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4.风险和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5.可容许风险与安全: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目标。2、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中,把预防措施置于主导地位,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故和事故险兆发生之前。(1)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及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时,要全面考虑其技术条件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各项要求,劳动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2)有计划地不断更新工艺设备,尽量采用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安全卫生的本质条件水平。(3)采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4)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防灾消灾能力。(5)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把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并加强监督检查。3、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事故源于隐患,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进行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要求。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就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评价风险、制定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三)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诸多危险有害因素,从业人员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健康与安全,必须要及时辨识出各种危险,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的措施,以此来规避事故风险,保护自己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四)进行危险源辨识是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而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则是危险源控制的起点。危险源的辨识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始评审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格外重要。三、危险源辨识的基本要求(1)危险源辨识范围: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人员,所有设备设施(包括可能接触的外单位的作业设备设施)。(2)危险源辨别内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3)针对具体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要从作业活动必需的防护用品,使用的工具器,全员作业行为,接触和使用的设备设施(建、构筑物),相关方(人员)、作业环境6个方面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辨识。(4)危险源辨识应全面分析设备、材料性质、生产工艺、作业条件、生产经验、组织管理措施等方面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问题。(5)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三、三、七”的要求。所谓“三、三、三、七”,是指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三个全面,七个方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全部:全部活动、全部人员、全部设备;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四、危险源的分类?(一)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因此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例如:焦化分厂化产区中的储罐、油罐、脱苯塔、洗苯塔等,动力分厂煤气柜、氧气、氩气、氮气球罐、储存输送危险介质气体的管道、氧气瓶、乙炔瓶等,则是第一类危险源。2、第二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系统中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则将发生事故。因此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人-物-环境)。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第一类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因素,控制事故的发生,这些办法或制度则是限制措施。但如果设备存在不安全状态、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违规作业、作业场所环境中有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就是第二类危险源。3、事故起因分析。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二)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68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5振动危害6电磁危害?7运动物危害?8明火9高温物质?10低温物质11粉尘和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它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它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它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三)参照事故类别分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在GB/T28001-20**-3.1中被定义为“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关注的是活动和过程的非预期结果,这些非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对于人员来说,这种不良结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伤害。?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被物体绞、碾、挂、割、挤、撞击等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伤;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五、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险源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1、直观经验分析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1)对照、经验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生产经验有助于辨识危险,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找出危险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事件树、事故树)六、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一)风险评价1、危险辨识、风险评价过程的基本步骤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害→确定风险→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评审风险控制计划的充分性。2、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风险评价是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先进行的环节,目的是对现阶段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根据评价分级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取得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实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及事件树分析(ETA)等方法。危险评价包括危险辨识和危险评价两部分。(1)安全检查表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其主要内容有:(1)总体要求;如工厂设置、平面布置、建筑标准、交通道路等。(2)生产工艺;原料、材料、燃料、生产过程、输送储存等。(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本身的安全状态及其对人和物的可能伤害。(4)操作管理;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教育训练等。(5)人机工程;工作环境、工业卫生、人机结合面要求等。(6)防灾措施;消防及急救措施等。(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利用将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环境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人出现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繁程度或时间(E)和一旦发生事故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C)等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确定出某一作业的危险性的方法。被评价的作业其危险性D=L*E*C。(L、E、C的取值分别见下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发生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一旦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40灾难,数人死亡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7严重,重伤3重大,致残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根据经验,总分在20分以下是低危险的;总分值在70-160之间,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分值在160-320之间,就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总分值大于320时,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情况予以修正。D值所代表的危险性与我公司危险源(点)的等级划分对应情况分别见下表:危险等级划分(D)分数值危险程度大于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对应于我公司危险源(点)的等级划分如下:大于160160-7070-20小于20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二)风险控制策划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的因素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员工,如考虑员工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引入计划的诸如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需求;在其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方案的需求;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视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十分必要。?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也应考虑以下内容:(1)控制措施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障服务。企业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发生。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2、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的注意事项风险控制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行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用于实际工作中。3、风险信息更新企业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当下列情况发生时,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2)有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3)有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三)风险评价的意义1)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考虑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2)对潜在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建立使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3)评价设备、设施和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4)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5)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6)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7)通过人员的参与,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8)全面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水平。危害辩识、风险评价、控制、安全评价检查表举例?例1:气柜安全评价检查表序号评价内容说明评价标准应得分实得分1气柜各节及柜顶无泄漏。一处泄漏扣2分102各节水封槽保持满水,水槽保持少量溢流水。一节泄漏扣5分203导轮、导轨运行正常,油盖有油。达不到要求不得分204各节之间防静电连接完好、可靠。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05气柜接地线完好无损,电阻不大于10Ω。达不到要求不得分106配备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定期校验,保证完好。一个不好不得分107高低液位报警准确完好。一个不准不得分20合计100例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序号作业活动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评价风险等级控制措施LECD

篇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注意事项

1.危险、有害因素分布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

2.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

(1)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

(2)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大部分危险、有害因素是通过与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对导致事故发生条件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4)重大危险、有害因素不能遗漏,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作时的危险、有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有害因素。

篇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作程序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二、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篇4:塔式起重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塔式起重机简称塔吊,其主要特点是吊臂长,工作幅度大,吊钩高度高,起重能力强,效率高。由于上述特点,塔式起重机成为现代建筑吊装施工和垂直运输的主要机具设备。但是,近年来随着塔吊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多,重大事故也不断增加。塔吊事故频发的诸多因素中,人为因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值得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塔式起重机常见的事故包括脱钩、钢丝绳折断、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失灵、吊物坠落、起重机倾翻和碰撞致伤等事故类型。起重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管理者或操作者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及误操作。

(1)施工现场设备安全管理机制混乱,没有落实机具设备安全责任制,各级安全部门没有进行监督检查。

(2)司机未经专业训练或未取得资格证进行上岗操作。、

(3)司机酒后或患病时进行操作。

(4)在气候环境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温度大于40℃或风力大于6级)强行进行

操作。

(5)大修或拆卸重新组装之后,未进行试验即投入使用。

(6)违反操作规程,如超载或未确认吊运物品重量,斜拉斜吊,吊重下站人、吊重捆扎不可靠,吊钩不可靠等。

(7)起重机带病运转。

(8)起重机在作业运转时进行维修。

(9)起重作业人员或检修人员不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10)工作前没有对各控制器的转动装置、制动器闸瓦、传动部分润滑油量及钢丝绳磨损情况等进行检查。

(11)起重作业人员误操作。

(12)在没有指挥信号或司机没有得到指挥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13)在下班或休息时候把重物吊在空中。

(14)安装或拆卸作业前无作业方案,作业分工混乱,指挥无序。

(15)安装、使用及拆卸作业时,高空作业人员不遵守高空作业规程。

(16)在用旋转塔身方法进行整体安装及拆卸时,准备工作不足(如没有规定架设程序与安全措施、对地锚的埋设位置及受力性能、起重机在旋转中的障碍和起升机构制动等进行检查)。

2.设备因素

设备因素是设备未在要求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和保养下,造成设备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失效,埋下安全隐患。

(1)起重机设计不合理或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生产,达不到合格产品的要求。

(2)使用起重机没有日常检查、保养及常规检验,导致起重机的安全状况不明,存在钢丝绳、卡环、连接螺栓、销轴等部件损坏。

(3)起重机的基础及轨道铺设随意,未对路基及轨道进行检验的情况下即进行起重机安装,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基础选择不合理。塔机基础一侧座在建筑物地下底板或顶板上,另一侧座在桩基或地基上,造成不均匀沉降。

2)基础表面水平偏差较大,塔机安装时未调整,造成安装后垂直度偏差较大。

3)基础层的耐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加上塔机单一方向工作频率较高,引起塔机基础倾翻。

4)在塔机基础混凝土范围内,有不明的暗沟或土层挤压后排水渗透,使地耐力差异过大,导致塔机向地耐力小的一方倾斜。

5)塔机基础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值便安装塔机机身,荷载骤然增大导致混凝土开裂移位。

(4)安装时,没有严格的作业方案,安装达不到标准。

(5)安装时对零部件(螺丝、吊钩等)选择不够专业,随意替代。

(6)起重机安全保护装置未装或失效,如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幅度限制器、起升高度限制器、回转限制器、行走限位开关及夹轨器等安全装置,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7)多台(含2台)起重机之间的距离小于2米,并且没有调整起重机工作高度和加设行程限位、回转限位等措施。

(8)塔吊升降驾驶室卷扬机保养差,管接头不严密而漏油,联轴节螺钉松动,弹性件缺损,弹塞保险不灵敏可靠。

(9)起重机电缆、电线绝缘损坏,接线错误。

(10)起重机无可靠接地或接地损坏,漏电保护失效。

(11)起重机设置不能保证作业时设备及吊运物品与作业环境中的电线安全距离。

(12)卷扬机绳头固定不牢固,钢丝绳排列不整齐,压扁现象较多。制动带厚度超标(磨损)。

(13)吊钩保险损坏,行走限位过桥装置不牢固甚至不起作用。

(14)驾驶室破损,门窗玻璃不齐,电线凌乱。

3.影响起重机安全运行的主要环境因素

(1)因雷电、阵风、龙卷风、台风、地震等强自然灾害造成的出轨、倒塌、倾翻等设备事故。

(2)因场地拥挤、杂乱造成的碰撞、挤压事故。

(3)因亮度不够和遮挡视线造成的碰撞事故等。

篇5:施工外用电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施工电梯又称人货两用电梯,是建筑施工机具中唯一可以运送人员上下的垂直运输设备。主要用于工业、民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物料和人员的垂直运输。如果没有施工电梯,高层建筑施工的净工作时间将会损失30%左右;并且施工电梯结构坚固,拆装方便,不用另设机房,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施工电梯有齿条齿轮驱动式施工电梯和绳轮驱动式电梯。齿条齿轮驱动式施工电梯的构造原理是利用安装在吊箱框架上的齿轮与安装在塔架立杆上的齿条相啮合,当电动机经过变速机构带动齿轮转动时吊箱即沿塔架升降。绳轮驱动式电梯是利用卷扬机滑轮组、钢丝绳悬吊吊箱升降。

施工电梯由于不仅载物,而且载人,因此施工电梯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综合考虑电梯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及伤害方式等特点,将施工电梯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

1.物理性危害

(1)设备、设施缺陷

各种结构有变形;连接螺栓有松动;钢丝螺栓固定不牢,质量不符合使用要求;运行范围内有障碍;机件、齿轮箱漏油;齿轮和齿条严重磨损;减速箱发热,各齿轮严重磨损;制动片严重磨损,裂纹,松脱;钢丝绳严重磨损(钢丝绳一米内断丝数超过总数的10%或整个钢丝绳内出现一股钢丝绳断裂或钢丝绳表面磨损达40%以上时,该钢丝绳应报废换新)。

(2)防护缺陷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10055)及说明书规定,施工升降机应安装限速器、安全钩、制动器、限位开关、笼门连锁装置、停层门(或停层栏杆)、底层防护栏杆、缓冲装置、地面出入口防护棚等安全防护装置。当无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时,将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如:制动器故障,可造成施工电梯失控甚至机毁人亡;无笼门连锁装置或连锁装置失效,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电梯周围无可靠防护棚,交叉作业时可能发生高空坠物伤人等。

(3)电危害

施工电梯内部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等都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施工电梯触电危险因素有:电梯没有单独安装接地保护和避雷装置;电源电缆破坏漏电;无漏电自动保护开关或保护开关失效;电气系统存在故障等。

(4)运动物危害

电梯作业同时进行交叉作业,易于造成运动物伤人事故。运动物危害主要有高空作业操作不合规范、物料堆放不合理,高空坠落的机具、材料等物体对人体造成打击;安装、拆卸电梯时,零部件坠落对人体打击伤害;运动电梯对误进入电梯运行区域的人员造成挤压、打击伤害等。

(5)作业环境危险因素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有作业环境不良、基础沉降、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气温过高或过低、自然灾害等。如视线不良或有雷雨、风暴天气时开车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6)信号缺陷

电梯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及信号显示不准等都属于信号缺陷。多层施工交叉作业,同时使用电梯时,如无联络信号或联络信号不明极易造成电梯对人员挤压事故及高处坠落事故等。

(7)标志缺陷

在作业危险区域要设置警告、指示等标志。如存在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等,将为误操作、误进入危险区等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埋下隐患。

2.心理、生理性危害

(1)健康状况异常

健康状况异常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饮酒或醉酒、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

(2)从事禁忌作业

从事禁忌作业主要是指未经身体检查或身体检查不合格者、未取得考试合格证者从事电梯操作。

3.行为性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

在电梯安装、拆卸及使用时需有专门人员进行统一指挥、管理。如指挥错误致使操作人员无法接收信号或接收信号错误可能直接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2)操作失误

操作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操作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在电梯事故中占较大比例,电梯作业操作失误包括:每班首次运行没有对电梯试运行和检查;荷载不均匀或超载仍开车;电梯运行至最上层或最下层时用行程限位开关自动碰撞方法停车;电梯未切断总电梯开关时司机离开电梯;风力达6级以上强行使用电梯;不使用联络信号;安全限位、限速装置、刹车不灵时使用电梯;装卸货或门未关开车等。

(3)监护失误

在安装、拆卸电梯时需要围好场地,由专职人员来监护。如果监护失误有闲杂人员进入危险场地,将可能造成伤害。

(4)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

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有工作方案设计、结构上有缺陷;作业现场安排设置不合理;教育、培训、指示、对施工作业任务和作业人员的安排方面存在缺陷;管理工作的失误等。

4.其他危害因素

除上述项以外其他可引起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