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预控措施(二)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预控措施(二)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2

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预控措施(2)

一、电梯运行中抖动

1.施工准备:

(1)样板就位好,挂基准线。导轨支架安装好。

(2)将轿厢导轨、对重导执、厅门地坎等基准线均找出。

2.操作工艺:

(1)安装导轨、调整导机。

(2)安装对重及对重导靴,并调整固定好。

(3)安装轿厢及轿厢靴,并调整好。

(4)安装厅门并调整好。

(5)安装曳引机、导向轨、限速器和钢带轮。

(6)安装缓冲器、限速器、曳引绳补偿装置。

(7)安装电器装置。

3.预控措施:

(1)严格控制导轨对基准线的安装偏差,每5m不超过0.7mm,相互偏差在整个高度上不超过1mm,轿厢导轨间距离正偏差不超过2mm,对重导轨间距离正偏差不超过3mm。

(2)轿厢的连结螺栓应拧紧。

(3)保持导靴与导轨工作面接触是均匀紧密。

二、电梯运行中轿厢有点歪斜

1.施工准备:

(1)样板就位好,挂基准线。导轨支架安装好。

(2)将轿厢导轨、对重导执、厅门地坎等基准线均找出。

2.操作工艺:

(1)安装导轨、调整导机。

(2)安装对重及对重导靴,并调整固定好。

(3)安装轿厢及轿厢靴,并调整好。

(4)安装厅门并调整好。

(5)安装曳引机、导向轨、限速器和钢带轮。

(6)安装缓冲器、限速器、曳引绳补偿装置。

(7)安装电器装置。

3.预控措施:

(1)调整好导靴的靴衬与导轨工作面的接触,使达到紧密均匀。如果导靴的靴衬板工

作面磨损1mm时,应予以更换。

(2)安装轿厢时,调整好轿厢与轿架连接的四根斜拉杆,使其受力均匀。

三、电梯运行速度慢

1.施工准备:

(1)样板就位好,挂基准线。导轨支架安装好。

(2)将轿厢导轨、对重导执、厅门地坎等基准线均找出。

2.操作工艺:

(1)安装导轨、调整导机。

(2)安装对重及对重导靴,并调整固定好。

(3)安装轿厢及轿厢靴,并调整好。

(4)安装厅门并调整好。

(5)安装曳引机、导向轨、限速器和钢带轮。

(6)安装缓冲器、限速器、曳引绳补偿装置。

(7)安装电器装置。

3.预控措施:

(1)调整闸瓦间隙时,使其两侧闸瓦间隙一致,且不大于0.7mm,但也不宜过小或打不

开。

(2)导轨接头处允许台阶不大于0.05mm,大于时应修平。

四、电梯运行,轿厢内听到摩擦声

1.施工准备:

(1)样板就位好,挂基准线。导轨支架安装好。

(2)将轿厢导轨、对重导执、厅门地坎等基准线均找出。

2.操作工艺:

(1)安装导轨、调整导机。

(2)安装对重及对重导靴,并调整固定好。

(3)安装轿厢及轿厢靴,并调整好。

(4)安装厅门并调整好。

(5)安装曳引机、导向轨、限速器和钢带轮。

(6)安装缓冲器、限速器、曳引绳补偿装置。

(7)安装电器装置。

3.预控措施:

(1)安装导靴时应清除靴衬内的脏物,并给导靴加好润滑油,在导轨上涂润滑脂。

(2)给桥顶轮、对重轮、导向轮加上润滑油。

五、电梯不能起动运行

1.施工准备:

(1)样板就位好,挂基准线。导轨支架安装好。

(2)将轿厢导轨、对重导执、厅门地坎等基准线均找出。

2.操作工艺:

(1)安装导轨、调整导机。

(2)安装对重及对重导靴,并调整固定好。

(3)安装轿厢及轿厢靴,并调整好。

(4)安装厅门并调整好。

(5)安装曳引机、导向轨、限速器和钢带轮。

(6)安装缓冲器、限速器、曳引绳补偿装置。

(7)安装电器装置。

3.预控措施:曳引机在安装后进行调试,发现有异常现象,需拆开检修调整,有问题的应退货。或者修理好了再继续安装。

篇2:钢结构工程质量预控措施(二)

钢结构工程质量预控措施(2)

一、钢柱位移

1.施工准备:

(1)编制钢结构吊装施工组织。其内容包括:计算钢结构构件和连接件数量、选择吊装机械、确定流水程序、确定吊装方法、制订计划进度、确定劳动组织、规划构件堆场、确定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等。

(2)基础准备和钢构件检验。其内容包括:轴线误差测量、基础支承面的准备、支承面和支座表面标高与水平度的检验、地脚螺栓位置和伸出支承面长度的量测等。基础支承面、支座和地脚螺栓的允许偏差符合有关规定。吊装前应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95)的规定,仔细检验钢构件的外形和几何尺寸,如有偏差,在吊装前应设法消除。

(3)必要时验算钢构件吊装稳定性,验算公式请查有关资料。

2.操作工艺:

(1)钢桩的吊装方法与装配式钢筋砼柱相似。对重型钢柱可采用双机抬吊的方法进行吊装。起吊时,双机同时将钢柱平吊起来,离地一定高度后暂停,移去运输平板车,然后双机同时打开回转刹车,由主机吊独起吊,当钢柱吊装回直后,撤走副机,由主机单独吊装,将钢桩插进锚固螺检固定。

(2)初校钢柱,待垂直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使起重机脱钩。其垂直度用径纬仪检验,如有偏差,用千斤顶纠正。钢柱位置的最后校正,使其安装偏差符合有关规定。然后在柱四周用10mm厚的钢模定位,用电焊固定,钢柱复校后,再紧固锚固螺栓,并将承重块上下点焊固定,防止走动。

3.预控措施:

(1)预埋螺栓位置用定型卡盘卡住,然后浇筑砼。

(2)钢柱底部预留孔应放大样,确定孔位后再作预留孔。

二、底脚螺栓位移

1.施工准备:

(1)钢构件预检与配套。吊装单位应根据制造厂的测量报告,对钢构件进行复检和抽检。对钢构件预检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标准应与制造厂一致。现场吊装应根据预检数据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吊装顺利进行。根据安装施工流水顺序进行构件配套。

(2)钢柱基础检查。柱基的定位轴线、基准标高直接影响钢结构的安装质量。安装单位对柱基的预检重点是定位轴线间距、柱基面标高和地脚螺栓预埋位置。

(3)标高块设置及柱底灌浆。根据钢柱预检结果,在柱子基础表面浇筑标高块。待第一节钢柱吊装、校正和锚固螺栓固定后,要进行钢柱的柱底灌浆。

(4)钢构件堆放。根据安装流水顺序由中转堆场配套运入现场的钢构件,利用现场的装卸机械质量将其就位到安装机械的回车半径内。

(5)安装机械的选择。

(6)安装流水段的划分。

2.操作工艺:

(1)在吊装第一节钢柱时,应在预埋的地脚螺栓上加设保护套,以免钢柱就准时碰坏地脚螺栓的丝牙。

(2)根据钢柱重量和起重机起重量,可采用双机抬吊或单机吊装。

(3)钢柱就位后,先调整标高,再调整位移,最后调整垂直度。柱子要按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校正,标准柱子的垂直偏差应校正到零。为了控制安装误差,一般选择标准柱的柱基中心线为基础点,用激光经纬仪以基础点为依据对标准柱子的垂直度进行观测。标准柱一般是选择平面转角柱为标准柱。其他柱子通常以标准柱为依据用丈量法测定。

(4)钢柱轴线位移校正,以下节钢柱顶部的实际柱中心线为准,安装钢柱的底部对准下节钢柱的中心线即可。

3.预控措施:

(1)先浇筑砼,预留孔洞,后埋螺栓。在埋螺栓时,采用型钢两次校正办法,检查无误后

浇筑预留孔洞。

(2)将每根柱的地脚螺栓用预埋钢架固定,一次浇筑砼。

三、连接板拼装不严密

1.施工准备:

(1)先检查建筑物各部分的位置是否正确,精度是否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的要求,尺寸有误差时应予调整。

(2)构件接触面必须进行处理,增加摩擦面间的摩擦。

(3)电动板手的校正。

2.操作工艺:

(1)安装高强度的螺栓,螺栓应自由穿入孔内,不得强行敲打,并不得气割扩孔。穿入方向宜一致并便于操作。

(2)高强度螺栓的安装应按一定顺序施拧,宜由螺栓群中央顺序向外拧紧,并应当天终拧完毕。

(3)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应分初拧和终拧。对于大型节点应分初拧、复拧和终拧。复拧扭矩应等于初拧扭矩。

(4)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施拧架用的扭矩扳手和检查采用的扭矩板手,在每班作业前,均应进行校正,其扭矩误差应分别为使用扭矩的±5%和±3%。

(5)扭剪型高强度螺栓终拧结束后,应以目测尾部梅花头拧为合格。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终拧结束后,宜采用0.3~0.5kg的小锤逐个敲检,且应进行扭矩检查,欠拧或漏拧者应及时补拧,超拧者应予更换。

(6)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扭矩检查应在终拧1小时后、24小时以内完成。扭矩检查时,应将螺母退回30°~50°,再拧至原固测定扭矩,该扭矩与检查扭矩的偏差应在检查扭矩的±10%以内。

3.预控措施:

(1)连接处钢板应平直,变形较大者应调整后使用。

(2)连接型钢或零件平面坡度大于1:20时,应放置斜垫片。

篇3:电梯安装工程通病治理措施(二)

电梯安装工程通病及治理措施(2)

一、电梯运行中抖动

1.现象:电梯无论在快速运行或慢速检修运行中,有明显的颤抖现象,但没有异常的声音。

2.治理:

(1)二人在机房,另二人在轿厢顶上,在机房者,用郎头敲击颤动明显的曳引绳,使轿

厢顶上的人得知确定需调整的曳引绳。调节双螺母,使各绳张力相近似。

(2)将轿厢上的四角接点螺栓均松动一致后,让其自然校正,随后逐步拧紧,试验运行几次。重新进行校正及紧固螺栓。

(3)校正导轨垂直度、两导轨间距,按要求修光台阶。

二、电梯运行中,轿厢有点歪斜

1.现象:电梯运行中,轿厢有点倾斜,而且还伴有摇晃。

2.治理:

(1)更换新的靴衬,并合理地调整弹性滑动导靴各有关尺寸。

(2)调整轿厢斜拉杆。

(3)校正导轨。校正轿厢,调整安全钳楔与导轮间隙为2~3mm,且均匀一致,并调整联

动装置。

三、电梯运行速度慢

1.现象:电梯在运行中,快速与慢速的速度差不多。

2.治理:

(1)检查调整制动器,使松闸间隙稍变大一些。

(2)校正导轨,排除其松动、接头处错位等毛病。

(3)检查调整导靴,使其垂直。

四、电梯运行,轿厢内听到摩擦声

1.现象:电梯运行中其声音越来越大。

2.治理:

(1)更换靴衬,调整导靴弹簧压力。

(2)清洁导轨,清洗毡块。

(3)加强轿顶轮、对重轮、导向轮的润滑。

(4)紧固桥厢壁等部位固定螺丝

五、电梯不能起动运行

1.现象:电梯不起动,曳引电动机有“嗡嗡”响声,电动机发热。

2.治理:拆下电动机,更换新铜套(即滑动轴承),并将油室用煤油冲洗干净,重新加入干净的30号机油,至油标标准位置。

篇4:门窗工程质量预控措施(二)

门窗工程质量预控措施(2)

一、门窗框变形

1.施工准备:熟悉图纸,门窗框就位。准备施工工具。

2.操作工艺:

(1)先立门窗框(立口)

1)立门窗框前须对成品加以检查,进行校正规方,钉好斜拉条(不得少于2根),无下坎的门框应加钉水平拉条,以防在运输和安装中变形;

2)立门窗框前要事先准备好撑杆、木橛子、木砖或倒刺钉,并在门窗框上钉好护角条;

3)立门窗框前要看清门窗框在施工图上的位置、标高、型号、门窗框规格、门扇开启方向、门窗框是里平、外平或是立在墙中等,按图立口;

4)立门窗框时要注意拉通线,撑杆下端要固定在木橛子上;

5)立框子时要用线锤找直吊正,并在砌筑砖墙时随时检查有否倾斜或移动。

(2)后塞门窗框(后塞口)

1)后塞门窗框前要预先检查门窗洞口的尺寸、垂直度及木砖数量,如有问题,应事先修理好;

2)门窗框应用钉子固定在墙内的预埋木砖上,每边的固定点应不少于两处,其间距应不大于1.2m;

3)在预留门窗洞口的同时,应留出门窗框走头(门窗框上、下坎两端伸出口外部分)的缺口,在门窗框调整就位后,封砌缺口。

4)当受条件限制,门窗框不能留走头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将门窗框固定在墙内木砖上;

5)后塞门窗框时需注意水平线要直。多层建筑的门窗在墙中的位置,应在一直线上。安装时,横竖均拉通线。当门窗框的一面需镶贴脸板,则门窗框应凸出墙面,凸出的厚度等于抹灰层的厚度;

6)寒冷地区门窗框与外墙间的空隙,应填塞保温材料。

3.预控措施:

(1)将木材干燥到规定的含水率。当采用窑干时,木材含水率不应大于12%,当受条件限制时,允许采用不大于当地平衡含水率的气干木材。

(2)对要求变形小的门框,应选用红白松及杉木等制作。遇到偏心原木,要将年轮疏密部分分别锯割。变形大的阴面部分应挑出不用。木纹的斜率一般应控制在12%以内。

(3)掌握木材的变形规律,按变形规律合理下锯,多出径切板。对于较长的门框边梃,选用锯割料中靠心材部位。

(4)在木材窑干末期,根据木材内部的应力情况,加强终了处理,消除残余应力

(5)当门框边梃、上槛料宽度超过120mm时,在靠墙面开5mm深,10mm宽的沟槽,以减少出现瓦形的反翘。

(6)门框重叠堆放时,应使底面支承点在一个平面内,以免产生翘曲变形,并在表面覆盖防雨布,防止雨水淋湿和太阳曝晒而再次受到膨胀干缩。

(7)门窗框制作好后,应及时刷底子油一遍。与砖墙接触的一面,应涂刷防腐油,以防受潮变形。

二、门窗扇翘曲

1.施工准备:熟悉图纸,检查门窗扇的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准备施工工具,门窗扇基本就位。

2.操作工艺:

(1)安装前检查门窗扇的型号、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如发现问题,应事先修好或更换。

(2)安装前先量好门窗框的高低、宽窄尺寸,然后在相应的扇边上画出高低宽窄的线,对扇门要打迭(自由门除外),先在中间缝处画出中线,再画出边线,并保证梃宽一致,上下冒头也要画线刨直。

(3)画好高低、宽窄线后,用粗刨刨去线外部分,再用细刨刨至光滑平直,使其合乎设计尺寸要求。

(4)将扇放入框中试装合格后,按扇高的1/8~1/10,在框上按合页大小画线,并剔出合页槽,槽深一定要与合页厚度相适应,槽底要平。

(5)门窗扇安装的留缝宽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3.预控措施:

(1)用含水率达到规定数值的干燥木材制作门窗扇。

(2)掌握木材的变形规律,合理下锯,多出径向板。遇到偏心原木,要将年轮疏密部分分别锯割。在截配料时,把易变形的阴面部分木材挑出不用。

(3)较高、较宽的门窗扇,设计时应适当加大断面,以防止木材稍有干缩就发生翘曲变形。

(4)门窗扇的高度、宽度较大时,边梃、冒头要适当加大设计断面、以提高门扇、窗扇的刚度,防止木材稍有干缩就发生翘曲变形。

(5)提高门窗扇的制作质量。打眼要方正,两侧要平整;开榫要平整,榫肩方正;机器拼装时,先拼出三扇检查变形情况,调整合适后,再成批拼装,并在拼装过程中加强检查。手工拼装时,要拼一扇检查一扇,掌握其扭歪情况,在加楔子时适当纠正。

(6)门窗扇拼装成形后不要露天堆放。现场临时露天堆放要苫盖严密。重叠堆放时,应使底面支承点在一个平面内,以免发生翘曲变形。

(7)安装门窗扇前,表面应先涂上底子油;安装后,应及时涂刷油漆。

三、门窗框(扇)割角、拼缝不严

1.施工准备:熟悉图纸,检查门窗扇的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门窗框就位。准备施工工具,门窗扇基本就位。

2.操作工艺:

(1)安装前检查门窗扇的型号、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如发现问题,应事先修好或更换。

(2)安装前先量好门窗框的高低、宽窄尺寸,然后在相应的扇边上画出高低宽窄的线,对扇门要打迭(自由门除外),先在中间缝处画出中线,再画出边线,并保证梃宽一致,上下冒头也要画线刨直

(3)画好高低、宽窄线后,用粗刨刨去线外部分,再用细刨刨至光滑平直,使其合乎设计尺寸要求。

(4)将扇放入框中试装合格后,按扇高的1/8~1/10,在框上按合页大小画线,并剔出合页槽,槽深一定要与合页厚度相适应,槽底要平。

(5)门窗扇安装的留缝宽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6)先立门窗框(立口)

1)立门窗框前须对成品加以检查,进行校正规方,钉好斜拉条(不得少于2根),无下坎的门框应加钉水平拉条,以防在运输和安装中变形;

2)立门窗框前要事先准备好撑杆、木橛子、木砖或倒刺钉,并在门窗框上钉好护角条;

3)立门窗框前要看清门窗框在施工图上的位置、标高、型号、门窗框规格、门扇开启方向、门窗框是里平、外平或是立在墙中等,按图立口;

4)立门窗框时要注意拉通线,撑杆下端要固定在木橛子上;

5)立框子时要用线锤找直吊正,并在砌筑砖墙时随时检查有否倾斜或移动。

(7)后塞门窗框(后塞口)

1)后塞门窗框前要预先检查门窗洞口的尺寸、垂直度及木砖数量,如有问题,应事先修理好;

2)门窗框应用钉子固定在墙内的

预埋木砖上,每边的固定点应不少于两处,其间距应不大于1.2m;

3)在预留门窗洞口的同时,应留出门窗框走头(门窗框上、下坎两端伸出口外部分)的缺口,在门窗框调整就位后,封砌缺口。

4)当受条件限制,门窗框不能留走头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将门窗框固定在墙内木砖上;

5)后塞门窗框时需注意水平线要直。多层建筑的门窗在墙中的位置,应在一直线上。安装时,横竖均拉通线。当门窗框的一面需镶贴脸板,则门窗框应凸出墙面,凸出的厚度等于抹灰层的厚度;

6)寒冷地区门窗框与外墙间的空隙,应填塞保温材料。

3.预控措施:

(1)半眼的深度不得大于材料断面的1/3,半榫的长度应比半眼的深度小3mm。

(2)提高开榫的操作技术,做到榫肩长短合适,外形方正。

(3)拉肩时肩头要拉平,或稍向里倾斜半线,有利于保证缝隙严密。

(4)双榫或双夹榫“叠台”部分的高度,应小于眼中相应凹槽处的深度。

(5)校验倒棱刨,使其符合门窗扇的倒棱坡度。倒棱过大斜肩不严,倒棱过小硬肩不严。

(6)裁口深浅要一致,裁口刨或勒刀调整好后必须固定。

(7)割角处断肩时,两侧留线要一致,硬肩上面留半线,下面靠根处锯线,斜肩锯割贴住对角线,切不可吃线或留线。

四、钢门窗翘曲变形

1.施工准备:检查门窗框上的预埋件规格及位置。检查门窗扇的质量,因运输变形的予以校正。

2.操作工艺:

(1)钢窗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钢窗的型号、规格〓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拼樘构件、五金零件、安装铁脚和紧固零件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正确和齐全。

(2)钢窗安装前,应逐樘进行检查,如窗框变形或窗角、窗梃、窗芯有脱焊、松动现象,应校正修复后方可进行安装。

(3)钢窗安装时,先用木楔在窗框四角或窗梃端能受力的部位临时固定,然后用水平尺和线锤校正窗框前后,左右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并用木楔进行调整。

(4)要求钢窗框安装高度和距内墙面的距离,组合窗及双层窗要做到横平竖直,高低一致,里外一齐。检查无误后,将铁脚用螺钉紧固在门窗框上,并与墙体连接。

(5)也可在窗洞口内按铁脚位置预留孔洞,窗框立好后,将铁脚置入预留孔内,随即用1:2水泥砂浆嵌填密实,在72h内不得碰撞、震动。至少3d后,方可将四周安设的木楔取出,并用1:2水泥砂浆将四周缝隙嵌填密实。

(6)钢窗的组合应按向左向右逐框进行,用适合的螺栓将钢窗与组合构件紧密拼合,拼合处应嵌满油灰;组合构件的上下两端必须伸入砌体5cm,在窗框经垂直水平校正后,与铁脚同时浇灌水泥砂浆固定。凡是两个组合构件的交接处必须用电焊焊牢。

(7)灰缝应根据外墙粉刷材料决定,一般为:清水砖墙灰缝:〉15mm;水泥粉刷墙面灰缝:〉20mm水刷石墙面灰缝:〉25mm贴面砖墙灰缝:〉30mm

(8)钢窗安装后,必须进行钢窗开启扇的校正工作,使扇框与窗梃关闭严密,启闭灵活,无阻滞回弹现象后,方可安装五金零件,所装的五金零件位置应正确,使用灵活,松紧适宜,安装螺钉不允许有松动现象。

(9)必须将钢窗表面的砂浆、尘土、油污和锈斑清除干净后,涂刷防锈底漆一度。

(10)钢窗玻璃应根据设计规定选用,玻璃宽高切割尺寸应略缩小6mm。在安装玻璃前,应先垫嵌2~3mm厚底灰,然后把玻璃放入芯内,紧贴底灰,同时装上钢丝弹簧销子轧住玻璃,外面满嵌油灰,压紧刮平。

3.预控措施:

(1)钢门窗安装以前,必须逐樘进行检查,如有翘曲、变形或脱焊的钢门窗,应进行调直校正或补焊好后再行安装。

(2)搬运钢窗时,不准用杠棒穿入窗芯抬挑,要做到轻搬轻放,运输或堆放时应竖直放置。

(3)在工程施工时,不准把外脚手架横杆绑在钢窗上,也不得把架板穿搭在窗芯上。

篇5:土方工程质量预控措施(二)

土方工程质量预控措施(2)

一、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施工准备: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选作各层填料;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粒径不大于每层铺厚的2/3),可用作表层下的填料;碎块草皮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只能用作无压实要求的填料;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作用填料,但在填方的次要部位,可用经过处理的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淤泥质土作填料。

(2)对于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施工前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方法做试验,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夯实行驶速度或人工夯实的操作要求。

(3)写出施工要求,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

2.操作工艺:

(1)基底处理。回填土前应先清除基底积水和杂物;基底为松土时应充分夯实;基底为含水量很大的松软土,应采取排水疏干或换土等措施。

(2)人工填土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一端向另端自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实时:砂质土不大于30cm,粘性土为20cm;用打夯机械夯实时不大于30cm。

(3)机械填土应由下而上分层铺填。推土机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铲运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汽车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

(4)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应使施工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粘性土料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

(5)人工打夯应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打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6)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拖拉机推平,低速预压4~5遍,使表面平实;采用振动平碾碎石类土,应先静压后振压。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和压实遍数,使其符合要求。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平,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不湿润后继续回填。碾压路线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

(7)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在压实或夯实后,对每层回填土的质量进行密实度检验。

3.预控措施:

(1)严格选择好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

(2)在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加强施工前的检验。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时,应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方法降低;或采取换土回填,或均匀拌入干土,或采用其他方法来降低。含水量过低,应洒水湿润。

(3)施工时还应严格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压(夯)实路线。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二、挖方边坡塌方

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方案。清除和处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

(2)做好排水坡向,挖好排水沟。

(3)测设标准轴线桩、定位控制桩、开挖白灰线、水准点。并对要开挖的基础进行测量定位、定出开挖宽度等。

(4)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降至槽底标高下0.5~1.0m。

2.操作工艺:

(1)人工挖土:开挖浅的条基,不放坡时,应先沿灰线切出槽边的轮廓线,然后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层600mm深,每层应清底和出土,逐步挖掘;在挖方上侧弃土时,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壁的稳定,抛的土应距槽边800mm以外;在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挖到一定深度时,测量工及时抄出距槽底500mm平线;挖至槽底标高后,由两端轴线桩拉通线,然后修槽清底。开挖放坡基槽时,应先按规定的坡度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做出坡度线,每隔3m做一线,以此线为准进行铲坡;开挖深槽时,应在槽帮中间留出800mm左右的倒土台,开挖

大面积浅基坑时,沉坑三面开挖,挖出的土装车后由未挖的一面运出;雨季开挖,

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注意边坡稳定,加强对边坡、支撑、围堰等措施的检查;冬

季开挖日,应防止地基土受冻。

(2)机械开挖,深度2m以内的大面积基坑开挖,宜采用推土机大面积土方一次开挖的可采用铲运机;面积大且深的基础,多采用正铲挖掘,操作面较狭窄,且有地下水可采用反铲挖掘机;深5m以上,宜分层开挖,或开沟道可用正铲挖掘机下坑分层开挖;面积大且很深的基坑可采用多层接力开挖方法,用翻斗车运出土方;在地下水中挖土可用拉铲或抓铲。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开挖路线、顺序、土方堆放地点等要求进行挖土。大面积基坑底标高不一,采取先整片挖至一平均标高,再挖个别较深部位。一次开挖深度5m以上时,宜分二~3层开挖,并修10%~15%坡道,供挖土及运输车辆进出。面积和深度均较大的基坑,通常采用分层挖土。大型软土基坑,可采用“接力挖土法”。面积不大深度较大的基坑,采用机械接力挖运土方方法和人工与机械合理配合挖土,最后用搭枕木垛的方法,使挖土机开出基坑。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基底与边坡应预留一层300~500mm厚度土层由人工清除找平。

3.预控措施:

(1)对永久性挖方的边坡坡度,应按设计要求放坡,一般在1:1~1:1.5之间。对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性挖方边坡,土质较好时,边坡可放宽一些。

(2)开挖基坑(槽)和管沟,土质条件好,地下水位低于其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坡度在1:0.33~1:1.5。施工期较长,挖方深度大于2m以上时,应作成直立壁加支撑。

(3)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积水。当有地下水时,应及时采取降排水措施。

(4)在坡顶上弃土、堆载时,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性质确定。土质干燥密实时,其距离不得少于3m,土质松软时,不得小于5m。

(5)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

三、基坑泡水

1.施工准备:在要挖的基坑周围设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采用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2.操作工艺:

(1)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对永久性挖方边坡上缘至山坡截水应保持5m距离。

(2)基坑开挖时,应逐层开挖,逐层放坡,并加深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检查边坡坡度,不允许偏陡或挖成神仙土。边坡上缘堆土或堆置材料时,至坡边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不超过1.5m。

(3)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

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

(4)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进,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始终保持一定的深差,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或虽为同一种土,但其上部地下水较旺时,应采取分层明沟排水法,在基坑边坡上再设1~2层明沟,分层排除地下水。基坑除明沟排水外,也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低到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3.预控措施:

(1)基坑周围应设排水沟。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对永久性挖方边坡上缘至山坡截水应保持5m距离。

(2)基坑开挖时应逐层开挖,逐层放坡,并加深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检查边坡坡度,不允许偏陡。边坡上缘堆土或堆置材料时,至坡边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不超过1.5m。

(3)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时,应在潜水层标高最低处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

(4)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时,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

四、边坡超挖

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方案。清除和处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

(2)做好排水坡向,挖好排水沟。

(3)测设标准轴线桩、定位控制桩、开挖白灰线、水准点。并对要开挖的基础进行测量定位、定出开挖宽度等。

(4)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降至槽底标高下0.5~1.0m。

2.操作工艺:

(1)人工挖土:开挖浅的条基,不放坡时,应先沿灰线切出槽边的轮廓线,然后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层600mm深,每层应清底和出土,逐步挖掘;在挖方上侧弃土时,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壁的稳定,抛的土应距槽边800mm以外;在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挖到一定深度时,测量工及时抄出距槽底500mm平线;挖至槽底标高后,由两端轴线桩拉通线,然后修槽清底。开挖放坡基槽时,应先按规定的坡度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做出坡度线,每隔3m做一线,以此线为准进行铲坡;开挖深槽时,应在槽帮中间留出800mm左右的倒土台,开挖

大面积浅基坑时,沉坑三面开挖,挖出的土装车后由未挖的一面运出;雨季开挖,

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注意边坡稳定,加强对边坡、支撑、围堰等措施的检查;冬

季开挖日,应防止地基土受冻。

(2)机械开挖,深度2m以内的大面积基坑开挖,宜采用推土机大面积土方一次开挖的可采用铲运机;面积大且深的基础,多采用正铲挖掘,操作面较狭窄,且有地下水可采用反铲挖掘机;深5m以上,宜分层开挖,或开沟道可用正铲挖掘机下坑分层开挖;面积大且很深的基坑可采用多层接力开挖方法,用翻斗车运出土方;在地下水中挖土可用拉铲或抓铲。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开挖路线、顺序、土方堆放地点等要求进行挖土。大面积基坑底标高不一,采取先整片挖至一平均标高,再挖个别较深部位。一次开挖深度5m以上时,宜分二~3层开挖,并修10%~15%坡道,供挖土及运输车辆进出。面积和深度均较大的基坑,通常采用分层挖土。大型软土基坑,可采用“接力挖土法”。面积不大深度较大的基坑,采用机械接力挖运土方方法和人工与机械合理配合挖土,最后用搭枕木垛的方法,使挖土机开出基坑。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基底与边坡应预留一层300~500mm厚度土层由人工清除找平。

3.预控措施:

(1)人工开挖应逐层清底和出土。

(2)机械开挖应预留0.3m厚的采用人工修坡。

(3)开挖过程中加强复测,严格定位,在坡顶边脚设置标志和边线,并设专人检查。

五、回填土挤动基础墙体

1.施工准备: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选作各层填料;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粒径不大于每层铺厚的2/3),可用作表层下的填料;碎块草皮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只能用作无压实要求的填料;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作用填料,但在填方的次要部位,可用经过处理的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淤泥质土作填料。

(2)对于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施工前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方法做试验,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夯实行驶速度或人工夯实的操作要求。

(3)写出施工要求,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

2.操作工艺:

(1)基底处理。回填土前应先清除基底积水和杂物;基底为松土时应充分夯实;基底为含水量很大的松软土,应采取排水疏干或换土等措施。

(2)人工填土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一端向另端自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实时:砂质土不大于30cm,粘性土为20cm;用打夯机械夯实时不大于30cm。

(3)机械填土应由下而上分层铺填。推土机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铲运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汽车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

(4)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应使施工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粘性土料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

(5)人工打夯应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打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6)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拖拉机推平,低速预压4~5遍,使表面平实;采用振动平碾碎石类土,应先静压后振压。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和压实遍数,使其符合要求。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平,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不湿润后继续回填。碾压路线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

(7)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在压实或夯实后,对每层回填土的质量进行密实度检验。

(8)但应适当注意基础两侧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当回填标高相差较大时,在不回填一侧加支撑顶牢。避免单侧回填土。

3.预控措施: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cm。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撑。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施工。同时避免在单侧临时大量堆料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

六、房心回填土沉陷

1.施工准备: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选作各层填料;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粒径不大于每层铺厚的2/3),可用作表层下的填料;碎块草皮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只能用作无压实要求的

填料;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作用填料,但在填方的次要部位,可用经过处理的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淤泥质土作填料。

(2)对于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施工前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方法做试验,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夯实行驶速度或人夯实的操作要求。

(3)写出施工要求,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

(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填土土料中不能含有大量的有机杂质和大土块。

2.操作工艺:

(1)基底处理。回填土前应先清除基底积水和杂物;基底为松土时应充分夯实;基底为含水量很大的松软土,应采取排水疏干或换土等措施。

(2)人工填土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一端向另端自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实时:砂质土不大于30cm,粘性土为20cm;用打夯机械夯实时不大于30cm。

(3)机械填土应由下而上分层铺填。推土机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铲运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汽车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50cm。

(4)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应使施工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粘性土料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

(5)人工打夯应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打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6)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拖拉机推平,低速预压4~5遍,使表面平实;采用振动平碾碎石类土,应先静压后振压。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和压实遍数,使其符合要求。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平,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不湿润后继续回填。碾压路线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

(7)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在压实或夯实后,对每层回填土的质量进行密实度检验。

3.预控措施:

(1)选用合适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土的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并抽样检验密实度。

(2)施工前应对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

(3)房心回填土深度大于1.5m时,在建筑物外墙基回填土时需采取防渗措施。

(4)使用要求较高的大面积房心回填土,应先用机械将原自然土压密实,然后再回填土。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