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从容断句谈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掌握方法从容断句谈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3

掌握方法从容断句谈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在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给文言断句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我们应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而在市统考或多年的中考题中都出现,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或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古文学习有兴趣,从而准确断句?

方法一:消除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爱上古文,让文言文学习走近他们的生活。

学生怕古文,尤其初一学生,其原因有二:一是古今语言的差异会造成学生阅读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几乎每一篇古文都要求背诵、默写,且现实生活中古文还没有广泛应用。这样,想要学生说“爱你----古文,真难!”那怎样让学生克服古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体会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首先,我由古文的断句入手,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惩财主》中财主写的立约:“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由于古书无标点,因而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同的意思。站在财主的角度,他认为断句应该是:“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就是什么都不要,教书是免费的);而教书先生呢则认为这样断句:“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具有选择性,只取其一就行)。学生边看边读边感悟,觉得有意思极了。于是我看准火候,引出初中学习的第一篇古文----《童趣》。教学时我打破常规,只板书题目,然后用多媒体打出趣事二的原文,并去掉了标点符号:“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自由读(初步感悟断句)----同桌或四人小组互读(进一步感悟断句)----相互交流意思(较为准确断句)----小组代表朗读并口述意思(比赛,看哪组的分最高)----小结归纳(句式较整齐,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作为依据断句)。接着多媒体出示:“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此时的课堂气氛可以说让你欲罢不能,于是我又用多媒体打出第三件趣事的文段,同样去掉标点符号,学生们都晓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读着,那种恐惧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了。

方法二:以文本为范,掌握断句常用方法。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我在初中古文教学的整个过

程中都注重让学生通过读懂文意来提升对课文的感悟,达到准确断句、品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每教一篇课文,我只板书课题,把去掉了标点符号的文章用多媒体打出,文章较长的,如《岳阳楼记》我就按段落的先后顺序出示,然后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并归纳断句的常用方法。

1、教《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我告诉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引文来断句,并总结出相关有标志性的词语,如:“问”“曰”“云”“道”,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2、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一段中得出找名词可以断句的方法;

3、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一段中得出找代词和顶真可以断句的方法;

由此延伸出: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4、教《愚公移山》,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修辞:顶真);从《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修辞:对偶);从《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修辞:反复、排比)中,总结归纳出:修辞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对偶、顶针、排比、反复等,掌握这些特点,我们就能较好地断句。

5、文言文中,依据虚词断句的也有很多,典型的课文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出师表》、《鱼我所欲也》、《口技》等,从中总结归纳出: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这样学生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再通过寻找有标志性词语的辅助,就能掌握方法轻松断句。

方法三:同步阅读。

语文配套教材----《语文新课程学习辅导》这书很不错,每一课都有“拓展延伸”,像学了《醉翁亭记》就有《丰

乐亭记》;学了《大道之行》就有《礼记.礼运》(第11小题: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断句);学了《三峡》就有选自《水经注.江水》的另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其中第10小题就是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这些筛选出来的课外典文,使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能准确断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方法四:学以致用,加强练习。

刘勰《文心雕龙

篇2:小学阅读小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小学阅读小论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课外阅读目标,主阵地在学校。而课外阅读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课外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外阅读方法的实践指导和有效的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课外阅读指导基础性方面的建设,以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环境建设方法指导过程评价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但学生们都达到这个要求了吗?答案是:没有!

1、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根据我这十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调查,有很多学生读了六年小学从未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的。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只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只管画面的依赖,而对书却漠然处之。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有在书中得到快乐的体验,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他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去做。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当分析课文时,稍微有些深度的问题,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标点,就是忘了加标点;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

2、教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虽然新课程实行数年了,但阅读课上:通读全文

篇3:运用有效地课外阅读来激发学生上进心

运用有效地课外阅读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承德县第四中学张凤宽

【摘要】语文学习可以说是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有效地阅读又是语文学习的保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开展阅读训练。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要达到有效地阅读,就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内容,以适宜的方式组织好阅读小组,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墨”的阅读习惯,实施适宜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阅读多媒体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有效地阅读又是语文学习的保证。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实践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二、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内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文言文教学略谈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

文言文教学略谈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

文昌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邢益育

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总想在课堂上多讲一点,讲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生怕自己不讲了学生就不会,就考不好;有的老师也知道要根据学情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也希望自己的课堂学生学得活一些、有趣一些,但总苦于找不着恰当的尺度来定位,教学付出很多,但效果自己都不满意。我想,这里面存在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没有抓准的问题。

入选教材的文言课文,应该说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也正因为多,教师就需要对“教什么”这个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我以为,一篇文言课文,可以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教,即文字、文学、文化三方面,简称“三文”教学。

也就是说,思考一篇文言课文要“教什么”,教师不妨重点考虑:教点文字方面的知识,充实学生的积累,增强文言语感;教点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赏析、体验感悟能力;教点文化方面知识,增进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

当然,就“三文”而言,一篇文言课文,不论篇幅长短,均有许多可以积累、可以深悟和可以挖掘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处理时,我们仍然需要作重点的选择、难易的区别和深浅的定位。用过去的话说,所教学的内容,每一个方面都应当“精要、有用、好懂”的。要做到这一点,非教师下苦功夫不可,如逐渐梳理和清晰自己的教学理念,深入透彻解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若此,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方能得到明晰、适当和有效的解决。

“怎么教”的问题较复杂,涉及到教学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法手段选择,以及面对不同学情的应变处理等等。

下面,仅以初中《湖心亭看雪》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导读文字,对学生学习有两点要求:“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处理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定位。编者从学和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教师的教也是要与之对应的,这也是一种“以学定教”。

在这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明确了。用“三文”的观点看,即文字方面,强调借助工具学习和积累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文学方面,重视了对课文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虽然编者没有具体谈及“文化”方面的学习,但教师可以依据学情与时间,可做适当的挖掘教学。

有了以上的分析、定位,接下来重点工作就是如何设计本课的教学了。

就《湖心亭看雪》一文,可以粗略作如下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依据“三文”教学主张,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可以确定为如下三点:学习叙事描写类文章的诵读;揣摩想象课文优美的意境;体悟课文叙事描写的语言美。

以上三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三个目标,学生一节课不可能都能掌握,但教学抓到了这几个重难点,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就是明确的,学习过程也会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过程

我以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抓两个核心点: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安排。

很多专家学者及诸多的成功课例告诉我们:教学环节宜少不宜多。就本课教学,可以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和相应的活动安排:

环节一:熟读成诵

学习文言文,读,永远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这是首要任务。如何读,教师可以八仙过海。读的形式可以多样,但读的教学,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习叙事类文言文的读法,如学习、揣摩体会叙事类文言文的口吻、语调、语气和节奏等;二是通过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体悟文章的境界之美。这当中,当然自然包括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理解。也只有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才能整体的感知课文,接受对课文的学习。

环节二:揣摩想象

阅读精美的文章,如果没有了阅读者的揣摩和想象的,这种阅读学习一定是不到位的,也是不会有所收获的。

这篇课文,作者写的是在西湖看雪景,在文章中,作者到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精美画面?这个画面,其构图如何,其美在何处?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语句,重点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字、词、句的细心揣摩体会,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方能体验和感悟到课文情景交融的境界美:作者写雪景,落笔极精,在巧妙的对比和点缀之下,呈现给读者的是,在一幅阔大之景下,突显着“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的画面对比。学生通过揣摩和想象,达到“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的学习收获。

环节三:鉴赏体悟

阅读教学,一定要尽量做到让阅读者对文本产生自己的理解感受。教师任何精讲细析,只要学生接受不了,都只能说“爵烂了喂给学生”,学生当然是“食之无味”了。

而要让学生自己来“爵”、自己来体验感悟,就得做到两点:一是巧妙引导,二是把体验与感悟还给学生。

巧妙引导,就要有恰当的问题导引。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只要用好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编者设计的问题,便可。

本课的“研讨与练习”有两个要求:“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如能把这两个问题当作学生赏析课文的导引,我看就足够了。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怕还达到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难度下降。

体验与感悟,是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起来,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不失为好的做法。也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和交流,学生的鉴赏才是有意义的、有收获的。如果学生能力较高,教师可适当增加学习的拓展,如让学生对“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深入的思考与体悟,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就文言文教学,细思下来,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

(一)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由于缺乏新的教学理论指引和新的教学理念支持,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字字落实、句句分析、串讲灌输”的旧套套里打转,教学实效不高。而今天,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纷呈更新,又让我们一些教师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原因,我想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文言文到底如何教?我想,教师有无想法、如何想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教学想法和教学坚持,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二)要用好教材、落实要求

“用教材教”已经提了很多年,可我们“用”的情况如何呢?情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不会用教材的建议、要求和问题设计来教学。如单元和课文的导读文字、课后练习设计等,教材这些现成的好东西,常常被老师们忽视,甚至抛弃。常听老师说“不会教”“不知如何教才好”,其实是教师不理解教材,更不会运用现成的教材资源所至。

另一方面,总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无限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教学过程只能是以讲代学,不然时间不够。其实,教材编者多在单元导读里提到了具体的教与学的具体要求,只是教师放不下,生怕不讲或少讲了学生就学不会、也考不好所至。

叶老早就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做到“一课一得”,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篇5: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

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文言文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文思想的熏陶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思想蕴含丰富,而且写作上也独具特色.通过游戏活动、抓关键词、根据课文线索、按照写作顺序、创设情景引导诵读,借助成语故事培养兴致,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新教法,消除畏惧情绪,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诵读激发成语培养创新教法

文言文的内容距学生现实生活太遥远,难以唤起学生共鸣。不少学生提到学习文言文就“发怵”,整篇的背诵以及大量的解词和翻译使他们困惑。消除其畏惧情绪,激发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诵读激发兴趣。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初中选录的文言文篇目一般文下配有较详尽的注释,学生初次诵读时,教师要求他们先根据书中注释中的注音及理解尝试着诵读,初步达到读准字音,会断句即可。此时教学的关键重在诵读。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诵读。

(一)游戏活动背诵。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背,优秀学生的范背,都能有效引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对诗文的重要性、规律性、趣味性及美感特征做适当的点拨,也能唤起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

1.卡片提示背诵。在卡片上写上每句诗歌的第一个字放在一起,打乱顺序引导学生背诵。A.抢答背诵。B.对手比赛。C.排序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排得多且准确。

2.接力提示背诵。适用于较长的文章。

3.领读提示背诵。教师或语文课代表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句或诗歌的开头句,学生即背出整个段落或整首诗。

(二)关键词背诵教学。.

关键词是指句、段的领头词。因为领头词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

(三)根据课文线索背诵。

根据线索背诵,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如《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渔人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渔人出桃源,再寻未果而告终。

(四)情景背诵。

有些文章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例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背诵时头脑中可将山水风光、游人活动分别框入作者描绘的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滁人游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