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控制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控制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5

1.职业病概述1.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患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中国职业病呈现五大特点: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常被忽视;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职业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一是技术措施: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使用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质跑、冒、滴、漏;加强通风、除尘、排毒措施。二是组织措施:合理组织、安排劳动过程,建立、健全劳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卫生法规。三是.卫生保健措施:做好就业前体格检查,发现易感者和就业禁忌证;做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给,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损的发展。一是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二是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防制对策。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防止疾病恶化及复发,防止劳动能力丧失。对慢性职业病患者,通过医学监护、预防并发症和伤残。通过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治疗,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1.2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1.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装置。1.5工程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水平,为剖析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时空分布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筛选主要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提供依据。1.6职业病危害暴露: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1.7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中,根据经验或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把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这诸多方面中,弄清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是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切入点、首要任务,是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前提,是职业健康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正确识别,才能进一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2.1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浓度或强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2.2分析其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2.3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2.4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目标,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施;2.5是建设项目确定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2.6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7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健康安全监督的重要技术支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用人单位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直接依据;是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依据;是开展健康监护工作的针对性依据;是开展职业病诊断的先决条件;是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的依据;是提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依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证据等。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1按危害因素来源分类:3.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光、红外线等);电离辐射(*射线、γ射线)。生物因素:炭疽杆菌、森林脑炎、布氏杆菌3.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有毒、无毒工艺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不良通风、照明。3.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年卫生部《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10大类,115种。1.粉尘类;13种?2.放射性物质类;11种3.化学物质类;?56种4.物理因素;5种5.生物因素;3种?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3种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8种;10其它危害因素。5种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54);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4.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4.1.1识别要全面;4.1.2识别、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4.1.3评价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4.2.1经验法;4.2.2检查表法;4.2.3工程分析法;4.2.4调查检测法;4.2.5其它方法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4.2.1经验法:概念:是调查分析评价人员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的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建设项目的评价,评价人员积累的这类典型行业和工艺的职业卫生基础资料较为丰富,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原有的资料积累对此类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优点:简便、易行。缺点:受调查人员知识、经验和资料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和偏差。4.2.2检查表法:概念:对设计的工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表的方式进行逐项检查,识别分析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它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复杂的项目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优点:通过系统的检查,能较全面地进行识别,应用范围广。缺点:通用性差,同样受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项目实施起来费时长。4.2.3工程分析法:概念:对识别对象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原辅材料及其杂质的种类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潜在的、可能产生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新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不易找到类似企业的项目。4.2.4调查、检测法:概念:在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应用采样分析仪器对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的方法。适用范围:用于存在混合性、不确定性因素的项目。优点:真实可靠,可以识别其它方法难以发现的职业危害因素。缺点:受仪器设备限制,耗费人力物力多、时间长。4.2.5其它方法:系统分析、排查法;理论推算法;健康监护结果、案例分析倒推法;文献检索法(相关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化学物报道信息分析法)。类比法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5.1.资料收集调研:5.1.1项目建设情况与设计资料;5.1.2生产过程涉及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副产品;5.1.3生产工艺与设备;5.1.4化学品理化特征与毒性特征;5.1.5健康监护与监测资料;5.1.6相关评价报告。5.2.现场调查:5.2.1物料用量与产量,杂质含量;5.2.2原、辅料加料口及其密闭情况;5.2.3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5.2.4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范围与作业人员接触情况;5.2.5抢、维修等特殊过程中职业危害情况;5.2.6事故与应急救援情况。5.3.工程分析:5.3.1涉及物料;5.3.2工艺水平、工艺过程与物料转化;5.3.3设备布局与交叉影响;5.3.4防护设施措施。5.4.危害筛选:5.4.1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5.4.2出现几率大、浓度或强度高;5.4.3接触人员多、机会多。6.1.原辅材料:6.1.1种类与数量;6.1.2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6.1.3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6.1.4储运、装卸、加料、投料;6.1.5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硫、磷);6.1.6产地:煤炭、原油;6.1.7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6.2.生产过程:6.2.1生产工艺原理:条件;6.2.2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6.2.3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力切割;6.2.4物理化学过程;6.2.5生产方式:设备选型;6.2.6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6.3.产品、副产品:6.3.1种类、数量;6.3.2形态;6.3.3包装、储运;6.3.4废品废物(废气、废水、废渣);物料平衡-----------物料去向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小结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程序、重点环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容易出现的问题:只对车间环境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没有结合职工操作岗位和主要生产设备进行识别;忽视一个作业岗位可能存在二个或多个职业病危害因素。如锻压岗位只注意了高温,忽视了热辐射和噪声危害;忽视生产辅助系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部分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不重视,没按相关管理部门要求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7.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示例7.1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铸造:粉尘(砂、陶土、黏土、煤粉),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甲醛、氨、氧化锌,噪声、振动;(2)锻造: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噪声、振动;(3)热处理:高温、热辐射,高频电磁场,氰化物蒸汽;(4)加工:粉尘,噪声;(5)焊接:电焊烟尘,粉尘,氟化物、氰化物、臭氧、氢氧化物、一氧化碳、锰烟,紫外线,氢弧焊、等离子焊产生其它射线(6)电镀:(去油除锈)汽油、煤油、乙醇、三氯乙烯、氢氧化钠、盐酸、硫酸、氰化氢、硫酸镍;(7)油漆: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7.2.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7.2.1粉尘:木尘:(致癌性)(原条、原木、锯材、打磨)煤尘:(造板材、家具制造加热提供热源)金属粉尘:(金属家具板材冲压切割时产生)涂层打磨:(滑石粉、碳酸钙尘、有机溶剂)7.2.2化学:人造板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甲醛、苯酚家具油漆:苯、甲苯、二甲苯、苯系物、200号汽油、正己烷涂料: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甲基丙烯酸、氯乙烯、醋酸乙烯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酯类、苯酚、醛、丙酮、胺、铅7.2.3物理:噪声、振动、高温、电磁场(高频介质加热、高频感应加热、微波加热)(材料干燥、涂层干燥、热压胶和、材料封边、热合处理)7.3.纺织、服装、皮鞋、箱包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纺织:粉尘,高温、高湿,噪声,汽油、乙醚、苯、铅(2)服装:甲醛、苯、二甲基苯胺,高温、高湿,噪声,电磁场;(3)服装干洗:四氯乙烯、三氯乙烯(4)皮鞋:苯、甲苯、二甲苯、乙烷、正己烷、环己烷、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异氰酸醋;(5)箱包:粘合剂及固化剂(甲苯、乙酸乙酯、正己烷、环己烷、汽油、四氯化碳、间二甲苯、乙二醇乙醚、乙酸丁酯、四氯乙烯、硝基甲烷、二氯乙烷、二氯乙烯、异丙醇、环己酮、乙醇、乙酸甲酯、丙酮、二氯甲烷、乙醚);7.4.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种危害因素打孔、炮采、机采、装载石墨尘、滑石尘、云母尘、陶瓷尘;噪声;局部振动运输、回填、支护、破碎、筛选、研磨、重选石墨尘、滑石尘、云母尘;噪声;局部振动滑石粉加工滑石尘土砂石炮采、非金属矿炮采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矿浮选二硫化碳化学矿支护、非金属矿支护水泥尘

篇2:破土作业危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

中国石化破土作业许可证许可证编号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地点电源接入点电压作业内容填写人开工时间年月日时分序号主要安全措施确认人签名1电力电缆已确认,保护措施已落实2电信电缆已确定,保护措施已落实3地下供排水管线、工艺管线已确认,保护措施已落实4已按施工方案图划线施工5作业现场围栏、警戒线、警告牌、夜间警示灯已按要求设置6已进行放坡处理和固壁支撑7道路施工作业已报:交通、消防、调度、安全监督管理部门8人员进出口和撤离保护措施已落实:A.梯子;B.修坡道9备有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介质检测仪10作业现场夜间有充足照明:A.普通灯;B.防焊灯11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器具12补充措施危害识别施工作业负责人意见基层单位现场负责人意见会签单位意见建设单位领导审批意见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完工验收年月日时分签名:危害因素和安全控制措施危险因素安全控制措施1地下设施不明,未做有效保护电力电缆、电信电缆、地下供排水管线、工艺管线已确认,保护措施已经落实。2超区域作业已按施工方案图完成施工画线。3警戒措施未落实作业现场围栏、警戒线、警告牌、夜间警示灯已按要求设置。4作业过程中产生滑坡、塌方作业前做好地面、地下排水,作业时由上至下逐层挖掘,严禁采用挖空底脚和挖洞的方法,同时做好放坡处理和固壁支撑。5未及时报告相关单位和部门道路施工作业已报告:交通部门、消防部门、生产调度、安全部门。6施工人员进出作业现场不方便人员进出口和撤离保护措施已落实:1、梯子;2、修坡道。7作业区域存在易燃易爆介质备有可燃气体报警仪,施工工具、警示灯等必须防爆8夜间作业作业现场夜间有充足的照明:1、普通灯;2、防爆灯。9不按要求着装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并佩带劳动保护用品。10挖出的土方未及时运走或复原及时运走余土,确保道路畅通。

篇3:煤矿粉尘危害防治措施

一、建立健全综合防尘管理机构,配备粉尘检测人员以及测尘仪器并按照规定的地点和监测周期开展粉尘日常监测。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粉尘监测采样点的选择和布置要求、粉尘监测人员及设备配备、粉尘监测周期。(详见下表):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制判定标准表:粉尘的种类游离SIO2含量(%)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煤尘≤55.0岩尘5~102.510~301.030~500.5≥500.2水泥尘<101.5粉尘监测采样点的选择和布置要求表:类别生产工艺测尘布置点地面作业场所地面煤仓等处进行生产作业作业人员活动范围露天煤矿钻及钻孔、电铲作业下风侧3~5m处钻机司机操作钻机、电铲司机操作电铲司机室内粉尘监测人员及监测仪器配备表:测尘点数量测尘人员数量测尘仪器数量<20≥1人≥2台20~40≥2人≥4台40~60≥3人≥6台>60≥4人≥8台露天煤矿和地面工厂≥2人≥4台粉尘检测周期表:监测种类监测地点监测周期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掘(剥)工作面3个月1次其他地点6个月1次定点呼吸性粉尘1个月1次粉尘分散度6个月1次游离SiO26个月1次二、煤矿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防尘设备、设施。三、把污染源尽量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以减少污染。四、在采煤和剥离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对煤岩进行洒水除尘。五、对行驶车辆限速在15公里/时以下,减少扬尘。六、采取自然通风以及植树种草等办法达到减少粉尘污染的目的。七、排土场达到最终位置的坡面及平台,加强种草或植树造林防风防尘。八、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防尘口罩、定期疗养等。九、加强各种机械设备操作室的密封,防止粉尘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十、钻孔作业时,应采取湿式钻孔;破碎作业时应采取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应加强对钻机、汽车灯司机操作室的防护;电铲装车前应对煤(岩)洒水;卸煤时应设喷雾装置;运输路面应经常洒水加强维护,保持路面平整。

篇4:煤矿噪声危害防治措施

一、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机构,配备或聘请有资质的部门开展噪声检测工作

二、煤矿作业场所噪声每年至少监测1次。

三、煤矿作业场所的监测地点主要包括:钻孔作业点、煤场振动筛、挖掘机作业点。在每个检测地点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四、露天矿应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避免机械部件松动,并采取对驾驶室进行密闭隔音处理等措施,控制露天煤矿噪声。

五、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声指标超过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直到符合标准才可使用。

六、工作人员配备切实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或实行轮班工作制,以减少与噪声接触的时间。

七、对于突发性噪声,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其它能够人为控制的突发性噪声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噪声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八、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九、加强设备维修,减少机械老化带来的噪声。

十、加强个人防护:接触强噪声的工人应佩带耳塞、耳罩等,以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

十一、采用隔声、吸声等办法:强噪声源应安置消音器或隔离机罩等。

篇5:煤矿高温危害防治措施

一、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机构,配备人员、仪器开展日常监测。

二、进行高温监测时,作业场所无生产性热源的,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作业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源环境或通风环境的,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去平均值。

三、常年从事高温作业的,选择在夏季最热月份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选择在工期内最热月份测量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班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班中间测1次,取平均值。

四、露天煤矿应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减少高温和辐射的影响;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日照最强烈的时段作业。

五、在高温季节来临时,避开高温时间作业应准备好职工的防暑降温用品和物资。

六、在高温季节工作时,相应缩短一线职工的工作时间。

七、加强现场道路、采场的洒水降尘,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

八、雨水季节加强疏干排水,保持工作场湿度适宜。

九、加强职业危害学习培训。

十、在高温高湿地点设置警示标志。

十一、严格执行高温高湿职业卫生标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