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3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时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学校还定期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与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时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学校还定期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与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整理。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时代的需要《数学课程规范》(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同学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在学习内容中特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项内容,要使同学“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新的课程规范十分重视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2、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发挥同学主体功能的教育。要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必需要促进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励同学全面参与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事实上,同学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干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身所有,逐步建构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如今的数学并不只是算术与几何,“做数学”的方法更不只是计算和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测和估计结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需要注重同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促进同学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3、同学的年龄特点。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发生的,是在积极思维中学习知识的,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要解决好数学知识比较笼统而同学笼统思维能力较低的矛盾,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同学动手操作活动。另外,小同学喜爱动手,好奇心特别强,周围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数学实践活动给同学提供了参与机会,给同学发明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即同学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猜测、画图、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就是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给同学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三、研究目标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乃至于一般小学的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②探索有效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③构建同学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逐步探索各年级同学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④引导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实践活动,培养同学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同学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同学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要点1、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同学实践能力(低阶段)⑴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同学实践操作的条件⑵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同学进行具体操作⑶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同学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2、营造实践活动环境,培养同学实践能力(中阶段)⑴运用好教学具,培养同学实践能力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操作⑶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从不同途径探究新知⑷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高阶段)⑴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做好课前准备⑵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⑶深化实践理念,做好课后延伸五、实施过程和一些效果本课题从02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我们根据年级段的特点确立了低、中、高三个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课堂是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同学潜能和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力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对老师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考虑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同学为主体,培养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协助同学自主学习、独立考虑,鼓励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同学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主要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目的。2、教学过程体实际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一要保证有充沛的时间让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发明。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同学听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同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同学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同学乐意并善于主动考虑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同学带着问题学习,不时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让同学通过自身考虑、自身动脑、自身动手、自身发明发明,在亲自感知、考虑、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法指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同学不只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对同学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让同学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争辩法、互教互学法,使他们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由不会到会学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同学的阅读和社会交往面,培养同学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更多的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发明的能力。三是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同学增强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或争辩、意见交流、实验研究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四是反思学习的能力。要充沛调动和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会梳理知识,会自测学习效果,会查漏补缺,在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五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指导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小同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低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研讨了以加强同学的实践操作训练为主,培养同学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同学在实践中感知,充沛发挥同学的潜力,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同学实践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同学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同学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同学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同学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同学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妙,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同学进行具体操作.在让同学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同学去“实践”,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协助同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同学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笼统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同学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同学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同学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同学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同学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让同学动手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既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又使同学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同学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依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同学自愿参与,从而发挥同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发明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同学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同学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同学在拼、拆的过程中自身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同学自身摆小棒,通过动手,促进动脑,理解进位加的算法等等。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体现在设计和布置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局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同学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时提高。因此我们中高年级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同学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同学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1、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新课程规范指出要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发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同学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例如,六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安排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同学纷纷汇报了自身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啤酒瓶包装上的“酒精度>3.1%”;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通过课前的调查,同学对百分数的表示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课前组织同学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同学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子、钟面……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同学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发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就不能行驶吗?并通过更深入一步的调查,同学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同学进一步发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同学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同学观察地形,实地丈量,课上再来研究、研讨计算方法,使得同学在活动中

篇4:数学教学中培养同学表述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在合作交流时,总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同学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觉到一些小朋友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高效的,但其他听众,包括教师在听完小朋友的表达后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情况说明了小朋友的语言表达问题已经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质量。《新课程规范》指出:“推理能力表示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考虑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能力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同学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而,我校数学组确立了课题,《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述能力》我所承当的子课题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我校四年级同学为个案,探索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使同学的语言更具有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逻辑性等学科特点。

1、四年级同学语言表达的特点。

这一届四年级同学在课下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通畅,不能有条理的紧扣题目自身进行论述。

2、调查和分析影响同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新课标》强调学习应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供认同学是个不时发展的并富有个性的人,同学已有的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因此,了解同学原有的情况,是我们组织研究的基础。我们可以对教师和同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和座谈,观察同学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同学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再研究对策。

3、培养同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兴趣,激发同学说的欲望。

“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论述教师对同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兴趣,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同学说的欲望,必需培养他们的兴趣。

(2)传授方法,指导同学说的技巧。

①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②训练同学学会听。

③对同学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求同学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同学说的才干。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必需改变那些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灵活运用“独立考虑-----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练习评价”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同学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4)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说的训练。

①概念教学要重视说出实质。

②计算教学要重视说出算理。

③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

④几何形体的教学要重视说出其特征。

(5)和家长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上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辅导,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给小朋友创设一个和谐的语言表达的氛围,提高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目标

1、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同学的数学语言说得准确、简练而有条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同学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通过培养同学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同学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使同学在数学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改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同学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责任情感,最终形成责任品质。

4、提高数学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水平,并且在承当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加强自身责任感,率先垂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是我校四年级全体同学,共16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教师示范,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同学完整表达的习惯。

3、实行奖励机制,恰当评价同学。

4、教师间适时的经验交流,分享、总结培养同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5、和家长和时联系,一起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的效果

(一)课题的准备

教师学习新课标和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统一认识,落实人员,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素养。同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于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纵深,注意长期性和长效性。

(三)课题的总结

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已经结束,通过这一年里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同学表述的能力,使同学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

1.培养同学的自信心

有些同学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被选中板演时,原本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同学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同学畅所欲言的第一步。而且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同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促进同学主体性地位的具体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要有符合同学自身客观努力的相应评价,多给同学一些鼓励和支持,不可吝啬。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维护同学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迫使同学学会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考试前辅导的数学课上,我看到有两三位后进生围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某道习题,我于是上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助?让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由?回答是:同学也有他们自身的学习性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讲解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于是,从新课程实施至今,我坚持采用让同学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身坐在同学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前提是要让全班尽可能多的同学听懂。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沛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身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反复练习。板书也是巧妙设计、精心准备。等所有同学都尝度过后,还要评出谁表示最出色(即使是台下同学听懂率较高)的几位同学,以此来激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同学反映较好。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只要上黑板讲课的“老师”步伐慢一点,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和批评,充沛为完成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这说明同学是愿意表示自身的,他们愿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真正提高同学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示出“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

(二).用兴趣激发同学求知欲望,鼓励同学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假如非常符合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一起来研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充沛利用同学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同学的表示欲望,从而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另外,同学的主体作用也被充沛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同学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1、良好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胜利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同学乐学,愿学,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乐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了。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同学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同学听一听,看一看,让同学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同学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同学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同学记住“间隔距离要坚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同学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同学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同学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都乐于把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数学知识的笼统性很强,而小同学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同学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同学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时,我先出示问题,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数同学一看就认为栽9枝花,于是我让同学用手上现在的学具来摆一摆。同学们小组合作起来,七手八脚地摆了起来,很快摆的结果出来了,几个小组都摆了10枝花。于是我问同学,假如共栽8棵树,每两棵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同学又动手摆了起来,很快结论出来了,动手操作不只使同学很快得出了结论。而且使同学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这一类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学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时间充沛,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笼统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为学习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到了自身的答案,他们都乐于把发现的结果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同学的表述能力。

3、充沛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使同学乐于参与,乐于表述自身的想法。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同学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积极探究,使同学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蓝猫驾驶着飞船在空中巡逻,忽然发现三个外星小子准备毁灭地球,蓝猫立即向总部汇报,总部传输三种导弹○□×,共发射了20枚,教师然后问同学:蓝猫共发出多少个○,多少个□,多少个×?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不只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兴趣,唤醒同学有意注意,而且使同学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激趣他们统计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联系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同学的表述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同学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让同学联系生活,自身来买东西,亲身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亲自解决买东西的付钱问题,同学就很容易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如我的教学有关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我让同学实际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我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再请几位同学扮演顾客来买东西,看你买什么东西,应付多少钱?生1:小同学,请问你要买什么东西?生2:我买一个书包,再买2盒水彩笔。生1: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5元,你应付20+15×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