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病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病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1、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失落

(1)病害现象及原因

由于胀缝板歪斜、长度不够、胀缝间距较长、胀缝下部接缝板与上部缝隙未对齐、胀缝材料不良或填灌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路面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胀缝两侧的板面即出现裂缝、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块错台或拱起。胀缝中的填料被挤出路面被行车带走。

(2)预防措施

①胀缝板要放正,应在两条胀缝间做一个浇筑段,将胀缝板外加模板,以控制缝板的正确位置;缝板的长度要贯通全缝长,严格控制使胀缝中的混凝土不能连接。认真做好胀缝的清缝和灌缝操作。

②填缝料要选择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

③伸缩缝填料,不是填一次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作定期养护,一般是在冬季伸缩缝间距最大时,将失效的填料和缝中的杂物剔除,重新填入新料,保持伸缩缝经常有效。

④要求土基和基层的强度要均匀。

⑤胀缝设传力杆的,传力杆必须平行于板面和中心线。

⑥接缝产生挤碎面积不大,只有1-3cm的啃边时,可清除接缝中杂物,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补平夯实,当挤碎较严重时,可用切割机械将挤碎部分切出正规和直壁的槽形,然后清洗槽内杂物并晾干,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夯实补平。

⑦当接缝部分或裂缝部分产生轻微错台时,扫净路面,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进行顺接,如错台较严重,且相邻两板一平顺,一挠起,要用切割机将挠起部分割去,重新浇注混凝土路面。

2、混凝土板块裂缝

(1)病害现象及原因

①由于养生不够,表层风干收缩,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纹。

②由于角偶处于基层接触面积较小,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大,基层相对沉降就大,造成板下落空,失去支撑,角偶处便产生局部裂纹。

③切缝时间过迟,造成收缩裂缝和开放交通后路面基层有下沉所致板块折裂。

④由于施工操作失误或原材料问题产生裂缝

(2)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板浇筑后,按规范规定时间及时覆盖养生,养生期间必须经常保持湿润,绝不能暴晒和风干,养生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4天。

②混凝土的施工缝,不应设在板块中间,应设在胀缝处。

③切缝时间: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可以切缝。从观感看,以切缝锯片两侧边不出现超过5mm毛茬为宜。

④水泥混凝土路面对路基各种沉降是敏感的,即使很小的变形也会使板块断裂,因此对路基和基层的密实度、稳定性、均匀性、应变更严格要求。

⑤角偶处要注意对混凝土的振捣,必要时可加设角偶钢筋,软土路基地段,可作加固设计,作成钢筋混凝土路面板。

⑥控制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技术指标,要符合相应标准要求。

⑦混凝土振捣时,注意那些易产生不密实的部位的振捣,防止发生过振产生的混凝土分层。

⑧注意处理好真空吸水搭接处,半幅道路施工浇注中防止混凝土振动开裂等特殊问题。

篇2: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一、砼麻面

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碎石外露。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预防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潮湿的水泥抹平。

二、蜂窝

现象: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碎石多,碎石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

1、砼配合比不合理,碎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碎石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注砼,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预防措施: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可采用电子自动计量)。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范规定。砼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砼的振捣分层捣固,浇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捣实砼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砼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砼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砼5cm,砼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合适的振捣现象为: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浇注砼时,经常观察模板,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浇注,并在砼初凝前修整完好。

治理方法: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碎石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三、孔洞

现象: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

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浇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2、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

3、砼离析,或严重跑浆。

4、砼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5、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

6、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预防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砼浇注,使砼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灌注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灌注。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a.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砼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砼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45°。b.振捣器插点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

4、控制好下料。要保证砼灌注时不产生离析,砼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

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发现砼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

6、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处理方法:对砼孔洞的处理,要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

四、露筋

现象:钢筋砼结构内的钢筋露在砼表面。

原因分析:

1、砼浇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粒径大碎石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3、因配合比不当砼产生离析,或模板严重漏浆。

4、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5、砼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砼缺棱掉角。

预防措施:

1、灌注砼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

2、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m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

3、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粒径的碎石。碎石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砼浇注。

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5、砼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

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防止过早拆模。

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治理方法:将外露钢筋上的砼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将薄弱砼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

五、缺棱掉角

现象: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1、木模板在浇注砼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砼养护不好,棱角处砼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强度降低。

2、施工时,过早拆除承重模板。

3、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冬季施工时,砼局部受冻。

预防措施:木模板在灌注砼前充分湿润,砼浇注后认真浇水养护。拆除钢筋砼结构承重模板时,砼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砼阳角,拆模后可用槽钢等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冬季砼浇注完毕,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加强测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受冻。

治理方法:缺棱掉角较小时,,清水冲洗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可将不实的砼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润,然后用比原砼高一级的细石砼补好,认真养护。

六、施工缝夹层

现象:施工缝处砼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

原因分析:

1、在灌注砼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浇注前,捣实不够。

2、灌注大体积砼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砼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灌注砼时混入砼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

预防措施:

1、在施工缝处继续灌注砼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在砼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灌注。

2、在已硬化的砼表面上继续灌注砼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碎石或软弱砼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砼表面的水予清除。

3、在浇注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一层。

治理方法: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对夹层的处理慎重。补强前,先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砼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注,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细石砼捣实并认真养护。

篇3:坠落坍塌及物体打击事故预防措施

1,如何规定高处坠落的范

由于并非所有的坠落都是沿垂直方向笔直向下坠落,因此就有一个可能坠落范围的半径问题,国家标准规定的R(半径)与H(高)的关系:H=2-5米时,R为2米;H=5-15米时,R为3米;H=15-30米时,R为4米;H>30米时,R为5米;

2,高处坠落的原因、预防措施

原因:Ø作业人员缺乏高空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Ø防止高处坠落的安全措施、设备不齐全。预防措施:Ø用好安全三宝:安全帽、安全带与安全网。Ø严把脚手架的10关:材质、尺寸、铺板、栏护、连接、承重、上下、雷电、挑梁、检查。1、什么是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指物体在外力和中立的作用下,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结构稳定失衡塌落而造成物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类型:·土方坍塌、脚手架坍塌、模板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建筑物坍塌。前四种一般发生在施工作业中,而后一种一般发生在使用过程中。2、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原因:这类事故与土方工程边坡坡度、施工方法、土质均匀程度以及外荷载等情况有密切关系。·预防措施:因塌方造成人身事故后,应同时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立即扒土,抢救伤员并密切注意伤员情况,防止二次受伤;另一方面对伤员上部土体应采取临时支撑措施,防止因二次塌方伤害抢救者或加重事故后果。排险和抢救应由有经验的人统一指挥进行。3,物体打击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常见物体打击事故主要有六类:(1)在高处(空)作业中,由于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物从高处掉落伤人;](2)人为乱扔废物、杂物伤人。(3)起重吊装物品掉落伤人。(4)设备带病运转伤人。(5)设备运转中违章操作。(6)压力容器爆炸的飞出物伤人。·预防措施:Ø必须认真贯彻有关安全规程,克服麻痹思想。Ø高处(空)作业时禁止投掷物料。Ø吊运工作时要保证物料捆绑牢固,不能超吊。Ø禁止操作故障设备。Ø合格的人员才能操作或施工。Ø做好压力容器的管理。

篇4:建筑工地脚手架事故预防措施

(一)严格执行脚手架搭设与拆除的安全操作规程

1.脚手架作业层防护要求

脚手板:脚手架作业层应满铺脚手板,板与板之间紧靠,离开墙面120~150mm;当作业层脚手板与建筑物之间缝隙大于150m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脚手板一般应至少2层,上层为作业层,下层为防护层。只设一层脚手板时,应在脚手板下设随层兜网。自顶层作业层的脚手板向下宜每隔12m满铺一层脚手板。

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均应搭设在外立杆内侧;上栏杆上皮高度应为1.2m;挡脚板高度为180mm;中栏杆应居中设置。

密目网与兜网:脚手架外排立杆内侧,要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密目网必须用符合要求的系绳,将网周边每隔45cm系牢在脚手管上。建筑物首层要设置兜网,向上每隔3层设置一道,作业层下设随层网。兜网要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平网,并用系绳系牢,不可留有漏洞。密目网和兜网破损严重时,不得使用。

2.连墙件的设置要求

连墙件的布置间距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不大于最大间距;连墙件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应不大于300mm;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开始设置,否则应采用其他可靠措施固定;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一字形、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高度24m以下的单、双排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高度24m以上的双排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

3.剪刀撑设置要求

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5~7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组,由底部到顶部随脚手架的搭设连续设置;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架,在外侧立面必须沿长度和高度连续设置;剪刀撑斜杆应与立杆和伸出的横向水平杆进行连接;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均采用搭接。

4.横向水平杆设置要求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宜根据支承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1/2;使用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双排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均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5.脚手架拆除要求

拆除前的准备工作: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是否符合构造要求;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施工方案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由工程施工负责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清除脚手架上的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拆除时应做到: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的高度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设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除连墙件;当脚手架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对不拆除的脚手架两端,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连墙件和横向斜撑加固;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二)加强脚手架构配件材质的检查,按规定进行检验检测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不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具及建筑构配件流入施工现场。因安全防护用具及构配件不合格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从进货的关口把住产品质量关,保证进入施工现场的产品必须是安全有效的合格产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按规定进行检验检测,达不到安全防护要求的用具及构配件不得继续使用。

(三)认真做好脚手架使用中的安全检查

脚手架使用中,应定期检查下列项目:

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扣件螺栓是否松动;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超载。

以上所述是预防脚手架上安全事故的几条最基本的措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的特点,拟定切合实际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

篇5: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成因预防措施

(一)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的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于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粱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在混凝土拌制中首先要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其次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再就是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和用水量。二是要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三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要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二)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与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三)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四)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混凝士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较大的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在混凝土拌制时应采取的措施,要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要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要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要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二是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的措施,高温季节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的升高,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预留温度收缩缝,减少混凝土结构尺寸,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井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五)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