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长输管道运行风险安全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油气长输管道运行风险安全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引言

把油气矿场收集、处理后的原油、天然气输送给用户的管道设施,称为油气长输管道。油田集输生产中,一般把直径大于150mm,油、气输送距离大于100km的管道称为油气长输管道。

一、管道风险分析

1.第三方破坏

包括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灾害破坏。如管道上方违章施工、在管道上打眼盗油、管道附近土层移动、滑坡等都可能导致管道发生失效。

2.腐蚀

包括外腐蚀、内腐蚀和应力腐蚀。土壤、阴级保护失效和绝缘涂层老化等均会导致管道外腐蚀;施工安装不当等又会引起应力腐蚀。

3.操作

包括施工误操作和运行误操作等。在管道投运前,对施工工人进行岗位培训,避免造成管道憋压和阀门损坏;运行过程中药严格执行调度指令,严格操作规程,避免因输油泵、加热炉故障,管道输油量达不到设计流量或管道沿程降温过大,造成凝管、停输。

4.材料缺陷

包括管材初始缺陷和施工缺陷。初始缺陷是在制造、施工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安装缺陷则是在管段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管道强度降低。直接影响管道运行的可靠性。

二、安全预防措施

1.管网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资料齐全

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漆色、色环,流向指示等标志应明显、醒目并符合有关规定。资料中必须有管网平面布置图,标记完整,

位置准确;石油、天然气管道管理制度健全(如定期巡回检查制度),指定专人,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记录齐全。

2.管道无严重腐蚀泄漏,防静电积聚措施可靠

石油、天然气管道应能满足工艺设计参数,无泄漏(3点/1000m),地下或半地下敷设管道符合有关规程要求,承压管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不允许有深度大于2mm以上的点状腐蚀和超过200mm2以上的面状腐蚀。热力管道的保温层应完好无损,且热补偿装置应符合有关要求。管道外敷防腐绝缘层和阴极保护装置完好。

3.管道安全防护符合要求,确保附近设施安全埋地敷设的原油、稳定轻烃、20℃时饱和蒸气压力小于0.1MPa的天然气凝液、压力小于或等于0.6MPa的油田气管道与居民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工矿企业等的距离不小于10m。

管道的支承,吊架等构件均应牢固合理,架空敷设管网下方为交通通道时,应有相应的跨高及悬挂醒目的警示标志;埋地管道的敷设深度符合标准要求,敷层完整无破损。

4.管道穿越符合规范要求,防止产生相互影响

穿越水域、冲沟位置符合线路总走向,穿越水域、冲沟堤基的管道,且两岸地面低于河水位时,设置止水环或阻水墙。穿越铁路、公路时,避开石方区、高填方区、路堑、道路两侧为同坡向的陡坡地段。地面上的管道应尽量避免与道路、铁路和航道交叉。在不能避免交叉时,交叉处跨越的高度也应能使行人和车船安全通过。地下的管道一般沿道路敷设,各种管道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安装和维修;供热管道的表面有保温层,敷设在地沟或保护管内,应避免被土压坏和使管子能膨胀移动。

5.加强管线保温防冻措施减少外力影响风险

对于蒸汽管道、高温管道、低温管道以及有防烫、防冻要求的管道,需要用保温材料包覆在管道外面,防止管内热(冷)量的损失或产生冻结。对于某些高凝固点的液体管道,为防止液体太粘或凝固而影响输送,还需要加热和保温。常用的保温材料有水泥珍珠岩、玻璃棉、岩棉和石棉硅藻土等。当管道种类较多时,为了便于操作和维修,在管道表面上涂以规定颜色的油漆,以资识别。

例如,蒸汽管道用红色,压缩空气管道用浅蓝色等。

6.采取各种防腐清洗手段延长管线使用寿命

为防止土壤的侵蚀,地下金属管道表面应涂防锈漆或焦油、沥青等防腐涂料,或用浸渍沥青的玻璃布和麻布等包覆。埋在腐蚀性较强的低电阻土壤中的管道须设置阴极保护装置,防止腐蚀。地面上的钢铁管道为防止大气腐蚀,多在表面上涂覆以各种防锈漆。种管道在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某些管道还应定期清洗内部。为了清洗方便,在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或吹洗清扫孔。在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上,须用清扫器定期清除管内积存的污物,为此要设置专用的发送和接收清扫器的装置。

7.加强管线泄漏检测手段减少停输反应时间

为了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和发生事故时及时制止事故扩大,除在管道上装设检测控制仪表和安全阀外,对某些重要管道还采取特殊安全措施,如在煤气管道和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上装设事故泄压阀或紧急截断阀。它们在发生灾害性事故时能自动及时地停止输送,以减少灾害损失。

8.建立“三防四责”防护体系加强油气泄漏监控

通过建立联合站以上输油泵自动连续远程监控、预警报警和站控停泵防线;敏感区域管线中间截断阀的监控和远程紧急截断防线;敏感水源地、河流等拦油基础设施建设和远程监控防线等“三道防线”和油田公司、厂(处)、作业区(大队)、基本生产单元“四个责任”层级的油气泄漏防控责任体系,从而形成了从巡查到管理,再到地域及重点要害部位的油气泄漏综合防控体系,达到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有效控制”目的。

结束语

由于油气长输管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泄露油气造成的极大危害性和环境破坏力,因此在加强安全预防措施时,还要加大日常安全管理,定期演练应急预案,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维修,检测、维修记录齐全;有管道事故应急预案,抢险救援人员和设备配备到位,定期进行管道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篇2:化工废气处理系统爆炸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摘要

通过对一起有机废气管道系统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预防废气处理系统爆炸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得出了相关结论:蓄热式热力焚烧炉(RTO)等废气处理设备本身一般不会产生爆炸事故;废气处理系统产生爆炸的本质原因是有机废气浓度高于爆炸下限,并存在点火源;企业应重视废气处理系统有机废气浓度的检测和预处理,并考虑事故状态下的紧急排放和处理,确保有机废气处于安全浓度以下,消除爆炸的根源。

1.前言

化工企业的废气成分比较复杂,一般为多组份混合气体,通常具有易燃易爆性、毒害性且伴有臭味,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时会引发社会群体事件。各级环保部门在多年前就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要求企业对化工废气进行收集、治理。

有机废气治理常见方法有:冷凝回收法、吸收、吸附法(直接吸附法、吸附-回收法、新型吸附-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等。

目前化工企业常见的有机废气治理设施为蓄热式热氧化炉(RTO)。与传统的催化燃烧、直燃式热氧化炉(TO)相比,具有热效率高(≥95%)、运行成本低、能处理大风量低浓度等优点。其原理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760℃以上,使废气中的VOC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陶瓷蓄热体分成两个(含两个)以上的区或室,每个蓄热室依次经历蓄热-放热-清扫等程序,周而复始,连续工作。蓄热室“放热”后应立即引入部分已处理合格的洁净排气对该蓄热室进行清扫(以保证VOC去除率在95%以上),只有待清扫完成后才能进入“蓄热”程序。RTO技术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的废气治理,是目前国内治理有机废气较成熟、实用的方法。

近五六年来各级环保部门都在推广RTO技术,但由于发生过数起废气处理系统爆炸事故,且没有发布正式的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原因不明,使不少企业对废气处理系统心有余悸,不敢使用RTO技术。

本文结合一起有机废气管道系统爆炸事故来分析废气处理系统的爆炸原因,并提出了安全对策措施,以供化工企业废气处理系统的防爆设计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2.一起有机废气管道系统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2011年7月中旬某精细化工企业发生一起有机废气管道爆炸事故。该企业在查找事故原因时,意见比较分散。为进一步搞清事故原因,2011年8月2日该企业安环部经理带领工艺、设备、车间主任、车间安全员等相关人员到宁波寰球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事故原因分析研讨。宁波寰球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曾多次做过该企业的安全评价,对该企业的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等比较了解。通过研讨,使我们双方对废气处理系统的爆炸事原因有了深入的认识。

2.1事故简介

2011年7月中旬上午10点50分左右,6车间主任助理和班组长在6、7车间之间西面的主道路桥架(废气管)下,突然听到一声沉闷的声响,紧接着又听到一声响声。此时发现废气管有点烟雾,响声大致在7、8车间之间的这段废气管道上。两声响声后又连着一声响声,发现8车间甲苯回收装置上的废气管道一头堵板(泄爆板)冲开并有火焰冒出。

事故发生后,企业有关部门人员马上到现场查看和处置,爆炸导致废气管上与车间对接塑料管道焊接处冲开。到现场约2分钟后发现5车间西南角处废气管道发生燃烧,经近20分钟努力将明火扑灭,无人员受伤,但造成多处管道破损。

事故发生时,三废操作人员正在甲苯回收装置的废气管道堵板冲开处下面涂设备螺丝黄油,事故过程描述与6车间主任助理、班组长的描述基本一致。

2.2事故发生时企业生产状况

8车间某产品反应釜用到的原料有:甲苯、硫酸、三氯化铝等。三氯化铝投料方式采用敞开式的人工投料,反应是在常压情况下进行的。反应过程中,反应釜不密闭,而是采用料袋将投料口堵塞的方式。8车间废气本来是由甲苯回收装置吸附后,再排入废气总管的。事故发生的当天,恰好甲苯回收装置检修停用,废气未经过甲苯吸附回收系统而直接排入废气总管内。

图1爆炸管道现场照片

5车间用到的原料有:丙酮、三氯氧磷、甲苯、异丙醇等。

6、7车间停产检修,车间废气管与总废气管已断开,并有盲板密封。当天当时无任何接近废气管道的动火作业。

2.3事故原因分析研讨

在事故分析时,我们首先要搞清是什么物质产生爆炸该物质从哪里来爆炸的要素是否具备

我们按照爆炸“四要素”(氧化剂、点火源、可燃物及浓度)的思路查找事故原因。

1)氧化剂为空气

各废气吸入口在吸入废气的同时也吸入了空气,废气管道中有大量空气,氧气(氧化剂)一直存在。

2)点火源为静电

因为废气管道为塑料材质,废气支管与总管连通为插入式三通,废气管道中气体流速较大,在直角三通等处因为尖角易产生静电(点火源)。

3)可燃物为甲苯

通过排除法确认可燃物为来自8车间某产品反应釜原料甲苯蒸汽。

4)可燃物的浓度

在我们怀疑管道中甲苯废气浓度是否超标的时候,刚好一同前来参加研讨的车间工艺员曾于2010年4月对该反应釜甲苯废气排放浓度进行过测试,笔记中测试数据记录表明:8车间反应釜废气出口管道中甲苯的含量在5%~6%(v/v)左右。甲苯的爆炸下限为1.2%(v/v),爆炸上限为7.0%(v/v),8车间反应釜废气出口管道中甲苯废气的含量处于爆炸极限之中。

5)爆炸发生时间分析

正常情况下8车间反应釜废气是先经冷凝器冷凝和活性碳吸附回收后,再排入废气总管。甲苯吸附回收装置设备和管道均为金属材质,电气防爆,设备、管道进行防静电接地。由于没有点火源,故甲苯吸附回收装置设备和管道没有发生过爆炸事故。

经过甲苯吸附回收装置后的甲苯废气浓度很低,故废气总管也没有发生过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的当天,恰好8车间废气甲苯吸附回收装置检修停用,废气未经过甲苯吸附回收系统直接排入废气总管内。此段管道为塑料管道,与总管连接为直角三通,8车间反应釜废气出口管道中甲苯的含量在5%~6%(v/v)左右。由于废气管道中甲苯气体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废气管道内气体流速较快,废气管道材质为易产生静电的塑料,而且有直角三通等处易产生静电,具备了气体爆炸发生的四个要素,因此发生了废气爆炸。

3预防废气处理系统爆炸的安全对策措施

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蓄热式热氧化炉(RTO)设备本身,只有在点火时,如果违反操作规程,先送气后点火才会产生爆炸。

冷凝回收法、吸收、吸附法(直接吸附法、吸附-回收法、新型吸附-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等废气处理设施本身一般不会产生爆炸。

废气处理系统爆炸的根本原因是废气中可燃气体的浓度处于爆炸极限同时存在点火源。

因此防止废气处理系统爆炸的主要措施,是要控制各废气吸入点吸入的各有机气体浓度小于爆炸下限,建议以爆炸下限30%(v/v)为设防值(我们在此称之为安全浓度)。

如果某点吸入的有机气体浓度过高,则应采取冷却或冷冻的方法,采用金属换热器械(如板式冷凝器)和金属管道(要防静电接地),使其中的有机气体安全地冷却成液体回流或收集到某容器,使进入废气收集系统的废气浓度降低到安全浓度。

以蓄热式热氧化炉(RTO)为例,仔细阅读其使用说明中,RTO设备生产厂家均提到只适用于低浓度(低于30%LFL)、大风量。

化工企业不仅要关注正常状况下,各废气吸入点吸入的废气浓度;更要关注非正常状态下,各废气吸入点吸入的废气浓度,例如要考虑反应器冲料、安全泄放等高浓度有机气体,大大高于爆炸下限,切不可排入只适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系统,以防产生废气管道系统和处理设施发生爆炸事故。由于废气管道连接许多设备和车间,废气处理系统的爆炸事故,严重时会引起其他设备或车间的连锁反应。

对有可能产生冲料和反应失控的反应器,企业应预先研究采取安全排放的措施,首先应采取温度和压力的检测报警或连锁等安全自动化手段,防止冲料和反应失控制现象的发生;其次应设计安全泄料设施,以满足万一发生冲料事故或反应失控制安全泄放系统动作,大量有机体气体的安全泄放和处理,例如设计事故缓冲罐,甚至高空排放设施。

为防止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爆炸事故,我们建议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的安全对策措施:

1)要对高浓度废气进行预处理,降低排入废气处理系统的可燃物浓度,如对反应釜废气排放口设冷却或冷冻回收装置,或活性碳纤维吸附回收装置;禁止高于爆炸下限的可燃蒸汽和可燃气体排入废气管道系统。

2)在废气系统设计前,要对各废气吸入点的可燃物浓度进行检测分析,控制各废气吸入点的易燃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并要进行正常工作状态或非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可燃气体浓度检测。

当某废气吸入点各种工况可能吸入的可燃物浓度超过安全浓度时,要改变工艺或设备,如补充新风或进行惰性化处理。

对可能会产生废气浓度接近爆炸下限的废气支管道设置在线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和新风补充设施,在线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应和新风补充设施联锁。

3)反应釜应尽可能采用密闭式,避免有空气(氧气)进入反应釜和废气管道,降低高浓度废气中氧气含量,当然能惰性化(如充氮)更好。

4)对各车间内产生的废气进行分析,存在禁忌物质的废气应分开处理。

5)当废气管道内可能沉积危险物质时(如活性碳、叠氮化合物等)时应考虑对废气管道进行定期清洗。

6)在废气管道设计、安装时须应考虑有一定的斜度,方便积液的排除,避免积液积聚过多而导致废气管变形和残留的混合物过多,引起二次爆炸;并对废气总管内的积液进行定时排液。

7)废气管道在各危险点(如支管接入总管处)设泄爆板,以减少爆炸气体大量回冲反应釜,产生连锁反应。

8)在各车间废气支管与总管连接处采用软连接,方便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切断,或在各车间废气支管上加装阻火器,也可以在各车间设置水喷淋预处理塔(注:此水喷淋预处理塔同时还能起到阻火作用;此喷淋水应定期检测,超过规定浓度时应及时更换),预处理后排到废气总管,以防故状态下的火灾蔓延。如经济实力许可,废气管道应优先采用不锈钢材料,以便更好地消除废气管道的静电。

当企业不能承接全部废气管道采用不锈钢材料时,建议废气管道上的三通、四通(含流动方向20倍管径长度范围内)应尽可能采用不锈钢材料,并要做好防静电接地工作。

支管接入总管等三通入口,应倾斜一定角度,以使气流平缓和减少气体流动阻力,既能减小静电,也能降低消耗。

4结论

1)RTO蓄热式热力焚烧炉是明火设备,和催化氧化等废气处理设备一样,本身一般不会产生爆炸事故。

2)废气处理系统产生爆炸(废气管道爆炸、RTO蓄热式热力焚烧炉或催化氧化装置爆炸),其本质原因是其中的有机废气浓度高于爆炸下限,并存在静电、高热或明火等点火源。

3)企业在重视RTO蓄热式热力焚烧炉等废气处理设备安全自动化功能(有机废气的浓度检测和连锁)的同时,更应重视各废气吸入点有机废气浓度的检测和预处理,并考虑事故状态下的紧急排放和处理,确保整个废气处理系统所有废气吸入点吸入的有机废气浓度处于安全浓度以下,从源头上消除废气处理系统发生爆炸。

篇3:使用油气喷灯安全技术措施

应机电动力科业务联系单要求,队1000m车场临时配电点进行供电改造我队负责缔结电源电缆连接,由于连接工艺热缩需要使用油气喷灯,特编制本措施,参加施工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按本措施执行。

一、施工组织:

1.项目负责人:薛琦

2.施工负责人:杨志民

3.技术负责人:张宝坤

4.参加施工人员:电工班部分人员

5.施工时间:2013年1月2日至5日

6.施工地点:1000m车场临时配电点

二、危险源辨识:

1.作业前未检查作业地点瓦斯浓度。

2.喷灯操作时站位不当。

3.工作地方瓦斯浓度超过0.5%时未停止工作。

4.汽油存放地点距离工作地点安全距离不够。

5.存放汽油的容器密闭性不好。

6.工作地点周围有明火或火花。

7.工作完毕后,未在工作地点用水喷洒。

8.灭火器不完好或失效。

三、喷灯使用安全技术措施

(一).使用喷灯前的准备

1.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熟悉喷灯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作业地点配备两台完好的干粉灭火器,施工人员需熟练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同时在作业地点放置一袋沙子以备用,体积不小于0.25m3。

3.清理附近周围20m范围之内浮煤、杂物、底板积煤、顶帮积岩、可燃物和易燃易爆物品。

4.水管接至作业地点,并供水正常,需在作业地点20m范围内进行洒水灭尘,使周围环境保持充分潮湿,并用阻燃性材料在工作地点附近1.5米范围内接挡火花,以防火花引燃煤体。

5.喷灯使用过程中,指派1名专职瓦检员对施工地点前后20米内的瓦斯浓度进行检测,当施工地点及开关附近20米内空气中瓦斯浓度均小于0.5%可以作业。

(二)、喷灯作业的注意事项

1.瓦检员必须测定瓦斯浓度,只有瓦斯浓度小于0.5%时方可继续作业。当施工地点空气中瓦斯浓度超过0.5%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汇报调度中心进行处理。

2.汽油要放置在易散热无积水的安全地点,其温度不得超过70℃,在使用期间电焊机周围不能有其它易燃易爆品存在。

3.喷灯加热时,必须用苛性钠或磷酸钠溶液将电缆头油污洗净,用棉纱擦干在加热。

4.每隔30分钟对施工地点进行一次洒水工作,将带火星的杂物及时熄灭。

5.施工负责人、电工必须佩戴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当瓦斯浓度超限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待查出原因处理好后方可继续作业。

6.电焊地点工作过程中安全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安检员、瓦检员必须现场指挥和监督检查,分工明确,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严禁闲杂人员在施工现场逗留。

7.各施工人员应随时注意施工地点的环境变化情况,发现险情立即通知他人并及时采取措施。

8.瓦检员必须认真负责,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所有施工人员。

三、安全注意事项:

1.作业地点前后10m的井巷范围不能有可燃性物质,并备有沙子,铁锹,灭火器(两台)等灭火工具。

2.在作业地点的风流种,瓦斯浓度不得超过0.5%,并举例工作地点的进风侧至少20m处,在巷道的上方设有一台便携式瓦斯报警仪,不间断的监测进风流种的瓦斯是否超限。

3.同飞对必须指派一名责任心强专职跟班瓦检员,并应佩戴便携式瓦斯报警器实性连续监测,要检查喷灯使用地点风流中部、顶部、两帮及设备附件有瓦斯积聚的所有位置。

4.在作业地点前后10m范围内,必须在使用前彻底冲净底板的煤尘,并事先清理作业底单及附近的易爆易燃品。

5.作业地点的进风侧,严禁进行一切与作业无关的工作,严禁有任何掘进工作面(包括停工不停风的掘进头),或其他用局部通风机进行作业的场所,杜绝因局扇或风筒管理中的失误,造成喷灯火灾或爆炸事故。

6.汽油存放必须距工作地点5m以上,并有专人负责看管。

7.井下使用喷灯时,通风队,机电科,机电队必须各有一名区(科,队)长在现场共同指挥,矿安监部门派人在现场配合检查。、

8.具体施工喷灯的操作人员,必须指派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作业,要有人进行监护,防止误操作。

9.使用喷灯过程中,在工作地点周围应严格检查是否有其他明火或火花,一经发现应立即扑灭。

10必须有工作地点的进回风侧及附近的简易通风系统图,主要是要注明进风侧是否有采掘工作面及临时停风不停工的其他不安全隐患的地点,并标明风量及瓦斯浓度。

11.工作完毕后,在工作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应有专人在工作地点监督检查半个小时后,确认无任何异常,五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并及时向机电队,矿调度室汇报。

12.存放汽油的容器要认真检查不得有泄漏现象。

13.其它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章中》的相关规定。

篇4: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措施

一、存在问题

腾远酸刺沟施工队及修理厂。冬季部分职工采用煤炉取暖,但由于气候异常、气压偏低、居室通风不畅和居民家庭使用煤炉取暖不当等原因,用煤炉取暖的平房居民家中由于烟囱阻塞、倒烟以及门窗紧闭,睡前压炉子等习惯,造成低气压时煤烟倒灌,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在停驶并开空调的密闭机动车内停留时间过长煤气中毒,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易于燃烧,燃烧时为蓝色火焰。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

为有效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确保职工生活取暖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居民冬季取暖安全。制定如下措施。

二、措施实施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4月

三、措施实施单位及检查部门

实施单位施工队。检查部门腾远酸刺沟矿部。

四、推进措施

(一)开展安全检查,全面消除隐患。对取暖设施和通风情况进行一次逐户安全检查,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户,对不符合安全取暖条件的,责令立即改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广泛宣传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卫生知识和安全燃煤常识,提醒广大职工在气候变化频繁的冬春季节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积聚造成中毒,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

(三)加强部门协作,做好监控工作。各相关责任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及时通报信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各施工队要加强对职工家庭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完善通风、防毒等安全设施,防止发生中毒事故,并加强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及时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四)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施工队相关责任部门牢固树立“群众无小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强化监管,全面落实各项防范责任和措施,切实抓好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尽可能从源头消除职工采用煤炉取暖,有暖气房尽量安排。如何预防保持空气流通是关键,避免发生中毒,关键在于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在天气转暖、气压较低时,一定要等到煤炭完全燃尽之后再入睡,

篇5:油田上常见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

摘要:石油气体对人的危害:石油气体在不存在苯和硫化氢的情况下,导致人员中毒的临界值(TLV)在300×10—6,相当于可燃下限(LFL)的2%,具体现象见表6—3。硫化氢对人的危害:硫化氢的中毒临界值(TLV)为10×10—6,超过此临界值浓度的气体对人员产生的反应见表6—4。③苯和其他芳香烃的危害:芳香烃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芳香烃的中毒临界值一般小于其他石油烃类物质的中毒临界值,尤其是苯,其中毒临界值为10×10—6。吸入较高浓度苯气的人员临床表现为血液和骨髓发生病变。④惰性气体中有毒气体:向储油装置中充加惰性气体是防火防爆的有效手段,但在惰性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一旦被人体所吸入将会造成严重危害。其有害物质如下。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中毒临界值为25×10—6。二氧化氮的中毒临界值为3×10—6。二氧化硫:在惰性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2×10—6~50×10—6,二氧化硫对人的眼睛、鼻、喉等器官有刺激作用,使人感到呼吸困难。一氧化碳:当燃烧不完全和燃烧缓慢时会产生200×10—6以上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中毒临界值为50×10—6,其中毒机理为阻止血液吸收氧气,引起化学性窒息

石油主要成分为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通过对石油的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器的润滑剂、气态烃。通过化工过程,可制得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医药、油漆、合成洗涤剂等。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石油生产环节繁多,劳动条件特殊。

目前油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有:

1、粉尘:电焊尘、水泥尘、煤尘、铸造尘等;

2、毒物:汽油、苯、液化气、硫化氢、石油烃、一氧化碳、甲醛、甲醇、氨气、正己烷、丙酮、铅、汞、铬、酸、碱等;

3、物理因素:噪声、射线、微波、振动、高频、高温等。

一、石油企业重点岗位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石油地质勘探是石油开采业的先期工作,其目的不是直接发现石油,而是查清地层和构造的数据,经过正确的地质解释制定出成功的钻井计划。

石油地质勘探属于石油野外流动作业,具有流动分散,独立作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受地区气候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地理条件一般分为平原地区、沙漠地区、草原地区、森林地区、山区、水域、沼泽地带、高原地区等。

地面地址:地质人员在野外勘察取得倾角和走向,并绘制成图幅。把这些倾角和走向标在平面图上,画上地物地貌以及工区所有的井、油藏和水系。地质人员根据这种信息及合理地质假设做出一种解释。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温、低温、高湿、低湿、高压、低压、紫外线、风沙等不良气象条件。

消减措施:

1、使用防暑降温、保暖御寒、防紫外线眼镜、防风沙服装等个人防护。

2、沙漠地区作业重点要防沙尘暴、防迷路,另外,沙漠地区一般地下水含量较高,不能直接饮用;

3、草原地区作业重点要加强对有毒昆虫、蚊虫、植物的防护;

4、森林地区作业要加强对毒蛇、毒虫以及各类传染病、皮肤病的防护;

5、水上以及沼泽地区作业要加强防潮;

6、高原地区作业要加强身体锻炼,加强对缺氧引起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野外地震勘探主要由各种车辆的司机、危险品保管员、测量员、钻井工、爆炸工、震源工、放线工、仪器操作员、解释员及维修工等工种参与施工。石油地震作业工人和地质作业人员一样,常年于野外地区施工。除了不良气象条件之外,爆破时还要受到噪声、炸药等有害因素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紫外线、高湿、低湿、风沙等不良气象条件

消减措施:

1、做好出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搞好技术练兵,反事故演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制定好长途搬迁方案,确保安全搬迁;

2、出工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并进行防疫注射;

3、对施工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要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对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要逐项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监控措施;

4、现场职业危害防护以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主,如防暑降温、保暖御寒、防紫外线眼镜、防噪声耳塞、耳罩等。

钻井前准备工作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井队搬迁过程以及井架安装、固定过程的高空作业、野外气象条件以及焊接等。

消减措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挂牢安全带,衣着整齐,禁止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高空作业人员操作前,必须对脚手架、跳板、斜道、靠梯等和其它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情况应及时修理。凡六级以上大风和暴雨、雷电、大雪等气候变化大,不利于高空作业时,不得从事高空作业。加强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人防护措施。

钻井噪声主要包括机械噪声和作业噪声,机械噪声包括柴油机房、发电机组、钻机、钻井泵以及其各种机械转动所产生的噪声,作业噪声包括固井作业、下套管、起下钻具、气控制动钻机操作时快速放气阀放气等。钻井的同时,要不断地向井眼内注入大量的泥浆。

职业危害因素:废弃钻井液、噪声、振动、柴油机烟气、以及井下废气等。

消减措施:整体防护与个人防护相结合。为了降低钻井噪声,可提高钻井设备精度,加强设备保养维护,熟练操作,杜绝野蛮操作,减少撞击,密切注意地层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压井,安装防喷盒等防止井喷,减少气流噪声。

固井使用的水泥性能与一般建筑水泥不同。固井对水泥浆的流动性、凝结时间以及水泥石的渗透性有特殊要求,使用时为了调节水泥浆的性能,往往要加入大量添加剂,这些添加剂随废气泥浆的排出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消减措施:防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固井系统的密闭,减少水泥尘的逸出。加强个人防护和系统的维护管理。

常用的有电测井、气测井、放射性测井三种测井技术,均为野外作业。放射性测井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放射线外照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放射性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向井内注入放射性同位素活化溶液,并将其压入管外通道或进入地层滤积在射孔道附近地层表面进行测井。

职业危害因素:中子、Y射线以及井场其它危害因素。

消减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格放射源出入库制度,源车、源库、实验室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熟练操作,取源时使用手柄。必要时,实施轮换作业。对放射性测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个人剂量监测,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井下试油作业是从钻井到油田生产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和承上启下的工艺过程,包括试油地质、试油工艺、地层测试、酸化、压裂、修井、井下作业等。其作业现场仍然是野外作业。

试油主要工序包括通井、洗井、冲砂、试压、射孔、诱导油气流、求油气层产能等。职业危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噪声以及井下有害气体。

消减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采取耳塞、耳罩及防护头盔保护听力。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时间

在循环至反洗工序中现场均有较强噪声,并有氢氟酸、氢氯酸及甲醛等溢散到空气中,尤其设备有泄露时更厉害。

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来源:在酸化现场酸化至反洗过程中产生的较大强度的噪声以及各种有毒气体,主要有不良气象条件、氢氟酸、甲醛、盐酸、硝酸、噪声、硫化氢。

消减措施:改变酸化、压裂泵车振源的的性能,减少噪声的产生,现场施工时,为工人发放适当且有效的隔音耳塞和耳罩,尤其是机工和泵工。逐步提高酸化压裂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使机工和泵工采取远距离操作。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以减少毒物泄漏。进行酸化作业时,必须携带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备急救用。

采油作业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采用全密闭管道仪表自动控制工艺。岗位工人分采油工、脱水工、污水工、注水工,另外还有仪表工、化验工和维修工。

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转的电动机;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含硫尾气、油污等。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石油总烃、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苯及同系物等。

对于有害气体消减措施主要有:

1、提高生产设备的密闭性能;

2、改善通风设施;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

4、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5、发生严重事故急性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搬到空气新鲜处,限制其一切体力活动,给氧并尽快转送医院抢救。

输油作业

原油输送的方式有四种:铁路油罐车运输、公路油罐车运输、水路油轮运输、管道运输。其中管道运输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由于我国原油存在“三高”(即高黏度、高含腊、高凝固点),在管道长距离运输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动力,而且需要热能。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于站内各种动力噪声、石油总烃及各种有害气体。

消减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采取耳塞、耳罩及防护头盔保护听力。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尤其是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石油管道

石油管道建设是石油工业管道输气、输油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管道焊接、管道防腐和管道探伤等工序。管道建设属于野外流动作业,具有流动性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其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电焊烟尘、紫外线、沥青、苯、甲苯、二甲苯、*射线、r射线等多种职业危害

电焊消减措施:

1、采用先进的自动焊接工艺;

2、研制新型焊条,使其具有低毒、低尘特点;

3、加强机械通风和个人防护,操作时应戴上配有特殊护目玻璃的防护面罩或专用护板,使用防护口罩;

4、对电焊工要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职业危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苯、甲苯、二甲苯等。

消减措施:

1、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苯作溶剂或稀释剂;2、改革工艺。如用静电喷漆、水性电泳漆等替代手工喷漆;3、采用通风排气装置,降低作业场所苯、甲苯、二甲苯蒸气的浓度;4、加强设备、管道维修,防止跑、冒、滴、漏;5、注意个人防护。作业场所通风不良,苯、甲苯、二甲苯蒸气浓度较高时,可戴活性炭防毒口罩或送风式口罩、面盔;6、搞好卫生保健,定期测定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做好健康监护工作。

管道防腐是石油工业一项重要内容,防腐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目前各石油企业通常使用的管道防腐技术主要有石油沥青防腐及“黄茄克”防腐。

消减措施:1、上工时工作服、工作帽、防护眼镜、手套、鞋要穿戴齐全;2、下工后充分淋浴,换上清洁的服装;3、调整作息时间,为减少高温蒸熏,尽可能早、晚或阴天时操作:4、一旦皮肤出现红肿,可将毛巾打湿冷敷;5、如沥青粉尘混入眼内,可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涂上抗菌素眼药膏。

管道探伤是通过各种技术对管道进行的一种无损检测,用以检测管道的密闭性。

消减措施:固定式工业*射线探伤和r射线探伤防护的基本措施为合理设置的探伤场所,足够的屏蔽和安全操作。射线探伤场所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一般选在厂区或车间的一角。应当设置照射室、操纵室和显影室(透视法不需设置显影室)。

消减措施:操纵室、显影室与照射室之间应有防护墙隔开。照射室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四周围墙、上层有建筑物的天棚以及门都须有足够的屏蔽厚度。照射室一般不设窗户,但需增设机械通风,以排除臭氧等有害气体。照射室门外应安设警告装置、工作状态指示灯或射线危险标志。放射防护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操作规程。固定式探伤应注意防止误入照射室,避免人在照射室内便开机作业。

消减措施:另外,要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坚持先示警再开机的操作程序。移动式探伤包括便携式*线机、移动式r射线探伤,没有固定的作业场所和屏蔽防护设施,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增加操纵距离,利用地形地物屏蔽和缩短照射时间来达到防护的目的。

二、常见石油产品、助剂的职业病危害

石油是由地下古代动植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生成的油状液体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不饱和烃,此外尚含有少量硫、氧、氰的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和金属.在原油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尤其在井喷时,相关作业人员都可能接触原油及其挥发物。人们长期接触石油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皮炎、毛囊炎、痤疮、皮肤脱水、黑皮病及皮肤局限性角质增生等皮肤损害。环烷烃有麻醉作用,在体内无蓄积,一般不发生慢性中毒,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反复接触可引起皮肤脱水、脱脂及皮炎。石油中芳香烃含量一般很少,不引起造血系统的明显损害。

防治措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密闭化,防止泄漏;加强个人防护,作业人员上班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避免刺激性食物、不饮酒;出现症状后要对症治疗

在石油或天然气开采、收集、输送和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可能接触到天然气、油田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对人基本无害,但如果空气中其含量达25%—30%以上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心率加速等一系列缺氧症状,长期接触还可引起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出现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以至脑水肿、肺水肿等。如果天然气和油田气中含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可增加其毒性。一旦发生中毒应迅速将中毒者撤离现场,解宽上衣,注意保暖,尽快给氧。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预防:提高生产设备的密闭性能;改善通风设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用天然气作日常生活燃料时,应保证管道、燃气炉具的密封和正确使用。

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来源于天然气、油田伴生气和炼油厂石油气,在常温和常压下为气态,常压冷却或常温加压后可变为液态。比空气重,易挥发、易燃、易爆,含有微量硫化氢,有难闻的臭鸡蛋味。一般说来,与石油液化气长期接触对健康有轻微影响,如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但在检修石油液化气分离、盛装设备时,或意外事故以及向液化气罐装时,如果液化石油气泄溢量大,而现场又无好的排风设备而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在几分钟内出现头痛、恶心、四肢无力、呼吸表浅、血压下降及躁动不安、胡言乱语、幻视等神经症状。液体溅到皮肤上,能引起局部麻木,还可以造成冻伤,这是由于液化气迅速蒸发所致。

钻井液的主要成分有烧碱(又名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甲基纤维素,硫酸盐,木质素,石墨粉,盐抑制剂,改性石棉以及黄土等。其中用量较大、最容易伤害人的是烧碱,属强碱、有强腐蚀性。作业人员操作不慎溅到皮肤粘膜上,会使局部变白、剧痛、红肿、起水泡,重者可引起糜烂,称为化学烧伤。一旦皮肤烧伤应迅速用清水、稀醋酸或2%硼酸充分冲洗伤口。若烧碱溅到眼睛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10分钟左右,冲洗时需转动眼球,如感觉疼痛,可滴表面麻醉剂(2%潘妥卡因或5%的狄卡因)后再冲洗。总之须彻底冲洗干净。因此,钻井队应具备良好的清水冲洗设备,必要时能迅速提供使用。

常见的石油化学助剂包括水处理药剂(杀菌刑、缓蚀剂、净水剂等)、油处理药剂(原油破乳剂、降粘剂、清蜡剂、粘土稳定剂等)、油田措施井技术服务(酸化解堵、调剖、调驱、堵水、防沙等)、钻井添加剂(主要有缓凝剂、速凝剂、降比重剂、降失水剂、防漏剂、减阻剂等)。大部分产品均由多种复杂成分组成,毒性较低。

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一)组织管理

企业要依法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工作目标,实施目标考核。不履行法定义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企业要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该项规定是义务性规定,同时又是强制性的规定,不管单位是否愿意,均应当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企业要依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和职业病危害评价

卫生部去年发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49号令旨在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行政监督管理力度,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49号令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范围项目及管理方式作了规定。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程度,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类,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1、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

——明晰责任,进一步明确评价机构应当承担的技术责任。

——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的监管。

——明确的规定了需要卫生部审查批准的项目,具体包括: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审批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核设施等特殊建设项目,需要卫生部管理的其他建设项目。

2、主要调整突出了以下内容

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

——《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

——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

——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

——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调整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增加了备案管理。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为一般和严重两种”修改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类”。

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3、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企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编写职业卫生专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企业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后,应当按规定填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申报材料。

——不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或备案。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该项目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同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申请,填写《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并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

(四)职业卫生调查、建档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六)现场管理措施

(七)告知和警示

(八)现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戴或佩戴的用品。当劳动条件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时,这是主要的防护措施。属于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综合措施中的第一级预防。一般而言,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分为防护帽、防护服、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护耳器、皮肤防护用品七大类。

(九)职业健康体检

(十)职业病人管理

(十一)应急救援

(1)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2)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定预案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反应方案,使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2)实用性。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当地的客观情况,具有适用性、实用性,便于操作,起到预有准备的效果;3)权威性。救援工作是一项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性工作,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任务等一系列的行政性管理规定,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制定后的应急救援预案还应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保证预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律保障。

(3)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步骤:1)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第一步。在制定预案之前,需对预案所涉及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可能发生职业卫生事故的类型、数量、分布状况;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特点;社会公用设施及救援能力与资源现状等;2)危险源评估。在制定预案之前,应组织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对化学危险源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危险源目标,探讨救援对策,为制定预案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总结。对调查得来的各种资料,组织专人进行分类汇总,做好调查分析和总结,为制定预案做好资料准备;4)编制预案。视救援目标的种类和危险度,结合本地区的救援能力,编制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5)科学评估。编制的预案需组织专家评审,并经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领导审定;6)审核实施。预案经上级领导审核批准后,正式颁布实施

4)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内容:预案可分为国家或区域性的救援预案,以及单位(企业)预案。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基本情况;

②危险目标;

③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职责和分工;

④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⑤报警信号;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