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2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作用

头苑中心学校尤旺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掌握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的基本功,而“率先垂范”尤为重要,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语文的语言情感起到决定性作用。农村的小学生阅历较浅,视野不广阔,知识面狭窄,对于句子中语感的表达缺乏,感悟理解能力不够强,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却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内容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减少朗读的盲目性,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一夜的工作》这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用多媒体出示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然后点名朗读。设计这处环节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的崇高、可敬的品质。可是当学生站起来读后,却读不出这种感觉。这时,我巧妙地范读了这句话,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在范读中把后一小句的语调稍微提高了,而我们读的都是一个低调,效果就不一样了。”于是,同学们纷纷在练习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到周总理珍惜时间,把时间看得比生命还重,真切感受到了新中国总理的可敬可亲。之后,我对朗读好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学生的这种进步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在这浓厚的朗读氛围中,我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同学们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课堂上的读书兴趣也随之高涨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朗读中激发了兴趣,在朗读中领悟到了感受。

二、范读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灵活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及语速进行表情范读,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朗读的要领,及时做好课后的朗读训练,这显得格外重要。文本中的插图、彩色的画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范读,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读到“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教学这句话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彩图,结合自己的朗读来感受小女孩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同学们通过朗读都认为小女孩很可怜,应该悲伤、沉重地读。看着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读得低沉、伤感且入情入境,有些同学在读到结尾的一小句中还稍微把语调提高一些,我听后,心里颇为欣慰。而后,我对这句子用了渴盼的语调情感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插图了解了小女孩的内心渴望。最后,我让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这简短的四句内心独白,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内心感受。

在18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范读教学带来的益处:通过范读、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作者写作意图、语言情感、语速的抑扬顿挫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我深信,教师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提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学生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会受益颇深,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课文开始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课文开始

做语文教师的都知道课文解读的重要,曾有教育专家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课文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课文解读问题,而课文解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辕北辙。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课文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文解读,已成为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精彩与否的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深入解读课文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品味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课文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同时,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课文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动态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这就是课文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担负起深入解读课文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读通、读厚、读薄、读准。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学生才能自己读,读明白,读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课文表面的风景又领略到课文背后的绚丽。

篇4: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屯昌小学李琼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愉快的学到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小学阶段所编课文大多数都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景物描写等内容,有利于教师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听觉形象,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的有效途经。而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激发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直观、形象、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产生新异感。而愉快的氛围,形、情、境、理熔于一炉的情境,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教《恐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青蛙的三维全图,引导学生观察:“恐龙的种类怎样?形态怎样?”学生很快抓住了恐龙的特征: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介绍了几种恐龙,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的,通过形象的对比,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二、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这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课件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首先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其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启发想像。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设置悬念,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从这些话中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取新知。

四、突破重点、把握难点。

电教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将事物的发展有复杂变为简单,由抽象变为具体,能有效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

篇5: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指导中年级学生课前预习

中年级的学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不仅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结构上;词语的意思上,还要要求学生尝试着理解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词语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学生能把课文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第三、能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文内容,在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到相关或者类似的知识。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打算如何预习《人类的“老师”》?学生的回答大体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分段等等,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满意,她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上网或者查资料,了解一下人类还有哪些发明创造与自然界的生物有关。”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学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我顺势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我们课堂上在进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写在书上,课堂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事实证明孩子的预习能力是很强的,课堂上经常有我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孩子们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老师去发现、去引导。现在的网络、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课堂内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填鸭式”的教学,老师直接在课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学习、提问、创新的能力。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