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简介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简介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第一节概述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3个方面的含义:

(1)事故预防:通过危险辩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

(2)应急处理:万一发生事故(或故障)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抢险救援: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1、重大事故需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美国芝加哥安全咨询公司统计,1957-1986年发生的100例损失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中,炼油厂占42例。国内1950-1979年统计的186起爆炸事故中,与油气泄漏有关的事故有48起。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

如:1947年美国发生硝酸铵爆炸事故,造成576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毒气泄漏,造成2500人死亡,20多万人中毒,5万人失明,10万人终生致残。

因此,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使用,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生产装置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安全状况的评估并纳入特殊管理。

例如,氨水(NH3~H2O)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它的危险特性是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因此,当氨水在生产和储存中达到一定量时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氨水生产、使用、储存区域应划为防爆区,相应的电气设备应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储存仓间应阴凉、干燥、通风、储存地点要远离火种、热源。要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露天储罐夏天应有降温措施;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体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应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上述环节与要求若在氨水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出现了偏差,就可能酿成事故。另外,还必须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定期进行预案演练,一旦重大事故发生时,就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置,有效地控制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扩展到各行各业

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他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灾种预防和救援。涉及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灾种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工伤事故、自然灾害等,都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以下三大类单位要加强检查和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

(1)涉及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如石化、油库、煤矿、烟花爆竹、小火药厂点等。

(2)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码头及大型商场、影剧院、娱乐、餐饮等人员聚集场所。

(3)要害设施,如飞机、火车、客运汽车、客运船舶等。

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制定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第二节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

1、制订预案的目的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源,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有2个:

(1)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

(2)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制订预案的原则

生产安全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保持最佳“秩序”的状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事故的预言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构成。

1)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看,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

2)通过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人的能力和人的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实现事故预防的关键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可靠性。采取措施,万一发生事故,也只能在局部,不会蔓延。

“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

2)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1)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

(3)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4)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经常演练,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救援。

“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篇2:应急预案的系统设计

一、思路

1、危险源体系:危险物质、设施设备等

2、事故体系:火灾、爆炸、泄露等

3、层次体系:集团、厂级、车间(现场)等

二、五个运作中心

(一)、指挥协调中心

1、指挥协调中心-机构人员职责

1)、了解应急系统的组成及其任务和功能

2)、分配和检查应急队员的责任并确定所需人数

3)、与事故指挥者和支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并保持必要的通讯联系,做好突发情况应急准备

4)、搜集有利于事故处理调查的相关信息用于编写政府报告和涉及法律事务的必要文件

5)、草拟递交政府部门的事故报告,并向媒体中心提供用于新闻媒体接触所需的信息

6)、确保应急计划的执行,监督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启动所有适当的程序和应急措施

2、指挥协调中心-软配置

1)、针对不同事故类型而制订的各类应急预案

2)、以往的事故报告和检查表

3)、工厂、城镇、乡村地图

4)、物质安全数据

5)、社会信息材料

3、指挥协调中心-硬配置

1)、计算机管理系统

2)、应急动力系统

3)、车载电话或移动电话

4)、传真机

5)、无线电

6)、收录机

7)、扫描仪

8)、投影仪

9)、电视或监控录像机

10)、钟表或其他记时仪器

11)、用于书写的工具和材料

4、指挥协调中心-运作问题

1)、位置应设在安全区内,但不能离危险区太远

2)、培训管理者和后备人员

3)、配备后备应急管理者

4)、现场应急管理者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直接进入紧急运作中心并与事故指挥者相联系,协调对事故的应急

(二)、现场处理中心

1、现场处理中心-设计要求

1)、移动性强

2)、配备有先进的通讯工具,监视系统以及事故记录设备

3)、拥有充足的动力供应

4)、指挥中心应该有明显的标志

5)、装备有事故现场应急所需的参考资料

6)、指挥中心应该处于事故现场的缓冲区内,并保证所处位置易于发布指挥命令且不会受到事故的影响

7)、实现处理中心的模块化设计

8)、使用统一术语

9)、明确每个人的角色、责任、义务等,所有的应急任务都应该统一分配

10)、指挥中心的指挥职位应该树定而人员不是固定的

11)、事故指挥中心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接受定期培训,保证每个职位至少有一个接受过培训的后备人员

2、现场处理中心-现场工作程序

1)、事故初始评估

2)、危险物质的现场探查

3)、事故控制区域的建立

4)、实施应急行动

5)、事故现场的净化和恢复

(三)、支持保障中心

1、技术支持

2、医疗支持

3、法律支持

(四)、媒体中心

1、媒体中心职责

1)、组织赶赴事故现场的媒体进入媒体中心进行有序的工作

2)、防止因媒体的干扰而引起现场应急的混乱

3)、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4)、召开新闻发布会

5)、刊登启示等

2、媒体中心-设计

1)、媒体中心的位置和规模

2)、媒体中心的配置

3、媒体中心-工作原则

1)、保证所发布的事故信息准确性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2)、预备好相关材料:事故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泄露物品是否有毒以及泄露量;公众应采取的防护及预防措施;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情况;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具体情形和将持续的时间

(五)、信息管理中心

1、信息管理中心-设计要求

1)、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2)、完善的信息管理设备

3)、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

4)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篇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杜绝“四不

时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事故预防和紧急处理的有效手段,正在愈来愈引起各个行业的重视,多数企业尤其是危险化学品企业都能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自己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事故发生后如何紧急处理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但在日常落实中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四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

一、不务实。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企业在事故发生后指导如何处理的预定方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只有切合了实际才可能在事故紧急处理上做到有条不紊。但有的企业在制定预案时却往往不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大话空话连篇,有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办理各种许可证的需要,而照搬照抄其它企业的预案,以至于一旦发生事故预案却没有可操作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不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后,从领导层到每一个职工都应该做到心知肚明,以便事故发生后知道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能马上到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然而有的企业对此思想上不重视,制定好了事故应急预案要么挂在墙上,要么紧锁柜中,除了制定人知道内容之外,再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组织学习,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实际作用。

三、不演练。方案制定的是否可行要靠实践去检验,而实践最好的方法是预案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的预案演练也是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但有些企业却置若罔闻,一嫌麻烦、二怕停工、三怕花钱往往不组织演练,有的组织也是象征性地演示一下,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演练的目的。

四、不修订。事物随时都在变化,包括装置、人员、生产条件等等,随着它们的变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随着重新修订,有的企业经常忽视这一点,制定一次预案便一劳永逸,再也不完善不补充,发现的问题也不修改,久而久之应急预案便成了一堆废纸。任何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事故教训也表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落实的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反之就将受到它的惩罚。所以我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把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

要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就要求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分级编写。所谓分级,指系统总目的预案包含各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而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包含单元目标的预案。各层目标预案编写提纲一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又与上下层目标相互衔接,是大环套小环的结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由企业(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政府的应急预案组成。现场应急预案由企事业负责,场外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现场应急预案和场外应急预案应分别制定,但应协调一致。根据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我国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通常将事故应急预案分为如下5种级别。

(1)Ⅰ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的有害影响范围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能够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其影响范围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2)Ⅱ级(县、市/社区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所涉及的影响范围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能够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救援力量,加上发生事故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救援力量所控制。

(3)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4)Ⅳ级(省级)应急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应建立省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它可能是一种规模极大的灾难性事故,或可能是一种需要用事故发生的城市或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的特殊事故。这类事故需用全省范围内的救援力量来控制。

(5)Ⅴ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对事故后果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应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

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应立即实施应急程序,如需上级援助,要同时报告当地县(市)或社区政府事故应急主管部门,根据预测的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需投人的应急人力、物力和财力逐级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事故的发展和控制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社区级指挥中心。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核实后的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应急管理机构。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可以向科研单位、地(市)或全国专家、数据库和实验室等就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性能、事故控制措施等方面征求专家意见。

企业或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应不断向上级机构报告事故控制的进展情况、所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后者对此进行审查、批准或提出替代对策。将事故应急处理移交上一级指挥中心的决定,应由社区级指挥中心和上级政府机构共同决定。做出这种决定(升级)的依据是事故的规模、社区及企业能够提供的应急资源及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使社区范围外的地方处于风险之中。

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适合的报警系统,且有一个标准程序,将事故发生、发展信息传递给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对事故状况的评价,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篇5:基本预案的内容与要求

基本预案是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主要阐述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紧急情况、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方针、应急资源、应急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各应急组织的职责,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和管理规定。

基本预案可以使企业高层领导能从总体上把握本企业针对应急的有关情况,了解应急准备状况,同时也为制定其他应急预案如标准化操作程序、应急功能设置等提供框架和指导。基本预案包括以下12项内容。

一、预案发布令

企业第一负责人应为预案签署发布令,援引国家、地方、上级部门相应法律和规章的规定,宣布应急预案生效。其目的是要明确实施应急预案的合法授权,保证应急预案的权威性。

在预案发布令中,企业第一负责人应表明其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支持,并督促各应急部门完善内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积极参与培训、演习和预案的编制与更新等。

二、应急机构署名页

在应急预案中,可以包括各有关内部应急部门和外部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署名页,表明各应急部门和机构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参与和认同,以及履行承担职责的承诺。

三、术语和定义

应列出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的术语和定义的解释和说明,以便使各应急人员准确地把握应急有关事项,避免产生歧义和因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应急时混乱等现象。

四、相关法律和法规

我国政府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制定应急预案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或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相应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在基本预案中,应列出明确要求制定应急预案的国家、地方及上级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有关重大事故应急的文件、技术规范和指南性材料及国际公约,作为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的根据和指南,以使企业应急预案更有权威性。

五、方针与原则

列出应急预案所针对的事故(或紧急情况)类型、适用的范围和救援的任务,以及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方针和指导原则。

方针与原则应体现应急救援的优先原则。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此外,方针与原则还应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

应急方针与原则不仅要符合上述要求,还要符合企业实际。因此,企业在制定方针与原则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六、危险分析与环境综述

列出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重大危险及后果预测,给出企业区域的地理、气象、人文等有关环境信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主要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及特性。

(二)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

(三)危险物质运输路线分布。

(四)潜在的重大事故、灾害类型、影响区域及后果。

(五)重要保护目标的划分与分布情况。

通过事故后果模型和接触危险物质浓度,能够事先估计出事故影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要确定重点保护的对象为:

1.对人员的保护,尤其是弱势群体如幼儿,以及最可能接触危险的人员。

2.对事故现场内重要系统的保护,应考虑是否有必要在危险区域内对重要设施进行有序的停车程序,以防止更大的潜在危险。

3.对环境的保护,应考虑对危险很敏感的土壤区域、野生生物、渔业、水生生物等。

4.财产的保护,包括现场内的财产(设备、操作系统、车辆、油罐车、原材料、产品、存货)和现场外的财产。

5.现场外的关键系统,应考虑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主要运输系统及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公用水、电、气、通信服务系统等。

6.应急人员的工作区域的保护,如指挥中心、应急准备区域及支援的路线。

(六)可能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的不利条件。

影响救援的不利条件包括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当天的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向、降水)、临时停水、停电、企业周围环境、厂附近举办大型活动、邻近区域同时发生事故。

(七)季节性的风向、风速、气温、雨量,企业人员分布及周边居民情况。

七、应急资源

该部分应对应急资源作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列出应急资源装备的总体情况,包括:应急力量的组成、应急能力;各种重要应急设施(备)、物资的准备情况;上级救援机构或相邻可用的应急资源。

八、机构与职责

应列出企业所有应急部门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中承担职责的负责人,包括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消防队、行政处、安全处、医院等。在基本预案中只要描述出主要职责即可,详细的职责及行动在标准化操作程序中会进一步描述。所有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应覆盖所有的应急功能。

九、教育、培训与演练

为全面提高应急能力,应对应急人员培训、公众教育、应急和演习作出相应的规定,包括内容、计划、组织与准备、效果评估、要求等。

应急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

公众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的性质与应急特点、事故警报与通知的规定、基本防护知识、撤离的组织、方法和程序;在污染区行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常识。

应急演习的具体形式既可以是桌面演习,也可以是实战模拟演习。按演习的规模可以分为单项演习、组合演习和全面演习。

十、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

列出本预案可能用到的其他应急预案(包括当地政府预案及签订互助协议机构的应急预案),明确本预案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如本预案与其他预案发生冲突时,应如何解决。

十一、互助协议

列出与相邻企业或专业救援机构签署的正式互助协议,明确可提供的互助力量(消防、医疗、检测)、物资、设备、技术等。

?十二、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明确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改及更新的部门,应急预案的审查和批准程序,预案的发放、应急预案的定期评审和更新(详见第八章)。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