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课外作业措施办法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检查课外作业措施办法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0

做作业是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必要过程,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不断改革教学的必要措施。

面临课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了很大改变。从作业的布置,到作业的形式。都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不再追求量多,也不再机械的重复。过重的作业,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损坏健康,而且违背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款。那么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采取分层布置,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布置作业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层,作业也相应分层,学生各取所需;另外布置作业时应力求形式多样化。使比较烦躁的作业形式,变为有一定趣味的,以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作业的布置以及作业的形式改变了,那么,怎样有效地检查课外作业

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形式多样,教师评批学生作业的工作加大了,那么这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加大教师工作力度的形式。是否可取呢这就涉及到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检查与教师工作的协调问题。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可采取如下措施和方法:

一、家长参与到检查学生课外作业的工作中,对学生的作业家长给予评价,写出批语。那教师是不是就彻底把这项工作交给家长了呢当然不是。教师要通过家长的批语,对学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与家长通过学生作业建立了沟通,有助于学生发展。

二、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课外作业,作业容易的,可采用学生互判的方法检查作业。这样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的作业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同时学生要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给教师。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把握学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

三、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外作业。以上两种检查方式,看起来教师似乎轻松了许多,其实教师需要做的还很多,比如对于家长的批语教师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分析、归纳、总结,并做相应指导。这样作业对于学生才有效果。当然检查学生课外作业还应以教师为主。对于可操作性不强的作业,教师必须亲历亲为。比如作文的评批,就应以教师检查为主,这里要反映教师评批的不同方法,不可一概而论。通常可采用鼓励法,激励法,幽默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批。

以上针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以及形式,提出了几点检查学生课外作业的措施和方法。

篇2: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制度

1、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2、学生的活动一般提倡在校内进行,组织者应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3、如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途中要注意车辆交通安全,严禁超载带人带物。4、不提倡学生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有危险的活动,如集体到野外、河塘游泳等活动。5、组织集体外出游玩、野炊等活动,不要搞有危害性的攀登、爬山等活动,在野炊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用火安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或火灾事故。

篇3:学生课外活动安全制度

1、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

2、学生的活动一般提倡在校内进行,组织者应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3、如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途中要注意车辆交通安全,严禁超载带人带物。

4、不提倡学生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有危险的活动,如集体到野外,河塘游泳等活动。

5、组织集体外出游玩、野炊等活动,不要搞有危害性的攀登、爬山等活动,在野炊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用火安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或火灾事故。

篇4:工贸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1、接受特种作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系统培训,并经考核合格领取合格证后,才能上岗作业。

2、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接受定期复审、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合格证。

3、应保持身体健康,上岗前进行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确保没有妨碍从事特殊工种的疾病和缺陷。

4、努力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本特种作业的技能,使自己能够适应安全生产发展的要求。

5、严格遵守本特种作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

6、遵守劳动纪律,认真作业,确保生产和人身安全。

篇5:工贸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的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加强变更过程中的事故风险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程序的管理。

三、职责

3.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制度。

3.2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本制度,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3.3各车间负责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并对本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四、管理规定

4.1变更程序

4.1.1变更申请。实施变更时,变更申请人填写“变更实施计划申请书”;

4.1.2变更审批。“变更实施计划申请书”填好后,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批,并填写“变更申请表”。

4.1.2.1审批内容

(1)变更目的。

(2)变更涉及的相关技术资料。

(3)变更内容。

(4)变更带来的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危害分析及风险削减措施)。

(5)涉及操作规程修改的,审批应提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

(6)对人员培训和沟通的要求。

(7)变更的限制条件(如时间期限、物料数量等)。

(8)强制性批准和授权的要求。

4.1.3变更风险分析。变更批准后对将实施的变更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4.1.4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责任部门组织实施。任何临时性的变更,未经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1.5变更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4.1.6变更后及时组织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及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培训。

工艺设备变更

.1工艺设备变更范围包括:

(1)生产能力的改变。

(2)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3)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

(4)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5)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

(6)工艺参数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

(7)安全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8)仪表控制系统及逻辑的改变。

(9)软件系统的改变。

(10)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的改变。

(11)非标准的(或临时性的)维修。

(12)操作规程的改变。

(13)试验及测试操作。

(14)设备、原材料供货商的改变。

(15)运输路线的改变。

(16)装置布局的改变。

(17)产品质量的改变。

(18)设计和安装过程的改变。

(19)其他。

人员变更

.1企业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定员相关标准,明确生产单元或员工配置的最低要求,包括:岗位设置、员工的数量等。

.2人员的变更必须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施,应严格执行人员变更管理流程,确保上(替)岗人员具备上岗能力及资格。

.3应按“持证上岗、同岗替代、备员补充”的原则安排上(替)岗,以满足安全生产最低标准。

.4企业根据风险控制的要求组织对关键岗位进行辨识。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前,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应评估人员变更对现岗位安全生产的影响,选择合适人选。

关键岗位包括但不限于:

(1)工艺危害分析结果认定的高风险作业的岗位。

(2)国家法规制度的特种作业岗位。

(3)实施风险管理和危害分析的岗位。

(4)从事关键设备检测、检维修的岗位。

(5)审批作业许可的岗位。

(6)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考评与提供培训的岗位。

(7)管理和监督承包商作业的岗位。

(8)环境、职业卫生监测岗位。

.5企业应明确关键岗位人员任职的知识、技能、资质与特定经验的最低要求。依据岗位培训需求矩阵,确定人员上(替)岗前的培训内容和考评方式。并有计划培养关键岗位的后备人员,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的顺利实施。

.6对上(替)岗人员要进行技能考评,考评方式可以是提问、考试、现场模拟操作等;高风险作业项目的考评应包括现场模拟操作演示。考评人员应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员工的主管领导、安全管理专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资深员工和专(兼)职教师等。

.7替岗应经属地单位主管领导审批核准后执行;调离、调入、转岗经双方单位领导同意,人事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8关键岗位变更人选不能满足知识、技能、经验最低要求,须停止变更。

.9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应填写“变更申请审批表”,所涉及的文件、资料应及时归档。主要包括:

(1)人员变更的审批信息。

(2)发生岗位变更员工的个人信息。

(3)变更过程中的培训及考评信息。

(4)确保满足岗位最低要求所采取的其他措施信息。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