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故障及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案例分析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故障及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3

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是机械故障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现象会给挖掘机系统带来怎样的危害,其故障特征表现为那些。本文将以实例来分析讲解。

在施工现场,工程机械故障的事情是时有发生,比如:我们正操作挖掘机,发现其液压系统有发热现象,液压系统发热必须要及时处理,否则会给挖掘机整个系统带来危害,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现象及其危害,并以实例来作以分析。

一、了解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现象及其危害:

液压系统发热是挖掘机较为普遍的一种故障现象,亦是分析处理较为复杂的软故障。小松PC200/400型挖掘机正常工况下,液压系统油温应在60oC以下,(油泵的温度较之高5-10oC),如果超出较多,则称之为液压系统发热。其故障特征为:挖掘机冷车工作是,各种动作较正常,当机械工作约一小时后,随着液压油温升高,便出现挖掘机各执行机构无力及动作滞缓,特别是挖掘力不够,行走转向困难等。

液压系统出现发热现象如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对系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油液粘度下降,泄漏增加,又使系统发热,形居恶性循环;

(2)加速油液氧化,形成胶状物质,阻塞元件小孔,使液压元件失灵或卡死,无法工作;

(3)使橡胶密封件,软管老化失效;

(4)使油泵及液压阀件磨损加剧,甚至报废。

二、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的故障实例分析:

对此类故障,一般来说应首抚从液压系统外部的内部分析着手。内部原因主要是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如元件间匹配不合理,管路通道过细,弯头多,弯曲半径小,油箱容积不够等因素造成的。这类问题应在设计阶段予以充分考虑,否则将造成挖掘机液压系统先天不足,制成产品后就难以克服。

(1)外部原因引起的液压系统发热

如小松PC200-5型挖掘机液压泵的发动机是通过减震箱内的减震阻尼器来连接的。在处理一台挖掘机液压系统发热故障时,发现其减震箱内油位大大超过观察油平面螺丝处(一般约为1.5L),而这些过多的油液在伴随减震阻尼器转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传递到液压泵,导致系统发热。

此时,将减震箱油液泄放至标准油位后,故障便可消除。造成减震箱油位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操作人员盲目加油;二是液压泵轴端油封老化,使液压油的由此泄漏,后者应拆栓液压泵更换油封。

(2)散热器散热性能不良引起油温过高

散热器散热性能不良的主要形式有:外部散热翅片变形或堵塞,冷却作用差;冷却风扇量不足;液压油散热器内部管道阻塞。前两者除可直观判断外,还可从散热器上下管温差变化不大得知,此时应清理散热片,紧固风扇皮带等。对液压油散热器内部管道阻塞的判断,可通过在散热器进出口油道安装压力表,检查二者之间的压差,油温为45oC左右压差在0.12MPa以下司于正常情况,如果高于0.12MPa,则表明油管阻塞严重,应拆卸散热器上下盖,疏通管道。

(3)液压回油滤芯单向阀失灵引起液压油过热

从液压系统原理图可以得知,液压系统回油滤芯单向阀与液压油散热器并联接在回油滤芯的出口上(可参见PC200-5液压系统原理图)。其功用是当回油散热器压差在0.185MPa以上时自动开启,短接散热器构成回油通路。实际工作中,因该阀安装在回油滤芯底部,难以检查保养,加之个别操作者对液压油油质选用不当,长期不换油及年久失修等,使油液污染严重,导致该阀卡死在常开位置上(还有的擅自将此阀拆除),于是回油散热器不起散热作用,势必引起油温过高。在每次更换液压油时应检查此阀有否卡滞现象。

(4)液压油牌号选用不当或油质差引起油温过高

近年来发生多起因选用性能不符合规定的油液或伪劣油后液压系统油温升高的故障。例如,误用粘度过高的油液,引起液流压力损失过大,转化为热能,会引起温升过高;误用粘度过低的液压油,也会引起工作液压泵及液压元件内泄漏大,产生热量;此外,一些劣质油液,粘温性能差,易乳化和生产气蚀,折出气泡等,会在液压油高压产生局部高温并加剧元件的磨损。

(5)泵及液压系统压力阀调节不当引起的系统发热

液压泵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其工况好坏影响着系统发热程度。如PC200型挖掘机的主泵为柱塞泵,如果泵内配流盘与缸体,滑靴,斜盘及柱塞缸体间配合位磨损较大,往往造成液压泵较快发热。这可通过观察泵升温快,并有噪声的特点加以判断。其修复方法是,研磨修整有关密封配合面或更换无法修复之零件。

PC200型挖掘机先导控制泵为齿轮泵,其功用是为系统提供操作控制压力油和根据负载要求调节主泵排量的大小。如果该泵内齿轮端面磨损较大或齿项间隙较大,内泄漏增加,都会使泵发热并影响主泵正常工作。

溢流阀压力过高或过低也会引起液压系统发热,如系统压力调节过高,会使液压泵在超过额定压力下运行,使泵过载,导致油温升高;反之,如果系统压力调节过低,会使工作机构在正常负载下,频繁出现溢流阀开启卸荷现象,造成液压系统溢流发热。

篇2:液压挖掘机检修安全技术措施

1、斜巷内检修箕斗、电动挖掘机时,必须将箕斗、电动挖掘机牢牢锁住,防止下滑。同时人员不得站在箕斗、电动挖掘机的下方,不得站在挖掘机铲斗的运动范围内。

2、检修挖掘机时,除检查发动机运行状态外,必须将发动机熄火,并将液压系统卸荷,铲斗落地。

3、挖掘机检修时,可以利用斗杆升缩油缸使铲斗以地面为支点将挖掘机一端顶起,顶起后如不加以垫实,将存在因液压变化而下降的危险性。利用铲斗将底盘顶起进行检修时,应使用垫木将抬起的履带垫稳,并用木楔将落地端履带楔牢,然后将液压系统卸荷,否则严禁进入底盘下工作。

4、在检修机器或机器工作前必须检查作业区域前后左右的安全状况是否正常,否则不予开车。

5、挖掘机电动机还在运转,驾驶员不能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远离机器,确需离开需关机拨下钥匙切断电源。

6、挖掘机在巷道斜坡上行使应慢行,挖斗部分伸出,以防设备在斜坡上发生滑动时,起到刹车作用。4、要注意检修中的防火。特别是进行焊接操作前,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清理检查,避免引起火灾事故。

7、检修设备完毕后,要向操作工交待清楚情况和要求。

8、如有可能应把处于危险地段的机电设备移放在工业广场上,然后再检修,以减少危险性。

篇3:单斗挖掘机操作安全技术措施

1.单斗挖掘机的作业和行走场地应平整坚实,对松软地面应垫以枕木或垫板,沼泽地区应先作路基处理,或更换湿地专用履带板。

2.轮胎式挖掘机使用前应支好支腿并保持水平位置,支腿应置于作业面的方向,转向驱动桥置于作业面的后方。采用液压悬挂装置的挖掘机,应锁住两个悬挂液压缸。履带式挖掘机的驱动轮应置于作业面的后方。

3.铲斗的结构只适用于挖土,如果用它来横帚或夯实地面,将使产斗和动臂因受力不当而损伤变形,所以,平整作业场地时,不得用铲斗进行横扫或用铲斗对地面进行夯实。

4.铲斗不能挖掘五类以上岩石及冻土,所以需要采取爆破或破碎岩石、冻土的措施,否则将严重损伤机械和铲斗。所以,挖掘岩石时,应先进行爆破。挖掘冻土时,应采用破冰锤或爆破法使冻土层破碎。

5.挖掘机正铲作业时,赊松散土壤外,其最大开挖高度和深度,不应超过机械本身性能规定。在拉铲或反铲作业时,履带距工作面边缘距离应大干l0m,轮胎距工作面边缘距离应大于1.5m。构并测试各制动器,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6.作业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照明、信号及报警装置等齐全有效;

(2)燃油、润滑油l掖压油符合规定;

(3)各铰接部分连接可靠;

(4)液压系统无泄漏现象;

(5)轮胎气压符合要求。

7.启动前,应将主离合器分离,各操纵杆放在空挡位置,并严格按照内燃机安全交底启动内燃机。

8.机械启动后到作业前要进行空载运转的目的是测试液压系统及各工作机构是否正常。同对也提高了水温和油温,为安全作业创造条件。启动后,接合动力输出,应先使液压系统从低速高速空载循环10~20mln,无吸空等不正常噪音,工作有效,并检查各仪表指示值,待运转正常再接合主离合器,进行空载运转,顺序操纵各工作机构并测试各制动器,确认正确后,方可作业。

9.作业时,满载的铲斗要举高、升出井回转,机械将产生振动,重心也随之变化。因此,挖掘机要保持水平位置,履带或轮胎要与地面楔紧,以保持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挖掘机应保持水平位置,将行走机构制动住,并将履带或轮胎楔紧。

lO.遇较大的坚硬石块或障碍物时,应待清除后方可开挖,不得用铲斗破碎石块、冻土,或用单边斗齿硬啃。

11.挖掘机的铲斗是按一定的圆弧运动的,在悬崖下挖土,如出现伞沿及松动的大石块时就有塌方的危险,所以要求立即处理。挖掘悬崖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作业面不得留有伞册及松动的大块石,当发现有塌方危险时,应立即处理或将挖掘机撒至安全地带。

12.在机身来停稳时挖土,或铲斗未离开工作面就回转,都会造成斗臂侧向受力而扭坏;机械回转时采用反转来制动,就会因惯性造成的冲击力而使转向机构受损。作业时,应待机身停稳后再挖土,当铲斗未离开工作面时,不得作回转、行走等动作。回转制动时,应使用回转制动器,不得用转向离合器反转制动。

13.作业时,各操纵过程应平稳,不宜紧急制动。铲斗升降不得过猛,下降时,不得撞碰车架或履带。

14.斗臂在抬高及回转时,不得碰到洞壁、沟槽侧面或其他物体。

15.向运土车辆装车时,宜降低挖铲斗,减小卸落高度,不得偏装或砸坏车厢。在汽车未停稳或铲斗需越过驾驶室而司机未离开前不得装车。

16.作业中,当液压缸伸缩将达到极限位时,应动作平稳,不得冲撞极限块。

17.作业中,当需制动时,虚将变速阀置于低速位置,因为在低速情况下进行制动,能减少由于惯性引起的冲击力。

18.造成挖掘力突然变化有多种原因,如果不检查原因而依靠调整分配阀的压力来恢复挖掘力,不仅不能消除造成挖掘力突变的故障,反而会困增大液压泵的负荷而造成过热,所以,作业中,当发现挖掘力突然变化,应停机检查,严禁在未查明原因前擅自调整分配阀压力。

19.作业中不得打开压力表开关,且不得将工况选择阀的操纵手柄放在高速档位置。

20.反铲作业时,斗臂应停稳后再挖土。挖土时,斗柄伸出不宜过长,提斗不得过猛。

21.作业中,履带式挖掘机作短距离行走时,主动轮应在后面,斗臂虚在正前方与履带平行.制动住回转机构,铲斗应离地面1m。上、下坡道不得超过机械本身允许最大坡度,下坡应慢速行驶。不得在坡道上变速和空挡滑行。

22.轮胎式挖掘机行驶前,应收回支腿并固定好,监控仪表和报警信号灯应处于正常显示状态。气压表压力应符合规定,工作装置应处于行驶方向的正前方,铲斗应离地面lm。长距离行驶时,应采用固定销将回转平台锁定,并将回转制动板踩下后锁定。

23当在坡道上行走且内燃机熄火时,应立即制动并楔住履带或轮胎,待重新发动后.方可继续行走。

24作业后,挖掘机不得停放在高边坡附近和填方区,应停放在坚实、平坦、安全的地带,将铲斗收回平放在地面上,所有操纵杆置于中位,关闭操纵室和机棚。

25履带式挖掘机转移工地应采用平板拖车装运。短距离自行转移时,应低速缓行,每行走50~1000m应对行走机构进行检查和润滑。

26保养或检修挖掘机时,除检查内燃机运行状态外,必须将内燃机熄火,并将液压系统卸荷,铲斗落地。

27挖掘机检修时.可以利用斗杆升缩油缸使铲斗以地面为支点将挖掘机一端顶起,顶起后如不加以垫实,将存在因液压变化而下降的危险性。利用铲斗将底盘顶起进行检修时,应使用垫术将抬起的轮胎垫稳,并用术楔将落地轮胎楔牢,然后将液压系统卸荷,否则严禁进入底盘下工作。

篇4:机械设备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一、机械伤害的事故主要原因有:

1、检修、检查机械忽视安全措施。如人进入设备(球磨机等)检修、检查作业,不切断电源,未挂不准合闸警示牌,未设专人监护等措施而造成严重后果。也有的因当时受定时电源开关作用或发生临时停电等因素误判而造成事故。也有的虽然对设备断电,但因未等至设备惯性运转彻底停住就下手工作,同样造成严重后果。

2、缺乏安全装置。如有的机械传动带、齿机、接近地面的联轴节、皮带轮、飞轮等易伤害人体部位没有完好防护装置;还有的人孔、投料口、绞笼井等部位缺护栏及盖板,无警示牌,人一疏忽误接触这些部位,就会造成事故。

3、电源开关布局不合理,一种是有了紧急情况不立即停车;另一种是好几台机械开关设在一起,极易造成误开机械引发严重后果。

4、自制或任意改造机械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

5、在机械运行中进行清料、捅堵、跨越等作业。

6、任意进入机械运行危险作业区(采样、干活、清扫、拣物等)。

7、不具操作机械素质的人员上岗或其他人员乱动机械。

二、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1、必须认真贯彻有关安全规程,克服麻痹思想,人人有责消除物体打击伤害事故,牢固树立不伤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2、高空作业时,禁止投掷物料。高空作业中,对斜道、过桥、跳板要明确有人负责维修、清理,不得存放杂物。

3、操作使用的机器设备,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带“病”设备未修复达标前严禁使用,使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熟知设备特性、掌握操作要领,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4、排除设备故障或清理卡料前,必须停机。做好压力容器安全管理,防止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发生;各类压力容器作业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技术要求。

5、检修机械必须严格执行断电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和设专人监护的制度。机械断电后,必须确认其惯性运转已彻底消除后才可进行工作。机械检修完毕,试运转前,必须对现场进行细致检查,确认机械部位人员全部彻底撤离才可取牌合闸。检修试车时,严禁有人留在设备内进行点车。

6、人手直接频繁接触的机械,必须有完好紧急制动装置,该制动钮位置必须使操作者在机械作业活动范围内随时可触及到;机械设备各传动部位必须有可靠防护装置;各人孔、投料口、螺旋输送机等部位必须有盖板、护栏和警示牌;作业环境保持整洁卫生。

7、各机械开关布局必须合理,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便于操作者紧急停车;二是避免误开动其他设备。

8、对机械进行清理积料、捅卡料等作业,应遵守停机断电挂警示牌制度。

9、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因素大的机械作业现场,非本机械作业人员因事必须进入的,要先与当班机械作者取得联系,有安全措施才可同意进入。

10、操作各种机械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能掌握该设备性能的基础知识,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上网作业中,必须精心操作,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严禁无证人员开动机械设备。

篇5:冲压事故的发生规律与预防措施

一、冲压事故的分类

冲压作业中发生的事故,在设备日趋复杂、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可按下面三点来分类:

①在凸模和凹模之间(作业点)发生的;

②由压力机的飞轮或送料装置造成的;

③在材料和设备的保管运输时发生的。

其中第①类事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冲压事故,它所占的比率最大,第②、③类事故一般可通过良好的设备设计、维护和生产现场管理加以避免。所以下面的讨论以研究第①类事故为主。

二、冲压事故的分布规律

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在冲床上出现的人身事故比一般机械行业高三倍。在冲压车间每年有20%的工人受伤,平均停工时间12天,其中伤手50%,伤眼20%,伤脚8%。

这方面未见国内的统计分析材料,本人认为,正是由于对冲压事故发生规律缺乏明晰统一的认识,才导致了政策和措施上的混乱:

例如,在八十年代初,由权威单位出版的《开式压力机设计》中有这样地说法:“对于16吨以下的压力机(冲床),因为启动以后滑块很快到达下死点,手来不及进入模具,所以是安全的,……”这可能是造成八十年代研制“冲床安全装置”均遭失败的硬伤之一。

在不少版本的《冲(剪)压作业安全技术培训教材》中,都有这样的规定:依据冲模的技术安全状态,在上、下模板正面和后面应涂以安全色以示区别。安全模具为绿色,一般模具为黄色,必须使用手动送料的模具为蓝色,危险模具为红色。而其所谓安全模具的定义则为:在正常工作时,手不必进入模腔的模具。这种臆想出来的规定,实际上也是一种误导,会使操作者放松警惕,导致发生事故;

现介绍一份日本多年前的相关资料,本人认为它所反映的规律,基本上也与我国现在的情况相符,简介如下:

⑴按企业规模分析:半数以上的冲压事故发生在不满50人的小企业里,小批量的零星生产占70%;

⑵按压力机的类型分析:80%以上的事故由曲柄压力机产生。7%为剪板机产生。

⑶按压力机的大小分析:70%左右的事故发生在50吨以下的小型压力机上。18%发生在50~100吨的压力机上。其余为100吨以上。

⑷按受伤部位分析:右手47.4%,左手37%,面颈部6.9%,右脚3.8%,左脚2.5%,头部1.6%,前躯0.5%,后躯0.3%。

⑸按事故发生时的直接原因分析(见表3.1):

取送制件时引起的占31.5%;

发生在设备操作中改正或扶持材料的占25.6%:

模具安装调整中的占20.4%;材料运输中的占13.9%;

安全装置不完备的占4.0%;模具不好用的占2.0%;

起动踏板故障引起的占0.6%;其它占0.6%

⑹按年度统计的事故总量来看:

(某5年时间段)依次为:7445(死4),7551(死8),9047(死13),8828(死15),9176(死18)。(取自日本工业年鉴)

⑺按操作方式分析:脚踏开关操作占69%,按钮操作占29%;

⑻按保护装置的型式分析:双手按钮占42%,拉手式占26%,推手式占16%,光电式占14%,栅栏式占2%;

⑼按送料型式分析:手工送料占91%,使用手持工具占6%,自动化送料3%.

三、冲压操作易发生伤人事故的原因分析

冲床之所以多发生伤人事故,主要是由于冲床生产的特点是工序简单、速度快,滑块往返运动一次就能完成一个工序或一个零件,一个工作班一台机床可以完成数千到数万个工序或零件。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1.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仍为手工进行送料、排样落料、取件、清除废料等工作。操作者要快速单调地重复“上料(或排样定位)→启动滑块冲压→卸件→清除废料→上料(或排样定位)→……”动作,这些动作的配合顺序需要准确无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设备或人身事故。

根据人机工程学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人在长时间从事这种在极为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快速而又简单重复的作业动作时,极易产生机体疲劳、神情恍惚、反应迟缓现象,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失调。万一出错,惨剧便在瞬间发生。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冲压过程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多数发生在长时间加班或周一及周末思想较分散的时候。

另外,对于16吨以下的小型冲床来说,其运动速度远远大于人的反应速度,是造成事故的又一个原因。即便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要想将手作出移动几厘米的动作,也需要0.3~0.4秒,而这段时间已超过滑块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时间。也就是说,即便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若手在模内时意识到误启动了滑块,也来不及将手撤出危险区。

也就是说,冲床,尤其是小型冲床的工作性质,超出了人的生理极限。这种在冲压过程中发生的伤害事故,约占冲压伤害事故的55~60%。

曾有人根据冲床的运行规律和人机工程学原理,计算得出,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冲压过程中发生人身事故的几率,约为千万分之2.73,也就是说,假如每小时冲压500次,每天实际冲压6小时,每年工作250天,大约三年左右发生一次人身事故。

对比媒体上所报道的情况,现在多数厂家的事故率远远高于这个几率,说明这些单位的安全管理较差,而且冲压操作的负荷率较高;而前面提到的那个军工企业在20年前的事故率,远远低于上面计算得出的数据,则是除了当时管理严格之外,其冲床的实际冲压负荷率也远远低于我们上面所假定的数据。

2.据统计,有20~25%的人身事故发生在模具的安装、调整和机床检修保养过程中,其中大多数发生在25~100吨的机床上,而且多为伤手断臂的重伤事故,甚至有死亡事故发生。

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一是这些机床多为脚踏开关操作的刚性离合器双飞轮结构,又没有大型冲床上设有的电动寸动机构。调整滑块时,人工盘动飞轮较16吨以下的冲床费力得多,操作者往往违反安全规定,采用点动电机的方式使滑块下滑。由于双飞轮传动系统的惯性较大,(一旦全速转动起来,断电后,若是空转,还要转动数分钟才能停止,若是启动了滑块,也能连冲数十个冲程。)所以在飞轮看起来转得很慢时身体进入滑块下的危险区,也会发生伤人事故。

二是在安装模具过程中,所有现在已知的安全保护装置均不起作用,但此时人体都必须进入滑块的危险区才能顺利作业,且操作者的注意力一般均集中在模具上,一旦在飞轮未停时误碰触脚踏,便会出事。

三是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大都是技术素质较高,又不直接从事冲压零件作业的模具调整工,机床维修工、质量检验员、模具制造试模工等人员,他们的工作对象,不象冲压工那样专一,往往是本单位的一批冲床,所以对每台机床的操作性能和要求,不可能象操作工那样熟练,再加上这些工作不象冲压零件那样具有规律性,一旦配合不当,便会出事。

3.事实证明,几乎在所有由普通冲床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均有伤人事故发生。从前面按事故发生时的直接原因分布来看,自动线只解决了取送制件时引起的事故(占31.5%),而其它事故原因依然如故,并没有任何改善。这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自动线上的人工调试工作量更多,此时的危险程度比单机更大;二是在自动冲压过程中,若发生送料或排料故障,由于人脑的本能作用,监管人员往往会认为可来得及去手工排除,而冒险伸手进入危险区;三是设置的自动送料、收料机构也可能形成新的危险区(如滚筒式送料)。——由此可见,将解决冲压安全问题寄希望于自动化生产也是十分片面的。

4.大型机床一般均由多人共同操作,如果彼此配合不当,也容易发生事故。

5.冲压设备本身保养维护不良,如离合器失灵而发生不规律的连冲、滑块的制动器摩擦力矩太小而自动下滑、电动操作开关发生常闭故障等,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这类事故约占5%。

6.不按工艺规定,随便代用模具,如材料厚度超标准、送双料、用冲裁角钢的模具裁扁钢等错误操作,会引起模具爆裂伤人,冲压死亡事故很多由此产生。

7.工作场地组织不良,通道不畅,重物安放不稳等等,易发生磕碰、划伤、砸伤事故。

四、预防冲床人身事故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和3.1.2所列统计数据可看出,冲床事故的预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由⑴可知,良好的企业管理能大量地减少事故(小企业的管理较差)。

由⑵、⑶可知,小型冲床是安全化改造的重点。

由⑷可知,除手、面部、颈部外,脚部的防护也是必要的。

由⑸可知,由于疏忽大意和不细心而产生的事故占92%以上,真正由于设备失灵故障引起的不到5%。所以如何使操作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专心致志地生产,应是安全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由⑹可知,在管理状况基本良好的情况下,事故率仍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波动仅为10%)。这说明,仅依靠教育和训练操作者以促使其精力集中,并不能完全消除事故。这是因为,从事这种用危险程度很高的机械,长时间内连续重复简单动作的加工,人的注意力是有一定极限的。所以生产管理人员应妥善安置调配生产任务,尽量避免冲压工加班加点、上大夜班生产,而且每工作1.5~2小时,应停机休息10~20分钟,更不要让身体有病或情绪不好的员工上机坚持工作。

由⑺、⑻、⑼可知,现有的安全防护装置,对于小型冲床是没有作用的,就是在自动线上也不能杜绝人身事故,还必须用更加安全的设备来预防。这也印证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对各种安全装置的分析,表明在技术上有必要研制新型的小型安全冲床,彻底解决这类用安全装置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⑼可知,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于用手直接取、送料发生的,所以在真正安全的冲床出现之前,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应该是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手直接进入模口内送取材料和零件。尤其是在小型冲床上,必须坚持使用取送料的手用安全工具。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