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2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王凌云晋城市钟家庄街道办事处谷堆头小学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农村中小学基本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如何将其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适应农村教育?怎样才能闯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一、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一本书、一根粉笔、一面黑板、一张讲桌、一个腔调。这种落后现状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不容忽视,它将成为影响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以较快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弥补这种差距。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青少年,共同感受现代教育的气息、享受先进教育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探究贫困山区信息技术滞后的原因,寻找制约其发展的障碍,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真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困难:

1.思想认识。时至今日,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绝大多数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学不学无所谓,学无所用。

2.基础设施。资金短缺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落后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3.师资队伍。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专业水平欠缺,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4.教育观念。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5.教育资源。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

6.教学软件形式化。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难得一见,且普遍存在按步就班“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观点。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促进教学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促进农村与城镇学校的均衡发展,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篇2: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全花兰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四小学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形态,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增加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强了教师劳动的创新性质。教师的角色也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结构优化、专业技能提高和专业态度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素养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海量的网络主机存储空间和几乎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因此,掌握这些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与时代同步的过程。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的要素,对教师个体而言,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认知的工具。而从根本上利用这些技术,驾驭这些技术最终将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信息技术作为时代的主流技术,它在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有哪些呢?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素养;⑵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⑶是有利于培植和维护新型的学习环境。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素养来说是一种目的,同时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和手段。但有一点必须说明,信息技术的实际成效取决于正确的技术应用观。

二、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的追求。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指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知识结构上能掌握精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达到一定的层次;在教育规范上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规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比如随着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解的深入,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困难,也正是专业发展所要帮助解决的。

三、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现在大部分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全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了上千亿元,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篇3: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铁岭市铁岭县蔡牛中心小学孟飞

摘要: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尤其受到关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对于现代教学面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生机,因此在深刻剖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提出在信息时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在教育领域,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课题。信息化社会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教师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是实现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教育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现实,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自己知识和技术,这就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积极的终身学习者,并以这种态度来影响所教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即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二、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教育信息技术指的是教育方面的信息技术。是在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观念、内容、工具、手段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的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增长专业能力,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一种专业,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4: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柳林小学曾广群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尤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正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1、教育设施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有三机一幕的学校极少。现在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到20**年我国有3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比2000年统计地3000所翻了近10倍,全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了上千亿元,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教育资源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支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3、教育空间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学双方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是极不对称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化手段和教育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迅速扩张。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环境设施、信息资源、教育方式、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高潮。

1、具备理解、关心、渴望的信息素养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

2、具备管理、整合、应用的信息素养

达到获取、解读、批判的信息化层面要求后,教师就应该向管理、整合、应用的新层面努力。信息的积累是一项随时、长期、自觉的素养习惯,教师在平时,将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归类、储存,使用时即可调取。存储信息的目的就是首先为学科教学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切忌只重视表面形式,如果机器和技术的使用忽视了师生作为人的情感交流,就会背离教育的本质要求。

篇5:近年来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历程

邓子云

摘要:近年来,在利川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利川市东城腾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就简单介绍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历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掠影

利川市东城腾龙小学位于东城街道办事处清江河畔,依山傍水。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1623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班,3个学前班,1000多名学生。校园里赏心悦目的画廊、橱窗,与四季长青的植物园、花园交相辉映,环境极为优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我校领导为了抢占远程教育资源的制高点,在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率先打响了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三大战役”。

一、加大投入打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