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工业锅炉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6

锅炉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特别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特种压力容器设备,一旦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就会造成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锅炉房动力设备较多,能产生噪声及燃煤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着职工和周围群众的健康,故对工业锅炉的职业危害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可靠的措施加以预防。

一、锅炉爆炸事故危害与预防措施

主要是指锅炉超温、超压、缺陷及事故处理不当等造成的主要承压部件“锅筒、集箱、炉胆”等发生的破裂爆炸事故,也有因锅炉炉水长期处理不当,造成的锅筒中饱和水爆炸事故等。

1.锅炉爆炸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锅炉设计制造不合理,材料不符合GB150《钢制压力容器》要求;焊接质量粗糙不符合JB775《压力容器锻件技术条件》要求,受压元件强度不够;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违章操作;缺乏监视与监测,造成严重缺水或超过设计上规定的最高工作蒸汽压力,使锅炉处于危险状态;无水质处理措施,水质处理不好造成钢板过热或腐蚀;安全装置不齐全或不起作用;缺乏相应的检验维护等。

2.锅炉爆炸事故的预防

加强监督检查,司炉工必须持证上岗操作;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必须严格进行水质分析和处理;杜绝使用“土锅炉”;减少因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事故,在设计制造中注意按锅炉标准计算强度,使其有足够的安全系数;采用能承受较高压力且直径小的水管式锅炉;推进技术进步,以自动控制取代人工操作;由专业管理部门对运行的锅炉每年进行1次内部检查(管理状态好的可每2年检查1次),锅炉内外部检验每2年进行1次,6年进行1次超水压试验;由于锅炉中承受压力最高的部件是省煤器,故额定热功率≥4.2mW的锅炉,应装设超温报警装置,额定蒸发量≥6t/h的锅炉,应装设超温报警和连锁保护装置;运行锅炉的安全阀应垂直安装额定蒸发量在锅筒、集箱的最高位置,并按时校验;在锅炉超压时,采取正确的“撤火-放气-加火”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二、锅炉房噪音危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1.职业危害

一般情况下,锅炉房噪声在70~80dB(A),其中鼓风机、引风机、和水泵为主要噪声源,噪声的峰值集中于低中频、并伴随强烈震动。目前,现代化的锅炉大多采用渣油、柴油、石脑油或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为燃料,此时所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由锅炉本身燃油雾化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其次才是风机、水泵噪声。

2.锅炉房噪声控制措施

a.技术措施:机械噪声多采用隔声措施,建造密闭隔声间,一般墙体面密度为240kg/m3、厚度为120mm,墙内贴附的多孔吸声材料厚度为50mm,采用20kg/m3容重的超细玻璃棉、外加1mm厚玻璃布护面层,一扇双层玻璃窗,2扇门扇中衬多层复合材料,周围用毛毡、胶皮等密封。

b.针对燃煤锅炉的隔声降噪措施:一般在隔声墙上开3个洞口,2处进风1处排风,各自安装消声器(中间加的吸音片采用圆柱直管式),可降噪200dB(A)以上。

c.采用渣油、柴油、石脑油或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锅炉:燃油雾化过程中以机械方法替代蒸汽-空气或气压方法,在燃烧过程中控制给油量、选用低压喷油器、喷口深入炉膛来降低噪声。

d.锅炉房内产生噪声源的风机、水泵等机组:尽量采用低噪声或隔声设计及安装隔振器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三、工业锅炉二氧化硫、烟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1.主要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各类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在规定,实行职业卫生防护监测及预防控制。

2.在工业锅炉项目建设时,严把“三同时”审验关,使降噪与降尘装置与锅炉房建设同步进行。

3.改进工艺措施,逐步将普通燃煤炉改为型煤炉生产,以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同时定期开展大气排放监测,以控制达标排放。

4.控制锅炉烟尘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采用除尘、脱硫一体化,具体包括:已经在锅炉上设置旋风除尘器的可以采用复合多管道旋风除尘器替代,可使除尘效率提高10%左右,再在其后串联湿式脱硫装置组成干湿组合式除尘脱硫系统;对已采用水膜除尘器除尘的则可在除尘器内增设错流涤气装置,即锅炉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先经过水膜除尘,于经过错流涤气(可用pH=10的NaOH溶液涤气脱硫),来有效去除有毒有害物质。

5.除上述炉外除尘脱硫方法,采用炉膛尾部加旋风燃尽室、煤内掺加脱硫剂等炉内方法也有很好效果。

篇2:镁冶炼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1.职业危害

氯化镁融盐电解炼镁,从菱镁矿石进厂到精镁锭包装出厂,要经过破碎、配料、氯化、电解、精炼、铸造、酸洗镀膜等过程。工序多,工艺复杂,生产中的危害较多。具体如下:

(1)生产过程使用和产生剧毒的氯气,容易发生操作人员急性氯气中毒。

(2)从氯化、电解到精炼、铸造,操作处理熔融金属和盐类,容易发生烧烫灼伤。

(3)电解使用强直流电,系列电压高,场地又遭氯化物污染,容易发生人员触电。

(4)熔镁外溢,容易燃烧甚至发生爆炸。吊运料块多,容易掉落造成砸伤。

(5)氯盐粉尘垃圾,有吸水潮解特性,容易腐蚀建筑物与设备。

2.预防措施

(1)氯化镁融盐电解生产,由于腐蚀性大,因此在厂房建筑及设备上,要有严格的防腐措施。厂房的屋架金属构件,以及设备金属壳体和管道等,都要定期检修并进行防腐处理。特别是隐蔽构件连接部分,更要特别加以注意。

(2)为防止触电,电解厂房地坪要铺设瓷砖,以达到绝缘、防水、防酸、防火的要求。地坪清扫时使用锯木粉等吸湿剂。电解槽上支持导、母线的瓷件要定期清擦;瓷件铁杆要外加绝缘套保护。电解槽多处联接点,要加不易受潮便于工作于清洁的绝缘垫。所有绝缘电阻,必须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厂房内吊车,从钩头到大车体,要有三道绝缘。吊车轨道采取自动撒沙以防滑。电解地下室地面,要在地下水最高水位以上。经常检查清理槽体地下部分,以保证对地绝缘。

(3)个人防护用品以防烧烫与触电为主。镁生产工人发给耐腐蚀防热的呢料工作服、工作帽和手段,并加丝绸衬衣。发给毡鞋,在电解岗位并应备有高压绝缘靴。同时发给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并及时更换滤毒活性炭,以保证功效。

(4)根据工作岗位不同,制订不同的安全操作规程。

(5)在生产管理中,要把控制、平衡氯气作为突出重点,纳入日常生产调度管理。要使电解槽副产氯气量保持小于氯化炉使用氯气量,防止出现多余氯气,给生产和操作人员造成危害。一旦出现氯气多余时,要有紧急处理措施,以保证安全。

(6)由于有氯气和氯盐的污染腐蚀,氯化与电解厂房内的吊车,不能用明滑线送电,要改用胶皮软电缆。吊车与拉运台包小车,容易发生控制失灵、轨道和路面打滑等情况,必须特别加强维修和清扫管理,以保证吊车安全行驶。

(7)要使氯化炉保持负压状态,减少氯气跑冒,必须改善氯化生产排烟设施,提高排烟机排放能力,并保证经常运行良好。

(8)对供运贮存液氯的槽车、贮罐以及加热输送氯气的设备和管道,要有押运、检修维护、输送联系等各项制度,严格进行管理。

篇3:职业危害申报内容程序

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3)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应提交的材料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以下资料:

(1)基本情况表。

(2)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3)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

(4)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

(5)生产工艺流程图。

(6)其他需提交的资料(可列出)。

(7)由法定资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8)存在毒物作业项目的提交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程序

(1)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2)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

(3)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4.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受理

根据安监总办字[2005]11号《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处室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和卫监督发[2005]31号《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

篇4:密闭空间危害预防措施

在密闭空间内发生职业伤亡事故并非罕见,在1990至1999期间便有三十余宗密闭空间意外,占整体气体意外数目的三分之一。导致事故成因通常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例如:对潜在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培训和监察不足,或一旦发生意外时,在空间外边的工人因没有接受有关培训和没有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及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前便展开抢救,往往会造成更多人命伤亡。除了采取预防措施外,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及管理人员须有足够的安全健康知识,以防止意外发生。

何谓「密闭空间」

根据《工厂及工业经营(密闭空间)规例》,「密闭空间」是指任何被围封的地方,而基于其被围封的性质,会产生可合理预见的指明危险。

「被围封」的情况包括:

i.完全被密封而限于只可以经由一入口出入的空间。例如储物槽箱、槽箱车、锅炉、压力容器及器皿。

ii.顶部露天,但其深度须用特别方法才能进入及须设紧急出路的场地。例如密室、水箱、大缸、坑穴、沙井、沉箱、地窖、密仓等。

iii.缺乏足够对流空气的场地。例如隧道、道管、烟道、通道及沟渠;

「指明危险」是指:

i.因发生火警或爆炸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严重损伤的危险;

ii.因体温上升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丧失知觉的危险﹔

iii.因气体、烟气、蒸气或空气缺氧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丧失知觉或窒息的危险;

iv.因任何液体水平升高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遇溺的危险;或

v.因自由流动的固体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窒息的危险;或指因陷入自由流动的固体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无力达至呼吸空气的环境的危险。

常见的密闭空间危害

一般与密闭空间有关的危害有缺氧、空气污染或存在易燃气体。其它危害可能由工序、产品或副产品、废料、贮存物品或工作活动引起的。

危害物质

接触危害物质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此外,也可经皮肤吸收及食物进入人体。接触危害物质对身体能造成慢性或急性影响,这主要视乎接触时间的长短、物质的浓度及对健康的影响(物质的毒性),例如物质的腐蚀、有毒或有害等性质。

污水沙井内会出现「硫化氢」的危险,硫化氢是一种有毒及可燃的气体。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以致命,它带有浓烈的臭蛋味,但并无颜色。由于硫化氢重于空气,常积聚于密闭空间的底部,甚至藏于淤泥中。在许多情况下,触动密闭空间底部的淤泥会散发硫化氢。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略轻于空气。工人吸入一氧化碳后,它会与红血球形成一个牢固的组合,令氧气不能溶入血液内,导致工人昏迷及死亡。由于一氧化碳气体难于被察觉,通常工人难以及时逃离现场。燃烧含有碳化合物的物料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避免在密闭空间内使用以燃油作燃料的机械。

密闭空间如缸或储槽等大型容器可能存在曾经储存的有害物质,如化学品的残余物质或沉积物。此等物质可经皮肤吸收进入工人的身体,或可能挥发成有害的气体,经呼吸系统进入体内。

密闭空间如沉箱在挖掘过程中亦可能产生硅尘引至硅肺病。

易燃性空间

密闭空间有易燃气体(如沙井中的甲烷—即沼气)可引起爆炸及火警,易燃性空间是由空气中的氧气与易燃性的气体、烟雾或尘埃混合而成。混合后若易燃气体的浓度高于可爆炸上限,但由于浓度过高而不会引致爆炸;相反,若易燃气体的浓度低于可爆炸下限,浓度过低亦不会引起爆炸。易燃气体的浓度介乎可爆炸上限及可爆炸下限之间会引致爆炸。一般来说,在密闭空间内,如果易燃气体的浓度高于可爆炸下限的10%,则可被视为危险的浓度,不适宜进入。

易燃性空间也可能来自含有易燃物质的残余部份,或使用的易燃物质,或化学作用如沼气的产生,或可燃烧的尘埃等形成。当遇到火种:例如烧焊火花,手提电器的火花便会引起爆炸。常见的易燃气体的重量是重于空气,常积聚于密闭空间的底部。可产生易燃气体的工序也是危害的来源,例如:泄漏风煤焊接用的乙炔气体、使用易燃液体等。因此,不可携带烧焊用的气樽进入密闭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力或持续高温的密闭空间内,高闪点的液体亦会出现爆炸的危险。

不安全氧气水平

要维持生命,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18%(体积计)会产生危险。空气中安全氧气浓度为19.5-23.5%。当氧气成份过高时,所有可燃烧对象如衣服、头发,容易引起猛烈燃烧。由于泄漏风煤焊接用的氧气会引致氧气成份过高,所以不可携带风煤焊接用的气樽进入密闭空间。当氧气成份过低时,工作人员会感觉疲倦、头痛、头晕、呕吐及昏迷。

一些常见引致氧气成份不足的情况有:

i.慢性氧化反应,例如密闭空间内的铁钢物料遭氧化和污水渠内的有机或无机物产生化学作用等;

ii.燃烧用去大量氧气(如进行风煤焊接引致);

iii.氧气被其它气体(如甲烷)取代。甲烷(沼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它的重量比空气轻。因此,它会积聚在密闭空间的顶部。地下污水渠及垃圾堆填区的密闭空间都有积聚甲烷气体的危险;

iv.氧气被物料、化学品或泥土吸收。

机械性的危害

接触各类设备时被其危险部份如皮带、转轴及齿轮伤害。因此,机器的危险部份应设置适当的安全护罩,不需使用的机器应切断电源及锁上电掣。

电力的危害

在密闭空间内接触到电缆、电线、变压器,在潮湿的空间使用电器都容易遇到电力危害,会有被电殛、灼伤及电震的危险。因此,尽量降低电压或使用蓄电池,电器接驳『地线』、及设置漏电断路器。

遇溺的危险

工人进行清洗大型水箱或在大型输水管道内工作会有遇溺的危险。因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确保输水的掣阀上锁。在接近海面的沙井内工作,会因为潮水上涨而出现遇溺的危险。注意潮水上涨的时间,而工人应穿着救生衣及配备适当的拯救设备。

流动固体的危害

工人进入沉箱或竖井工作可能会遭突然涌出的泥浆活埋。如果进入储存物或藏有沙粒的地方亦有可能遇到流动固体的危险。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流动固体进入密闭空间及安排紧急撤离装置如爬梯等。工人应穿着系上救生绳的安全带以方便出事时拯救之用。

噪音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会令使用的设备较容易产生过量噪音,使员工听觉受损及失聪。如果未能选用噪音较低的机械,应该妥善安排工作时间以减低噪音剂量或确保工人使用适当的护耳罩。

体力处理操作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工作环境一般都狭窄及须要大量体力操作。在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时会增加体力操作的困难。如果未能以机械设备取代体力处理操作,应该向工人提供适当的体力处理操作训练。

辐射性物质的危害

在密闭空间内存在电离辐射性物质(例如岩石层及建筑材料)或使用非电离辐射性的设备如激光及烧焊所产生的光。应该加强通风及监察,并采取措施减少辐射的剂量。

环境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会导致危险,例如:

——过热或过冷

——潮湿

——湿滑的地面

事实上,在酷热及潮湿的环境中工作,会较易使工友中暑。工人应注意在工作时间、穿着适当的衣服及多喝水。

生物性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工作可能会感染到各类细菌和病毒,甚至由昆虫、蛇等引起的生物性危害。老鼠的尿液中可能藏有『端螺旋体病毒』(Ieptospirosis),它会由皮肤进入体内并引致黄疸病。在地下污水渠工作的工人应该穿着覆盖全身的保护衣物。

交通的危害

如密闭空间(沙井)的进出点位于行人道或马路上时,工作人员会有被车轮撞倒的可能,其它人士也会有跌下密闭空间的危险。沙井的附近需设置适当的围栏。

一般密闭空间工作的安全措施

工人及管理人员的训练

——在工作之前,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及管理人员必需接受安全训练,提醒他们可能遇到的危险或潜在危险;指导他们正确的操作程序(见图一);需要的安全设备及执行适当的紧急救援程序。

——如身体感觉不适,例如头痛、晕眩、刺激或身体不适或操作反常,必须停止工作,立即离开密闭空间。

通风

——在存有危险的气体、蒸气、雾、烟、尘、氧气不足或温度极高的地方,必须装置机械方式通风设备,因为以自然通风的方法并不可靠。

——进入较热的密闭空间前,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冷却,避免中暑或灼伤。

——工作进行时,必须保持通风,一旦泄漏化学物品,应立刻把工作间的有毒物质清除或稀释。

——为确保输入密闭空间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及不受污染,空气输入口及排气地点必须分隔,以免使废气透过通风设备进入密闭空间。

气体检验

——进入密闭空间前,必须由合资格人员进行氧气、易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测试,以确保密闭空间内之气体成份低于危险浓度。

——气体探测器读数只是显示探测器附近气体的浓度,并非表示密闭空间内所有位置的气体浓度,为确保安全,应在密闭空间内多处地方采取样本。

——如密闭空间内可能有辐射存在,必须由曾受过训练的人士进行测试。

防火

如密闭空间内存有火灾或爆炸危险,则须:

——消除一切火源。所有电器必须是防火或设有防爆式设备。

——氧气筒及其它压缩气筒不可带入密闭空间。自供式呼吸器则不在此列。不应将毋须使用的焊接及割切用具放在密闭场所。

——设置足够的灭火设备以备随时使用。如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烧电焊工序,必须带备干粉剂灭火筒。

出入口

——密闭空间的进出口必须有足够的直径,以容许配备安全设备的救援小组进入,一般来说不应少于18吋或450厘米。

——如进出口的盖或门,有可能被关上,令密闭空间的工人被困,此等的盖或门必须附上装置使门保持开。

——应设有梯子或其它类似设备以便出入,梯子应安全可靠及系牢。

——在进出有人体下堕危害的密闭空间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救生绳及防堕器,以防止产生下堕危险。

隔断

所有连接密闭空间的有关管道必须切断及隔离,以防危险物品意外地流入。隔断器必须坚固及可以承受压力,并不会被管道内的物料所腐蚀。由于即使关闭了的喉掣也会泄漏,故此仅把喉掣关上并不足够。锁上开关所有与密闭空间的辅助设备及有关的设备,如输送器、螺旋钻、揽拌器、泵等,开关必须上锁,锁匙应由负责密闭空间工作的员工各自保管,在所有人员尚未离开密闭空间前不得开锁。

电力安全

一切电器工具必须接地,及采用「双重绝缘」及配合低电压设计,以减低电流进入人体的强度及时间。在存有导电液体的容器中工作要特别小心。在潮湿的密闭空间内工作,使用手提电工具时应在站立处垫以绝缘胶垫,以减低触电的机会。此外,灯泡应加上护罩以防止碰爆后导致触电意外。

释放所有存在能量

在密闭空间的危害,除了危险物品意外流入及机械部分突然开动等危害外,还会有其它存在的能量可能构成危险。这类能量包括:热能,如高温物件;静能,如悬吊的物件;液压,如油压喉;风压,如气压部件等等。在进入密闭空间之前,必须将所有能量释放,确保空间内安全。

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在理念上是将危险评估报告内容的安全建议落实。意义上是在未有确认全部安全措施落实前,例如空气未有测试或未达至安全程度前,负责人员不得签发许可证;又或者,在未有获签发许可证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进入密闭空间。

——任何进入密闭空间工作的人士,必须向已授权签发的负责人申请工作许可证。

——许可证上必须列明可用及不可用之工具及施工规定。在签发工作许可证前,负责人必须使工作地点内之空气达到安全程度,及施工期间内保持一切正常,并无危险。

——个别的工序(例如焊接工程)、位置、人员及时间都必须分别单独发给工作许可证。在许可证所规定完工的时间到达时,必须离开密闭空间。如须延长时间工作,必须另行申请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及危险评估报告必须张贴在密闭空间附近当眼处以便工作人员参阅。

个人防护设备

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可能会面对不同程度或性质的危害,所以应采取不同的个人防护设备,例如在缺氧的情况下便需使用供气式呼吸器,而在存有有害微粒的空间,必须使用过滤式呼吸器等。

紧急程序

——所有进入密闭空间的工作人员必须使用救生绳及安全带。

——救生绳的一端应系在工作者的安全带上,另一端则由一名在密闭空间外的救援人员手持着,并经常与空间内的工人保持联络。

——必须设置足够及正常可用的应变设备,包括:足够数目的认可呼吸器具及操作正常的心肺复苏器、防爆照明灯、足够数目的安全带及救生绳、手拉警报器、担架床。知道紧急应变小组工作地点是必须的步骤,而紧急应变小组成员最少要有一名合资格急救员。

守候员及救援行动

驻守外面的人员必须时常提高警觉,与密闭空间内的工人保持联络,一旦发觉出现不寻常象,应立即触动警报器。如未配戴呼吸器及救生绳,千万不要入内进行拯救。救援时应迅速把伤者带离现场,直至到达安全地方时,才施行急救。

气体测试

气体有不同特性——包括颜色,气味等。但经常在密闭空间找到的气体,占大多数都是无色无味的。由于人类五官的感觉未能察觉大多数这类有害气体的存在,又或许当感觉到这类气体的存在时,气体的浓度已达至危险境界,所以须以精确的仪器测试有害气体的存在。

进入密闭空间之前,当我们对密闭空间内的气体安全有所怀疑,我们必须进行气体测试。此外,由于在密闭空间本身所进行的工序,均有可能产生有害气体。例如,烧焊工序可能因气喉或连接器泄漏而产生氧气过多或爆炸气体积聚的危险;高温工序可能令空间内有害物质蒸发,产生有害气体等等。所以,如果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有气体挥发的潜在危险,进入密闭空间的工人必须携带气体测试仪器作连续性监察,以确保一旦工作环境气体达到危险程度之前,可以及时离开。

测试仪器的种类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测试仪器,它们测试的方式包括:

检验管

检验管包括一个气泵(手动或电动)及一支密封的玻璃管。管身外有清晰刻度,可以用来量度气体的浓度。管内藏有特种化学试剂,用来测试某种特别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等等。在测试的时候,先将密封的玻璃管两端折断,再将玻璃管一端插入气泵的入气口,当手动或电动气泵开动时,定量的空气便会从玻璃管的入口进入,经过特种化学试剂,如果空气内含有这种化学试剂可以察知的特别气体,这一种试剂便会转颜色,从管外的刻度及颜色变化的长短,便可对照出气体的浓度。

这种气体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检验管去测试不同或甚至稀有的气体。但它本身亦存在缺点。由于特种化学试剂存在有效日期,如使用过期的试剂,测试效果便不可靠。再者,由于管身外刻度并不精确,所以气体浓度的量度便相对地不精确了。

电子表

电子表有不同的款式,例如行针或跳字式。内的运作利用仿真或数码电路模式驱动。电子表表面有过滤器,当空气经过过滤器时,内程序便会将气体分析,以行针或跳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过程简单而直接,对非技术性工人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假若空气内含有有害气体,而该等气体的浓度已超过安全的程度,这部电子表便会发出警号警告测试员或受影响的工作人员。

虽然操作简单而直接,但这种电子表仍存在缺点。在市面上较多的电子表量度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氧气及爆炸气体等。所以假若有其它的有害气体存在,例如氯气,这种电子表便须要交回原厂安装特定的感应器才能作出有效的测试。还有其它的缺点就是这种电子表由于精确度比较高,须要定期交回原厂调校。

测试程序

由于测试必须由人手进行,在测试过程中,这个人员的安全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进行测试之前,操作人员必须对自己附近的环境作出测试,及对密闭空间的入口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

由于密闭空间的特性就是空气缺乏流通,所以密闭空间内的空气便会根据不同的密度在不同的空间停留。再者,由于测试时所采集的空气样本只是采集点周围的空气,所以假若密闭空间内存在着多于一种有害气体,而这种有害气体亦根据不同的比重停留在不同的空间,这样采集得来的样本便不能概全。所以采集空气样本时,必须以多点及多面式(即在不同空间)测试为标准。

有些时候,由于密闭空间的深度比较高,测试空气的时候便需要加设软喉,放入井底以抽取井底的空气样本。由于空气样本从井底软喉的入气口到达电子表的过滤器需要一段时间,我们称这段时间为「时滞」。在这情况下,我们便要留意电子表气泵的流速,计算软喉的长度,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空气样本从井底直达过滤器。

在多点式测试的要求下,完成了第一点的测试后,便要进行第二点的测试。在这时候,我们要留意一个重点,就是「净化」的问题。在进行第一点测试后,空气样本的微粒,有可能附着于管内壁,这样会影响第二点的测试结果。所以我们应当将整条软喉从井底拉出,在清新气源的地方将空气抽入,清洗管内壁,让电子表读数重归于「零」。跟着,便可重复这个程序进行第二点、第三点或其它位置的测试。

用电子表做测试时要注意不可随意加长喉管的长度,因此举可能会超越了电子表抽气泵的抽气能力,得不到准确的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点超越了喉管的指定长度,测试人员就要戴上呼吸器进入密闭空间才能进行准确的测试。

最后,将各点的气体测试记录整理好,确保空气已达到安全程度,便完成气体测试。

紧急应变计划

东主或承建商应制订当发生紧急事故时,对在密闭空间工作的工人的救援安排。紧急救援的安排需依据密闭空间的性质、已确认的危险及可能需要执行的紧急救援的性质而定。所需要考虑的不单只是指明危险所引致的意外,并需要考虑其它意外,例如因跌倒或意外受伤而不良于行。

由充足数目并已受训练人员组成之救援队应随时准备就绪。在意外发生时,他们应能及时到达密闭空间及将工人从密闭空间救出。

至于救援队内已受训练的救援人员的数目,应就个别情况,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工作性质、在该密闭空间工作而产生的危险及建议的工作方法。在策划紧急应变计划时,东主或承建商应就以上之因素,因应着救援队伍在这工作上的知识及经验,作出评估及建议最合适的救援人员之数目。所有救援队之队员应已接受正确而合适之有关紧急救援程序的训练,其训练包括紧急救援计划细节及如何正确操作该些救援装备的所有知识。

工人于密闭空间内工作期间与候命人员应随时保持联络。亦须向在密闭空间内的工人,提供有效的视听警报系统,以便在有意外发生时,可通知该候命人员,反之亦然。

尽管发生紧急事故,候命人员亦不应进入该密闭空间。他应驻守在密闭空间外,并召唤救援队及公共救援服务(即警方及消防)的协助。他应留在密闭空间外,并向到达人员汇报该次事故的有关详请。

当工人在密闭空间工作时,应提供合适而充足的救援装备,包括后备认可呼吸器具、安全吊带、救生绳、复苏器具、后备气樽、音响及视觉警报器及紧急照明,及已受正确训练之救援人员应随时可以提供救援工作。所提供之救援装备,应适用于由危险评估中指出的可能产生的紧急情况及应正确地维修妥当。所使用的复苏器具,应附合被认可之国际或国家标准,例如英国标准BS6850:1987通风式复苏器具或相同标准。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应备有合适的起重设备,例如救援吊重机或绞车、有吊重机的开脚式三脚架及单人式托架,作为救援目的。

东主或承建商须制定一套撤离程序,以便于在密闭空间内一旦发生因工作或环境上的突变而对在该空间工作的人构成迫切性的危险时,可以迅速撤离。

紧急救援程序应定期进行演习,以测试所制定的程序及实习救援装备的使用方法。紧急应变操练每年至少复习一次,项目包括紧急应变仿真实习、灭火、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法(CPR)。

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密闭空间工作中常见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要确保在密闭空间内安全地施工,必先有一个周全的安全工作制度,而此安全工作制度必须包含三项关键性因素:

在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以辨认密闭空间及可能出现危害的风险,并定下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

建立一个工作许可证制度,包括合资格人士及主管人员之签认程序。

向有关密闭空间工作的全部人员提供安全训练,使他们了解运用科学仪器作气体测试、以及制订及执行紧急应变计划的方法。

篇5:物业管理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0目的

1.1本程序旨在从根源上减少和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2.0适用范围

2.1本程序适用于对服务及质量体系实际和潜在的不合格采取措施的控制。

3.0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批准和控制。

3.2各部门负责对实际发生的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制订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3.3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4.0程序要点和实施

4.1制订措施范围的界定

4.1.1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订纠正措施;

a)连续两个月部门承担的质量指示之一未达到规定时;

b)设备、设施维护检修不及时或未达到适用要求影响提供服务36小时及以上;

c)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时;

d)内部质量审核时的不合格;

e)顾客严重投诉时;

f)进行了评审的不合格。

4.1.2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订预防措施;

a)当服务质量发生周期性、系统性波动,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发生时;

b)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指出的潜在不合格的问题;

c)质量体系运行不畅发生“有事无人管理”或“工作推托、扯皮时”时;

d)对顾客的意见、抱怨、期望进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时。

4.2制订纠正/预防措施的程序。

4.2.1制订纠正措施按下列程序办理;

4.2.2制定预防措施按下列程序办理

4.3制订纠正/预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4.3.1必须从根源上分析实际和潜在的问题的原因,不应把纠正与纠正措施混淆。

4.3.2实际的和潜在不合格,起根源可以能是下述一种或多种;

a)人员:

――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接受或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缺乏必要且适宜的培训;

――缺乏必要的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感。

b)设备(含设施、装置、测量设备):

――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不配套;

――选用的设备与服务的质量要求不相宜;

――维护、保养、调整无规范或未按规范执行。

c)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辅材):

――选择不当,不能满足设备需求的要求;

――搬运保存不当造成损坏或混料(批);

――使用错误;

――标识错误或不清。

d)方法(含作业、作业流程):

――必要的规范、作业流程不完整、不适用;

――规范的要求不一致;

――未按规范执行;

――使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

4.3.3纠正/预防措施必须具体,尽可能定量化,并落实具体实施者和完成期限。措施所涉及的部门应予以实施或配合,并承担相应责任。

4.3.4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结束后,应提请质量控制小组验证。措施涉及的资源配置、文件更改或增添应按公司相应文件规定办理。

4.4跟踪验证

4.4.1责任部门应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质量控制小组报告,质量控制小组对实施和效果进行检查验证,并向管理者代表报告。

4.4.2管理者代表应对检查和验证情况作出反应。达到预期目标的责成有关部门纳入相关文件或形成

新的文件予以巩固,对未按措施实施或实施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应予以批评、考核并责成质量控制小组再次填发纠正/预防措施表,由责任部门重新分析,再次制订并实施措施。

4.5记录

4.5.1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验证应及时记录于《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4.5.2纠正和预防措施已验证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表》由行政人事部保存,保存期限按公司档案管理制度执行,未完成的由实施部门保存。

5.0引用文件和记录表格

5.1《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5.2《不合格控制程序》

5.3《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4《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5.5《纠正/预防措施登记表》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