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混凝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宿舍混凝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0

学生宿舍混凝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1、为了保证砼的质量,减少因水泥过多而产生的水化热,因此有必要对砼的坍落度进行控制,必须控制在3-5之间(正常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和天气的变化,上部主体砼的坍落度可作略微的调整。

2、现场拌制混凝土

根据图纸计算本工程一次方量最大的是综合楼结构约150m3,根据计算拟采用一台350L混凝土搅拌机。其生产率为7m3/h。

3、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均采用人力砼翻斗车,第一期工程主体垂直运输采用为JMS-100提升机和QTZ315型塔吊,第二期工程采用JMS-100提升机。

4、混凝土的浇捣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每次浇捣混凝土时,每位振动手需参照快插慢拨的方法进行,同时观看模板的情况,在复杂处还应用榔头或铁棒,敲打模板以确定是否震动到位,对于交界处尤其要认真。

5、楼板混凝土标高的控制

主要采用标志杆的方法进行,即在板面钢筋焊φ6竖向筋,而后用水平仪测定标高并红漆标上即可。

6、混凝土的标号需在每次浇筑前进行申请,在接到砼浇筑令后再进行复核,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结构浇筑砼。

7、试块的制作

必须遵循规范的要求,每个台班、每100m3、每个施工段制作一组,同时项目部还必需做一标准试块养护池。

8、混凝土的养护

在冬季应加强砼的保护,如用草包或采用塑料薄膜的养护,夏季浇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4天。

9、施工缝的留设

柱应留在板面或基础面,梁式板应留在中间的三分之一处。

10、对混凝土浇捣要提前申请,在得到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签发的混凝土浇灌令后,方能进行混凝土浇灌。

11、采用先浇捣后浇捣梁、板、楼梯一次性浇捣。

篇2:住宅楼混凝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安居住宅楼混凝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执行:

1施工部署

本工程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1台350L搅拌机按施工段组织流水施工。基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提前做好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检验试验等项工作。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适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2混凝土原材料

按照《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第7.2执行

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配而得。砼的各项原材料要满足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砼采用16~31.5mm连续级配的碎石,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10%。砂采用中砂。水泥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砼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砼外加济》GB8076、《砼外加济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预应力砼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钢筋砼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砼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满足砼的质量要求及施工要求。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应进行盘盘过磅,并作记录,列入资料。

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允许偏差

水泥、掺和料±2%

粗、细骨料±3%

水、外加剂±2%

结构构件的砼强度应按现行构家标准《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结构砼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砼强度等级试件,应在砼的浇筑地点随即取样。取样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百盘且不超过100立方米的同配合比的砼,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统一配合比砼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组。

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立方米时,统一配合比的砼每200立方米取样不得少于一组。

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砼取样不得少于一组。

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时间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6.检验方法;检查施工日记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3混凝土输送

本工程混凝土输送主要采用手堆车和卷扬机配合运输的方案,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均匀性、不离析、不漏浆,并在砼初凝前入模并捣实完毕。

浇筑时应设专人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等是否有变化,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该部位混凝土浇筑,检查修正后再继续浇筑。

4混凝土浇筑

按照《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第7.4执行

1.本工程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一般混凝土分层高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且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时应注意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一般为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10cm,以消除两层混凝土间的接缝。现浇板混凝土采用平板式震动器,移动间距应能保证震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位边缘。

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第4.10.8条要求;卫生间、厨房间的地面必须设防水隔离层,楼层结构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其强度不小于C20,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边高度不小于120mm,施工时结构层标高和预留孔洞位置应准确,严禁乱凿洞。

柱混凝土浇筑

(1)柱浇筑前,或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底面上均匀浇筑50mm厚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浆,砂浆应用铁锨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内。

(2)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混凝土应控制在500mm内,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循环前进,连续进行。

(3)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混凝土不得超过300mm。

(4)施工缝设置:墙体宜设在门窗洞口过梁跨度1/3范围内。墙体其他部位的垂直缝留设应由施工方案确定。柱施工缝留置于主梁下面。

梁、板、楼梯混凝土浇筑

(1)肋形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有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

(2)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宜留置在板下20~30mm处。第一层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用"赶浆法"使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振捣使要避免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注意不断用移动标志以控制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用刮尺抹平表面。

(4)在浇筑与柱、墙连成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小时,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在继续浇筑。

(5)楼梯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筑,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使用木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6)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成。如留施工缝,宜留置在踏步段的1/3处。

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终凝后及时洒水养护,夏季混凝土表面防止水分蒸发,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配备专职的混凝土养护人员,根据气候情况调整养护方法和浇水次数等。

篇3: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城镇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2三辊轴机组铺筑混凝土面板时,必须同时配备一台有安装插入式振捣棒组的排式振捣机,振捣棒的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应大于其效作用半径的1.5倍,并不大于500mm。插入式振捣棒组的振动频率可在50~200Hz之间选择,当面板厚度较大和坍落度较低时,宜使用100Hz以上的高频振捣棒。该机宜同时配备螺旋布料器和松方控制刮板,并具备自动行走功能。

3当桥面铺装厚度小于150mm时,可采用振捣梁。振捣频率宜为50~100Hz,振捣加速度为4~5g(g为重力加速度)。

4当一次摊铺双车道路面时应配备纵缝拉杆插入机,并配有插入深度控制和拉杆间距调整装置。

9.2.2工艺流程:布料→密集排振→拉杆安装→人工补料→三辊轴整平→(真空脱水)→(精平饰面)→拉毛→切缝→养生→(硬刻槽)→填缝。

注:*指施工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使用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后,本表数值可增加0.2~0.35h。

10.3.4.2必须使用硬刻槽方式制作抗滑沟槽,不得使用粗麻袋、刷子和扫帚制作抗滑构造。

10.3.4.3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板长宜为6~10m,钢纤维掺量较大可用大值,掺量较少,取小值。面板长宽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10.3.5设钢筋网的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时,其钢筋网焊接、锚固与安装应符合10.1、10.2节有关规定;布料与摊铺应分别符合10.2.4条和10.3.2条的规定;振捣、整平、接缝和抗滑构造施工应符合本节规定

11混凝土面板接缝与养生

14.4.1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1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应进行现场验收,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复验。现场验收和复验结果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凡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

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

14.4.2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城镇道路单位工程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路段长度等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

14.4.3对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进行质量控制资料、外形实测指标及外观质量验收,并应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材料、试件等进行见证检测或结构实体检验。

14.4.4当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经返工重做的,应重新进行验收。

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应予以验收。

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可予以验收。

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部分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14.4.5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严禁验收。

14.4.6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100~500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按表14.3.6-1、表14.3.6-2、表14.3.6-3、表14.3.6-4规定的频率,随机选取测点,对水泥混凝土面层全线自检,并绘制竣工图。

14.4.7大、中型桥梁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层的质量与验收,应以100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其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4.3.6-1、表14.3.6-2的规定。

14.4.8工程建设单位在接到施工单位的竣工验收报告,并确认施工资料齐全后,应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竣工检查与验收。检查验收应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评定路段进行实测检查,每一检查段的检查频度、试验方法及检测结果应符合本规程表14.3.6-1、表14.3.6-2、表14.3.6-3、表14.3.6-4的规定。当实测检查有困难时,经质量监督部门同意后,可随机抽查一定数量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测结果,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此种情况下,仍应复测部份路段的平整度,并利用施工中保存的钻孔试件对厚度及强度进行复核。

14.5工程施工总结

14.5.1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根据国家竣工文件编制的规定,提交竣工验收报告,连同竣工图表等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一并提交业主及有关档案管理部门。

14.5.2竣工验收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包括设计及变更情况)、工程基础资料、材料、施工组织、机械及人员配备、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试验研究、工程质量评价等。

14.5.3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是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应包括质量保证体系、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通知、隐蔽验收记录、试验段铺筑报告、施工前及施工中材料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施工中工程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工程完工后质量自检结果(测试报告)、工程质量评价、竣工图以及原始记录、相册、录像等各种附件。

附录A路面混凝土抗折(弯拉)强度评定方法

A.0.1路面混凝土抗折(弯拉)强度试验方法应使用标准小梁法或钻心劈裂法,试件使用标准方法制作标准养生时间28d,路面钻心劈裂时间应控制在28~56d以内,不掺粉煤灰宜用前者,掺粉煤灰宜用后者,试件取样频率见表8.10-1。

A.0.2路面混凝土抗折(弯拉)强度合格标准

A.0.2.1试件组数大于10组时,平均抗折(弯拉)强度合格判断式为:

K?σ(A.0.2.1-1)

式中:

――合格判定平均抗折(弯拉)强度(MPa);

――设计抗折(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K――合格判定系数,按试件组数查附表A.0.2.1

σ――抗折(弯拉)强度统计均方差,可按式A.0.2.1-2计算。

σ=Cν?(A.0.2.1-2)

Cν――实测抗折(弯拉)强度统计变异系数;

――实测抗折(弯拉)强度统计平均值(MPa)。

附表A.0.2.1合格评定系数

试件组数n11~1415~19≥20

K0.750.70.65

当试件组数n为11~19组时,允许有一组最小抗折(弯拉)强度小于0.85,但不得小于0.75

当试件组数n大于20组时,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最小抗折(弯拉)强度不得小于0.85,其他等级城市道路允许有一组最小抗折(弯拉)强度小于0.85,但不得小于0.75

A.0.2.2实测抗折(弯拉)强度统计变异系数Cν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A.0.3当标准小梁合格判定平均抗折(弯拉)强度、最小抗折(弯拉)强度和统计变异系数Cν中有一个数据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在不合格路段每车道每公里钻取三个以上φ150mm的芯样,实测劈裂强度,并换算成抗折(弯拉)强度,其合格判定平均抗折(弯拉)强度和最小值必须合格,否则,应返工重做。实测劈裂强度与抗折(弯拉)强度可通过各自工地试验数据的对比统计公式进行换算,按各自统计公式换算要求的最小试验组数石灰岩、花岗岩碎石混凝土不宜小于10组;玄武岩碎石混凝土不宜小于15组。也可通过式A.0.3.1-1、A.0.3.1-2或A.0.3.1-3计算。

石灰岩、花岗岩碎石混凝土:(A.0.3.1-1)

――混凝土标准小梁抗折(弯拉)强度(MPa);

――混凝土直径150mm圆柱体的劈裂强度(MPa);

玄武岩碎石混凝土:(A.0.3.1-2)

砾石混凝土:(A.0.3.1-3)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本条为编制本规程的目的。编制本规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我省城镇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和运营的安全可靠性。运营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指标的严格要求上。

1.0.2本条为适用范围,由于本规程为省地方标准,仅适用于本省城镇道路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范围。属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范畴的专业标准。

1.0.3本条强调原材料、配合比的质量指标及其稳定性;强调应根据合同及设计文件、施工现场所处的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条件,确定设备种类和施工工艺,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备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试验资质的单位进行。

1.0.4针对目前的招投标体制,施工企业比较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相对忽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现状,特编制本条,目的在于鼓励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1.0.5本条强调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安全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

1.0.6混凝土的施工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为保证特殊气候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条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期间,项目部应派人负责从国家、省、当地气象部门或新闻媒体及时准确接收、汇总和记录气象预报,遇异常天气时,应暂停施工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调整施工方案。

2术语

本规程术语、符号及条文翻译根据《英汉道路工程词汇》、《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程》、《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等确定。

3路基与基层

3.0.1由于水泥混凝土面层座落在基层上,基层又座落在路基上,国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实践表明:因路基不稳定,不均匀沉降,造成不少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早期断板及沉陷破坏。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有稳定、密实、匀质的路基。

3.0.3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的半刚性基层较其他基层具有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耐久等优点。为此,规程推荐高等级沥青路面采用此类基层。但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易产生裂缝,进水后易产生软化、唧浆等病害,只适宜用于路面结构层的底基层或垫层。

3.0.4将旧沥青路面作为基层加铺水泥混凝土面层这类工程为数不少,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尚未对这类工程的施工提出要求,只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T037.1-2000)有提出要求。本规程按照旧沥青路面承载力、强度和质量状态的好坏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加铺。热天施工加铺层时,由于旧沥青路面表面温度高,为防止水泥混凝土板底失水及凝结过快而产生板底开裂,保证加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要求采取在旧沥青路面上喷熟石灰浆或喷水降温等措施。

3.0.5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设置加铺层,《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有详细的设计要求,《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T037.1-2000)有一定的设计要求,本条系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T037.1-2000)编写。

3.0.6养生期结束前如要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应避免混凝土运输车辆在已铺筑的半刚性基层上行驶,以免破坏半刚性基层已初步形成的强度。

4原材料

4.1水泥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本条文按优先顺序规定了使用水泥品种,有助于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整体质量。

4.2粉煤灰及其他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1粉煤灰是一种活性掺合料,掺在路面混凝土中,必须满足活性高的要求,只有使用Ⅰ、Ⅱ级干排灰,也只有静电除尘装置中2、3、4级电场的干灰及磨细粉煤灰才符合路面的使用要求。施工经验表明,结块或湿粉煤灰在新拌混凝土中会出现搅拌不开的粉煤灰小团快,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并使路面出现许多坑洞,影响车辆行驶质量和路面的耐久性,因此不得使用结块灰和湿灰。表4.2-1中对混合砂浆活性指数、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含水量有提出要求,活性指数表示粉煤灰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率,实际上是对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及活性没有规定的缺陷进行的弥补。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对于钢筋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的抗锈蚀以及硫酸盐腐蚀等耐久性极为关键。含水量表达的是粉状粉煤灰的吸湿性能,这对于粉煤灰结团与否与拌和影响较大。

2路面混凝土有最大30%的粉煤灰掺量限制,这是水泥及外掺粉煤灰能够全部水化的最高掺量要求,同时也是路面抗冲、耐磨和耐疲劳性能的要求。因此使用时应准确了解水泥中已经加入的掺合料种类及数量,已能实施有效控制。粉煤灰的储存、运输等要求与水泥相同,在搅拌楼上应增加一个罐仓,计量时,先称水泥,然后,累计计量粉煤灰。

4.3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1砂按细度模数(M*)分为三个区:1区粗砂(M*=3.1-3.7)、2区中砂(M*=2.3~3.0)、3区细砂(M*=1.6~2.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规定“应采用洁净、坚硬,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粗、中砂”。本规程对砂的要求为“宜采用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洁净、坚硬,符合级配规定的粗、中砂”,两者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执行的严格性上有所区别。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使用强气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可以做到使用细砂的混凝土能够满足弯拉强度和低水灰比,但由于砂的硬度及细度模数对已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的路面的抗滑性能和横向力系数有关键性影响,砂过细,表面水泥浆磨损后,凸起的细砂颗粒无法为路表面提供足够的安全性指标,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本规程提倡使用细度模数大于2.5的中、粗砂,由于可通过采取专门制作另外的抗滑表层的措施来提高抗滑性能,因而本规程在细度模数方面只做推荐性要求,不做强制性要求。本规程不做强制性要求的第二个原因是《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规定“路面及桥面用砂的适宜细度模数应在2.0-3.5”,与本规程的要求不同。该规范在细度模数的下限上的要求比本规程松,在上限上有做要求,比本规程严。

路面施工中砂源不同时,由于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超过0.3,导致混凝土拌和物的绸度变异较大,有时会达到失控的程度,经常出现振捣不密实、麻面或水泥浆薄厚不均、塌边等现象。施工中应将细度模数变化超过0.3、来源或产地不同的砂,分别堆放,并按不同细度模数调整配合比砂率后再使用。

2表4.3-1中Ⅰ区砂属于粗砂,保水性较差,作配合比设计时,宜用较大的砂率;Ⅱ区砂属于中砂和一部分偏粗的细砂,粗细程度适中,级配最好;Ⅲ区砂属于细砂和一部分偏细的中砂,颗粒偏细,粘聚性略大,和易性好,易振捣成型,宜用较小的砂率。

3该条文对强度较低,抗磨性较差的机制砂母岩的岩石品种加以适当限制,并提出机制砂的砂浆磨光值宜大于35的要求,目的在于提高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横向力系数,保证路面行车的安全性。

4.4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1《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规定:C60以上高强混凝土应使用Ⅰ级集料;C30~C60中强混凝土应使用Ⅱ级;强度等级低于C30的低强度混凝土使用Ⅲ级。针对此规定,《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提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水泥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的要求。本规程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的要求,提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及有抗(盐)冻要求的其它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对粗集料的等级进行规定有利于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耐磨性和耐疲劳性。

2对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进行规定有利于得到较高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有利于防止混凝土离析和塌边。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规定的级配要求过宽,本规程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从严要求级配,其原因主要有:一、路面混凝土级配对弯拉强度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其振实后,能否达到逐级充填密实结构,形成高弯拉强度所要求的嵌锁力;二、粗集料的级配对于路面的干缩和温缩,即接缝开口位移量影响相当大,逐级充填的良好级配有利于减少收缩和接缝开口位移量;三、该级配已按照级配理论计算过,并已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使用了十多年,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宜轻易变动。

本条关于使用方空筛的规定一方面是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沥青混凝土等集料筛的使用统一。

4.5拌和及养生用水规定的四项技术要求进行过校核试验,目前在其它相关规范中都采用。对化学有害杂质的规定主要是从耐久性要求提出的限制,海水及严重污染的河水、湖水其有害成分已经超出了上述规定的,不得使用。

4.6目前国内外加剂生产种类繁多,本条文的规定对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桥面工程质量有利。

4.7生产厂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指产品合格证书、出厂检验报告等,通常应列出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当用户有特别要求时,还应列出某些专门检验数据。进场复验报告是进场抽样检验的结果,并作为判断材料能否在工程中应用的依据。

4.8钢纤维抗拉强度规定为应不宜小于600Mpa是同时考虑了钢钎维的拔出应力、设计应力、施工便利和疲劳寿命的综合效果,钢钎维长度的规定是考虑到提高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抗拉强度、抗裂和增加韧性等作用,同时规定钢纤维长度不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是为减少搅拌不均或搅拌困难。

4.9本条编写是期望在今后的胀缝传力杆套帽加工及安装中,避免虽有传力杆套帽,但未封口或极不规范的情况。

4.10胀缝板的材料规定是经大量实际应用后总结出的使用效果较理想的种类。

4.11背衬垫条能控制均匀的填缝深度及填缝料形状系数,有效地提高接缝的灌缝质量。预制橡胶嵌缝及其润滑粘结剂的删除是因为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其使用效果欠佳。

5施工准备

5.1本条对工程开工前的施工技术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关于设计交底和工序施工技术交底,建城[20**]221号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定》有5.1.6款的要求。

5.2本条具体针对城镇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现场准备进行了规定。规定5.2.7款施工现场应建立简易试验室问题,其原因为:不管采用商品混凝土,还是采用自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测均应进行。因而简易试验室必须建立。由于市政工程位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商品混凝土的普及和见证取样与送检制度的建立,混凝土原材料检验、配合比试验以及强度检验等均可通过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试验室或检测机构来完成,因此施工现场建立具备相应资质的现场试验室不做强制性要求,但现场简易试验室应满足施工过程控制的需要。

5.3施工前材料检查包括施工开始前以及施工材料发生变化后的检查,规定了检查以“批”为单位,由于一个工程经常使用几个不同料场或分几次购,材料会有变化,必须每批都作检查。本规程只对“批”作定性规定,未作定量的规定。但对于数量太少的材料,不宜作“批”购入,以免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对实行监理制度工程还规定了检查结果要提出报告并得到认可批准。

5.5自拌混凝土搅拌站的设置要求:

1款是搅拌站建场要求,包括站址选择、水电供应等。

2款砂石料储备是对砂石料场的材料储备数量,场地的排水、硬化、隔离与标识以及材料的覆盖等提出要求。实践证明,要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必须保证混凝土原材料在搅拌场发生积水、二次污染或混杂;防止使用淌水、夹雪、局部温度过高或表面尘土污染的砂石料配置混凝土,它将严重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弯拉强度,如,装载机铲运刚淋过雨正在淌水的砂石料,在正常的拌和工艺下,首先非吸附的自由水根本无法测准砂石料含水量,搅拌加水量会失控;其次,表面厚吸附水膜中拌和不进水泥,或因吸水率过高,在摊铺机超高频振动下,会产生板低大量流浆现象,将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对比国内沥青路面有相同的要求。有鉴于此,有必要严格规定,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3包装水泥与散装水泥相比,使用散装水泥能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水泥生产、流通及使用成本,减少水泥损耗,确保水泥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因此《厦门市建筑条例》要求积极推广使用散装水泥,严格限制使用袋装水泥。2007年6月4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也提出了“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的方针”的要求。因此本款提出“推荐使用散装水泥”的要求。同时由于福建省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包装水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然存在,因而对使用散装水泥仅做推荐性要求,不做强制性要求。

4款是搅拌站生产和运输需要。

5、6、7款是正常生产质量合格产品的条件。

6混凝土配合比

6.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适用范围:满足滑模、轨道、三辊轴机组和小型机具四种施工方式的塑性振捣密实的各种水泥路面本节配合比设计均适用。对于桥面铺装层,当检测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桥面设计要求,可不更换配合比,直接使用。当桥面抗压强度比路面高时,必须对配合比进行更换,并且需按照桥面的要求,事先准备好需要的配合比,桥面抗压强度计算配合比可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要求进行设计。

2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的三项技术要求:

(1)弯拉强度

路面混凝土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的规定,设计规范中普通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和弹性模量的数据见下表

表1混凝土路面板设计强度标准值和弹性模量

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

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r(Mpa)5.0*5.04.54.0

钢纤维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rf(Mpa)6.06.05.55.0

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设计弯拉弹性模量EC(Mpa)

注:*在特重交通的特殊路段,通过论证可使用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5.5Mpa,弯拉弹性模量33000Mpa。

本规范在此款表6.1-1~2中贯彻了按照各级道路规定的可靠度来计算配制弯拉强度,并规定了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允许变化的范围。对道路等级所要求达到的不同管理水平范围,本规范在弯拉强度变异系数方面允许有一点可选择的余地,快速路变异系数可取0.05~0.10,主干路可取0.05~0.10或0.10~0.15,次干路可取0.10~0.15,其它路可取0.15~0.20。在这些变异系数中,前者为其最小可取值,后者为其最大可取值。

本规范在此款中还规定“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则必须改进机械装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这项规定不仅是遵循和满足了可靠度要求,同时是要提倡使用能够保证路面质量及匀质性的大、中型机械铺筑方式。

(3)耐久性:

1)关于路面混凝土使用引气剂问题。路面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长期以来,混凝土含气量的控制虽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实际工程推行起来仍有难度。引气剂的适宜掺量应通过搅拌机口的拌和物含气量测定反向控制。表6.1-4中所规定的含气量是搅拌机出口的检测值。国内外所有行业混凝土含气量均依此为控制基准。

水泥路面掺用引气剂,除了提高弯拉强度、工作性和平整度外,仅从耐久性来看,不只是抗(盐)冻性、减少面板伸缩变形、提高抗风化能力,满足耐候性的需要,而且是减少上表面泌水,提高表面耐磨性和抗海水、海风、酸雨、硫酸盐渗透等腐蚀环境介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关于路面混凝土耐久性所要求的最大水灰比及最小水泥用量问题

耐久性在水泥路面上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①抗(盐)冻性。除了引气剂外,混凝土本身应有足够的抗冻破坏能力,要求低水灰比和较大水泥用量。同时表面要有足够的抗渗性和防水性,而防水抗渗性混凝土表面必须有足够厚度的水泥砂浆,同样也要求低水灰比和较大水泥用量。②抗滑性。普通混凝土抗滑性不依赖于粗集料,而依靠表面足够低水灰比的水泥浆、砂的硬度和磨光值。水泥用量少,表面砂浆偏少,很快就露骨,而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粗集料没有磨光值要求,很不安全,需要罩面改善抗滑性,普通混凝土对粗集料不便提出磨光值要求,因为面板厚度220~330mm,不可能象沥青路面抗滑表层(50mm)一样来要求这样巨大数量的粗集料均具有高砂浆磨光值。否则,水泥路面将在大多数地方因建设费用过高或无法找到合格的粗集料来建设。③抗磨性。普通混凝土抗磨性是抗滑性能保持的前提,就抗磨性本身而言,一是需要表面高硬度和高强度;二是表面需要有一层厚度适宜的全封闭砂浆包裹层;三是表面需要不脱层、脱皮,不成坑。这些均要求较大水泥用量和低水灰比来保证。④抗冲击性。抗冲击韧性也要求较大水泥用量和低水灰比。否则,集料被水泥砂浆封闭起来,孔隙及尖锐的裂缝尖端多,抗冲击韧性会很差。⑤耐疲劳性。除了水泥成分中体积不安定的游离氧化钙,碎石尖角有较大影响外,水泥用量低,水灰比较大时,集料未被水泥浆封闭起来,界面孔隙和内部尖锐的裂缝引发尖端多,耐疲劳循环周次会大幅度下降。

因此,路面混凝土仅仅满足弯拉强度的要求,对其20~30年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为保证路面混凝土的耐久性,本规程所规定的水灰比不仅满足弯拉强度的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耐久性的控制。

3)关于路面混凝土抗各种化学侵蚀性问题

抗海水、海洋大气、酸雨,除冰盐、硫酸盐环境要求水泥具有高化学稳定性,通过硅酸盐水泥加掺合料和提高密实度来保证,规定不得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要求水泥路面掺用粉煤灰、磨细矿渣和硅灰。路面和桥面耐久性条款中不能只有抗(盐)冻性和抗磨性条款,也应规定防腐蚀条款。

3外加剂的使用要求

1)拌和物凝结时间的控制。在任何气温下,均要求将拌和物的初凝时间控制在施工铺筑所必需的3h,终凝时间不晚于10h。夏季要求缓凝或保塑,低温施工要求早强,负温施工要求防冻。

2)提出实际工程结构混凝土含气量的检验方法和要求。

3)提出外加剂沉淀、絮凝现象的防止办法。

4配合比参数的计算要求

(1)水灰(胶)比的计算与确定:①要求由弯拉强度计算水灰比。②规定掺用粉煤灰时用弯拉强度计算水灰比代替水胶比,计入水胶比的粉煤灰采用超掺法、代替砂的部分不计入水胶比。③水灰(胶)比应同时满足弯拉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2)砂率的选择。表6.1-7的基本思想是路面混凝土的砂率必须按照其粗细程度和总表面积来选择。砂的粗细程度,即细度模数与吸附法测得的比表面积之间成反比线形关系。不同施工方式的路面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是确定的,维持工作性稳定的前提是包裹砂石料的水泥浆厚度要基本保持不变,则相同工作性要求保持混凝土集料的总表面积基本不变,粗集料的总表面积差别远小于砂,但碎石与砾石之间有差别,因而在表中分别表示。影响混凝土集料总表面积的主要因素是砂,砂粗时,比表面积小,应采用大砂率,提高偏小的总表面积,保持水泥浆厚度不变,并防止泌水;砂细时,应采用小砂率,以降低偏大的总表面积。该表所框定的较低坍落度路面混凝土的砂率,基本上是给定细度模数时的最优砂率。

(3)单位用水量的计算和确定。计算公式6.1-4和6.1-5要解决的是没有使用外加剂时的单位用水量。使用外加剂后,应按实测外加剂的减水率β由公式6.1-6计算掺外加剂时的单位用水量。计算出的用水量应满足不同施工方式表6.1-3的规定(表6.1-3未包括滑模摊铺,采用滑模摊铺时应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摸施工技术规程》JTJ/T037.1-2000的要求,最大单位用水量卵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55kg/m3;碎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60kg/m3),此规定的目的在于最终选定的单位用水量能同时满足摊铺工作性、耐久性和计算弯拉强度三个方面的要求。

(4)单位水泥用量的计算与确定。由同时满足摊铺工作性、耐久性和计算弯拉强度三者要求的水灰比确定。满足弯拉强度和工作性要求的单位水泥用量通过公式6.1-7计算,并按耐久性表6.1-5进行校核。

(5)砂石料用量计算。可按密度法和体积法计算,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粗集料充填体积率不小于70%,粗集料充填体积率=1立方米混凝土粗集料用量除以其视密度。

路面混凝土振捣密实形成混凝土骨架密实结构以后,粗集料提供强有力的嵌锁作用对保证混凝土弯拉强度相当重要。《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指南》要求在配合比计算完成后,验算粗集料充填体积率不小于70%,一般应在70%~80%范围内,粗集料充填体积率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和砂的细度模数有关,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越大,充填份数越大;砂的细度模数增大,砂率增大,粗集料充填份数将减少。

5使用真空脱水工艺时,单位用水量可比计算值略大,但脱水后的剩余用水量不应超过满足耐久性的最大单位用水量及水灰比规定。

6路面混凝土使用粉煤灰有掺量限制。限制的目的是要保证粉煤灰能全部水化并发挥强度及其他效益。根据目前研究得到的粉煤灰和水泥体系的胶凝材料水化理论,粉煤灰的水化依赖于水泥水化释放出的氢氧化钙,产生二次水化,生成具有凝胶性能并提供后期强度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水泥当中能够产生的氢氧化钙是有限的,两者之间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的匹配关系,国内外研究已经确认,粉煤灰能够全部水化的最大量为纯硅酸盐水泥的28%,超出的部分不仅不会对后期强度有利,而且如同土和石粉一样有害无益,收缩大、开裂多、易断板是其易出现的最大问题。本规程规定的最大粉煤灰用量已考虑了水泥中所掺的混合才量,两者之和最大不应超过30%。粉煤灰混凝土使用超掺法时胶材总量大于纯水泥混凝土,其变形大,抗裂性能差,且早期强度偏低,断板几率增大,如养生不佳,还将影响路面耐磨性。大面积路面养生条件比试验室差,尽管混凝土内部强度较高,但表面易失水干燥,将降低其强度和耐磨性。

使用较低粉煤灰掺量的另一个理由是我国使用最多的是普通水泥,该水泥在水泥厂已掺有15%以内的混合材,这与国外的波特兰(纯熟料)水泥使用高掺量粉煤灰有很大差别,中国水泥的活性和强度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不主张使用或追求高掺量粉煤灰。我国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高掺量的粉煤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问题,使用时必须慎重对待。

主张在路面混凝土中主张高掺量粉煤灰除了物理充填外的另一个观点是:掺入混凝土中的粉煤灰不可能全部水化。如果低于0.38这个水泥和粉煤灰全部水化的临界水(胶)灰比,两者均不可能全部水化,但路面混凝土目前实际使用的水(胶)灰比在0.4以上,即使是高弯拉强度的混凝土也不低于0.38这个临界值,因此水泥和粉煤灰两者全部水化是可能的,即使不能够全部水化,两者的水化深度基本是相等的。路面混凝土中如使用低于0.38的水(胶)灰比,这对胶凝材料的使用无疑是不经济的。物理填充和水泥粉煤灰不可能全部水化的观点,在水(胶)灰比不大于0.35,抗压强度不小于60Mpa的高强混凝土中是成立的,但在抗压强度30~50Mpa,弯拉强度在4.0~7.0Mpa,水(胶)灰比在0.38~0.48的中等或略高强的路面混凝土中,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

此外,粉煤灰掺量过小,达1/10以下时,微珠含量太少,对增加和易性、降低碱度以及后期强度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不显著,而且占用一个水泥罐仓,影响施工效率发挥。实际掺用粉煤灰的水泥路面长期运营表明,在普通水泥(已掺12%左右掺合料)中,粉煤灰掺量超过20%时,路面的6~8年以上长期耐磨性将无法保证,室内试验耐磨性降低的最大掺量大致为25%。两者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实际路面的报湿养生条件相对较差。仅从保证耐磨性考虑,外掺粉煤灰和水泥中的掺合料总量不宜超过30%。

篇4:室外混凝土道路施工管理流程

1.目的

加强流程管理来控制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和观感,确保达到设计效果。

2.适用范围:各项目混凝土路面工程,包括园路和车行道。

3.流程:

控制施工图质量-->组织图纸-->施工方案审-->材料封样、实物样板确认-->大面积施工,成品保护-->验收

4.工作程序:

4.1设计部专业工程师明确对道路效果的要求,将项目特点和效果交底到项目部。

4.2项目部工程师熟悉施工图,领会设计意图,明确标准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设计部加以完善。

4.3监理单位组织项目部、设计部、设计院、监理、总包及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的图纸会审,形成会审纪要,完善、深化施工图达到设计要求。

4.4总包(或专业施工单位)编制道路施工方案(可包含在室外工程施工方案内),经监理审核,项目部工程师补充审核意见和工作要求,::项目总经理批准。

4.5"样板引路"。项目部组织工程部、监理、总包封样定板,做好记录。现场做样板路段,经项目部、工程部、设计部确认效果,形成《实物样板确认记录》。

4.6根据样板效果,落实大面积施工的管理措施。总包事前进行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并报监理和项目部备案。监理负责过程控制,项目部监督检查。

4.7监理重点加强开工前检查(方案审核、开工准备的检查)、定位标高的复测、道路厚度、排水坡度等的控制形成书面记录,明确分缝做法,按1:1的比例对井盖、边线、分缝等做好放样。(管井密集的地方要求总包用石灰线放样,提前做到定位合理。)旁站监理,重点对路基的夯实、混凝土质量抽查、泼水检查路面平整度和排水坡度、窖井的定位和几何尺寸控制,并形成过程中记录。

4.8成品保护

4.8.1混凝土路面的养护,采取薄膜加麻袋覆盖等措施,浇水养护。冬(夏)季施工应制定针对性措施。

4.8.2养护区域设置明显警戒标志,派专人现场巡视,严禁车辆、无关人员进入。

4.9监理组织道路工程的验收工作,项目部参与,做好验收记录。根据工程实际进度要求,可分段组织。

附:室外混凝土道路工艺控制要点

1.主要施工流程:

道路、窖井定位→路基施工,标高控制,铺设过路管→支模,标高复核→砼路面施工→养护,伸缩缝、胀缝、防滑缝施工→道路侧石,咖喱井搁栅安装→窖井盖座的浇捣→沥青油膏嵌缝

2.控制要点:

2.1道路、污水窖井、咖喱井定位

2.1.1严格按设计图纸提供的坐标和尺寸进行道路定位测量。定位测量完毕,要认真进行复核,确保道路位置尺寸、道路与已建建筑物的位置尺寸等准确无误。如发现现场定位与设计图纸有出入,要及时通知设计院和公司设计部到现场协调解决。

2.1.2对于道路上的雨、污水井,为了整齐美观,其位置应与道路边线平行。倘若道路上只有一支雨(污)水管道,则应将该支管道沿程雨(污)水井布置在道路中间位置,若有两支管道,则应分别布置在道路的宽度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且雨(污)水井的位置应相互错开。

2.1.3道路两侧的咖喱井应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布置,一般12-16m布置一个,个别部位如道路转弯处等要适当增加咖喱井,原则上道路两侧的咖喱井应相互对称布置,以便于道路纵向坡度的设置,咖喱井的位置应尽量靠近雨水井,以减少排水支管的长度,节约成本。

2.1.4有雨(污)水井,咖喱井定位以后,即组织人员开始管井施工,其砌筑高度至道路砼底。

2.2路基施工

2.2.1道路路基处理由设计院根据勘察报告专门设计,防止不均匀沉降。

2.2.2路所处位置的土层挖至设计标高,对于松散土,弹簧土要全部挖掘干净,用碎石或建筑垃圾分层回填夯实进行加固处理。用打夯机对道路路基进行夯实。

2.2.3铺设砾石砂及三渣层,分层铺设,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密实。

2.2.4雨(污)水窖井盖座留置。雨(污)水井盖座砼应与道路砼分开浇筑。因此,盖座位置应先支模分隔,一般留置1300-1500mm正方形空缺,除去四角。

2.2.5碎石调平处理,在碾压好的三渣层上铺设一层约20厚5-20粒级碎石,以填平碾压时形成的凹陷,然后洒水浇湿,并用打夯机夯实。

2.2.6按设计和配套要求铺设过路管,避免以后挖路排管影响整体效果。

2.3模板施工

2.3.1模板要求采用定型钢模,支模时抄好标高,控制好路面横向和纵向的排水坡度。

2.2.2模板缝隙处理。所有模板与路面接触的下口均用1:3水泥砂浆封堵密实,以防砼振捣时漏浆。

2.4砼路面施工

2.4.1车行道砼标号不低于C25,园路砼标号不低于C20。

2.4.24m宽以下道路分段每段一次性浇捣,7m道路分段每段

分两半浇捣。原则上横向施工缝留置在胀缝处,纵向施工缝(只有7m道路有)设在道路路脊线位置,宽度12mm,切割深度不少于路面砼厚度的二分之一。

2.4.3砼应当边铺设边振捣,并振捣密实。整个振捣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控制砼的平整度;咖喱井的位置,砼应比周边砼略低15-20mm。

2.4.4混凝土路面随捣随光,采用长滚筒压实,至少两次收水,控制好收水时间。

2.5砼路面养护,伸缩缝、防滑缝施工

2.5.1混凝土终凝后覆盖麻袋,砼达到一定强度应浇水养护(常温下约12小时),且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建议采用麻袋覆盖养护,且常温下砼浇捣厚的最初阶段才好采用浇水养护,以免麻袋湿水厚颜色渗入砼中使路面变成花色。

2.5.2常温下,砼浇捣后的第二天,应将伸缩缝,胀缝切割好,原则上纵向每5米设一缩缝,宽约5mm,缩缝切割深度不少于路面砼厚度的三分之一。纵向每30米设一伸缝,宽12mm,完全断开。切割前,先弹线排版,窖井应避开伸缩缝。伸缩缝清理后,灌聚氨酯油膏,应检查聚氨酯油膏的品牌、合格证书和检验报告,不得使用发脆发硬的油膏,以协调变形。

2.5.3防滑缝切割前同样应线弹线排版,以切割机切割宽度作为以排缝宽,相邻一排缝宽距离80-100mm。弹线效果应经项目部、监理检查认可,形成检查记录。

2.6道路侧石,::咖喱井搁栅安装

三缝"切割完毕,即开始道路侧石的安装,安装时应带线,侧石高出路面120-130mm,侧石应安装在细石砼垫层上并应用细石砼坞牢,侧石于路面砼间留置20mm宽伸缩缝。

2.7窖井盖座的浇捣

2.7.1盖座采用于路面相同的砼浇捣,且新老砼交接处留置20mm宽伸缩缝。

2.7.2窖井四角应配置构造钢筋,防止开裂。

2.8沥青油膏嵌缝

2.8.1嵌缝前,应先清除缝里的垃圾,使缝保持干燥,在缝边做好成品保护(如采用泥浆侧刷在砼面上)将沥青充分烧热熔化后用带夹嘴容器盛好开始灌注,趁热施工。待灌缝沥青冷却凝固后用油灰刀铲除多余溢出部分,用水将保护用泥浆冲刷干净。

3.检查和控制要点

3.1路基处理:路基地质情况异常时,必须进行处理,方案经济合理,经项目部审核同意后才能施工。

3.2道路定位,放坡坡度以及转弯处的处理。

3.3不同路面交接处必须认真做好标高和接缝处的美观。

3.4面层混凝土厚度必须严格控制在偏差允许范围内。

篇5:地下室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方法

地下室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方法

地下室必须保证底板、外墙、顶板(室外部分)的混凝土不渗漏,从而满足使用功能。不渗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砼质量,砼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质量,施工措施,以及模板、钢筋和砂石级配的质量。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施工,以满足工程质量及实现工期要求。

(一)、砼配合比的设计及试块的留置

根据本工程地下室砼设计强度等级及抗渗等级,决定采用普通硅酸盐525#水泥,20~30mm碎石,减水剂选用FDN-330A高效能减水剂,掺量约为水泥总用量的0.4%-1.2%。地下室砼配合比委托市工程质量检查总站化验室设计,同一标号砼要求用同一品种水泥,掺入减水剂,既可适当地减少水泥用量,进而降低水化热,又可通过减水剂的缓凝作用分散水化热的峰值,达到避免内外温差过大,温度应力过大而产生微裂纹,从而达到抗渗防裂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降低外墙后浇带处连通钢筋的抗拉约束力,充分发挥后浇带的应力释放效果;外墙钢筋在后浇带处按50%搭接连接。

砼用砂石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砂子要用中砂,碎石采用连续级配碎石,以达到更好的抗渗效果。

砼试块的制作在现场成型,抗压试块要求每班不少于一组,且每100m3砼不少于1组,同时做好抗渗试块,制作好的试块要标明施工部位、强度等级、制作日期,并做好养护工作,同时采用标准养护与同条件养护两种养护方法,并及时送压。

(二)、砼的拌制及运输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地下室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砼,由搅拌厂提供,用专车运到现场,由砼输送泵运到施工部位进行浇灌。

(三)、砼的浇灌及振捣

由于该工程地下室设有后浇带,为确保后浇带位置的准确性,防止混凝土流淌而“填”满后浇带,在浇灌前即绑钢筋过程中,我们计划用混凝土专用快易收口网将后浇带与旁边分隔开来。快易收口网是一种消耗性模板,当混凝土入模浇注时,网眼上的斜角片就嵌在混凝土里,并与这些混凝土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波纹状表面,其粘接及剪切方面的强度可与经过良好处理的粗糙缝比美。为防止钢丝网因强度不够而变形,在钢丝网后面靠后浇带内侧用钢筋骨架加固。快易收口网的安装详见(图7-3-9所示)。

砼工程是整个建筑施工的一道关键工序,砼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时必须控制砼的浇灌宽度和墙的分层厚度。做到勤下灰、勤振捣。另外砼浇灌要做好交接班工作,接班人员未到位,交班人员不下班,确保砼不要出现漏振和冷缝。

地下室墙、柱梁板的浇灌,按常规方法进行。砼的运输采用输送泵进行,墙柱砼浇灌时,先用输送泵将砼运送到受料平台上,然后将砼用锹铲入串筒内,沿串筒溜入墙柱内,保证砼的下落高度不超过2米,且做到分层下灰分层振捣。梁板砼施工时浇灌步距按2米控制,全断面平推。

梁板与墙柱核心区混凝土的浇灌要确保该区域砼的强度等级与墙柱相同。

(四)、砼养护做法

因工期紧,底板蓄水养护影响测量放线及支模;墙、柱浇水养护易干燥,失去水份;因此地下室混凝土采取以下养护方法:底板、顶板表面满盖湿麻袋片,内外墙、柱满挂麻袋片,专人浇水维持麻袋表面的湿润,使混凝土处于良好养护状态。梁板柱墙一律养护14天,后浇带蓄水养护28天。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