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行引入管理审计(1)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基层人行引入管理审计(1)

编辑:制度大全2020-02-03

基层人行引入管理审计

简介:内部审计作为基层人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

合规性监督为主,向强化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更好发挥监督和服务

职能转变,是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发展值得探讨的的重要课题

随着央行职能的转变,新增加了反洗钱、征信管理等重要职能,央行

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

责任更加重大。

央行职能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要通过分支机构具体的管理和操作来

实现。内部审计作为基层人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内

容持续扩大,从查错纠弊审计逐步发展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增

强内控管理、监督、检查落实,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等方面。如何引入

管理审计,也就说内部审计如何从合规性监督为主,向强化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更好地发挥基层人行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转变,是

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发展值得探讨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问题及成因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央行内审部门成立以来,陆续颁布了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

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国央行内部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目前央行在风险管理与

控制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比如,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没有作出准确全面

的界定,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模型。这些都加大了央行内部审

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弱化县级人行普遍没有单设内部审计机构,往

往只有一名干部兼任内审工作,内审人员在行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县级人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内控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查处情况做出

客观、公正的评价。

内审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内部审计效能的瓶颈基层人行普遍存有

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其一,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业务理论和操

作技能欠缺。审计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

具备会计、财务、法律、管理、金融、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它来自于审计人员综

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层人行在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其二,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欠缺。一些基层人行内部审计人员在

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风险意识淡薄,常常因操作行为

不当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产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较差,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使命感,甚至存有内部审计“不作为”、“走过场”现象。

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滞后一方面,大量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手工审计为主。这一现状已严重滞后于央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化趋势,导

致审计成本提升,严重制约了内审效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多数内部审计仍采用不成熟的抽样审计方法。目前,大多

数内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既没有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

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没有数量统计推断方面的扎实功底,而是过分倚

重于自身的业务熟练水准和经验,难以有效履行审计职能。引进管理

审计的建议

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基层人行应充分重视管理审计

的研究和实践,从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纪律约束等方面

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防范内部风险,促进基层人行各项

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积极营造良好的央行内部审计环境其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

持续完善央行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使内审工作迈上制度化的轨

道。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制度创新,逐步建立

起内审非现场监督、质量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以及内审回避等制度,

从制度上提供保证。

其二,增强基层人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人行一把手应严

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要求,切实增强对内部审计工

作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支持内审人员大胆开展工作。在分配内审部门任务时,应避免实

际存有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对内审部门及人员实行单独考核,

以适当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同时,立足于基层县(市)人行内审力量不足的现状,当前可探讨将

基层内审人员编制全部集中到中心支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内部控制指引》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探索采取适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具体控制措施,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

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规范央行内部审计程序因为央行内部审计是对央行自身各项业务活动

和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的一项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因此,央行内部

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央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坚决杜绝违反程序进行操作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

漏或偏差,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逐步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式首先,强化内审工作的电子化建设。加

快央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筑公用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

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努力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实

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监督的目的。

其次,改进审计方式,全方位提升内部审计效能。通过成立联合审计

组进行离任审计、实现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

采取现场审计与走访相关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同级监督、将审

计调查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等形式,整合各种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

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本。

同时,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管理层将本企业

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基层人行在没有充足数量的高素质、专业性内审人员的情况下,

针对特定项目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

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此外,增强内部审计综合分析工作。基层人行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

典型,解剖麻雀”,在审深、审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存有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

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

价值的合理建议。

全面培养复合型央行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严格岗位准入。明确央行

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在人才选用上应注意知识层次和结

构的多样化,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严谨、勤政廉洁的

内审队伍。应建立央行内部审计人才库,实行分散管理、统一使用,

逐步实现高层次内审人才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注重后续教育,增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应制订中长

期培训规划,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学、审计案例分析等方式,

促进内审人员在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更新、开

阔视野,持续提升综合业务分析能力。

基层人行引入管理审计

篇2:《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4)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4)

第三节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一、采购与付款交易的实质性程序(新增)

(一)实质性分析程序

(1)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应付账款和费用的期望值。

(2)根据应付账款情况确定可接受的重大差异额;

(3)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并调查异常数据关系;

a、观察月度或周的已记录采购总额趋势;

b、将实际毛利与以前年度和预算相比较;

c、计算应付账款上的赊购天数,并将其与以前年度相比较;

d、检查常规账户的付款;

e、无效付款或金额不正确的付款,可以通过检查付款记录和付款趋势得以发现;

(4)调查重大差异额是否表明存在重大错报分析,是否需要设计恰当的细节测试程序以识别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5)形成结论

(二)采购与付款交易和相关余额的细节测试

1、交易的细节测试(发生额)

(1)注册会计师应从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层面的主要交易流中选取一个样本,检查其支持性证据。(例如订购单、商品验收单、发运凭证和发票。)

(2)对主要交易流实施截止测试。

采购交易的截止测试,检查验收单号码

付款交易的截止测试,追踪银行对帐单,支票号

寻找未记录的负债的截止测试:P417(7)

2、余额的细节测试

(1)复核供应商的付款通知,与供应商对帐,获取发票遗漏、未计入正确的会计期间的证据。

(2)在特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决定是否应通过供应商来证实被审计单位期末的应付余额。

二、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一)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期末应付账款是否存在;确定期末应付账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偿还义务;确定应付账款的发生及偿还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应付账款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应付账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明细表:

(3)检查应付账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作重分类调整。

(4)结合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等项目的审计,检查有无同时挂账的项目,或有无属于其他应付款的款项。

2.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应付账款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

(1)将期末应付账款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分析波动原因。

(2)分析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出解释,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并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须支付,对确实无须支付的应付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

(3)计算应付账款与存货的比率,应付账款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年度相关比率对比分析,评价应付账款整体的合理性。

(4)分析存货和营业成本等项目的增减变动,判断应付账款增减变动的合理性。

3

篇3:基层安全管理工作浅议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基层安全管理工作浅议

提到‘安全’不论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两个字,说到‘重要’似乎也都明白;再说起“安全”,有人就觉得是老生常谈,是多余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等等标语我们都能倒背如流,谁能不知道安全的重要;但普遍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或许是当今社会的安全意识主流;以下就几个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谈一些看法:架构定位问题: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如果安全管理部门定位在纵向坐标的上端,安全工作推广进行是没有问题的,但大多数企业都把安全管理部门放在纵向坐标的中下部,纵向向下是可以到底的,但纵向向上到顶恐怕就有难度,更不用说横向问题了。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经营、轻安全现象;很多企业把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划在企业架构的末端,属于有责无权的地位;如果定位合理,安全管理自上而下逐级进行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的,起码可以覆盖企业全部部门和员工。定位不合理就涉及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个别部门不配合工作怎么办;组织架构得不到保证,安全工作就无法有效地推广、落实、实施。众所周知,安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确保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组织架构得到保证,职能才能得以落实;在组织架构上,政府可否仿效类似于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垂直管理,将各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直属各地安监局等政府部门管理;赋予安全人员相应的管理权利,提升安全人员的地位;让他们在企业有话语权,涉及安全的相关的文件资料须有安全管理人员签署才有效,让他们对安全工作敢说、敢做、敢管。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人员定位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对从事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的入门门槛起步要求较高;但进了门就由企业老总说了算,与其说要这些人对企业的安全负责,不如说对企业老总负责更为恰当;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问题,被聘人员可以就安全问题对员工下达指令,但很多问题也可能是存在于领导层的问题,如果领导持否认的态度,他是否能向企业老总或其他领导下达指令,没有企业领导们的通力支持,他们说话办事就缺乏底气,他们敢说他们敢作吗,同时有些安全建议得不到重视,有些安全措施也就得不到落实。谈到安全管理就离不开人的问题,应该说做安全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高危行业,很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不重视,认识不清,责任不清;安全管理人员往往既是安全管理人又是安全责任人。基于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各级政府更应该对安全管理人员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让安全管理人员在企业里能挺起腰杆,而不是出现事故的替罪羊;让他们行使他们能够行使的权利,而不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开始便顶上了责任的大帽子,在企业效益和安全保障以及领导眼色之间权?,协调,并去推动那些他们难以推动的问题。让安全管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安全人员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待遇,才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热爱这个行业,才能真正的保一方平安。

管理定位问题:企业负责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安全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安全工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企业安全工作的优与劣;企业领导层对主抓安全基层工作人员的态度,对安全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领导关注了、重视了,当然这不是表面上一句话的问题,需要有行动(级???待遇、工资福利、岗位津贴等),有实物(安全专用车辆、其他安全配备等),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安全工作刮目相看,自然也会把安全工作看得比重大;如果领导对安全工作漠然视之,员工就会仿效,主管安全的就会无话语权,安全工作贯彻、执行难度就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会加大,例行的检查及整改要求也毫无力度可言。譬如有些安全活动,企业负责人的参加,对于员工的态度、行为都产生着无形的影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负责人不参加,其部下就可能不参加或敷衍了事,员工就会效仿,久而久之安全上出现问题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的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安全工作就一劳永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有创新意识;安全无小事,安全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企业员工主动的了解安全知识,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每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企业的安全目标才能得到保证。

篇4:备考关注:学习审计规则注意概念变化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备考关注:学习审计规则注意概念变化

新审计准则实施一年来成效初显,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比如,

实施新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操作规程及注册会计师的综合

素质要求更高,一些注册会计师(CPA)还没有较好地掌握新准则。笔者

认为,学好新准则要把握审计理念、基本观念、具体概念的变化。

1第一,把握审计理念的变化。旧准则遵循“把审计程序执行到位”这一

简单的审计理念,新准则强调的是在“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前提下“把

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这是新准则最重要、最根本的变化。

旧准则下,CPA最主要的审计任务就是完成审计程序,使得CPA只注重

审计程序的履行,忽视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新准则明确规定风

险评估是CPA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CPA应当针对评估的报表层次重大

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

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CPA

学习新准则一定要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在审计实务中时刻以防范

审计风险为重要前提,以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

作的主线流程,同时把应该履行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这样才能真正理

解和把握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第二,把握基本审计观念的变化。为顺应审计理念的变化,新准则

的一些基本审计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CPA在学习新准则时一定要注意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2

分析、比较和掌握这方面的变化,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逐步领会和掌握。例如旧准则下,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的目的为评估固有风险,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估控制风险,实质性测试的目的为降低检查风险。新准则下,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是评估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的目的为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而实质性程序的目的则是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CPA要从各审计程序目的的变化,分析出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新准则的审计风险模型发生了变化,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就要改变对旧准则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认识,重新树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新审计风险模型。

第三,把握具体概念的变化。有三种情形,一是概念本身发生变化,如“中国CPA独立审计准则”变为“中国CPA执业准则”,“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等;二是概念本身没有变化,内涵发生变化,如“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证据”等;三是新增概念,如“重大错报风险”、“报表层次”、“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职业怀疑态度”等。CPA在学习新准则时要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概念的演变,准确把握各概念的真实含义。

篇5:审计重点:第三章独立性笔记汇总(一)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审计重点:第三章独立性笔记汇总(一)

独立性1

(一)独立性的要求1.对于向审计客户提供的鉴证业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鉴证小组成员独立于客户;2.对于向非审计客户提供的鉴证业务,如果报告没有明确限定于指定的使用者使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鉴证小组成员独立于客户;

3.对于向非审计客户提供的鉴证业务,如果报告明确限定于指定的使用者使用,要求鉴证小组成员独立于该客户,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不应当在该客户内有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

独立性2

(二)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影响独立性的具体情况列举

经济利益

1.与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利益;

2.收费主要来源于某一鉴证客户;

3.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4.与鉴证客户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

5.对鉴证业务采取或有收费的方式;

6.可能与鉴证客户发生雇佣关系。

自我评价

1.鉴证小组成员曾是鉴证客户的董事或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2.为鉴证客户提供直接影响鉴证业务对象的其他服务;

3.为鉴证客户编制属于鉴证业务对象的原始数据或其他记录。

关联关系

1.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或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2.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员;

3.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

4.接受鉴证客户或其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的款待。

外界压力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1.在重大会计、审计问题上与鉴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而遭到解聘威胁;

2.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

3.受到鉴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