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泵振动危害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关于泵振动危害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4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反映震动。在转动设备和流动介质中,低强度的机械振动是不可避免的。引起水泵振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泵的转轴一般与驱动电机轴直接相连,使得泵的动态性能和电机的动态性能相互干涉;高速旋转部件多,动、静平衡沐能满足要求;与流体作用的部件受水流状况影响较大;流体运动本身的复杂性,也是限制泵动态性能稳定性的一个因素。振动是评价水泵机组运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振动超标的危害主要有:振动造成泵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引发电机和管路的振动,造成机毁人伤;造成轴承等零部件的损坏;造成连接部件松动,基础裂纹或电机损坏;造成与水泵连接的管件或阀门松动、损坏;形成振动噪声。所以振动问题必须要解决,下面对对引起水泵振动原因的具体分析:1、电机电机结构件松动,轴承定位装置松动,铁芯硅钢片过松,轴承因磨损而导致支撑刚度下降,会引起振动。质量偏心,转子弯曲或质量分布问题导致的转子质量分布不均,造成静、动平衡量超标川。2、基础及泵支架水泵基础松动,或者水泵机组在安装过程中形成弹性基础,或者由于油浸水泡造成基础刚度减弱,水泵就会产生与振动相位差1800的另一个临界转速,从而使水泵振动频率增加,如果增加的频率与某一外在因素频率接近或相等,就会使水泵的振幅加大。另外,基础地脚螺栓松动,导致约束刚度降低,会使电机的振动加剧。3、联轴器联轴器连接螺栓的周向间距不良,对称性被破坏;联轴器加长节偏心,将会产生偏心力;联轴器锥面度超差;联轴器静平衡或动平衡不好;弹性销和联轴器的配合过紧,使弹性柱销失去弹性调节功能造成联轴器不能很好地对中;联轴器与轴的配合间隙太大;联轴器胶圈的机械磨损导致的联轴器胶圈配合性能下降;联轴器上使用的传动螺栓质量互相不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振动。4、叶轮(1)叶轮质量偏心。叶轮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好,比如,铸造质量、加工精度不合格;或者输送的液体带有腐蚀性,叶轮流道受到冲刷腐蚀,导致叶轮产生偏心。(2)叶轮的叶片数、出口角、包角、喉部隔舌与叶轮出口边的径向距离是否合适等。(3)使用中叶轮口环与泵体口环之间、级间衬套与隔板衬套之间,由最初的碰摩,逐渐变成机械摩擦磨损,这些将会加剧泵的振动。5、传动轴及其辅助件轴很长的泵,易发生轴刚度不足,挠度太大,轴系直线度差的情况,造成动件(传动轴)与静件(滑动轴承或口环)之间碰摩,形成振动。另外,泵轴太长,受水池中流动水冲击的影响较大,使泵水下部分的振动加大。轴端的平衡盘间隙过大,或者轴向的工作窜动量调整不当,会造成轴低频窜动,导致轴瓦振动。旋转轴的偏心,会导致轴的弯曲振动。6、的选型和变工况运行每台泵都有自己的额定工况点,实际的运行工况与设计工况是否符合,对泵的动力学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7、水泵轴承及润滑轴承的刚度太低,会造成第一临界转速降低,引起振动。润滑油选型不当、变质、杂质含量超标及润滑管道不畅而导致的润滑故障,都会造成轴承工况恶化,引发振动。8、管道及其安装固定泵的出口管道支架刚度不够,变形太大,造成管道下压在泵体上,使得泵体和电机的对中性破坏;管道在安装过程中较劲太大,进出口管路与泵连接时内应力大;进、出口管线松动,约束刚度下降甚至失效;出口流道部分全部断裂,碎片卡人叶轮;管路不畅,如出水口有气囊;出水阀门掉板,或没有开启;进水口有进气,流场不均,压力波动。这些原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泵和管路的振动。9、零部件间的配合电机轴和泵轴同心度超差;电机和传动轴的连接处使用了联轴器,联轴器同心度超差;动、静零部件之间(如叶轮毅和口环之间)的设计间隙的磨损变大;中间轴承支架与泵筒体间隙超标;密封圈间隙不合适,造成了不平衡;密封环周围的间隙不均匀,比如口环未人槽或者隔板未人槽,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叶轮旋转时产生的非对称压力场;吸水池和进水管涡流;叶轮内部以及涡壳、导流叶片漩涡的发生及消失;阀门半开造成漩涡而产生的振动;由于叶轮叶片数有限而导致的出口压力分布不均;叶轮内的脱流;喘振;流道内的脉动压力;汽蚀;水在泵体中流动,对泵体会有摩擦和冲击,比如水流撞击隔舌和导流叶片的前缘,造成振动;输送高温水的锅炉给水泵易发生汽蚀振动;泵体内压力脉动,主要是泵叶轮密封环,泵体密封环的间隙过大,造成泵体内泄漏损失大,回流严重,进而造成转子轴向力的不平衡和压力脉动,会增强振动。另外,对于输送热水的泵,如果启动前泵的预热不均,或者水泵滑动销轴系统的工作不正常,造成泵组的热膨胀,会诱发启动阶段的剧烈振动;泵体来自热膨胀等方面的内应力不能释放,则会引起转轴支撑系统刚度的变化,当变化后的刚度与系统角频率成整倍数关系时,就发生共振。

篇2:噪声振动污染危害控制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和《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有关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实现文明施工现场达到相关标准,特编制本施工扬尘控制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标准》;

《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噪音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5494.91m?。

三、组织保证措施

一般噪声源:土方阶段: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运输车辆、破碎钻等。结构阶段:汽车泵、振捣器、混凝土罐车、支拆模板与修理、支拆脚手架、钢筋加工、电刨、电锯、人为喊叫、哨工吹哨、搅拌机、水电加工等。装修阶段:拆除脚手架、石材切割机、砂浆搅拌机、空压机、电锯、电刨、电钻、磨光机等。

1.施工时间应安排在6:00--22:00进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施工或特殊需要夜间施工的,必须在施工前到工程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并在环保部门备案后方可施工。项目部要协助建设单位做好周边居民工作。

2.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尽量选用环保型低噪声振捣器,振捣器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与保养。振捣混凝土时禁止接触模板与钢筋,并做到快插慢拔,应配备相应人员控制电源线的开关,防止振捣器空转。

3.人为噪声的控制措施

3.1提倡文明施工,加强人为噪声的管理,进行进场培训,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生产人员防噪扰民的自觉意识。

3.2合理安排施工生产时间,使产生噪声大的工序尽量在白天进行。

3.3清理维修模板时禁止猛烈敲打。

3.4脚手架支拆、搬运、修理等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减少人为噪声。

3.5夜间施工时尽量采用隔音布、低噪声震捣棒等方法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声;材料运输车辆进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必须轻拿轻放。

3.6每年高考、中考期间,严格控制施工时间,21:00--次日7:00不得施工,学校周边200米全天候禁止震动施工。

4.减少施工噪声影响,应从噪声传播途径、噪声源入手,减轻噪声对施工现场地外的影响。切断施工噪声的传播途径,可以对施工现场采取遮挡、封闭、绿化等吸声、隔声措施,从噪声源减少噪声。对机械设备采取必要的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同时做好机械设备日常维护工作。施工现场场界噪声应符合规定。

5.振动棒噪声排放控制

①选用低噪声振动棒,特别是早晚作业,采用无声振动棒。振动棒使用完后,及时清理干净并保养好。

②振捣混凝土时,避免强振钢筋或钢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

③模板、脚手架支设、拆除及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不得抛扔。

④使用电锯、砂轮切割钢筋、钢管或模板时,及时在锯片上抹油,木工房要封闭。

⑤钢模板、架管修理时,禁止用大锤敲打,修理工作应在封闭的工棚内进行。

6.混凝土输送泵噪声排放的控制

①混凝土输送泵设在施工场地西侧,采取搭设防噪棚等措施进行控制,降低噪声的污染。

②加强混凝土泵的维修、保养。

③对混凝土泵的操作人员应进行培训,保证机械平稳运行。

7.强噪声机械设备用房

7.1要求:施工现场凡产生强噪声的机械设备(电锯、)必须封闭使用。电锯房门窗要做降噪封闭。

7.2尺寸:按现场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7.3材料:墙:采用陶粒空心砖、页岩砖等,禁止使用模板、瓦楞铁等;顶:铺脚手板、做防水、铺水泥瓦或瓦楞铁;门:推拉门、双扇门;地面:硬化。

8.噪声监测方法

8.1测点的确定

8.1.1主要以离现场边界最近对其影响最大的敏感区域为主要测点方位,并应在测量记录表中画出测点示意图。

8.1.2当噪声敏感区离现场边界的距离在50米之内时,应沿现场边界每50米为一测点,当距离在50-100米时,应沿现场边界每70米为一测点,大于100米时将现场边界线离敏感区最近点设为测点。

8.2测量条件

8.2.1测量仪器:普通声级计或等效声级计。

8.2.2气象条件:应选在无风、无雨的气候时进行。当风力为3级,测量时要加防风罩,风力为5级时,停止测量。8.2.3测量时间:8:00--12:00;14:00--18:00;夜间施工:22:00--6:00。以产生噪声大的生产工序为主。机械噪声、混凝土振捣、模板的支拆与清理等。

8.3测量方法

8.3.1测量时仪器应距地面1.2米,距围墙1米。设置在慢档。每一测点读200个数据,用《噪声计算》软件计算后得出等效声级数值。

8.3.2测量的次数:每月两次。

8.4声级计使用要求

8.4.1公司所属项目部应配备声级计,并由专人保管使用。

8.4.2声级计为强检器具,必须进行周期检测,检测报告由计量员留存。

篇3:振动对人体危害及主要防护措施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局部振动是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前臂。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国家法定职业病-局部振动病。局部振动病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或振动性白指病等。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受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振动感受器及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

3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另外,气温(尤其是寒冷)、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等均可影响振动对人体的作用。

4振动的防护措施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篇4:振动的危害预防措施

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分为局部振动(localvibration或segmental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这两种振动无论是对机体的危害还是防治措施方面都迥然不同。

1.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又称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接触机会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的作业。

2.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接触机会常见于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或在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等)上的作业。

(二)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个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局部振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局部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三)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SegmentalVibrationDisease)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

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手部的症状是麻、痛、胀、凉、汗、僵、颤。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临床检查有手部痛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减退。前臂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局部振动病的重要且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以寒冷为诱因的间歇性手指发白或发绀。严重者还会出现骨骼、肌肉和关节的改变。

(四)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本身的特性

(1)频率人体能够感受得到的振动频率在1-1000Hz,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动全身作用时,主要影响前庭和内脏器官;而当局部受振时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高频率(40-300Hz)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

(2)振幅在一定的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并使内脏移位。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其作用。

(3)加速度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频率越高,从接触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2.接振时间

接振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3.体位和操作方式

对全身振动而言,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强制体位如手持工具过紧、手抱振动工具紧贴胸腹部时,使机体受振过大或血循环不畅,促使局部振动病的发生。

4.环境温度和噪声

寒冷和噪声均可促使振动病的发生。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均可增加作业负荷和静力紧张程度,加剧对人体的损伤。

(五)预防措施

振动的预防措施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即消除或减弱振动工具的震动,限制接触振动的时间,改善寒冷等不良作业条件,有计划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采取个体防护等项措施。

1.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

是控制噪声危害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工艺改革尽量消除或减少产生振动的工艺过程,如焊接代替铆接,水利清砂代替风铲清砂。采取减振措施,减少手臂直接接触振动源。

2.限制作业时间

在限制接触振动强度还不理想的情况下,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

3.改善作业环境

是指控制工作场所的寒冷、噪声、毒物、高气湿,特别是注意防寒保暖。

4.加强个人防护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的手套。

5.医疗保健措施

就业前查体,检出职业禁忌证。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手振动危害的个体,及时治疗和处理。

6.职业卫生教育和职业培训

进行职工健康教育,对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尽量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用成分。

7.卫生标准

国家对局部振动作业制定了卫生标准,标准限值的保护率可达90%。所以通过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也可预防振动危害。

篇5:职业振动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

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

(1)神经系统:以上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皮肤感觉、痛觉、触觉、温度功能下降,血压及心率不稳,脑电图有改变。

(2)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及张力改变,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升高,心率过缓,心电图有改变.

(3)肌肉系统:握力下降,肌肉萎缩、疼痛等。

(4)骨组织: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蔬松等。

(5)听觉器官:低频率段听力下降,如与噪声结合,则可加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6)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机能低下、妇女流产等。

3.振动病

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分析器与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劳动保护措施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