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它在我们生命中只占到48%(算式:S+E+X=19+24+5=48%),略高于好运。

努力工作、知识、爱情、好运、金钱、领导力、性等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很重要,但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

那么,究竟什么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呢?

是Attitude(心态),是态度!

算式:A+T+T+I+T+U+D+E=1+20+20+9+21+4+5=100%。

为什么是心态呢?因为境由心生,环境是由你的态度生长出来的,用哲学的话来讲,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痛苦与快乐,成绩与失败,宽容与紧迫,其实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因为我们是通过自身的观点去看世界,所以态度决定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维。

心态方面,重要的一点要有感恩的心。有一首诗《我感恩》在西方广为流传,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

“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他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的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

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帐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为那表示我还听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个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

当你觉得人生很糟,那就再看一遍吧!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怎样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即是我们看的不得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不时给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静由心声,“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接下来,请大家先看三个小故事。

无论你是作为同学的家长或教师,讲故事的身手是很重要的。因为不论是儿童或成年人,大家都爱听故事,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现象。怎么解释,为什么大家都爱听故事呢?这个解释就是理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的解释。地理学上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一个地理学家生病的时候,躺在病床上整天反复地看世界地图,发现这个地球外表的21%的陆地好像吻合起来,形成的是一个整体。那为什么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分布呢?他就提出一个假设,地球上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分裂了,被漂移了,所以形成了今天地理上的格局。所以说是理论就是解释。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故事呢?又怎么解释?我的解释有三点:第一,人是万物之灵,人都有生与俱来的好奇心,故事有境界,好的故事有引人入性的境界,故事能够协助我们探索考虑,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第二故事是有形象的,形象相对于笼统,形象更能唤起我们内心的欲望。戏剧、舞蹈、雕塑、音乐、美术、摄影等,都具有形象性,包括文学,能唤起人们生命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强调直观、生活体验,就是要唤起同学对生活的愉悦和向往。第三,故事有一个自由解释和理解的空间,有一个放飞心灵,置身事外的安息空间。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的原因,了解这一点对认识人类内心世界是有协助的。

故事一:木匠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雇主承包商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去与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他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去。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助。

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只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他所热衷的事业令人感到遗憾。木匠完工后,雇主来看房子。他把前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身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身建的房子里。假如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

你就是那个木匠。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有人说:“人生是一项自身做的工程”。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和所做的选择,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哟!这个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项自身做事的态度。

故事二:青蛙的故事

从前,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竞赛。竞赛的终点是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竞赛,围观者为他们加油。

竞赛开始了!老实说,这群青蛙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它们决不可能胜利的,塔太高了!”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几只情绪高涨的青蛙还在往上爬。群蛙继续喊着说:“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竞赛,唯有一只青蛙却还在越爬越高,一点没有放弃的意思。

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竞赛,除了有一只青蛙,它费了很大劲,终于成为唯一一只到达塔顶的胜利者。

很自然,其它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胜利者”是怎么胜利的?有一只青蛙还跑上去问了那只“胜利者”,你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跑完全程?结果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于消极失望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梦想与希望。而且总是要记住,你听到的那些消极的话语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以,我们总是要坚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当有人告诉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学会变成“聋子”,对此不闻不问!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改造国民性。所谓国民性,就是一个国家公民一起的性格。人们之间性格有很大的差别。当我们放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就会发现考虑问题的方式,处置问题的方式、审美趣味、情趣,甚至很多民风、民俗、习俗等是非常相近,这个相近就是所谓的国民性。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国民素质的落后。诸如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他人的真诚的支持、缺乏高度的自律,缺乏主动、积极、自信等这些品质,这是我国国民的一些缺乏。

鲁迅、梁启超等前辈,很早就强调改造国民性。

今天通过发明积极的课堂,让同学获得更多的胜利体验,使同学在课堂中有更多实质性的参与机会。减轻同学学习内容的难度和份量,让同学更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同学更多乐于表达,等等,培养未来国民良好的品质,积极的、乐观的、开朗的、主动的、自信的、友善的等重要品质,形成民主的性格。建设一个民主的国家,就必需培养公民民主的性格。

篇3:研究教育科学:未来教师生长必定选择

【摘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形成了一道教育科学壁垒,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不能有效地投入教育,教师和同学则不得不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存在事实)试图保证教学质量。壁垒变通途,必需消除隔离、进行积极的文化架构,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双向共建的问题。

从我国近十年的教育科学研究向教师普和的情况看,有理由认为,未来教师生长的道路应当是向着成为研究教育、发明教育科学的主体发展的道路。因为未来社会,当“小学教师、技术学院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之间的区别不应含有等级差异”,“我们应该把教学的职能看成是一样的,而且应受到同样的尊重,不论这种职能是在哪个特定方面实现的”[1]等观念真正确立时,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支持其获得平等地位的“特定方面”正在于研究教育、发明教育科学。

观念:教育科学与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

1.发展的观念和其昭示的必定性分析。关于教育、教育科学、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观念问题,我们必需重视其受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层级性影响的两方面事实:其一,物质领域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段从经验劳动向科学劳动转换的历程。从以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为主要观念的物质增加战略到确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类在获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获得了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的必定结果,休闲与享受生活则成为发明生活的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依照重视科学技术进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重视教育发展的思维路向,很自然地就可以作出教育是经济振兴的战略重点的判断。然而,假如依照同样的思维路向来看教育发展,教育的经验劳动如何向科学劳动发展?教育中依然显赫的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如何转变?治标不治本的“减负”战略,只盯着劳动强度与劳动时间的限制、禁止、惩办来治理,导致要么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减负”,要么以保守的教师伦理为支持以另类方法为战略抵制“减负”的结果,岂不正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即教育科学落后的极好佐证吗?假如说近20年来教育科学在我国的发展的确空前繁荣,那么,同学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事实,至少证明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真正沟通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二,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个发明物质文明的科学向发明精神文明的科学的发展层级问题。某报载有关社会职业地位调查数据中,竟把科学家、大学教授明确列为两种职业。这可能是因为在观念层次上,教授有教育和教学的职业责任,而科学家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还是发明物质文明的“家”。这种认识导致首先是研究“物”的科学家、其次是研究人的生理(如小儿科医生)的科学家、最后才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世界、教育等)的科学家的思维路向。当然,从观念的建构来看,真正明确地指出教师与教育科学关系的是皮亚杰,他在1961年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要确定使一个七岁至九岁的儿童能够掌握算术或语言中的一个基本结构,事实上是否真的比使一个青年能够吸收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还要容易”、“就同学以后的智力发展而论,要确定:满意地吸收结构(而不是接近于吸收或口头上的吸收)是在较高的阶段比较重要,还是在较低的阶段比较重要。”[2]应当供认,这两个问题已经深刻地揭示了教师与教育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了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必定性。

2.选择的观念和其昭示的必要性分析。发展的必定性,并不就是实际性,但是以教育超前理念策划,或以外部发展条件逐步幼稚策划,研究教育科学,迟早都将成为教师生长的选择。其一,教师必将因为自身肩负责任的改变而选择。当今,教师不再只是传授规定性课程的专门家,而是教育和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专门家,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不再仅凭熟练掌握的有限知识和肤浅的教学操作方法来工作,“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实际世界开辟道路”。[3]其二,教师必将因为自身承当的任务的改变而选择。未来教师将越来越多地参与课程设计与建设,他要承当真正主人的而非工具性服务性的教育和教学发明者的任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把自身发展成为教育和教学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其三,教师必将因为未来教学角色的必定性转换而选择。在终身学习观念逐步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未来的同学,必定成为为自身的学习负责的学习者,必定选择自主建构性学习的思路,而教师将真正成为主导者、伴奏者、协助发现者,这样的角色转换将使他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同学、研究教学的专门家。其四,教师还必将为提升自身的主体精神、追寻自身的主体价值而选择。未来的教师职业将不再只是由外部的责任义务养育的一种奉献的职业,而是一种充溢科学与艺术发明的、可以充沛激励并释放发明者主体潜能的、引导发明者充沛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职业的丰碑只能由教师自身来建造,教师劳动会因此逐步同科学家的职业、艺术家的职业一致起来。

问题:制约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因素辨析

教育科学繁荣的形式缺乏以掩饰其实质上的贫困,皮亚杰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至少在我们较普遍性的教育实践层面、教师主体的体验层面,没有受到真正重视。正视并辨析目前制约我国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内外因素是必要的。

1.外部情境归因辨析。首先,我们必需正视与此相关的教育保守。在高等教育中,我们一直坚持着教师承当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保守,而且,教师的科学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而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似乎无须承当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因为从内容一致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只需要满足“教人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的规格即可。因此,我们就依然坚持中师毕业教小学、专科毕业教初中、本科毕业教高中的学历达标要求。显然,这种要求滞后于皮亚杰理论,也不重视中小学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不理解也不供认他们应具备另类科学素质的必要性。这种保守派生出两个问题:教授教育科学的高校教师和其培养的高层次同学(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等)研究教育学却可以不研究教育;中小学教师研究并实践着教育却可能不研究教育学。也正是这两个问题形成了前述的两种“权威”,以和相应的文化壁垒。有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经常进行的只是猜测式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为研究结果的教育科学,则会以文化霸权的权威迫使活生生的教育削足适履,而那些听不懂、看不懂教育学的教育实践家们,则经常被贬为“低层次”。这导致“在所有国家,希望实行一种有效的机制的专家都碰到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一些阻碍研究者与教育者或研究者与行政人员交流的因素”,尽管这里会有心理差异、教育学差异、文化与语言差异等等,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研究者们写报告、出书时没有考虑到读者公众中的差别”,至于有些理论效果,根本不顾和读者,乃至出现“更令人头疼的事实,就是有些研究者使用精心考虑过的词汇只是为了掩饰作品的空洞或论证的单薄”[4]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与不考虑公众有关,而实际上它也把教师拒之教育科学研究之外,就像把医生拒之医学研究之外一样,颇有些内在的荒谬性。

其二是社会需求。教育到底在何种程度上、特别是何种人才规格的质与量的社会供求关系上受制约,决定了它的科学性水平高低的基本规范,在社会呼唤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还有是否有条件拒绝低素质人才的问题。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个问题上已有清楚的展示,如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唯高学历”、“唯文凭”的情况。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也同样如此,并且越是真正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就会较早地被逾越。于是又出现了两种很不和谐的情况:很发达的地区的人才需求形势趋向于结构性的不同层次,但却普遍要求高素质、真水平,不以文凭学历为唯一规范;欠发达的地区却依然盲目追逐高学历。往深层次追问可以发现,普通学校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相应地也出现两种情况:较发达的地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正在向真实有效性提升,教师素质向科研型生长;而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出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特征,学校里教育科学研究更多地成为一种标志、一种办学层次的象征、教师素质的显性证明。与此同时,人们并不真正关心教育、关心同学素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更关心课题、效果展示、获奖证书,给人一种重视包装远胜过重视产品质量的印象。板书,似乎主要是包装箱品,而不是产品的精益求精。浮躁的文化往往正是在这种情况制约下,制约了真文化发展的内在积极性。

其三是教育实际。最典型的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实际,最直接的环节是评价以和由评价导致的教育抵触。这绝不只是体现于“高考”等个别现象,而是下至幼儿园、上达博士生的全教育现象,甚至是涉和全文化范畴的现象。考研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年轻人对高层次学术追求的动机展示?学校里的各种创优活动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创教育之“优”而不是为满足“优”的评估规范而作的精细包装?教育中正在出现出一种颠倒本末的文化现象,不是为了改造和促进教育而评估,而是为通过或达到某种评估而教育。由此某些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已不是以研究对象研究课题自身为基础和动身点,而是为了评估或相同性质的某些符号。真正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可能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评价抵触中被异化和扭曲了,虚假的应时应势之作却如“雨后春笋”涌现,典型的例子是教育科学研究效果比比皆是,但这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雄辩的证明却不多见。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不能不受制约于这种实际,从某种程度来看,评价抵触会因为与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相悖,致使教师因无奈的短近功利性目标而舍弃教育科学研究。

2.内部情境归因辨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缺乏必要的科学意识,或者更严格地说是缺乏双重科学意识,是其拘泥于经验性教育不能以内在动机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的重要原因(当然不能否认教育科学缺乏向教师雄辩地证明自我的说服力、我们的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自身尚且不能践行自身的科学或理论,这也会以另类的典范成为影响教师教育科学意识的重要原因);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教师素来只被视为发明社会价值乃至奉献于社会的职业群体,人们常以狭隘的教师主导同学主体观念模糊了教师的主体性,由此抹煞了教师职业劳动的主体主动、自觉、选择等创新品质,甚至使许多教师以虚假的工具性主体行为来掩饰教师真正主体性生长的单薄,这自然也影响到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

总之,在外内因的双向制约下,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从实质上说还处于非自觉的、相对肤浅的、形式重于实质的发展水平上,而一支真正现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生长,却恰恰必定选择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

战略:科研型教师生长的条件

从具体战略来看,科研型教师生长需要有内外部双重条件来支持,除去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些制约性因素之外(如社会发展水平、学科发展状况、教师素质的既有的局限性等),可以考虑以下战略:

1.针对外部情境归因的改造战略。首先,倡议具有超前性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并提供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这是一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可以选择的战略。没有人对此持明确异议,但关键在于是否能确认它的超前性,是否能提供科研环境的宽松性。教育科学研究不只仅是局限与职业研究者们所限定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或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这样的范畴,而是出现了“系统性研究和自发性研究”的新提法,这里的自发性研究即是“在学校里由教育兼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而且,由于“教师、家长和其他培养者也时常感到自身改善工作的需要,会引起临时自发的革新。这种努力具有联系实践更加紧密的优势,因此值得纳入系统性研究的计划。”[5]显然,这里提出了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问题并确认它纳入系统性研究计划的必要性。这对于保守教师素质观的保守性而言是超前的,对于形式上鼓励而实质上淡漠的许多教育主管者而言也是超前的,因为不具备对教育科学与现代教育关系的理解、不能确认以教育科学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就不可能真正确认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而确立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必要性意识的,前提是提供相应宽松的科研环境。而提供这种环境,必需建立如下机制:改进教育者的培训并尤其注重在心理学和教育哲学方面的培训;鼓励教育研究、校际经验交流和自发的革新;奖励积极参与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育者;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同学活,增进教育者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6]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