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危害防控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电镀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危害防控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6

?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对电镀企业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必须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培训考核、接触危害职工健康监护、有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设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识、改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条件、履行职业危害申报等六项整治措施,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是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依法履行职业健康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职业健康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权益。

二是健全职业健康培训制度和落实告知义务。

三是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内容必须充实,具有针对性,并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和政策规定。

四是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的规定,醒目规范地设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和标识。

五是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和确认制度。企业应当将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职业病待遇等制作成格式化的《职业危害告知卡》,并经该岗位操作人员本人签名确认,作为职业安全健康三级教育内容,同时与单位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签订劳动安全健康专项集体合同,保障职工劳动安全权利。

六是建立职业健康体检报告送阅确认制度。保证当事人的职业健康知情权,体检报告经其本人签字后,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七是监督企业改进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提高防护效果。要求企业填报《职业健康情况自检表》,对造成职业病及职业危害超标原因、已经造成的后果、目前采取的措施、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目前取得的效果及最终预期的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检查。要在防护设施、设备、器材和用品上加大投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采用无毒或低毒物品替换高毒物品作业,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浓度(或强度)符合职业健康接触限值的规定。

八是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严格要求企业努力提高对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自我检测条件和能力。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监测结果,预防、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并按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将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检测、评价结果,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九是落实职业健康监护。企业应对需实施针对性职业健康体检(包括岗前、在岗和离岗)的人员进行梳理,制定、落实职业健康体检计划,明确体检对象及岗位职业危害物质名称、实施的针对性职业健康体检内容、有资质的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落实时间等内容;在当地安全监管部门指导下,选择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对在体检中发现体征异常的员工,必须由有资质的职业病防治医疗机构实施医治,采取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保证其应有的康复治疗待遇,帮助恢复健康;对体检结果应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载入企业职业健康档案。

最后是监督企业履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义务。要求各电镀企业,对本单位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进行全面辨识,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

电镀生产企业属高毒高污行业,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是职业病多发的企业,只要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合力,从源头抓起,加强电镀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强化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用工环境而努力。

篇2:铅汞镉砷对人体危害及预防措施

微量重金属元素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它们虽然在体内的含量非常微小,但生理功能独特。

一、砷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动物肌体、植物中都可以含有微量的砷,海产品也含有微量的砷。由于含砷农药的广泛使用,砷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如以砷化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过量添加至牲蓄食用的饲料中,就易使牲蓄体内积砷,食用了这种牲蓄的肉制品后,就容易造成中毒。砷侵入人体后,除由尿液、消化道、唾液、乳腺中排泄外,就蓄积于骨质疏松部、肝、肾、脾、肌肉、头发、指甲等部位。砷作用于神经系统、刺激造血器官,长时期的少量侵入人体,对红血球生成有刺激影响,长期接触砷会引发细胞中毒和毛细管中毒,还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我国食品重金属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规定砷含量最高(粮食)为0.7毫克/千克,鲜乳为0.2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限量为0.01毫克/升。

二、铅

铅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一种重金属,它对神经系统、骨骼造血功能、消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等均有危害。特别是大脑处于神经系统敏感期的儿童,对铅有特殊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低下发病率随铅污染程度的加大而升高。儿童体内血铅每上升10微克/100毫升,儿童智力则下降6—8分。为此,美国把普遍认为对儿童产生中毒的血铅含量下限由0.25微克/毫升,下降到0.1微克/毫升。世界卫生组织对水中铅的控制线已降到0.01微克/毫升。我国食品重金属残留量限量国家标准规定铅含量最高(豆类)为0.8毫克/千克,鲜乳为0.05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限量为0.01毫克/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对铅中毒的预防。

1、来自生活环境中的土壤和尘埃,玩具和学习用具,家庭装修用劣质油漆和印刷油墨,用铅壶或含铅的锡壶烫酒、饮酒,滥用含铅的丹药或偏方等。

2、食物中的铅,某些饮料、劣质食品、中草药等。某些罐装食品,由于用铅焊接缝而导致食物含铅量增加;含铅量高的食品主要有用含铅量高的容器加工成的爆米化,加入氧化铅以加快其成熟的松花蛋,大街小巷叫卖的“白馒头”也有一部分是用含铅等杂质的硫磺熏蒸而成。

3、动植物体内的铅。植物性食品的铅含量土壤、化肥、农药及灌溉用水含铅量的影响。动物性食品受铅含量受饲料、牧草、空气和饮用水含铅量的影响。

4、大气污染,如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以及煤制品(如煤球、煤饼)为燃料的家庭,室内空气中铅平均含量比室外空气的铅含量高很多。

5、暴露在含铅环境下的大人及衣物又交叉感染给孩子,例如交通岗、印刷厂、钢铁厂、炼油厂、铸造厂、蓄电池行业和矿山等都是铅污染重灾区,许多行业都有接触铅化合物的机会,作为大人平时应注意预防铅中毒,既要保护自己,更是要保护孩子。

6、使用含铅的上釉瓷器;使用含铅的化妆品。

预防铅中毒,应增加维生素B1的摄入,促进铅通过胆汁经粪便排出;摄入充足的抗坏血酸,使其与铅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盐,降低铅的吸收。每日应补充抗坏血酸125—150毫克;限制脂肪,减少铅的吸收;补充铁以抑制铅的吸收和蓄积;增加维生素B6、B12以保护神经系统。同时,铅作业者,不易喝牛奶,因牛奶中的乳糖,会促进人体对有毒矿物质元素铅的吸收,可用酸奶代替牛乳,因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后制成酸奶,这时乳糖就减少了,不会促进铅的吸收。还可经常吃大蒜,每日15克,连服3个月,就不会出现铅中毒现象,有中毒也会好转。

三、汞

汞主要在动物体内蓄积,工厂排放含汞的废水而至水体被污染,湖泊、沼泽等的水生殖物、水产品易积蓄大量的汞,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人体积蓄。汞积蓄于体内最多的部位为骨骼、肾、肝、脑、肺、心脏等。汞化合物对蛋白质形成疏松的蛋白化合物。因此对组织有腐蚀作用。我国食品重金属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规定,蔬菜、水果、鲜乳中汞的含量为0.01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限量为0.001毫克/升。

摄入适量的营养素对汞中毒有预防作用。①维生素E。对甲基汞毒性具有防御做用。花生油、芝麻油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②硒。硒对于甲基汞中毒肌体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症状。硒还能减轻氯化汞引起的生长抑制,并对汞引起的肾脏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汞作业人员每日膳食中硒的共给量应为100—200微克。③果胶。果胶能与汞结合,加速汞离子排出,降低血液中汞离子浓度。蔬菜、水果、干果中都含有果胶,其中含果胶丰富的有土豆、慈菇、胡萝卜、萝卜、豌豆、刀豆、甜菜、青菜、柿子椒、橘子、金橘、釉子、文旦、草莓、苹果、梨、核桃、花生和栗子等。④蛋白质。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能与汞结合成为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防止汞对于体内疏基酶的损害。含硫氨基酸包括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等,它们存在于鸡蛋清蛋白、小麦面筋蛋白、大米蛋白中,鸡蛋清蛋白中含量尤为丰富。

四、镉

可容性镉化合物属中等毒类,和其他金属毒物一样,能抑制体内各种巯基酶系统,使组织代谢发生障碍,也能损伤局部组织细胞,引起炎症和水肿。镉被吸收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存在于红细胞中。后逐渐进入肝肾等组织。并与组织中的金属巯蛋白结合。镉在各脏器中的分布以肾为最高。其次为肝、胰、甲状腺等。可容性镉化物对人的毒性为15—30毫克。我国食品重金属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规定镉含量:水果0.03毫克/千克,蔬菜、蛋白为0.05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限量为0.005毫克/升。

摄入适当的营养对镉中毒也有预防作用:蛋白质应充足,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和低蛋白血症,应食低脂肪,因膳食脂肪会增加镉的吸收;钙摄入量不低于800毫克,高钙膳食对镉中毒有保护作用;摄入适量的锌,补锌能促进金属硫蛋白的合成,减少肝肾损害,促进恢复。摄入足够的抗坏血酸可对镉的毒性产生拮抗作用。

救助站制度

篇3:建设工程公司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根据公司施工特点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作业条件,通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确立了我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危害,现就对应的控制措施规定如下:

一、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在野外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主要表现: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头痛、头晕、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感高或正常。

防治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设计施工工艺过程,隔绝热源,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加强通风。

2、保健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合理、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

保证高温作业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加强营养,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加强个人防护;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禁止有高温作业禁忌症的作业者从事高温作业。

3、组织措施: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防暑措施。

4、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耗系统疾病者应禁止或脱离高温作业。

5、当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之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当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防暑药品、清凉饮料及防暑药膳万金油、驱风油,预防病情发展。

6、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散热能力,亦可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

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从感观上难以鉴别的气体。在生产和生活中含碳化合物燃烧不完全所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大量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可发生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最初的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医学上称为轻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反应迟钝、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红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钝,呼吸、血压可发生改变。医学上称为中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抢救,亦可恢复。

防治措施:

1、从业者上岗前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各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疾病,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应禁止或脱离野外作业。

2、加强宿舍防煤气中毒措施的落实与检查;有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实行宿舍集中供暖。

3、如果发生轻度中毒,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到达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暧,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4、发生中度、重度中毒者及时送往医院。

三、电光性眼炎

电光性眼炎也称为紫外线眼伤,是由于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所引起的眼结膜、角膜的损伤。在自然界,如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在冰川、雪地、沙漠等眩目耀眼的地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增高,也会引起眼部的损害。在施工中,进行电焊或气焊时,由于不戴防护镜或防护面罩,常因电焊时弧光内射出大量的紫外线而引起眼的损伤。

主要表现:是眼受到紫外线照射后,一般6~8小时才发病。这段时部叫潜伏期,因为紫外线作用于角膜、结膜之后,经6~8小时后引起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这时症状最严重,最初为异物感,继之眼剧痛,高度眼睑痉挛,怕光、流泪、伴面部烧灼感。病人面部和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睑裂部位的角膜上皮有点或片状脱落。受到紫外线照射愈久,脱落的上皮愈多。由于角膜上皮的脱落,上皮间的神经末梢暴露,这是眼疼痛的原因,以上症状可持续6~8小时,以后逐渐减轻,2~3天完全恢复。

防治措施:

1、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高原烈日下工作要佩戴防护镜和加强屏蔽保护,遵守操作规程,电焊时佩戴防护面罩。

2、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检查出活动性角膜性疾病,明显的角膜遗留病变患者不宜从事有关的接触紫外线辐射作业。

四、电光性皮炎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是指在工作中接触人工紫外线光源,如电焊器、碳精灯、水银石英灯等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

主要表现:职业性电光性皮炎一般于照光后数小时内发病,呈急性炎症。皮损局限于被光照的部位,有明显的界限,炎症反应程度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长短有关。轻者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有灼热及刺痛感。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发生水疱或大疱,甚至表皮坏死,疼痛剧烈。

防治措施:

1、预防职业性电光性皮炎主要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身体的裸露部位。

2、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检查一次。凡查出严重的变应性皮肤病,或手及前臂等暴露部位有湿疹,严重皲裂等慢性皮肤病患者不宜接触可诱发或加剧该病的致病物质。

五、电焊工尘肺

电焊工尘肺是从事电焊的工人长期大量吸入电焊烟尘引起的一种尘肺。

主要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有轻度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状以及咳嗽咽干等呼吸道刺激症状。还可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咯血等症状,早期无明显体征,偶可闻干性啰音,合并感染时可闻湿性罗音,并发肺气肿时,可出现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低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肺实变体征,以及心肺功能不全体征,如心悸、紫绀、呼吸困难、水肿等。

防治措施:

1、改善劳动环境,采取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及湿式作业,降低粉尘浓度,减少粉尘损害。

2、加强工作环境通风除尘,对个人加强劳动保护。

3、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4、定期查体,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早期脱离致病环境。

六、沥青中毒

沥青如何使人中毒

在一般的情况下,沥青(煤焦沥青和石油沥青)中毒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引起的:

一、由于沥青中的挥发性物质在常温下的挥发,以及因沥青加热所发出的烟气接触人体表皮或粘膜,便会引起中毒。在油毡的制造过程或熬炒沥青时,易发生此类中毒。

二、沥青(特别是较硬沥青)的粉尘附着在人体表皮上,便会堵塞皮肤的毛囊而引起皮肤中毒。在碎沥青的堆积或包装过程中,易发生此类中毒。

三、沥青(特别是软沥青或熔融的沥青)直接粘附在皮肤或粘膜上而引起中毒。

沥青中毒的症状:

一、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的作用,即光感作用。光感作用是由于某种物质与光的照射共同作用于人身体时,能使人体发生特异的疾患。这种因光能的病原作用就叫做光感作用。

沥青的光感作用主要决定于沥青中含吖啶的多少。煤焦沥青含有吖啶,其光感作用较强;石油沥青中似

不存在吖啶,故其光感作用极小。

工人在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做数小时的沥青(尤其是煤焦沥青)工作,身体裸露部分沾染了沥青粉尘或烟气,因光感作用的结果,即易发生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的一般症状是:急性红斑、皮肤炎及眼炎,或引起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倦怠、体温上升等)。

二、慢性中毒:经常与沥青接触的工人,虽然是少量的接触,或者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的中毒现象,但是长时间以后,由于毒物的继发性作用,便形成慢性中毒。在此种工人(如焦油车间工人)的皮肤上常常出现粉刺、黑痣、毛囊炎、落屑及脓包等现象,甚或引起角化症、乳头瘤及上皮肤癌等症状。由于接触沥青所引起的"皮肤瘤"发病很慢,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这正是职业病的预防上所应注意的问题。

防治措施:

沥青虽然对工人身体健康有害,但只要能找出发生中毒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完全可以防止中毒的。预防沥青中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操作过程机械化是预防沥青中毒的根本措施。在装卸、搬运、使用等操作过程中,尽可能使其机械化或以其它机械代替人力作业。

二、在沥青加热过程中应在通风不良的场所安装局部通风、抽气装置,以消除沥青的烟气与粉尘。

三、为了避免沥青与人体直接接触,除了用机械装卸以外,还应当注意沥青的适当包装:液态沥青用铁桶。

四、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应发给工人足够的防护用具:

(1)对担任沥青或含沥青制成品的装卸、搬运工作的工人,应发给以下的防护用品:1.工作服,2.防护眼镜,3.防尘口罩,4.手套,5.工人应当穿着鞋子工作,不得赤足,为了避免沥青粉尘从鞋口灌入,应发给帆布鞋盖。

(2)熬炒、混拌沥青以及在加热情况下使用沥青的工人,应发给以下防护用品:1.工作服,应能防止液体飞沫的沾染及粉尘的侵入。2.防护眼镜,不应使用遇热即易熔解的化学玻璃片;为了防止厚玻璃表面遭受灼热沥青飞沫的损坏而影响视力,应在其前方嵌一层薄玻璃。3.过滤式呼吸器,以防沥青挥发出的气体吸入口、鼻。4.帆布做的长手套。5.帆布鞋盖。铺垫柏油路面的工人最好穿木底靴,以防足底为热沥青烫伤。

篇4: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

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4)低毒

(2)高毒?(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

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2、消化系统3、心血管系统4、神经系统?5、泌尿系统6、生殖系统7、皮肤?8、其他

(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3、内因——人的耐受能力

(1)性别?(2)年龄(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5)遗传缺陷

4、职业禁忌症

5、职业卫生标准GBZ20**-2

三、预防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技术措施

1、工艺措施:采用无毒、低毒的工艺、物料。

2、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分开,有毒与无毒分开、高毒隔离。

3、生产过程密闭:生产连续化、设备密闭化、输送管道化、操作机械化、控制自动化。

4、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人与排放毒物的设备隔离。

5、通风净化:通过风通系统将毒物排走并净化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

2、皮肤防护

(四)卫生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2、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3、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五)组织管理措施

1、设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2、落实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加防范能力。

4、加强生产现场检查。

5、定期监测和评价。

6、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7、制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装备、人员。

四、高毒作业管理

1、作业场所要求

2、特殊管理措施

3、作业人员管理

?五、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1、确保救护人员安全。

2、使中毒者尽快脱离接触,促使毒物排出。

3、呼吸、心跳停止的立即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4、检查有否外伤、注意保暖。

5、迅速通知医疗救护部门。

篇5:缺氧环境作业危害及安全预防

缺氧环境作业准备必要的、状态完好的防护工具、器材,如自供氧式呼吸器、梯子、绳索等,以备作业出现意外时,可以及时进行救助,如果事故发生时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将会断送作业人员的生命。

缺氧环境作业的危害及安全预防

近几年来,缺氧危险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屡有发生,究其原因,除安全方面的管理措施不到位之外,缺氧环境本身的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缺氧环境形式的多样性。它可能是任何封闭的空间,地上、地下的各类设施,各种塔、罐、槽、沟、井、管等气体容易滞留的设施。对这样门类繁多的空间形式,相应的管理规程不可能将其一一列出,这就促成了实际作业中,其危险性不易被识别或容易被忽视的特点。

二是形成缺氧环境的偶然性。曾有过1名工人在水表井中窒息死亡的案例。其原因是由于一个老鼠入井后死亡,氧化作用耗尽井内大部分氧气,造成了缺氧环境。河南某纸业公司的事故,也是由于池内剩余少量纸浆发酵耗尽氧气造成的。这类事故的发生,往往给人一种非常意外,很难预料。

三是窒息性气体的隐蔽性。一些常见窒息性气体,如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在常温、常压下都有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的特性。它们的比重和空气很接近,较易滞留在一些密闭的空间,不加留意,很难发觉。

这些特点对进入缺氧环境的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不加警惕,甚至会出现上述的多人连续进入、窒息死亡的严重后果。为规范缺氧环境作业,杜绝此事故发生,我国在1988年已经颁布了国标《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88,对缺氧环境下的安全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规,总结各类事故教训,确定防范措施的过程中认识到:要真正杜绝缺氧环境这一“杀手”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在作业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作业环境的危险识别,搞清作业环境是潜在缺氧环境还是实际缺氧环境,各类密闭空间严禁贸然进入。应严格遵守先分析,后进入的原则,尤其要防止违章指挥和麻痹大意的思想。

2)如果需要对缺氧环境送风作业,要避免产生富氧条件,特别是在环境有可燃物质或动火作业的条件下更须注意。

3)安排监护人员密切监视作业情况,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监护人员的及时呼救和施救能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事故的伤害程度可能大为降低,这一点在实际案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4)准备必要的、状态完好的防护工具、器材,如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梯子、绳索等,以备作业出现意外时,可以及时进行救助,如果事故发生时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将会断送作业人员的生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