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的应急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烧烫伤的应急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生活中烧烫伤并不少见,火焰、热水、强酸、强碱等都可使人发生不同程度烧(烫)伤。轻度烧伤小面积皮肤潮红、起水泡,重者大面积皮肤烧焦、肌肉骨骼坏死,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如能在现场对病人进行正确急救,可以大大地减少伤残和死亡率。

(1)小面积、轻度烧伤

通常在施工中不慎发生意外,烧伤面积不足全身的10%,或二度烧伤以下,采取以下措施:

①烧(烫)伤局部皮肤发红或有水疱,立即用自来水冲洗,或将烧伤部位(四肢)浸泡在干净的冷水里,如此浸泡30分钟左右,在躯干或其他部位可用冷敷方法,借以减轻疼痛,限制伤势的发展。

②一度烧伤,用清水冲洗后,搌干,局部涂食用油或正红花油,各种烫伤膏,无需包扎。

③二度烧伤已有水泡,可用缝衣针经火灼几秒钟或用60度白酒、75%酒精消毒后刺破水泡,放出泡液,但切忌剪除表皮。

④如水泡已经破裂,表皮起层脱落,不要撕揭,应尽量保留,仅去除污染、烧焦的表皮。创面用生理盐水或洗必泰液冲洗,搌干后,涂布烫伤膏。

(2)较严重的烧伤

烧伤面积为全身的10%以上或二度烧伤以上,并伴有呼吸道烧伤。

急救步骤

①救护病人尽快安全脱离现场。

②用冷水冲洗或浸泡、冷却烧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

③尽快脱去或剪去着火的衣服或被热液浸渍的衣服。

热液烫伤应先冷却后再脱去衣裤或者剪开脱去,否则会将烧烫伤后已游离的表皮连同衣裤一并撕下来,造成严重后果。

④迅速简单地检查病人,估计烧伤的严重程度,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

急救步骤:

清除呼吸道的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生窒息可用粗针头从病人环甲膜处(男性喉结下方)刺入气管内,以维持呼吸;也可用小刀割开气管,插入气管、竹管等维持呼吸,以暂时缓解窒息对生命的威胁。

⑤妥善保护创面:用干净的纱布、被单、衣服覆盖在创面上,尽量不要弄破水泡,保护表皮,不要进行特殊处理,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⑥尽量不挑破水泡

烧伤创面上切不可使用红药水、紫药水,甚至酱油等涂抹,以免掩盖烧伤程度,对后期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烧烫伤急救要点

①立即冷却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10~30分钟或冷水浸泡直到无痛的感觉为止。

②冷却后再剪开或脱去衣裤。

③不要给口渴伤员喝白开水。

④发生窒息可用粗针头从病人环甲膜处刺入气管内,以维持呼吸。

⑤妥善保护创面,不可挑破伤处的水泡。不可在伤处涂药水或药膏等。

⑥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⑦搬运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动作应轻柔,行进要平稳,并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对途中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就地抢救。

篇2:现场应急防护与救援知识

一、应急处置现场防护及装备

(一)应急处置人员安全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眼睛防护、身体防护、手部防护

(二)现场应急防护与处置装备

水环境污染事件装备:防毒衣、面具、靴套、长统靴、手套、救生衣、急救箱、标志牌、排水泵、救护车等12类设备

大气环境污染事件装备:防毒面具、各种洗消器、防化消防车、简易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眼镜、手套、气体报警器、风向风速仪、测距仪、灭火器、防爆强光照明设备等20类设备。

二、人员疏散与急救

(一)划定疏散距离

确定隔离半径、确定上下风向等

(二)人员疏散

根据泄漏量确定疏散区域、下达疏散命令、封锁污染区、布点监测、发布公告、人员返回

(三)现场急救常识

皮肤接触:脱去外衣,清水冲洗

眼镜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眼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输氧就医

食入:给误食者漱口、饮水、催吐、立即送医院。

篇3: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总则

1.1编制目的

简述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1.2编制依据

简述预案编制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1.3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1.4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注1: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主要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三个层次。

1.5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2.1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结果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4.2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4.3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a)信息报告与通知

明确24小时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b)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应急响应

5.1应急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2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3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6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7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内容。

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参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部门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8.2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8.4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8.5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要而确定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9培训与演练

9.1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9.2演习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10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11附则

11.1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11.2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

11.3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11.4制定与解释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11.5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

篇4:常见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措施

我国已经步入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污染物质通过水、大气和土壤等介质,迁移、转化和累积,进入环境,并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措施、科学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已刻不容缓。

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到达现场后首先组织人员救治病人。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必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和救治工作。

2、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情况。包括污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可能原因、污染来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径及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及分布、当地饮用水源类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发生后当地处理情况。

3、形成初步印象,确定污染种类。化学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危害多为急性化学性中毒;生物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多为急性肠道传染病;化学性与生物性混合污染,其健康危害同时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传染病等。

4、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掌握健康危害特点及相关因素;污染源调查,了解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环境监测;生物材料检测;照相、摄像、录音,做好监督文书等有关记录。

5、提出调查分析结论和处置方案。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专家意见,向现场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以减少污染。

篇5:事故的应急救援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是保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日常值班系统、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系统、应急救援组织及经费保障系统。

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这在《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中作了明确规定。

建立省、市、县三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时,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做到应急救援能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组织《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九条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等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2.当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时,如个体矿山等既可以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也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此处的兼职可以是内部人员兼职作应急救援人员,也可以是其他专业应急救援组织的人员兼职。

3.所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不管其生产经营规模大小,均应当配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

4.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应急救援培训,具备相关的应急救援知识,适应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熟练掌握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使用并持证上岗。

5.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配备的所有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要进行经常性维修和保养,按要求及时废弃和更新,保证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正常运转。

三、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要坚持及时、得当、有效的原则。因生产安全事故属突发事件,《安全生产法》要求在事故发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的抢救工作,为事故抢救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同时,明确了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在事故抢救中的职责。

1.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在事故抢救中的职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一要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的具体情况,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二要千方百计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要严格执行有关救护规程和规定,严禁救护过程中的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避免救护中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四要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2.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要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也必须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应当成立抢救指挥部,由指挥部统一指挥。

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依照上述规定进行。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