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运用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运用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3

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的运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或者游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去听去想去演去讲,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节课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二、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程改革,童话故事,小故事,中巴车,注意力

篇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时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学校还定期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与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时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学校还定期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与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整理。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时代的需要《数学课程规范》(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同学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在学习内容中特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项内容,要使同学“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新的课程规范十分重视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2、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发挥同学主体功能的教育。要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必需要促进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励同学全面参与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事实上,同学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干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身所有,逐步建构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如今的数学并不只是算术与几何,“做数学”的方法更不只是计算和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测和估计结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需要注重同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促进同学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3、同学的年龄特点。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发生的,是在积极思维中学习知识的,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要解决好数学知识比较笼统而同学笼统思维能力较低的矛盾,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同学动手操作活动。另外,小同学喜爱动手,好奇心特别强,周围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数学实践活动给同学提供了参与机会,给同学发明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即同学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猜测、画图、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就是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给同学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三、研究目标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乃至于一般小学的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②探索有效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③构建同学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逐步探索各年级同学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④引导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实践活动,培养同学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同学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同学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要点1、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同学实践能力(低阶段)⑴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同学实践操作的条件⑵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同学进行具体操作⑶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同学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2、营造实践活动环境,培养同学实践能力(中阶段)⑴运用好教学具,培养同学实践能力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操作⑶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从不同途径探究新知⑷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高阶段)⑴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做好课前准备⑵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⑶深化实践理念,做好课后延伸五、实施过程和一些效果本课题从02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我们根据年级段的特点确立了低、中、高三个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课堂是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同学潜能和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力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对老师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考虑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同学为主体,培养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协助同学自主学习、独立考虑,鼓励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同学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主要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目的。2、教学过程体实际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一要保证有充沛的时间让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发明。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同学听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同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同学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同学乐意并善于主动考虑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同学带着问题学习,不时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让同学通过自身考虑、自身动脑、自身动手、自身发明发明,在亲自感知、考虑、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法指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同学不只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对同学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让同学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争辩法、互教互学法,使他们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由不会到会学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同学的阅读和社会交往面,培养同学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更多的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发明的能力。三是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同学增强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或争辩、意见交流、实验研究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四是反思学习的能力。要充沛调动和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会梳理知识,会自测学习效果,会查漏补缺,在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五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指导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小同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低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研讨了以加强同学的实践操作训练为主,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同学在实践中感知,充沛发挥同学的潜力,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同学实践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同学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同学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同学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同学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同学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妙,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同学进行具体操作.在让同学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同学去“实践”,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协助同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同学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笼统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同学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同学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同学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同学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同学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让同学动手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既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又使同学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同学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依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同学自愿参与,从而发挥同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发明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同学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同学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同学在拼、拆的过程中自身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同学自身摆小棒,通过动手,促进动脑,理解进位加的算法等等。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体现在设计和布置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局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同学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时提高。因此我们中高年级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同学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同学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1、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新课程规范指出要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发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同学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例如,六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安排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同学纷纷汇报了自身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啤酒瓶包装上的“酒精度>3.1%”;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通过课前的调查,同学对百分数的表示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课前组织同学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同学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子、钟面……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同学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发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就不能行驶吗?并通过更深入一步的调查,同学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同学进一步发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同学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同学观察地形,实地丈量,课上再来研究、研讨计算方法,使得同学在活动中

篇5:青岛版一年级下教材修改与对比解读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下面我先分析一下今年的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针对今年新出版的一年级下册青岛版实验教材的修改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下介绍,并和去年的教材进行对比,解读修改的原因和教学建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全册知识结构

首先请老师们一起来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本册主要内容有……(略)

二、解决问题

1、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

信息窗一包括了三类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和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由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是融合在解决问题里进行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比多比少问题的算理和解法,在教学时教师们可以把本信息窗分三课时进行:前两课时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三课时再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反复利用学具逐步形成表象,从而协助同学理解解题思绪和解法。

2、第五单元信息窗二:解决人民币的简单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考虑,也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唤起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3、第六单元信息窗五:解决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问题

本信息窗包括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二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老师们可以把重点分在两课时进行,先进行计算的教学,当同学已经掌握计算方法后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同学更好地理解两步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修改对比解读

今年的一年级上册教材与去年相比,共有17出不同,分别是:

1、第4页第2题

旧教材:“我说你数”。即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5个5个地数。

新教材:题目要求不变,数数方法进行了改变:一个一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地数。

对比解读:修改后同学数的方法更具有多样性,可以协助同学更好地掌握100以内数的基础知识。

2、第6、7页

旧教材:信息窗出现了小朋友数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的情境,引入对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学习。

新教材:信息图做了较大改动,删除了海豹。把一群企鹅分成两群,并注明:“我们有20只”、“我们有40只”。增加了一个红点: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还有一个绿点:你会计算30+6和23-3吗?

对比解读:旧教材中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内容是作为半例题出现在了自主练习第4题中,老师们在教学时很容易忽略。因此新教材把这局部口算内容布置进了信息窗二之中,通过数企鹅的只数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并通过绿点来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这样布置不只使同学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作好充分的准备。

3、第9页

旧教材:第4题是一道半例题,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练习题,这是对信息窗教学内容的扩充,

新教材:增加了“依照数的顺序填数”的练习内容,并把原来的第4题删除了2道,并降为基本练习。这是针对信息窗内容的改变而进行的相应改动。

4、第11页二单元标题

旧教材:学看钟表

新教材:认识钟表

对比解读:“学看钟表”太片面,而“认识钟表”就相应的比较具体,除了表示认识钟面,还表示要正确认读钟面时间。

5、第16页主题图中第2、4幅图

第2幅图:删掉了图中的玉米。

第4幅图:删掉了大树,并把北斗七星转动了位置。

对比解读:新教材中删掉了多余的内容,指向性更明确,更有利于同学观察。但是对于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我查找了相应的资料和图片,所有资料中都指出:将北斗七星勺子口最开始的两颗星(天枢、天璇)延勺底至勺口的方向连起来,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找到了北极星。由此可以看出旧教材中的第4幅图是正确的。我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协助同学理解晚上北极星所在的方向是北方即可,假如有同学提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问题,老师们也可以做相应的解释,引导同学课下查阅相关的天文资料,培养同学的浓厚兴趣。

6、第17页第3题

旧教材:调查班内同学各住在学校什么方向,整理填表。

新教材:说一说你座位的东南西北面各是谁,并填表。

对比解读:调查家在学校的方向时,很容易出现东北等之类的方向,不利于同学统计。记录同学的东南西北面的同学更具有指向性,更便于同学操作。

7、第25页第7题

对比:第1、2小题调换了位置。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在充沛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提出有关“比多少”的问题进行解决,培养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第31页第5题

对比解读:新教材中增加了问题“妈妈比爸爸多掂了几个?”这个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可以引导同学提出不同类似的问题,便于同学练习。

9、第46页

旧教材:中间的小女孩说“大约是40只。”

新教材:改成“用学具。”

对比解读:对于26+12,教师要引导同学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并组织交流。但在实际教学中同学不会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因此新教材删除了估算,改为用学具。这样改动更能突出学具的重要性,把计算方法放在口算和笔算上,更有利于同学掌握。

10、第51页

对比:新教材把图进行了改动,并删除了桌面上的竖式。

解读: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同学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交流,方法在合作探索中引导全体同学掌握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

11、第61页第5题

对比:小明和小红的信息进行了改动。

解读:旧教材中,“小红再跳18个就和小丽跳的一样多。”要求小红跳了多少个,这种反叙的题目同学不容易理解,因此新教材中就进行了改变。另外,同学假如提出问题“小丽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个”,53+47正好是100,是连续进位,同学计算有难度,因此新教材就改为38个。

12、第72页第5题

对比解读:旧教材中的练习内容难度太大,同学不容易掌握。改动后的内容同学独立解决就可以了,更能培养同学学习的兴趣。

13、第79页

对比:删除了第3

题“丈量乒乓球台的长”,增加了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解读:“丈量乒乓球台的长”同学不容易操作,而且也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增加的第2题可以让同学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说一说怎么想的,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第82页

对比解读:在统计表中,每一横行表示什么意思在最左面一栏都有注明,同学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了和规范的统计表相统一,新教材把统计表中的“()人”删掉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理解统计表中的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独立完成统计表。

15、第86-89页《儿童乐园》

旧教材:出现的是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游玩的情境。回顾整理用五种图形出现五个板块,引导同学对本册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

新教材:情境图分成四个局部,每一局部的信息又与回顾整理一一对应。第一局部是复习100以内数的相关知识,第二局部是100复习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第三局部是复习人民币的内容,第四局部复习厘米和米的知识、平面图形、认识时间的内容。

对比解读:旧教材中的主题图复杂、信息量太大,同学在观察时容易顾此失彼,不利于同学对本册知识的系统的回顾复习。修改后的儿童乐园更加细化,一目了然,同学观察时也能够有条理地观察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同学全面、系统地整理全册知识点。

16、第90页综合练习

对比:练习题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局部题目前后调换了位置,把第11、14题删除,增加了第5、10、11、15、16题,同时把第6和第10题进行了改动。

解读:从这个改动可以看出,教材把不相关的开放性的练习形式删掉,增加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这样的改变卦有助于教师组织同学复习,也改变了教材练习内容单一的局面。

17、第95页“我都学会了吗?”

对比解读:教材把开放性强的习题换成基本的计算,可操作性较强,便于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培养同学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从这些教材的修改可以看出,青岛版教材在逐渐完善,越改越实用,越改越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同学的学习。而每次修改都是在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和时发现教材的缺乏,提出修改建议,以便使我们的教材更加完善。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