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编辑:制度大全2020-03-24

1.严格按规定的流速输送易燃易爆介质,不准用压缩空气调和、搅拌。

2.易燃、易爆流体在输送停止后,须按规定静止一定时间,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等作业。

3.对易燃、易爆流体贮罐进行测温、采样,不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器具。

4.不准从罐上部收油,油槽车应采用鹤管液下装车,严禁在装置或罐区灌装油品。

5.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易燃、易爆区,尤其不得在该区穿、脱衣服或用化纤织物擦试设备。

6.容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环境,其湿度必须控制在规定界限以内。

7.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要符合规定。

8.化纤和粉体物料的输送和包装,必须采取消除静电或泄出静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装置设备必须设静电消除器。

9.防静电措施和设备,要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查并建卡登记存档。

10.新产品、设备、工艺和原材料的投用,必须对静电情况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消除静电措施。

篇2:油罐储运场所静电危害预防措施

石油化工原料产品品种多、范围广,使用量大,涉及到国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然而,这些产品往往伴随着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性,且性质不稳定,这就给库存提出较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事故中有65%为静电引起,因此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防静电接地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静电接地防止静电放电

静电本身电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放电,静电放电的火花会引起燃烧或爆炸,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油罐是油库最重要的储油设备,从油罐入手,破除静电放电威胁则是重中之重。石油化工企业的防静电设计,应由工艺、配管、设备、储运、通风、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综合考虑,防止静电危害措施有:工艺控制法、静电屏蔽法、静电泄漏法及静电消除法。油罐的静电接地是静电漏法中的一种,是预防静电危害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按国家标准,在油罐置放点,金属储油罐外壁与地面要有可靠连通;油罐内壁与外壁也要连通,且连通电阻要趋于零。同时,也必须使金属储油罐内壁与内存的储物保持良好的电气导通,如采用甲、乙、丙A类油品的金属油罐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内涂层涂料体积电阻率应小于108Ω·m,而没有内壁防静电涂层的面积电阻率应小于109Ω。

定时检测预防测量失真

一般情况下,通过测量外壁与地面的电阻值,就可准确判断油罐的电阻率。但有相当大部分油罐储存物是单体,如苯乙烯,单体具有和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特性。一旦石化产品储存条件不达标,形成单体聚拢的条件,单体就会慢慢自聚沉积在油罐内壁,形成一层致密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就象一层“膜”镀在储油罐内壁上,使原本良好导电的金属储油罐变成绝缘储油罐,易导致油罐实际面积电阻率大于109Ω这一最高标准,而外壁电阻率依然维持在较低值。

传统静电接地测量方法主要测量油罐外壁与接地体的电阻值,然而,聚合物阻断了内外壁的导电通路,外壁电阻率会低于内壁,这样静电接地测量结果就会失真。结果失真会进而错失采用控制静电危害措施的有效时机。石油化工企业,单体储油罐储量小则数十吨,多则上千吨,一旦进料时入罐的单体流动磨擦产生高压电位,高压静电就易打火引起火灾和爆炸。而且,由于静电接地测量结果失真,电阻率过高这一原因易被最先排除,进而加大事故原因追查难度。而要避免测量失真情况发生,则需转变传统测量方式,从内壁起测,测量内壁与地面的电阻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保养来减少油罐内壁单体沉积。首先,可以在单体储罐上部插入导静电的导管,储罐大的导管可分节,节与节用螺纹连接,放入定位卡槽内,并定期清洁导管。其次,定期检视内壁,统计出附着沉淀物厚度与大小,从而确定保养周期,进行定期清除。此外,要采取措施防止单体自聚,这就需要改善储存条件,控制好储存温度和周期,如苯乙烯18℃保存3个月,24℃保存5周,30℃保存2周,35℃保存3天。当然,也需定时检查油罐及罐室的金属构件及呼吸阀、量油孔、放空管、安全阀等金属附件的电气连接及接地状况,测试其电气连接。

以苯乙烯为例,苯乙烯生产过程中,厂家都会按比例加入稳定剂和阻聚剂,稳定剂和阻聚剂可有效应对苯乙烯运输途中、储藏中的自聚。但稳定剂和阻聚剂的效用是有时效的,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混入杂质等原因而失效。因此,苯乙烯在储存中,要注意储存的温度,并做好定期检测,从内壁起测,定期对储罐内壁进行清理,同时,不能使其储存期限超过最佳周期。

篇3:静电在水域液体化学危险物品作业中危害性及预防措施

近年来,各种成品油、液体化学危险物品专业运输船舶呈上升趋势,由于液体化学物品本身的易燃烧、易爆炸、易挥发、易流散等特殊危险性,在储运和装卸过程中,极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而违规操作引起静电放电是重要的火灾原因之一,因此,在水域油品、化学危险品作业中,要强化静电预防措施,减小火灾发生几率。

一、静电的产生及其危险性

?1、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实质是剩余电荷,当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和磨擦时,接触火面的果面会发生电荷分离,这种界面存在于两种固体之间,也存在于固体与液体之间或者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带电荷不能流失而发生积聚,这就会产生很高的电压差,并在邻近的整个空间也形成一个电压分布静电场。已分离的电荷总是趋向重新结合,这是一个衰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物质本身的导电率有关,导电率越低,电荷衰减时间越长,除此以外影响电荷重要因素是介质的电导率。就物体的电导率而言,在106-108Ω.㎝数量级以下者即使产生静电荷也可以瞬间消散,电阻在108-1010Ω.㎝之间通常所产生的静电量不大,而1010-1015Ω.㎝之间容易带静电,是预防静电工作的主要时段。2、静电放电。当不同电荷之间静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静电放电(ESD)。3000KV/M的静电场强度,足以在空气中引发电击穿现象。靠近突出物处的场强总是大于邻近的总体场强,因此放电现象总是发生在突出物处。放电形式可分为三种:电晕放电、刷型放电、火花放电,其中火花放电量较大,危险性也最大。3、静电导致起火的条件。静电能导致起火的最基本条件有三点:首先,静电荷在接触面上积聚,其电位差足以引起击穿放电;其次在放电的空间内存在合适的可燃物质,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静电放电能量大于可燃物的最小引爆能量。

?二、水域液体化学危险物品作业中的危险性及其特点

?1、危险化学品种类多,固有性质决定其具有较大危险性。

根据液体化学品的闪点,其火灾等级分为甲、乙、丙类。闪点在28℃以下,属于甲类危险品,在28℃-60℃属于乙类危险品,闪点大于60℃属于丙类危险品。这些液体危险化学品大多数蒸发热点小、沸点很低、极易挥发出易燃易爆气体,且其中不少产品电阻率介于1010-1015Ω.㎝之间,如:苯,熔点5.5℃,沸点80.1℃,闪点-11℃,爆炸极限1.4-8.0%,电阻率1.6*1013-1.6*1014Ω.㎝,具有麻醉性及毒性;汽油,沸点40℃-200℃,凝固点,<-60℃闪点-50℃,爆炸极限1.4-7.6%,电阻率2.5*1013Ω.㎝。

以上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如受到静电放电威胁,很可能会产生爆炸或火灾事故,必须进行必要的防护。

?2、船舶液体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卸特点。

在输送装卸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泵、过滤器、流量计等设备,并经过较长管线的输送,最后通过装卸臂或者鹤管实现过驳。在此长达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的输送过程中,产品中电荷量逐步积累上升,在通过流量计时管内液体静电密度达到高峰,这是因为泵、过滤器、流量计的搅动,把管内电臂的扩散层电荷带到了管内部,使得管内电荷分布趋于均匀,减少了管臂附近的原有较高的电荷,因而有可能在接触面上产生新的离子,进一步促进管内的电荷增高。

液体产品在管道内的流速越快,流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静电荷越多。另外,静电荷的产生还与管臂的光滑程度有关,内部越粗糙,越容易产生静电荷。液体产品在通过装卸臂、鹤管时,从管道流出时具有一定的冲击速度,喷出后遇到臂板,使之向上飞溅形成许多微小液滴,这些液滴会带上静电荷,并在其间形成电荷云,冲击速度越大,电荷云密度越大。而且喷溅方式装卸,容易使空气中呈泡沫状混入液体化工品中,在流动中产生更高的电荷。此外,形成的带电荷云还会覆盖罐体顶部形成危险更大的液滴,在从顶部掉落剥离的电离液体会引起更大的危险。3、人体静电危害性。

人在活动中,衣物与外界介质之间的接触分离,以及其他原因会使衣服、鞋底上带有一定量的静电荷。人的身体对静电是良好的导体,衣物局部产生的电荷通过静电感应使人体带有一定的电位,形成人体周身带电。人体电位的高低与空气干燥、湿度有关。在干燥的季节穿上化纤服和绝缘鞋在绝缘的地面上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人体上的静电可以达到几千伏。据实测,人在脱毛衣时可产生2800V的静电压,脱混纺服装时可产生5000V静电压,当一个人穿着绝缘胶鞋在环境湿度低于70%的情况下,走在橡胶地毯、塑料地板、树脂砖或大理石等高电阻地板上时,人体静电压高达5~15KV。在装船、运输途中操作人员未穿防静电服,身上带有高电位就会形成威胁。

?三、有效防范水域液体化学危险物品作业中静电引发火灾的对策和措施

?1、改进技术,从源头做好静电防护工作。

(1)控制装卸流速和装卸方式。在液体危险化学品装卸船时,一般管道内初始流速不得超过1m/s,当吸入口被浸没200mm后方可逐渐提高流速,并根据不同管径控制流速,但最高不得超过6m/s。德国化学工业学会按管径推荐流速如下表:

管径

最大流速m/s85.13.62.51.81.31

为了减少从顶部灌注液体时的冲击而产生的静电,必须禁止灌装作业,应将进液管延伸到底部液面下,采用T形、锥形、斜口形和曲面锥形等几种灌注管口的,以减少低电位。在装船后,应静止一段时间,以消散聚集的静电荷。

(2)改进装卸设备,控制混合气体浓度。一定混合气体浓度是静电起火条件之一,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液化产品的特点,采取全封闭装卸,并可使用填充惰性气体来隔离或者稀释混合气体。结合液体储罐普遍具有容量大,管线、机泵、鹤管多,生产操作频繁等特点,可用小鹤管密闭装船技术有利于限制静电荷的产生。同时,在装卸现场设置可燃气体报警仪对液体化学危险品的浓度进行监测,及时预报,防止事故发生。(3)静电接地。库区、码头输油管线、泵、流量计、装卸臂、钢引桥、鹤管、等装卸设备及其金属要构件要进行电气连接,并应设置防静电、防雷电入侵的接地设施;船舶应有临时接地;危险场所入口处设置人体静电装置;以上接地电阻不超过100Ω。(4)其他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还有安装使用消静电器,通过不断注入异性电荷来中和产生的静电荷。此外,还有采用添加抗静电剂、装卸过程中设置缓冲器以减少静电产生。2、从管理入手,做好人的防护工作。依据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规范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装卸操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对装卸现场作业增大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违规违法情况,严禁穿非静电防护服或胶鞋作业,装卸时应设立警戒,防止闲杂人员进入,确保装卸过程中消防安全。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要开展专项检查,对接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对重点部位、设备建立安全档案。液体化学危险品在运输装卸过程中,静电威胁时刻存在着,在重视技术革新的同时,应牢牢把握“人”这个能动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入手,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严防静电火灾事故。

篇4:化工企业静电危害应对措施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并输送易燃易爆物料,由于工艺、装置或人员的因素都会产生静电,如果静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因静电而引起事故的情况,在精细化工企业曾多次发生过;装置安稳运行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相反,一次事故停车就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要避免静电产生事故是企业应该重视的话题,只有在生产中认真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预测它的危害,对静电防范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才能把静电防范措施落实到实处。

一、静电产生的原因

最常见的产生静电的方式是接触——分离起电。当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cm时,将发生电子转移,并在分界面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当两种物体迅速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其次,因物体电阻率的不同而产生,电阻率高的物体,其导电性能差,带电层中的电子转移较困难,构成了静电荷集聚的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液体的电阻率在1010~1015Ω?m时,能产品危险的静电,而在1013Ω?m时产生的静电最大,高于1015Ω?m或者低于1010Ω?m时,静电的产生和积聚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特别是电阻率在106Ω?m以下时,对静电来说就等于是导体的作用了,这时可以不考虑静电的问题。

二、静电的危害

静电的危害有三种:一是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静电的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且易放电,出现静电火花;二是可能产生电击。静电产生的电击虽然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往往会导致二次事故,因此也要加以防范;三是可能影响生产。在生产中,静电有可能会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或降低产品的质量。此外,静电还会引起电子自动元件的误操作。

三、静电的消除措施

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二是控制工艺过程,即限制静电的产生。第一条途径包括两种方法,泄漏法和中和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属于泄漏法;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放射线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属于中和法,一般企业都采用接地的措施。第二条途径就是工艺控制法,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化工企业预防静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静电接地:接地是消除静电灾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防止静电的最基本的措施。静电接地连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的一环,可采取静电跨接、直接接地、间接接地等方式,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取正确的接地措施。

1、固定设备

(1)固定设备(塔、容器、机泵、换热器、离心机等)外壳,应进行静电接地。若为覆盖设备一般可不做静电接地。

(2)直径大于或等于2.5m及容器大于或等于50m3的设备,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起间距不应大于30m。

(3)有振动性的固定设备,其振动部件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接地,不准使用单股线。有软连接的几个设备之间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

(4)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皮带的防静电接地刷、防护罩,均应接地。

(5)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宜采用螺栓连接。

(6)与地绝缘的金属部件(如法兰、胶管接头等),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引出接地。

2、管道系统

(1)管道在进出装置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

(2)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交叉且净距离小于100mm时,应加跨接线。

(3)当金属法兰采用金属螺栓或卡子紧固时,一般可不必另装静电连接线,但应保证至少有两个螺栓或卡子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面。

(4)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段,除需做特殊防静电处理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或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所有金属件均应接地。

3、人体静电接地

(1)操作人员在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场所正确使用各种防静电防护用品,不得穿戴合成纤维及丝绸衣物。

(2)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

(二)工艺控制法

危险化学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与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降低流速便降低了摩擦程度,可减少静电的产生。主要控制措施有:限制物料输送速度,管径越大,速度要放慢;灌装液体物料时,从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控制反应釜内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在灌装过程中,禁止用检尺、取样、测温等现场操作,应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操作;设备和管道应选用适当的材料,尽量使用金属材料,少用或不用塑料管;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

四、静电的管理措施

静电安全检查以生产岗位自查为主,车间要配合公司管理部门做好定期检查工作,相关管理部门每年指定电工班检查一次,也可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易燃易爆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有防静电的内容。安全管理部门对职工进行防静电知识的安全教育培训。

静电对化工生产是有危害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正确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分析静电产生的过程,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防静电设施的维护、检测和检查工作,才能够彻底消除生产过程中的静电危害。

篇5:石油化工企业静电危害防范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存在有可燃气体(蒸汽)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场所,有些危险物质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荷,当静电电位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具备放电条件,且产生的放电火花能量大于该危险物质的最小点燃能量时,即可引发爆炸和着火事故。笔者就石油化工企业静电引燃爆炸危险情况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消除静电危害的防范措施。

静电的产生与危害

据有关资料统计,因静电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在石油化工生产与销售行业以及制药、橡胶和粉末加工业居多。不难看出,由于石化企业存在大量液态碳氢化合物,易于产生可(易)燃气体或蒸汽;其点燃能量很低,一般都在0.3MJ以下;又多以输送、过滤、储运、冲击、搅拌、调和、喷射和涂层等为主要的生产工艺过程。由于此类液体(有的还常常夹带着固体或液体杂质)在管道中高速流动,会与管壁大面积摩擦或者与容器壁及其它介质摩擦,从而导致静电的产生。有资料表明,其在生产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以达到几伏到几万伏,当静电电压在3000V以上时,若存在放电条件,则静电放电火花所具有的能量,足以点燃汽油、乙醚等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进而导致爆炸或燃烧。因此,讨论液体静电的危害,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是十分重要的。

静电放电的常见方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和火花放电等3种形式,而对容器内烃类油品的放电主要为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等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电晕放电往往发生在靠近油面的突出接地金属(如罐壁的突出物、装油鹤管等)与油面之间,因而放电能量是极微小的,通常不会点燃液面蒸汽,但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是极间空气被击穿而造成的,有明显集中点,放电时有短促爆裂声,能量在一瞬间集中释放。此种放电形式造成事故的概率最高。此外,若绝缘体带有的大量静电,在对空气发生放电的同时,还会沿着绝缘体表面进行放电。它的放电能量亦较大,引起静电危害的概率也较高。石化企业时有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多因火花放电为主。

另外,静电放电产生的瞬间冲击性电流通过人体某一部分时,可造成人体静电电击伤害。当人体带电电位达3KV时,人体即有明显的电击感觉。静电电击虽不会致人而死,但往往会造成人员高空坠落,从而致使人员伤亡。静电的存在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造成工作人员紧张,影响操作。

静电的积聚及影响因素

静电的积聚是引起静电灾害事故的主要根源。静电产生的的大小主要与其物质电阻率有关。电阻是静电产生的条件,也是静电能否积聚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小于108Ω?㎝为静电导电体,此类物体不会引起危害,因为电阻率如此小的物体即使产生静电,也能瞬时消失;电阻率在108~1010Ω?㎝之间的物体通常带电量是不大的;电阻率在1011~1015Ω?㎝之间的物体易于带静电,是石化企业防静电工作的重点对象;当电阻率大于1015Ω?㎝,物体反而不易产生静电,但一旦带有静电就难以消除。如汽油、苯等电阻率在1011~1015Ω?㎝之间,它们是容易带电的,也难于消散。

另外,因物质介电常数(决定电容的一个主要因素)的不同,在具体操作条件下,其电容与电阻结合起来,将决定静电的消散规律,并成为影响电荷积聚的另一个因素。对于液体电阻率低的,其介电常数相对较大。如果液体相对介电常数大于20,并以“连续相”存在并接地,一般来说,不管是输送还是储运都不大可能造成静电的积聚。

此外,静电的产生与积聚,除与其物质本身的内在因素有关,还与生产过程和作业环节中介质的流速、压力、管道内壁粗糙程度、管径及其所含杂质等有关。通常情况下,烃类油品带电与管线内壁粗糙程度成正比,内壁越粗糙,带静电越多;流速越快,流动时间越长,流经的闸阀、弯头越多,产生的静电荷越多;除柴油外,油品的温度越高,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容器和管线盛装或输送油品,较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和管线产生的静电荷将很多;流通截面面积和流动方向的急剧改变会使静电的产生骤然增大,如油品流经管道内设置的过滤器后,其静电产生量有时会增加10~200倍。

同样是烃类油品,灌装方式有底部进油(液下装油)和上部装油(喷溅式装油)。相比之下,上部装油产生的静电更大。其原因在于灌装过程中大量的液体不断分离,因而产生新的电荷,更重要的是液面电荷没有充分时间驰张(一般认为驰张时间在30秒以上),导致液面表层电荷密度较高。同时,因油品冲击罐壁造成喷溅飞沫而产生大量静电。加之灌装过程中又常常有油雾出现,一旦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浓度,则会有更大的危险性。底部进油时如罐底有沉积水,沉积水受进油方式的搅动也会产生很高的静电电位。

另外,气候对静电的产生与积聚也有很大影响,如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天气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小,更容易产生静电。不同油品相混也会增加静电的产生量。最后,还必须提及的是,人体在很多条件下也能够带静电。在存有可燃混合气体的环境中,人体静电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源”。

静电危害的防范措施

静电最为严重的危害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其在瞬间即释,放电能量大是其引发静电危害的突出特点。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消除静电危害。防止静电危害的关键是: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设法导走或中和产生的电荷,并使它无法积聚;防止有足够能量的静电放电;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目前,在石化企业中采用的消除静电危害的方法很多,从机理上归纳,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泄漏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铺设导电橡胶或喷涂导电涂料等均属泄漏法;第二类是中和法。其原理是对带电体外加一定量的反电荷,使其与带电体上的电荷中和,从而避免和减少静电的积聚,如安装静电消除器等;第三类是工艺控制法。如在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和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消除静电危害的方法和具体措施:1.接地。用来加工、贮存、运输各种可燃性液(气)体或液化烃及粉体的设备及管道进出装置,爆炸危险场所的边界,管道泵及其过滤器、缓冲器等都必须接地;汽车槽车、铁路罐车和装卸栈台,要设有专用接地接头或防静电接地装置。汽车槽车行走时应装设专用的导电橡胶拖地带,牢固连接在槽车上并垂挂于地面方向;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油品、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管道上的法兰、胶管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法兰的连接螺栓少于5根,且在易腐蚀环境下,亦应进行跨接;金属采样器、检尺器、测温器等应经导静电绳索接地;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和法兰跨接的接触电阻不应大于100Ω和0.03Ω。

2.增湿

在生产作业现场安装空调设备、喷雾器或悬挂湿布片,以提高空气的湿度,从而降低或消除静电的危险。从消除静电危害的角度考虑,在允许增湿的生产或作业场所,保持相对湿度在70%以上较为适宜。

3.添加抗静电剂

由于抗静电剂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或较强的吸湿性。因此,加入抗静电剂,能有效降低材(原)料的体积电阻或表面电阻,加速静电泄漏,从而消除或降低静电危害。但应注意防止某些抗静电剂的毒性和腐蚀性造成的危害。同时,对于悬浮状粉尘或蒸汽,任何抗静电剂都不起作用。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抗静电剂,才会收到理想的防静电危害效果。

4.静电消除器

安装静电消除器是静电中和法的具体应用。此类产品生产厂家较多,要注意选择作用范围大、消电效果好、耗电低、易于安装和便于管理的静电消除器,消除器要适应场所的电气安全要求。

5.工艺控制法

工艺控制法是指在工艺和操作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流速,尤其初始流速;避免喷溅和冲击;消除杂质,避免油品与水、空气以及不同油品相混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6.人体静电的消除

减少静电在人体上的积聚,可利用接地,穿防静电鞋与工作服等防护措施,但只有选择具有资质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才能有效防止和降低静电的产生与积聚。为确保安全,员工在工作场所不应穿脱衣物,且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如钥匙、硬币、手表和戒指等。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