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及点评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二年级语文上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及点评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读文,学习雷锋精神,做诚实、勤劳、爱学习和关心别人的孩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雷锋图像”。

2.学生观看图像,谈一谈对雷锋的了解。

(1)介绍雷锋的生平。

雷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人。出身贫农家庭,父母兄弟受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x派、地主和资本家的迫害相继惨死,他7岁就成了孤儿。1949年解放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被送入学校读书。1956年高小毕业,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同志题词为“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

(2)讲雷锋的某一个故事。

(3)背雷锋的日记。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锋、终:是后鼻音。

曾:声母是c,不是ch,韵母是后鼻音。

泞:声调是四声,不是二声。

荆:韵母是ing,不是in。

踏:右部下边是“曰”不是“白”。

瓣:注意左边“辛”字竖要变为撇。中间是瓜字。右边是“辛”,竖不变。

滴:注意右下同字框里是“古”。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读卡片上的字。

(1)开火车读。

(2)齐读。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小节?

2.指名读,思考:寻找雷锋足迹,找了几次?

3.指名答。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小组内互读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五)朗读、背诵指导

句式相似,词句反复是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师可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节,其余四节让学生自己朗读。朗读时可做如下指导:

“长长的”朗读时要稍重、稍慢,读出寻找的艰辛。两个“你在哪里”,第二个要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读出对雷锋叔叔的呼唤和寻觅。

小溪说的话要以回忆的口吻,满含深情地叙述。“抱着、冒着”要读得清晰有力,两句之间稍作停顿,读出雷锋叔叔做好事的艰辛。

根据诗歌问答式的特点,可采取同桌间、小组间、男女生间和师生间多种方式的对读,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对自己喜欢的部分要达到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通过初读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

l.我知道雷锋叔叔的足迹在小溪边,在小路旁。

2.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

过渡:下面我们就围绕“雷锋的足迹在哪里”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雷锋足迹到哪里的词句。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第1、2小节:

(1)指名读。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点击课本,创设情景,再现雷锋冒雨送孩子的场景。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所得。(学生首先应认识到前两节写的是小溪边泥泞的路上。通过抓、抱、冒、泥泞、脚窝,让学生了解雷锋冒雨送迷路孩子的事迹。)

(4)指导朗读。

①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②要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味和节奏以及内在情感的变化。第1节,要读出急切寻觅的情境和再三呼唤的深情。

(5)采用男女声对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2小节。

2.学习第3、4小节:

按前两小节的学法学习第3、4小节。

(1)汇报学习情况:①指读第3、4小节,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两节写的是小路上,要让学生体会到雷锋付出的艰辛和内心的愉悦。)②点击出课本,展现雷锋背大娘的情景。③抓词抓句谈理解。④有感情地朗读第3、4小节。

3.学习第5、6小节:

(1)指读第5、6小节。

(2)启发学生重点理解;温暖、终于、诚实、勤劳、爱学习、关心别人等词语。

①从“温暖”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到雷锋精神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以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之情。

②“终于”说明我们渴望雷锋精神,决心以雷锋叔叔为榜样的美好心愿。四个“在一起”既为少年儿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说明雷锋精神在孩子们身上得已继承、发扬。

(3)结合身边的实际谈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学校里、社会)

(4)指导朗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五)看有关雷锋的故事的录像

看完后谈感想。

(六)背诵课文

1.选自己喜欢的一部分背。

2.请四人小组背。

3.指名背。

4.开火车背。

(七)指导书写生字

1.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识字,教师作指导。

注意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踏:右下边的“曰”字要写扁一些。

瓣:笔画较多,左中右三部分要尽量写得紧凑,防止把字写得太宽。

寻:下面“寸”字一横要写长,托起上边部分。

顺: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并且宽度大致相等。

锋、娘、踏、滴、珠、终:要写得左窄右宽。

2.在田字本上练习。

(八)扩展练习

写一段话,用你知道的事例说明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

板书设计:

篇2:北师大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分草莓》教学设计

《分草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8

篇3:小学语文公开课《意大利爱国少年》教学设计反思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故事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容易吸引孩子读下去。因此教学时应以读为本,带领学生随着故事发展的层层深入,故事的描写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就故事的描述展开想像,能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时身受感染,获得情感升华。本课的生字较多,要指导学生随文识字,以词语为单位整体识记,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阅读的过程中渗透、点拨。

教学目标:

1、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却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但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书籍《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爱的教育》

1、出示《爱的教育》一书: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

2、请同学介绍这本书或说说其中的故事。

《爱的教育》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阿米琪斯写的。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阿米琪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本文就源于其中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4、齐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爱国)

5、质疑:围绕关键词,你都想了解什么?

疏疑:从哪儿看出少年爱国?

(二)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解决。

(3)独立识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读准字音。

热那亚(ya)虐(nue)待可恶(wu)侮(wu)辱愚(yu)蠢

(2)掌握字形:运用自己已有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重点指导:

卖:与“买”进行区分。上面有“十”的,是“卖”。

遇:半包围结构。第七笔是“”,不能写成“”。

(3)理解词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

2、理清课文脉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文章可分几段?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船上的乘客和意大利少年的身世。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乘客们询问了少年的身世后,扔给他一些硬币,少年太需要钱了,就捡起了硬币。

第三段(第5至9自然段):少年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祖国时,毅然把硬币砸在这些人的身上,大义凛然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3、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爱的教育》为什么?

身世

篇4:二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教案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一13页例1、例2。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36根小棒,挂图,卡片;学生准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演示,强化感知

1.摆小棒(小黑板出示)。准备题:用/摆一摆。

①每堆2根,摆6堆,有6个2根。

②每堆3根,摆4堆,有()个3根。

③每堆4根,摆3堆,有()个4根。

(1)师生一齐摆小棒。先摆1个2根,领学生说"1个2"。

再摆1个2根,提问:现在有几个2?

教师边说大家一起摆完6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

提问:你摆了几堆小棒,每堆几根?

教师指着黑板带领大家数小棒:1个2,2个2……6个2。

提问:我们都摆了几个2根?

请小朋友看着自己摆的小棒数一数,再一齐数一数。

(2)指导学生摆小棒:每堆3根,摆4堆。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

提问:你摆了几堆小棒,每堆几根?

教师指着小棒让大家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你刚刚摆了几个3根?

(3)学生独立摆小棒:每堆4根,摆3堆?

学生口答,教师演示:

////////////

学生指着小棒齐数:1个4,2个4,3个4。

2.指导学生自己看书。

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看第12页的准备题,读一读,再指着小棒数一数,并且在括号里填数。

校对后再读一读。

3.数一数。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5,5,5,5。

提问:黑板上有数几?有几个?

齐数:1个5,2个5,3个5,4个5。

二、借助直观,理解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手里拿着什么?这束花有几朵?有几个3?

教师边贴边让学生数:1个3朵,2个3朵,3个3朵,4个3朵。

提问:我们一共贴了几束花?每束花都有几朵?有几个3?

再让学生数:1个3,2个3,3个3,4个3。

要求一共有几朵花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3+3=1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几个3相加?

板书:4个3相加。

4个3相加我们可以写成3+3+3+3,如果100个3,1000个3相加,我们也这样写你觉得怎样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计算几个几相加的简便方法一一乘法。

出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板书)

3×4=12

像3×4这样的算式就叫做乘法算式,齐说"乘法"3×4表示4个3相加。"×"这是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齐读"乘号"。

完成板书:3×4=12

乘号

"3×4"读作3乘以4。领读,齐读,指名读。

练一练:读乘法算式。

2×35×4

提问:4个3相加,可以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简便?

2.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①图上每个校上有几个山楂果?有几个枝?有几个2?

②要求一共有几个山植果,用加法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2+2+2+2=10

③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几?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是相同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读"相同加数"。

④相同加数是几?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同加数是2。

相同加数是2,就在乘号的前面写2。

有几个2相加呢?我们来数一数,1个2,2个2,3个2,4个2,5个2。

有5个2相加,我们就在乘号的后面写5。

边说边完成板书:2×5=10。

领读算式,齐读算式,指名读算式。

"2×5"表示5个2相加,齐读。

边说边完成板书:"2×5',表示5个2相加。

⑤指出:写乘法算式时,要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把几写在乘号的后面,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2+2+2+2+2=10"的相同加数是2,就把2写在乘号的前面,有5个2,就把5写在乘号的后面,表示5个2相加。

3.小结:

比较例1和例2,每道题都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简便?

像求4个3相加和5个2相加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写乘法算式时,先写什么数,再写什么数?

教师强调:先要找出相同加数是几,写在乘号的前面,数一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在乘号的后面写几。

4.指导看例1、例2,看图数一数,读一读,再填空。

三、多种练习,深化新知

1.做"想想填填"第1题。

先让小朋友说一说图意,再填写,提醒学生要先写相同加数,然后订正,对做错的同学给予帮助。

2.口答。

出示卡片4×3、2×3、4×6,指定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表示几个几相加,说错的注意纠正。

3.做"想想填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4.做"想想填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其余座练,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所写的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订正。

6.做练习四第2题。

指定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在书上画一画,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7.作业。

练习四第3题。

篇5:结合教学谈一谈做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经验体会或问题

结合教学,谈一谈做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的经验、体会或问题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高中思维模式的差别巨大、平面与空间的思维跨度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没有形成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多学生对立体几何这一门课存在畏惧心理,普遍感到“入门难”!所以上好立体几何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一、注重激发兴趣,渗透情感教育

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借用平面几何基础、生活实例、实物模型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实学生对客观事物(空间图形)的感知,引导从平面向立体转化,为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上立体几何第一节课,除作了一些必要的生活铺垫,我即抛出了一个趣味思考题:六根等长木棒任意搭建,最多可得多少正三角形?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好道具)协作构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求欲望,在学生大多得出正确结果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搭建过程,后提炼出“空间中思考问题”的实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注重概念的导入教学,促进空间思维的建立

立体几何是平面几何在空间的延伸,学好平面几何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基础。学生掌握的平面几何概念(上位学习)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下位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上位学习对下位学习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之为正迁移;如果上位学习对下位学习引起障碍及抑制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之为负迁移。这种正负迁移在立几概念教学中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说影响极大。为此在教学法中需努力地防止负迁移,促使正迁移,才能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三、重概念的表述教学,促进对概念的应用与理解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上课听得懂,而课下题目不会做”的局面,这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学语言将所学概念表达出来的缘故。

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三种。学好和掌握数学语言,对于掌握概念、理解题意、准确分析推理至关重要。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虽然形式各异,但它们在描述同一概念时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因此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