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发化学中毒事故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如何应对突发化学中毒事故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由于它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破坏性,往往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及时报告: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有效地动员、组织各系统各部门的救援力量,形成整体合力,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因此,一旦发生突发化学中毒事故,首先应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决策层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调查事故的原因,控制事故现场,及时救治中毒患者,化解事故造成的危害。

科学防护:19*邵武市某化工厂一名民工违章入罐作业,造成一氧化碳急性中毒而昏倒,在场的4名工人,有的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有的只戴活性碳防毒面罩入罐营救,结果酿成5人死亡的特大中毒事故。因此科学的个人防护,是防止中毒事态进一步扩大,隔断事故漫延通道,降低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在预防化学中毒的个人防护用品中,最常用的是呼吸防护面罩,根据其结构和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罩和隔绝式防毒面罩两种类型。过滤式根据滤料不同,它的防护对象也不同。如滤料是活性碳,它只能防护有机化合物的蒸气如苯、二甲苯、汽油;滤料是硫酸铜,它只能防护氨气,我国现产的滤毒罐,各种型号涂有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防护对象。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的范围和有效日期,切不可盲目使用。隔绝式(供氧)防毒面罩特点是呼吸通路与外界隔绝,氧气是由罐内压缩空气(氧气)供给,它适合用于密闭不通风且有毒物质浓度极高又缺氧的工作环境,可连续工作2小时左右。使用时,应注意系统的气密性。

当发生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时,应根据现场环境、毒物种类、浓度,科学、灵活地选用防毒面罩和其它个人防护用品,保护自己的同时,积极参与中毒事故的救援工作。

控制现场:引起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多数原因是存放化学品容器发生意外破损、暴裂,导致大量有毒化学品外泄和扩散,周围人群和抢救者大量接触而中毒。因此控制现场,撤离周围人群是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途径。如果发生突发化学中毒事故,要立即封锁现场,不让非救援人员进入污染场所,及时堵住泄漏口或关掉阀门,阻止化学物向外扩散,采用化学反应方法降低甚至消除化学物的毒性,达到切断中毒事故源头的效果。另外要组织周围人向上风向转移并及时疏散下风向人群,避免中毒事故的漫延。

合理救治:化学中毒事故发生后,及时科学地开展院前急救,是阻止化学毒物继续侵入人体,挽救中毒患者生命的关键。我们要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信念,迅速将患者移离事故现场,到上风向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立即脱掉有化学物污染的衣裤,如果患者眼部或皮肤受化学物污染,必须马上用清水冲洗。抢救急性化学中毒患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还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专业救治,防止病变加重,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事故的损失。

篇2:有机溶剂中毒应急方法

有机溶剂主要是指那些难溶于水的油脂、树脂、染料、蜡、烃类等有机化合物的液体,此类物质均可引起人体中毒。最常见的有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正己烷、氯仿、氯乙烷、甲醇、乙醚、丙酮、二硫化碳等。

⑴应急要点:

发生中毒事故区域(特别是下风向)的人员应尽快撤离或就地躲避在建筑物内。

立即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脱去污染衣服,迅速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同时要注意保暖。眼内污染者,用清水至少持续冲洗10分钟。

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有条件的可肌内注射呼吸*等。

昏迷者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

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迅速送往医院抢救和进行后续治疗。

⑵专家提示: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要迅速查清毒物。

要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有密切毒物接触史者,应严密观察,卧床休息,防止发病。

篇3:突发性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氯气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为便于大量贮存、运输,氯气通常是以液态、带压充装在钢瓶、槽罐等容器中。在氯气灌注、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若钢瓶、槽车等容器密封不良或操作不当,则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氯气泄漏。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的剧毒气体,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当达到12.5g/m3,吸入会立即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曾把氯气作为军事毒气用于战场。因此氯气一旦泄漏极易造成重灾。2004年4月15日发生于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泄漏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针对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各地消防部队通过近两年的岗位练兵活动,对其基本程序和技战术都已有所认识。但突发性重特大氯气泄漏事故,尤其是造成大面积扩散污染的,又呈现出工作区域广、作业时间长等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应急救援中除加强必要的防护外,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疏散和抢救人员工作。疏散和抢救人员是救援工作中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开展救援工作、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所在。发生突发性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时,往往涉及范围广,被困人员多,如1979年浙江温州电化厂氯气泄漏事故中疏散近8万人,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故中疏散近15人。疏散和抢救大量人员时要做到:一是明确疏散方向。救援人员在进入污染区域之前,应根据当时的气象、地形地貌等情况,确定安全方位。冒失进入污染区,常常会因烟雾弥漫而迷失方向。在化学救援中,有过将被困人员引向下风方向而再遭危害的惨痛教训。二是采取防护措施。污染区域大,行走路线长,撤离前应先指导被困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对婴幼儿要加强防护(婴儿防护袋)。缺乏防护器材时,可就地取材,采取简易防护措施,如将衣服、毛巾等织物浸湿后捂住口鼻,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在重庆氯气泄漏事故中,正是这一措施才使绝大多数人免受毒害。此外,还应携带小红旗等标志物,以便于对大量人员的引导。

二、现场侦检工作。在氯气泄漏事故现场,利用仪器进行侦检,并将侦检结果作为行动依据,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这一点同样重要。由于面广点多,监测时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监测重点。此外,为提高救援效能,避免潜在危害,侦检工作中应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注重前期监测而忽视持续监测。监测工作应贯穿救援工作全过程,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现场指挥部。2004年重庆氯气泄漏事故中,正是根据持续监测结果,及时缩小警戒区,使疏散出的居民及时返家,减轻了压力,缓解了矛盾。二是注重气相监测而忽视液相监测。氯气在空气中有较大毒害性,而溶入水中,易与水作用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必须要加强液监测相,防止废液外流造成污染,更应防止水源污染而造成危害。

三、污染洗消工作。液氯泄漏到空气中,很快就气化转变为气态,扩散性强,尤其是泄漏量大时,在一定的空间有明显压力。因此,洗消时必须做到:一是在事故现场要设置多道水幕,并用水枪压制,阻止氯气云团外扩。二是洗消剂应有所选择,越在内圈,碱性应越强,外围用水即可。三是对流淌废液要进行洗消。应尽早组织人员用沙袋或水泥袋筑堤堵截或导流,或在适当地点挖坑以容纳废液,再集中洗消。四是要对部分参战人员和被污染的器材装备实施洗消,并对深入重危区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

四、防火防爆工作。氯气本身不能燃烧,但与氧气一样有强烈的氧化性,与氢气、甲烷等形成的混合气体极易爆炸,并能使一些在通常情况下难燃的物质迅速燃烧。这一性质在这起事故中也充分表现出来。在事故现场我们看到,氯气云团所扩散到的地方,绿色的油菜、麦苗都变成“金黄”一片,这就是其强氧化作用的结果。因此,氯气泄漏现场也应清除火源,隔离可燃物。在这起事故中,货车上所载的气瓶若有可燃气体泄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篇4:应急救援预案存在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应急救援预案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制定得好,准备充分、救援及时,就能减少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人们的痛苦,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笔者进行调研后,认为在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想、制定、应用、管理等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预案制定和应用中的问题

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

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注意事项上没有做到根据单位具体性质提出具体要求,而是干篇一律。?

二、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定.格式化?

应急救援中心在制定市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人员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像这样的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从而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区别,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应急救援中心与各单位和各地制定的预案脱节?

如果应急救援中心与各单位和各地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会造成各方面部署(如停车血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的设置甚至救援任务的分工)不协调。应急救援中心一旦调动多种力量实施救援时,就很可能造成救援任务重叠或者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预案失去作用。?

四、应急救援预案领导熟悉,职工不太熟悉?

现在各单位制定预案往往是领导或内勤人员的事情,制定出来的预案往往是领导和内勤人员熟悉。而应急救援中心其他人员对制定出的预案不太熟悉,而且往往是应付考核检查时才把预案拿出来,再加上应急救援中心围绕预案组织的演练太少,很容易造成救援职工只熟悉预案中事故或部位基本情况,而对应急救援中心参加的灭火救援行动的部署知之甚少,导致在实战中对应急救援中心的意图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

五、预案没有随着单位设施和人员的改变及时更新?

这是很多救援单位的“通病”:在熟悉预案的过程中发现重点单位或部位情况发生变化了或是单位人员、装备发生变化,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造成预案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过程中慢慢“贬值”。

应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以应急救援中心为例,应急救援中心在对全市(包括县和单位)的预案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勤务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二、协调一致,加强互动?

应急救援中心与各单位和各地预案保持协调、统-,做好及时修订工作。?

三、科学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技术更新?

随着目前各地应急救援中心及指挥调度中心日益计算机化,可以多从预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探索。?

四、指挥人员应积极参加演习,提高指挥能力?

在日常的事故救援演练中,应专门有针对指挥人员的演习和训练,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增强事故救援效果。?

五、指挥人员对现场灾情进行科学分析?

总指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专家,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分布、周边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篇5:常见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措施

我国已经步入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污染物质通过水、大气和土壤等介质,迁移、转化和累积,进入环境,并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措施、科学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已刻不容缓。

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到达现场后首先组织人员救治病人。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必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和救治工作。

2、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情况。包括污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可能原因、污染来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径及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及分布、当地饮用水源类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发生后当地处理情况。

3、形成初步印象,确定污染种类。化学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危害多为急性化学性中毒;生物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多为急性肠道传染病;化学性与生物性混合污染,其健康危害同时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传染病等。

4、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掌握健康危害特点及相关因素;污染源调查,了解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环境监测;生物材料检测;照相、摄像、录音,做好监督文书等有关记录。

5、提出调查分析结论和处置方案。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专家意见,向现场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以减少污染。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