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典案例给了我们什么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育经典案例给了我们什么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6

教育经典案例给了我们什么

青流

听来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看了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很感动,觉得这可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还正凑巧,他班里的小陈同学打人了。这位老师心想,露一手的时候到了。那天,他的办公室的抽屉里还正有同事结婚没有吃完的糖。他就如法炮制地把现代版的“四颗糖的故事”扮演了一遍,小陈同学还真的被感动了!同学走出办公室后,这位老师想,教育经典就是经典!不过他很想知道小陈同学到班级里会怎样?于是就默默地跟着他,结果一切都出人意料。小陈同学到教室后得意忘形,他说:你们看呀!老师给我糖了,还褒扬我了呢?接着他就拿出一个糖剥开放到自身的嘴中,却又立即吐出来,嚷道:“这是什么糖?这么软!谁稀罕这些糖?”随手就把剩下的几颗糖全扔了!教室里哄堂大笑。只留下这位老师楞在教室后面说不出话。

想起马卡连柯,恐怕不会忘记他在《教育诗》中的过格表示。同学札陀罗夫就是不听话,在他的面前表示的桀骜不训。马卡连柯走上前去,左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札陀罗夫没有意料到,吓得连连道歉。口口声声要求原谅!从此以后,札陀罗夫把马卡连柯视为英雄。

又想起写〈〈傅雷家书〉〉的傅雷,虽然在这本家书中傅雷是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但是仍然能感受到他心怀内疚。他为自身过去的对儿子的粗暴而忏悔!傅聪是成材了,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但是童年的家庭教育在他心灵中留下什么样的创伤也是不得而知的事。

假如我们因为陶行知、马卡连柯、傅雷所用的方法是胜利的,就视为法宝,照搬硬套,我想一定事与愿违。

时代在变、同学在变、观念在变,教育再也不是想当然的事了!范梅南说:“各种成套的事实、价值、方法和哲学可以在有计划地有准备的方式下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是在任何具体情况下,它们却不能告诉我们怎样行动。”我们从教育经典案例那里获得的应该是思想,而非具体的方法,更不能去依葫芦画瓢,那将会是个讽刺!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更应该学会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获得教育的感知力。我们需要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而智慧和机智是在教育的实践中对生活的反思得来的。我们需要对独特同学的观察、聆听,运用多种视角获得对这个同学的开放性的教育理解。在教育行动的过程中,不时体验和反思我们的教育行动是不是对这个同学是最合适的。对于充溢张力和矛盾的教育现象时固定的教育经典案例中的方法并不是万能钥匙,培养同学,调和教育矛盾的还应该是老师的教育机智。

篇2:小学教育案例分析你计算时3跑哪去了?

中午午饭后,我到同事办公室找点东西用,刚推开办公室门就听到同事歇斯底里地喊,“你计算时的3呢,3跑哪去了?给你讲了好几遍就是不会做!”进去后看到一个五年级女生低着头手里攥着笔闷不吭声做数学题。同事说昨天讲的题目到现在还不会做,着急,就把学生留在办公室辅导,可是叫到办公室后又讲了一遍还是不会,就烦了。

出了同事办公室,我在想虽然是把学生留了下来,可是没有耐心、没有俯下身子慢慢用心讲给学生听,而是通过大喊大叫的粗暴方式把答案告诉孩子一遍,她怎么能会,怎么能明白。我们有时遇到学生不会做题目,确实沉不住气会向学生乱发一通火。可是仔细想一想,有用吗?孩子的题目就能会做了吗?不是应该静下心,柔声细语地认真给孩子讲清楚,她才懂吗?

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这样的现象却很常见。

我们认真思考都会发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理解的快,有的接受能力差理解的慢,我们要学会正视孩子的差距,并能从内心真正接受孩子的差距。对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要耐心辅导,我们应该给她们更多的关爱才能引导她们一步步慢慢成长并跟上脚步。

篇3:教育案例欣赏赞美艺术

赞美是一种美德,如何利用赞美达到教育的目的则是一种能力。在特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提出要善用强化,慎用惩罚。这里的强化物可以是一块饼干,一个玩具,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声称赞。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放在智力障碍学生身上同样适用。

走进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上节课课间还被几个学生当作宝贝揣在怀里到处找老师欣赏的绘画作品这节课已经四分五裂的躺在了教室的地板上。没有像以前那样火冒三丈,厉声批评,这一次,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我把座位周围最整洁的菲菲请到讲台前面,告诉大家老师非常喜欢菲菲,因为她是我们班里最讲卫生的孩子,“她的座位周围非常干净,没有垃圾;菲菲每天都会换洗衣服,服装整洁;她从来不在地上桌子上乱写乱画,所以老师很喜欢她,她是我们的好榜样”。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拥抱了她,并把菲菲的名字写在黑板的最上方,我告诉大家,这个角落是我们的光荣榜,我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孩子的名字写在这里。我的话音刚落,家全和航航就开始蹲下身子去捡拾自己座位周围的垃圾。这节课,我们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把脏乱的教室打扫干净,为了成为老师最喜欢的人,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面,每个孩子都主动拿起了劳动工具。

趁热打铁,我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更多的改变,“老师很喜欢家全,因为他是最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他常常帮助我们班的同学穿衣服,打扫卫生,帮助老师盛饭,所以老师喜欢他”。“老师还很喜欢慧慧,因为她是我们班最懂礼貌的孩子,她每次都主动像老师问好,还会在别人帮助她时主动说谢谢。“老师最喜欢航航,因为他是上课听讲最认真的孩子,老师每一次提问,航航都会大声的回答…….”

光荣榜上的名字越写越多,孩子们也越来越活跃。被表扬的孩子更加积极的展现自己的“优点”,没被表扬的同学为了主动去模仿其他人的正性行为,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这一周的一班充满了各种“老师好”,“谢谢老师”的声音,多了许多积极打扫卫生的身影。这样的孩子愈发可爱起来。

赞美孩子是一种艺术,通过“赞美”孩子,去强化孩子的正性行为,引导学生对同伴良好行为的认可,逐渐替代或消退孩子的坏习惯,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4:教育案例分享一首简单歌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满整个校园,突然,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叮铃铃、叮铃铃……

迈着轻快的步子我走进教室,可能是因为下午的缘故,学生安安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眼中都透露着疲倦。也许一上午的学习用掉了他们大量的脑力,我也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再进行脑力劳动,于是对孩子们说:“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学唱首歌儿吧!”瞬间,学生精神抖擞,接着开始学习唱歌,每个孩子都非常认真的学习,个别地方调不是很准,一遍一遍的听,一遍又一遍的唱,最后到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就问:“有没有谁单独来唱的?”一个女生站起来从容不迫的唱,悦耳的歌声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而男生则是你看我,我看你,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很想去,但心里有点害怕。

为了让班里的男孩儿也积极起来,我灵机一动,说:“咱们今天比一比,看男生和女生单独唱,谁多?”接着,一个女生开始,但在等候的区域,男生陆陆续续在排队。站在台上时,一个个那认真又卖力的演唱,台下的小观众很配合的边听边鼓掌,时间悄悄的到了下课,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我开心地说:“今天男生和女生各上来了五个,歌声都非常的动听,但咱们班的男生人数少,按比例今天男生表现的非常好。”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早上课,出现了少有的景象,整整一节课,男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且发言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他们的自信、快乐的神情诠释了“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使孩子失败。”一首简单的歌见证我们一起成长!

篇5:小学教育案例老师我能行

家校沟通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历来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而凭借这股力量既可以夯实家校联系之间的纽带,同时又为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于这些原因,我积极参与家校沟通。

在我本学期代的校本课程《电纸旅行记》的12个孩子中有这样的一位女生,她善良、漂亮、乖巧,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可是在几节课后我发现,她的上课倾听能力和上课动手能力较弱,凡事皆喜欢让老师和同学帮忙,这个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不是一个好现象,于是我就上课着重观察她的举动和表现,根据她的表现,我积极与其家长建立联系,反馈孩子的情况,她的妈妈表示,孩子是很乖巧但是在家里的依赖性真的很强,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喜欢帮忙,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也就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习惯,凡事喜欢拿现成的,,妈妈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表示会逐渐改变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慢慢发生着变化,她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课积极思考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在中原区的校本课程展示会上,这个孩子还参加了展示活动,中午午饭用餐的情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这个孩子帮助衣服较脏的孩子整理衣物,认真将那些脏衣服一件件擦洗干净,并且折叠好,看到此我真得是被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大爱感动了,我大大的夸奖了这个小姑娘,并让她把手里的活儿给放下休息一下,小姑娘却说:“老师我不累,等会儿我们还要演出呢,我得帮他们将衣服弄干净。”看到孩子半个学期的巨大改变我欣慰的笑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