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过程控制工作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外包过程控制工作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11

外包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的外包方进行选择,评价与管理控制,确保外包过程具有满足本公司规定要求的能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外包过程。

3.职责

3.1采购部:收集,搜寻,提供潜在的合格外包方信息,主导外包商的评价与审核过程。

3.2质检科:参与外包商的审核,主导外包商的品质保障评价,外包产品质量的检验与验证。

3.3技术部:参与外包商的审核,主导外包商的技术能力与设备的评价。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给外包商。

3.4生产部:参与外包商的审核,主导外包商的生产能力评价,包括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评定等。

3.5管理者代表:协调与策划外包商的评价,汇总评价结果,汇报至总经理。

4.术语与定义

候选外包方:欲向本公司提供服务,本企业尚未使用的供方。

合格外包方:经本公司调查、评价和选择,具有向本企业提供满意服务能力的外包方。

5.程序

5.1外包方的评价和选择

5.1.1外包方的选择原则

(a)具有使用满意的历史业绩。充足的生产能力与工艺要求。

(b)良好的企业信用等级。包括质量管理能力、服务、资源配备,或相关的体系认证等。

(c)对比类似服务的历史情况或对比其他使用者的使用经历。

5.1.2现有外包商定期评价和确认

(a)原则上,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对现有外包商的整体评价。

(b)采购部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业绩及配合度进行评价,并根据其到料准时,价格因素等方面填写【供方业绩评定表】。

(c)质检部根据外包商的质量业绩及市场反馈,整改回复进行评价。

(d)对于存在问题超过3次者,警告该外包商,并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无效者,停止与该外包商合作。

(e)评价完成后,将【供方业绩评定表】传至采购部或管理者代表提出审批意见。采购部应保存该文档,以便追溯。

5.1.3候选外包商评价和纳入

(a)由采购部负责进行书面问卷调查或组织现场考查,对该候选外包商作概略性的了解,完成【供方评定记录表】或【供应商现场考察表】。

(b)质检部对候选外包商首次加工进行样件确认,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C)必要时,与其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协议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对外包商质量体系提出要求。

(2)对外包商加工产品质量和检验标准提出要求。

(3)质量信息交换处理和争端处理办法

5.2外协加工控制

5.2.1技术部制订外包加工所需的技术文件,如产品标准、技术要求等

5.2.2外包商应能提供符合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证据,必要时不定期至外包工厂现场进行检查,以确认外包过程是在协议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5.3外协加工验证

5.3.1由检验员按照《进货检验规定》、对照相应检验标准对外协加工产品进行检验或对产品的附属检验报告进行验证;

5.3.2当需要对某些产品在供方处验证时,须采购合同中对验证活动(标准和方法)明确;但顾客验证不免除本企业向顾客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

6.相关文件

《进货检验规定》

7.相关记录

【供方评定记录表】

【合格供方名录】

【供方业绩评定表】

篇2:产品焊接过程控制工作程序

产品焊接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品的焊接过程控制作出规定,确保焊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编制、焊工资格控制、产品施焊、焊接检验、焊缝返修、焊接设备管理等。

3、职责

3.1技术部门负责编制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焊接工艺。

3.2焊接试验室负责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3.3焊接责任工程师负责对焊接质量活动的控制和焊工管理,审核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焊接工艺、焊缝返修工艺等。

3.4焊接检验员负责施焊的监督和焊接质量检查。

4、程序内容

4.1焊接工艺评定

4.1.1凡与受压元件相焊接的所有焊接接头点固焊及堆焊焊缝都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4.1.2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锅规》有关规定。

4.1.3对图纸中出现的,在“焊接工艺评定合格项目清单”以外的,与受压力构件相连的焊接接头,技术部门应编制“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

4.1.4技术部门根据“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和生产图纸,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WPS),经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后,交生产科列入生产计划,备料和进行试板加工。

4.1.5焊接试验室按“焊接工艺指导书”领取试板和焊材,试板刨坡口后,安排熟练焊工按“焊接工艺指导书”确定的焊接规范焊接试板,施焊前,焊接检验员应到现场确认试板和焊材(材料质量证明书齐全、正确,坡口尺寸符合要求),合格后监督施焊,并如实记录。

4.1.6试板施焊后,焊接检验员作试板外观检查,合格后,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规定:

a)有无损探伤要求的试板,焊接检验员开出“无损检测委托单”,由焊接试验室将试板送无损探伤室。探伤合格后,仍由焊接试验室将试板送金加工工序加工试样。无损探伤报告交焊接试验室。

b)无无损探伤要求的试板,焊接试验室将试板直接送金加工工序加工试样。

4.1.7试样加工完毕,由焊接试验室送理化室进行试验,理化室将试验报告连同试样送焊接试验室。

4.1.8焊接试验室焊接技术员整理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资料,编制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质量保证工程师批准。

4.1.9对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结果不合格的,应由焊接责任工程师召集有关人员分析原因,修改焊接工艺参数,制订新的“焊接工艺指导书”,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4.1.10焊接工艺评定报告连同各项检验、试验报告等由焊接试验室整理成册送驻厂监检签字确认存档;焊接工艺评定试样由焊接试验室保存。

4.1.11焊接试验室应定期编制“焊接工艺评定合格项目清单”,分送有关部门使用。

4.2焊接工艺

4.2.1技术部门负责根据图纸、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编制焊接工艺卡,经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后发有关车间、检验部门及焊材二级库。焊接工艺卡应注明焊接工艺评定编号和所需的焊工资格项目。

4.2.2焊接工艺的更改应由技术部门按《工艺控制程序》进行。

4.3焊工资格

4.3.1凡担任受力构件焊接工作的焊工,应取得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焊工资格,才能上岗操作,担任相应的焊接工作。对有特殊要求的产品,由技术部门组织对焊工进行专门培训和技能评定,合格后上岗。

4.3.2技术部门应建立焊工技术档案,一人一档。除记入资格考试、技能评定情况外,还应逐月统计焊工的焊接质量情况和发生的质量事故,作为焊工资格延续和申报免考的依据。

4.3.3焊接试验室在焊接责任工程师指导下负责焊工资格考试及技能评定的组织和申报,焊工技术档案的统计、记录归档、保管等工作,并定期向生产车间和检验部门提供“持证焊工一览表”。

4.3.4施焊的焊工,其焊工证必须在有效期内,焊接的项目必须是焊工证中规定的项目。

4.4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的管理按《焊接材料控制程序》。

4.5焊接设备

4.5.1采购焊接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应由焊接责任工程师确定设备型号、规格、生产厂家。

4.5.2焊接设备的采购、维护保养、维修、大修、报废按《设备管理程序》执行。

4.5.3焊接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应保持完好,应装有完好的,在校准周检期内的电流表、电压表和压力表。

4.6产品施焊和焊接检验

4.6.1生产车间组织生产时,应根据“持证焊工一览表”和焊卡上规定的焊工资格项目,指定合格焊工,用指定的焊接设备,凭“焊材领用单”到焊材二级库领取焊条筒和焊条,按焊卡规定的工艺规范进行施焊。

4.6.2施焊前焊工应清理坡口及两侧的油污及杂物,使坡口两侧呈现金属光泽。焊工在施焊过程中应测量焊接参数,使其符合焊卡要求。焊接结束后,焊工应清理焊缝两侧的飞溅物及其它表面缺陷,合格后在焊缝一侧打上自己的钢印交检验员检查。

4.6.3检验员对焊缝进行检查并填写“焊接检查记录”。经检查焊缝合格后,开出“无损检测委托单”交探伤室进行焊缝质量的无损检测。不满足探伤要求,应通知施焊焊工进行修磨。

4.6.4车间应严格按焊接工艺卡规定的焊接方法及工艺参数进行施焊,如要求改变焊接方法,焊接材料规格或其它工艺参数应先征得工艺编制人员的书面批准,修改焊卡后方可进行。

4.7产品焊接试板

4.7.1技术部门在编制产品生产工艺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及设计图样要求,编制产品焊接试板的要求,包括试板的数量,试验项目,合格指标等,并在工艺卡中注明。

4.7.2技术部门应根据JB4744―2000《产品焊接试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要求,绘制试板取样位置及拉伸、弯曲、冲击试样加工图样,供加工车间使用。

4.7.3产品焊接试板应与其代表的筒体具有相同材料(同牌号、同规格、同炉批号)采用与筒体焊接相同的焊接材料,焊接工艺。试板应连接在筒体纵缝延长部位,由同焊工与筒体同时焊接。

4.7.4试板焊接完成后,焊工应做工作令号、材料标识和焊工代号标识。试板应与筒体一起送探伤室进行无损检测。

4.7.5产品试板为监检的A类项目,检验员应及时通知监检人员到现场检查。

4.7.6试板检

测后如有缺陷可以返修也可不返修避开缺陷取样。试板割离筒体后,送达车间制取试样,加工的试样由检验员进行尺寸和表面粗糙度检查后,由检验员开出试板委托试验单,送力学性能试验室进行拉、弯、冲试验。

4.7.7试验员应根据试验结果开出试板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4.7.8当容器需进行焊后热处理时,产品试板的剩余部分应与容器同炉进行热处理。如焊后热处理需外协,检验员必须见证试板已放入容器内,并落实试板在热处理时靠近热电偶附近放置。

4.7.9焊后热处理后,检验部门负责及时周转试样的加工和力学性能试验,确保容器在压力试验前试验员开出试板性能报告。

4.7.10当产品试板的力学性能试验数据不满足图纸和标准的要求时,焊接责任工程师和理化责任工程师应认真分析不合格产生原因,如因尺寸加工、表面粗糙度等原因影响试验结果,可在试板余料上重新取样对不合格项以双倍数量进行复验。

4.7.11产品试板力学性能检验报告应在监检员签章后归入产品档案保存。

4.8焊缝返修

4.8.1制造过程中,当发现焊缝出现超标缺陷时,应按照有关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返修。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一般不应超过二次。

4.8.2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压力容器产品,其返修应在热处理前进行。如在热处理以后返修,则返修后需按原热处理规范,重新进行焊后热处理。

4.8.3无损检测人员发现焊缝超标缺陷后,评片员应在该焊缝上画出缺陷部位,并填写“焊缝返修通知单”,交焊接检验员通知生产车间,焊接技术员编制返修工艺,焊接责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8.4第二次返修,由焊接技术员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制订返修方案,报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后,车间指定有资格的熟练焊工(或该焊缝原施焊焊工)按返修方案进行打磨、清除缺陷、施焊。焊接技术员在现场进行指导。

4.8.5第三次(或第三次以上)返修,焊接责任工程师应组织有关人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制订返修方案,确定返修施焊焊工,经事业部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后,进行返修工作。焊接责任工程师应在现场监督、指导返修工作。

4.8.6焊缝返修后,应重新进行检验(含无损检测),并做好记录。由检验员将返修部位、返修次数和返修结果记入产品技术档案。

4.8.7如果返修焊工不是该焊缝原施焊焊工,则返修后应在返修部位的规定位置打上返修焊工的钢印。

4.8.8返修记录应详细,其内容至少包括坡口形式、尺寸、返修长度、焊接工艺参数(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预热温度、后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焊材牌号及规格,焊接位置等)和施焊者及其钢印代号等。

5、相关文件

5.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5.2GB150―199钢制压力容器》

5.3J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5.4JB/T4745―20**《钛制焊接容器》

5.5焊接工艺指导书

5.6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

5.7焊接工艺卡

5.8工艺控制程序

5.9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规则

5.10焊接材料控制程序

5.11设备管理程序

5.12JB4744-2000《产品焊接试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

5.13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6、质量记录

6.1焊接工艺评定合格项目清单

6.2无损检测委托单

6.3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6.4焊工技术档案

6.5持证焊工一览表

6.6焊接检查记录

6.7焊缝返修通知单

篇3:检测工具管理工作程序

检测工具管理程序

自行编制的校准规程一般包括以下9个部分的内容:

1.目的

说明活动的目的。

2.适用范围

说明校准规程的适用范围,必要时可列出该规程不适用的范围或对象。

3.技术要求

应着重编写与检测工具的性能、使用寿命等有关的技术标准与要求,例如:准确度等级、灵敏度、稳定度等。

4.校准条件

应明确规定检测工具、校准设备和场地环境或条件方面的要求。

5.校准项目

应明确规定检测工具的受检部位和校准内容。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检测工具的校准项目按使用中、维修后与新制造等状况进行区别。

6.校准方法

应规定校准方法和步骤,并确保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所用公式、参数均应可靠,有据可查。必要时,还应举例说明。

7.校准结果的处理

应明确规定在校准结束后要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并列出裁决理由。

8.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应根据检测工具的性能、使用环境和使用频繁程度等因素确定。

在校准规程中应明确规定校准周期,并明确规定同类检测工具在不同使用单位(分厂或车间)的校准周期。

9.附录

附录的内容可包括检测工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内容。

篇4:质量目标控制工作程序

质量目标控制程序

一、目的

使全体员工正确理解质量目标,根据质量目标指导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不断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二、适用范围

各分公司及各部门的质量目标管理。

三、管理职责

1.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规划企业质量方针,并核准企业的质量目标。

2.质量管理部组织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监督其执行和完成的情况。

3.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更新、改进质量目标。

四、质量目标制定的原则

1.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2.坚持“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原则,确保客户的要求和期望得到满足。

3.体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

4.确保全体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

五、制定质量目标时参考的依据

1.国家相关质量法律、法规和要求。

2.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先进质量水平。

3.市场预测和客户要求。

4.企业质量方针及可测量的实际质量水平。

六、质量目标的制定

1.本企业制定的质量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可分为综合质量目标、部门质量目标以及项目组和个人逐级分解质量目标。

2.分质量目标应与总质量目标相一致,并可测量。

七、质量目标实施管理

1.质量目标前期的宣传与沟通

质量管理部应遵循企业的质量方针,组织规划质量目标、指标及方案,确保质量目标得以有效宣传、实施。

2.考核

质量管理部每(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对质量目标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当阶段性管理目标没能实现时,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由责任部门贯彻实施。

3.质量目标的评审与调整

(1)通过管理评审,对本企业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

(2)质量管理部每年度组织一次管理评审,根据质量目标的实施结果,验证质量目标的契合性,提出纠正和改进措施。

(3)根据实际情况,如年中需对质量目标进行调整的,经部门领导批准后报综合办,综合办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

篇5:质量方针控制工作程序

质量方针控制程序

一、目的

本程序对企业质量方针规划、宣传、贯彻、实施、评估、更新和改进等活动进行了规定,确保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的理念得以有效实现。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质量方针的管理。

三、职责

1.总经理负责组织规划企业质量方针并最终批准本企业的质量方针。

2.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方针的宣传与组织实施。

四、质量方针管理

1.质量方针的制定

(1)总经理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质量方针确定会议,共同讨论并确定质量方针。

(2)收集资料,提出报告。由有关部门依照上述要求收集资料,分别提出专题报告,如销售部门提出市场形势和预测的报告,以及竞争对手情况的报告;生产计划部门提出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以及上级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的估计值。

(3)起草建议草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召集专题讨论会,首先提出下一年度方针设想,然后通过论证、分析和协调,最后由质量管理部门起草质量方针建议草案。

(4)组织评议。参加会议的各部门经理准备及提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供选提议,提出质量方针时应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企业的宗旨和产品的性质规模;

2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客户的要求;

3能体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5)通过与会人员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一个适合企业经营特点的质量方针。

2.质量方针的评审

在每年的管理评审会议上,相关人员应对质量方针的适用性做出评审,必要时可修改或重新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评审可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1)质量目标、指标的达标情况;

(2)质量方案的执行情况;

(3)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

(4)产品特性、过程能力的现状;

(5)顾客的满意度。

五、质量方针修订的时机

1.质量管理体系首次运行之前,应组织规划质量方针。

2.管理评审时,若需要,应组织修订质量方针。

3.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组织修订质量方针。

4.产品或服务质量缺失重大,屡遭客户投诉,影响企业形象或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时,应组织进行管理评审及修订质量方针。

5.企业最高管理者认为需要时,应组织修订质量方针。

六、质量方针修订

1.依据质量方针修订的时机,质量管理部经理及时召集专项管理评审,修订质量方针。

2.修订的质量方针必须依据本程序相关条款重新进行宣传、贯彻、实施和评估。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