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空间危害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密闭空间危害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6

在密闭空间内发生职业伤亡事故并非罕见,在1990至1999期间便有三十余宗密闭空间意外,占整体气体意外数目的三分之一。导致事故成因通常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例如:对潜在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培训和监察不足,或一旦发生意外时,在空间外边的工人因没有接受有关培训和没有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及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前便展开抢救,往往会造成更多人命伤亡。除了采取预防措施外,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及管理人员须有足够的安全健康知识,以防止意外发生。

何谓「密闭空间」

根据《工厂及工业经营(密闭空间)规例》,「密闭空间」是指任何被围封的地方,而基于其被围封的性质,会产生可合理预见的指明危险。

「被围封」的情况包括:

i.完全被密封而限于只可以经由一入口出入的空间。例如储物槽箱、槽箱车、锅炉、压力容器及器皿。

ii.顶部露天,但其深度须用特别方法才能进入及须设紧急出路的场地。例如密室、水箱、大缸、坑穴、沙井、沉箱、地窖、密仓等。

iii.缺乏足够对流空气的场地。例如隧道、道管、烟道、通道及沟渠;

「指明危险」是指:

i.因发生火警或爆炸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严重损伤的危险;

ii.因体温上升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丧失知觉的危险﹔

iii.因气体、烟气、蒸气或空气缺氧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丧失知觉或窒息的危险;

iv.因任何液体水平升高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遇溺的危险;或

v.因自由流动的固体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窒息的危险;或指因陷入自由流动的固体而引致任何正在工作的人无力达至呼吸空气的环境的危险。

常见的密闭空间危害

一般与密闭空间有关的危害有缺氧、空气污染或存在易燃气体。其它危害可能由工序、产品或副产品、废料、贮存物品或工作活动引起的。

危害物质

接触危害物质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此外,也可经皮肤吸收及食物进入人体。接触危害物质对身体能造成慢性或急性影响,这主要视乎接触时间的长短、物质的浓度及对健康的影响(物质的毒性),例如物质的腐蚀、有毒或有害等性质。

污水沙井内会出现「硫化氢」的危险,硫化氢是一种有毒及可燃的气体。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以致命,它带有浓烈的臭蛋味,但并无颜色。由于硫化氢重于空气,常积聚于密闭空间的底部,甚至藏于淤泥中。在许多情况下,触动密闭空间底部的淤泥会散发硫化氢。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略轻于空气。工人吸入一氧化碳后,它会与红血球形成一个牢固的组合,令氧气不能溶入血液内,导致工人昏迷及死亡。由于一氧化碳气体难于被察觉,通常工人难以及时逃离现场。燃烧含有碳化合物的物料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避免在密闭空间内使用以燃油作燃料的机械。

密闭空间如缸或储槽等大型容器可能存在曾经储存的有害物质,如化学品的残余物质或沉积物。此等物质可经皮肤吸收进入工人的身体,或可能挥发成有害的气体,经呼吸系统进入体内。

密闭空间如沉箱在挖掘过程中亦可能产生硅尘引至硅肺病。

易燃性空间

密闭空间有易燃气体(如沙井中的甲烷—即沼气)可引起爆炸及火警,易燃性空间是由空气中的氧气与易燃性的气体、烟雾或尘埃混合而成。混合后若易燃气体的浓度高于可爆炸上限,但由于浓度过高而不会引致爆炸;相反,若易燃气体的浓度低于可爆炸下限,浓度过低亦不会引起爆炸。易燃气体的浓度介乎可爆炸上限及可爆炸下限之间会引致爆炸。一般来说,在密闭空间内,如果易燃气体的浓度高于可爆炸下限的10%,则可被视为危险的浓度,不适宜进入。

易燃性空间也可能来自含有易燃物质的残余部份,或使用的易燃物质,或化学作用如沼气的产生,或可燃烧的尘埃等形成。当遇到火种:例如烧焊火花,手提电器的火花便会引起爆炸。常见的易燃气体的重量是重于空气,常积聚于密闭空间的底部。可产生易燃气体的工序也是危害的来源,例如:泄漏风煤焊接用的乙炔气体、使用易燃液体等。因此,不可携带烧焊用的气樽进入密闭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力或持续高温的密闭空间内,高闪点的液体亦会出现爆炸的危险。

不安全氧气水平

要维持生命,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18%(体积计)会产生危险。空气中安全氧气浓度为19.5-23.5%。当氧气成份过高时,所有可燃烧对象如衣服、头发,容易引起猛烈燃烧。由于泄漏风煤焊接用的氧气会引致氧气成份过高,所以不可携带风煤焊接用的气樽进入密闭空间。当氧气成份过低时,工作人员会感觉疲倦、头痛、头晕、呕吐及昏迷。

一些常见引致氧气成份不足的情况有:

i.慢性氧化反应,例如密闭空间内的铁钢物料遭氧化和污水渠内的有机或无机物产生化学作用等;

ii.燃烧用去大量氧气(如进行风煤焊接引致);

iii.氧气被其它气体(如甲烷)取代。甲烷(沼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它的重量比空气轻。因此,它会积聚在密闭空间的顶部。地下污水渠及垃圾堆填区的密闭空间都有积聚甲烷气体的危险;

iv.氧气被物料、化学品或泥土吸收。

机械性的危害

接触各类设备时被其危险部份如皮带、转轴及齿轮伤害。因此,机器的危险部份应设置适当的安全护罩,不需使用的机器应切断电源及锁上电掣。

电力的危害

在密闭空间内接触到电缆、电线、变压器,在潮湿的空间使用电器都容易遇到电力危害,会有被电殛、灼伤及电震的危险。因此,尽量降低电压或使用蓄电池,电器接驳『地线』、及设置漏电断路器。

遇溺的危险

工人进行清洗大型水箱或在大型输水管道内工作会有遇溺的危险。因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确保输水的掣阀上锁。在接近海面的沙井内工作,会因为潮水上涨而出现遇溺的危险。注意潮水上涨的时间,而工人应穿着救生衣及配备适当的拯救设备。

流动固体的危害

工人进入沉箱或竖井工作可能会遭突然涌出的泥浆活埋。如果进入储存物或藏有沙粒的地方亦有可能遇到流动固体的危险。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流动固体进入密闭空间及安排紧急撤离装置如爬梯等。工人应穿着系上救生绳的安全带以方便出事时拯救之用。

噪音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会令使用的设备较容易产生过量噪音,使员工听觉受损及失聪。如果未能选用噪音较低的机械,应该妥善安排工作时间以减低噪音剂量或确保工人使用适当的护耳罩。

体力处理操作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工作环境一般都狭窄及须要大量体力操作。在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时会增加体力操作的困难。如果未能以机械设备取代体力处理操作,应该向工人提供适当的体力处理操作训练。

辐射性物质的危害

在密闭空间内存在电离辐射性物质(例如岩石层及建筑材料)或使用非电离辐射性的设备如激光及烧焊所产生的光。应该加强通风及监察,并采取措施减少辐射的剂量。

环境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会导致危险,例如:

——过热或过冷

——潮湿

——湿滑的地面

事实上,在酷热及潮湿的环境中工作,会较易使工友中暑。工人应注意在工作时间、穿着适当的衣服及多喝水。

生物性的危害

密闭空间内工作可能会感染到各类细菌和病毒,甚至由昆虫、蛇等引起的生物性危害。老鼠的尿液中可能藏有『端螺旋体病毒』(Ieptospirosis),它会由皮肤进入体内并引致黄疸病。在地下污水渠工作的工人应该穿着覆盖全身的保护衣物。

交通的危害

如密闭空间(沙井)的进出点位于行人道或马路上时,工作人员会有被车轮撞倒的可能,其它人士也会有跌下密闭空间的危险。沙井的附近需设置适当的围栏。

一般密闭空间工作的安全措施

工人及管理人员的训练

——在工作之前,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及管理人员必需接受安全训练,提醒他们可能遇到的危险或潜在危险;指导他们正确的操作程序(见图一);需要的安全设备及执行适当的紧急救援程序。

——如身体感觉不适,例如头痛、晕眩、刺激或身体不适或操作反常,必须停止工作,立即离开密闭空间。

通风

——在存有危险的气体、蒸气、雾、烟、尘、氧气不足或温度极高的地方,必须装置机械方式通风设备,因为以自然通风的方法并不可靠。

——进入较热的密闭空间前,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冷却,避免中暑或灼伤。

——工作进行时,必须保持通风,一旦泄漏化学物品,应立刻把工作间的有毒物质清除或稀释。

——为确保输入密闭空间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及不受污染,空气输入口及排气地点必须分隔,以免使废气透过通风设备进入密闭空间。

气体检验

——进入密闭空间前,必须由合资格人员进行氧气、易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测试,以确保密闭空间内之气体成份低于危险浓度。

——气体探测器读数只是显示探测器附近气体的浓度,并非表示密闭空间内所有位置的气体浓度,为确保安全,应在密闭空间内多处地方采取样本。

——如密闭空间内可能有辐射存在,必须由曾受过训练的人士进行测试。

防火

如密闭空间内存有火灾或爆炸危险,则须:

——消除一切火源。所有电器必须是防火或设有防爆式设备。

——氧气筒及其它压缩气筒不可带入密闭空间。自供式呼吸器则不在此列。不应将毋须使用的焊接及割切用具放在密闭场所。

——设置足够的灭火设备以备随时使用。如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烧电焊工序,必须带备干粉剂灭火筒。

出入口

——密闭空间的进出口必须有足够的直径,以容许配备安全设备的救援小组进入,一般来说不应少于18吋或450厘米。

——如进出口的盖或门,有可能被关上,令密闭空间的工人被困,此等的盖或门必须附上装置使门保持开。

——应设有梯子或其它类似设备以便出入,梯子应安全可靠及系牢。

——在进出有人体下堕危害的密闭空间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救生绳及防堕器,以防止产生下堕危险。

隔断

所有连接密闭空间的有关管道必须切断及隔离,以防危险物品意外地流入。隔断器必须坚固及可以承受压力,并不会被管道内的物料所腐蚀。由于即使关闭了的喉掣也会泄漏,故此仅把喉掣关上并不足够。锁上开关所有与密闭空间的辅助设备及有关的设备,如输送器、螺旋钻、揽拌器、泵等,开关必须上锁,锁匙应由负责密闭空间工作的员工各自保管,在所有人员尚未离开密闭空间前不得开锁。

电力安全

一切电器工具必须接地,及采用「双重绝缘」及配合低电压设计,以减低电流进入人体的强度及时间。在存有导电液体的容器中工作要特别小心。在潮湿的密闭空间内工作,使用手提电工具时应在站立处垫以绝缘胶垫,以减低触电的机会。此外,灯泡应加上护罩以防止碰爆后导致触电意外。

释放所有存在能量

在密闭空间的危害,除了危险物品意外流入及机械部分突然开动等危害外,还会有其它存在的能量可能构成危险。这类能量包括:热能,如高温物件;静能,如悬吊的物件;液压,如油压喉;风压,如气压部件等等。在进入密闭空间之前,必须将所有能量释放,确保空间内安全。

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在理念上是将危险评估报告内容的安全建议落实。意义上是在未有确认全部安全措施落实前,例如空气未有测试或未达至安全程度前,负责人员不得签发许可证;又或者,在未有获签发许可证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进入密闭空间。

——任何进入密闭空间工作的人士,必须向已授权签发的负责人申请工作许可证。

——许可证上必须列明可用及不可用之工具及施工规定。在签发工作许可证前,负责人必须使工作地点内之空气达到安全程度,及施工期间内保持一切正常,并无危险。

——个别的工序(例如焊接工程)、位置、人员及时间都必须分别单独发给工作许可证。在许可证所规定完工的时间到达时,必须离开密闭空间。如须延长时间工作,必须另行申请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及危险评估报告必须张贴在密闭空间附近当眼处以便工作人员参阅。

个人防护设备

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可能会面对不同程度或性质的危害,所以应采取不同的个人防护设备,例如在缺氧的情况下便需使用供气式呼吸器,而在存有有害微粒的空间,必须使用过滤式呼吸器等。

紧急程序

——所有进入密闭空间的工作人员必须使用救生绳及安全带。

——救生绳的一端应系在工作者的安全带上,另一端则由一名在密闭空间外的救援人员手持着,并经常与空间内的工人保持联络。

——必须设置足够及正常可用的应变设备,包括:足够数目的认可呼吸器具及操作正常的心肺复苏器、防爆照明灯、足够数目的安全带及救生绳、手拉警报器、担架床。知道紧急应变小组工作地点是必须的步骤,而紧急应变小组成员最少要有一名合资格急救员。

守候员及救援行动

驻守外面的人员必须时常提高警觉,与密闭空间内的工人保持联络,一旦发觉出现不寻常象,应立即触动警报器。如未配戴呼吸器及救生绳,千万不要入内进行拯救。救援时应迅速把伤者带离现场,直至到达安全地方时,才施行急救。

气体测试

气体有不同特性——包括颜色,气味等。但经常在密闭空间找到的气体,占大多数都是无色无味的。由于人类五官的感觉未能察觉大多数这类有害气体的存在,又或许当感觉到这类气体的存在时,气体的浓度已达至危险境界,所以须以精确的仪器测试有害气体的存在。

进入密闭空间之前,当我们对密闭空间内的气体安全有所怀疑,我们必须进行气体测试。此外,由于在密闭空间本身所进行的工序,均有可能产生有害气体。例如,烧焊工序可能因气喉或连接器泄漏而产生氧气过多或爆炸气体积聚的危险;高温工序可能令空间内有害物质蒸发,产生有害气体等等。所以,如果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有气体挥发的潜在危险,进入密闭空间的工人必须携带气体测试仪器作连续性监察,以确保一旦工作环境气体达到危险程度之前,可以及时离开。

测试仪器的种类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测试仪器,它们测试的方式包括:

检验管

检验管包括一个气泵(手动或电动)及一支密封的玻璃管。管身外有清晰刻度,可以用来量度气体的浓度。管内藏有特种化学试剂,用来测试某种特别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等等。在测试的时候,先将密封的玻璃管两端折断,再将玻璃管一端插入气泵的入气口,当手动或电动气泵开动时,定量的空气便会从玻璃管的入口进入,经过特种化学试剂,如果空气内含有这种化学试剂可以察知的特别气体,这一种试剂便会转颜色,从管外的刻度及颜色变化的长短,便可对照出气体的浓度。

这种气体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检验管去测试不同或甚至稀有的气体。但它本身亦存在缺点。由于特种化学试剂存在有效日期,如使用过期的试剂,测试效果便不可靠。再者,由于管身外刻度并不精确,所以气体浓度的量度便相对地不精确了。

电子表

电子表有不同的款式,例如行针或跳字式。内的运作利用仿真或数码电路模式驱动。电子表表面有过滤器,当空气经过过滤器时,内程序便会将气体分析,以行针或跳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过程简单而直接,对非技术性工人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假若空气内含有有害气体,而该等气体的浓度已超过安全的程度,这部电子表便会发出警号警告测试员或受影响的工作人员。

虽然操作简单而直接,但这种电子表仍存在缺点。在市面上较多的电子表量度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氧气及爆炸气体等。所以假若有其它的有害气体存在,例如氯气,这种电子表便须要交回原厂安装特定的感应器才能作出有效的测试。还有其它的缺点就是这种电子表由于精确度比较高,须要定期交回原厂调校。

测试程序

由于测试必须由人手进行,在测试过程中,这个人员的安全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进行测试之前,操作人员必须对自己附近的环境作出测试,及对密闭空间的入口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

由于密闭空间的特性就是空气缺乏流通,所以密闭空间内的空气便会根据不同的密度在不同的空间停留。再者,由于测试时所采集的空气样本只是采集点周围的空气,所以假若密闭空间内存在着多于一种有害气体,而这种有害气体亦根据不同的比重停留在不同的空间,这样采集得来的样本便不能概全。所以采集空气样本时,必须以多点及多面式(即在不同空间)测试为标准。

有些时候,由于密闭空间的深度比较高,测试空气的时候便需要加设软喉,放入井底以抽取井底的空气样本。由于空气样本从井底软喉的入气口到达电子表的过滤器需要一段时间,我们称这段时间为「时滞」。在这情况下,我们便要留意电子表气泵的流速,计算软喉的长度,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空气样本从井底直达过滤器。

在多点式测试的要求下,完成了第一点的测试后,便要进行第二点的测试。在这时候,我们要留意一个重点,就是「净化」的问题。在进行第一点测试后,空气样本的微粒,有可能附着于管内壁,这样会影响第二点的测试结果。所以我们应当将整条软喉从井底拉出,在清新气源的地方将空气抽入,清洗管内壁,让电子表读数重归于「零」。跟着,便可重复这个程序进行第二点、第三点或其它位置的测试。

用电子表做测试时要注意不可随意加长喉管的长度,因此举可能会超越了电子表抽气泵的抽气能力,得不到准确的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点超越了喉管的指定长度,测试人员就要戴上呼吸器进入密闭空间才能进行准确的测试。

最后,将各点的气体测试记录整理好,确保空气已达到安全程度,便完成气体测试。

紧急应变计划

东主或承建商应制订当发生紧急事故时,对在密闭空间工作的工人的救援安排。紧急救援的安排需依据密闭空间的性质、已确认的危险及可能需要执行的紧急救援的性质而定。所需要考虑的不单只是指明危险所引致的意外,并需要考虑其它意外,例如因跌倒或意外受伤而不良于行。

由充足数目并已受训练人员组成之救援队应随时准备就绪。在意外发生时,他们应能及时到达密闭空间及将工人从密闭空间救出。

至于救援队内已受训练的救援人员的数目,应就个别情况,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工作性质、在该密闭空间工作而产生的危险及建议的工作方法。在策划紧急应变计划时,东主或承建商应就以上之因素,因应着救援队伍在这工作上的知识及经验,作出评估及建议最合适的救援人员之数目。所有救援队之队员应已接受正确而合适之有关紧急救援程序的训练,其训练包括紧急救援计划细节及如何正确操作该些救援装备的所有知识。

工人于密闭空间内工作期间与候命人员应随时保持联络。亦须向在密闭空间内的工人,提供有效的视听警报系统,以便在有意外发生时,可通知该候命人员,反之亦然。

尽管发生紧急事故,候命人员亦不应进入该密闭空间。他应驻守在密闭空间外,并召唤救援队及公共救援服务(即警方及消防)的协助。他应留在密闭空间外,并向到达人员汇报该次事故的有关详请。

当工人在密闭空间工作时,应提供合适而充足的救援装备,包括后备认可呼吸器具、安全吊带、救生绳、复苏器具、后备气樽、音响及视觉警报器及紧急照明,及已受正确训练之救援人员应随时可以提供救援工作。所提供之救援装备,应适用于由危险评估中指出的可能产生的紧急情况及应正确地维修妥当。所使用的复苏器具,应附合被认可之国际或国家标准,例如英国标准BS6850:1987通风式复苏器具或相同标准。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应备有合适的起重设备,例如救援吊重机或绞车、有吊重机的开脚式三脚架及单人式托架,作为救援目的。

东主或承建商须制定一套撤离程序,以便于在密闭空间内一旦发生因工作或环境上的突变而对在该空间工作的人构成迫切性的危险时,可以迅速撤离。

紧急救援程序应定期进行演习,以测试所制定的程序及实习救援装备的使用方法。紧急应变操练每年至少复习一次,项目包括紧急应变仿真实习、灭火、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法(CPR)。

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密闭空间工作中常见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要确保在密闭空间内安全地施工,必先有一个周全的安全工作制度,而此安全工作制度必须包含三项关键性因素:

在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以辨认密闭空间及可能出现危害的风险,并定下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

建立一个工作许可证制度,包括合资格人士及主管人员之签认程序。

向有关密闭空间工作的全部人员提供安全训练,使他们了解运用科学仪器作气体测试、以及制订及执行紧急应变计划的方法。

篇2:物业管理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0目的

1.1本程序旨在从根源上减少和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2.0适用范围

2.1本程序适用于对服务及质量体系实际和潜在的不合格采取措施的控制。

3.0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批准和控制。

3.2各部门负责对实际发生的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制订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3.3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4.0程序要点和实施

4.1制订措施范围的界定

4.1.1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订纠正措施;

a)连续两个月部门承担的质量指示之一未达到规定时;

b)设备、设施维护检修不及时或未达到适用要求影响提供服务36小时及以上;

c)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时;

d)内部质量审核时的不合格;

e)顾客严重投诉时;

f)进行了评审的不合格。

4.1.2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订预防措施;

a)当服务质量发生周期性、系统性波动,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发生时;

b)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指出的潜在不合格的问题;

c)质量体系运行不畅发生“有事无人管理”或“工作推托、扯皮时”时;

d)对顾客的意见、抱怨、期望进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时。

4.2制订纠正/预防措施的程序。

4.2.1制订纠正措施按下列程序办理;

4.2.2制定预防措施按下列程序办理

4.3制订纠正/预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4.3.1必须从根源上分析实际和潜在的问题的原因,不应把纠正与纠正措施混淆。

4.3.2实际的和潜在不合格,起根源可以能是下述一种或多种;

a)人员:

――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接受或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缺乏必要且适宜的培训;

――缺乏必要的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感。

b)设备(含设施、装置、测量设备):

――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不配套;

――选用的设备与服务的质量要求不相宜;

――维护、保养、调整无规范或未按规范执行。

c)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辅材):

――选择不当,不能满足设备需求的要求;

――搬运保存不当造成损坏或混料(批);

――使用错误;

――标识错误或不清。

d)方法(含作业、作业流程):

――必要的规范、作业流程不完整、不适用;

――规范的要求不一致;

――未按规范执行;

――使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

4.3.3纠正/预防措施必须具体,尽可能定量化,并落实具体实施者和完成期限。措施所涉及的部门应予以实施或配合,并承担相应责任。

4.3.4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结束后,应提请质量控制小组验证。措施涉及的资源配置、文件更改或增添应按公司相应文件规定办理。

4.4跟踪验证

4.4.1责任部门应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质量控制小组报告,质量控制小组对实施和效果进行检查验证,并向管理者代表报告。

4.4.2管理者代表应对检查和验证情况作出反应。达到预期目标的责成有关部门纳入相关文件或形成

新的文件予以巩固,对未按措施实施或实施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应予以批评、考核并责成质量控制小组再次填发纠正/预防措施表,由责任部门重新分析,再次制订并实施措施。

4.5记录

4.5.1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验证应及时记录于《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4.5.2纠正和预防措施已验证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表》由行政人事部保存,保存期限按公司档案管理制度执行,未完成的由实施部门保存。

5.0引用文件和记录表格

5.1《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5.2《不合格控制程序》

5.3《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4《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5.5《纠正/预防措施登记表》

篇3:物业管理公司体系文件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程序

  物业管理公司体系文件: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程序

  1.目的

  及时纠正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防止不合格服务的再发生,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潜在不合格服务的产生,实现持续改进,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纠正预防措施活动的实施。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协调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2质主管负责在公司质量体系(活动)出现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问题时发出相应的通知,并跟进验证实施效果。

  3.3部门相关主管负责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4产生不合格服务的部门主办以上管理人员负责组织调查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3.5公司所有员工都有提出和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责任。

  4.方法和过程控制

  4.1纠正措施

  4.1.1对公司所有活动中存在的不合格进行分析,确定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予以改善,消除不合格并防止其再次发生。

  4.1.2对以下信息采用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进行识别,对不合格项进行确定。

  a.顾客的投诉(建议)

  b.紧急事件及重大质量事故

  c.品质主管对各部门日常工作的检查和建议

  d.对分承包服务的评估

  e.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输出

  f.内、外审报告

  g.管理评审的各项输出

  h.其他不符合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体系要求的情况

  4.1.3对于情况f,审核小组按《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的要求执行。

  4.1.4对于情况d,品质主管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交责任部门通知分承包方,要求分承包方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反馈;品质主管对其措施审核后由责任部门跟进落实情况,相关结果在《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进行记录,并签名确认,该表品质主管和责任部门各存一份。

  4.1.5对于情况g,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执行。

  4.1.6对于其他不合格,品质主管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对不合格事实进行描述后发往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对不合格事实进行确认后填写'原因分析'项目,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品质主管负责对纠正措施进行评估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表格品质主管和责任部门各留存一份。

  4.1.7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不合格,按《不合格服务处理程序》和《顾客投诉(建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1.8因质量体系或服务规范引起的不合格,由品质主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呈交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修改下发,并保存与此有关的文件和记录。

  4.1.9因员工素质引起的不合格,由人事行政主管会同责任部门主管采取人事调整、处罚或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总经理负责监督实施。

  4.1.10因服务设备或设施引起的不合格,采取的纠正措施包括增加或更换设备设施、重新选择分承包方、内部调配及进行合理技术改造等,由总经理负责监督实施。

  4.1.11对出现的严重或具有代表性的不合格,由品质主管根据总经理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讨论,对质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指定措施并组织实施,并总经理负责监督。

  4.2预防措施

  4.2.1对公司所有活动中潜在的不合格进行识别,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4.2.2对以下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潜在不合格

  a.日常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b.品质主管对日常工作的检查和有关建议

  c.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

  d.以往管理评审的情况

  e.以往预防和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

  f.内、外审结果

  4.2.3各部门应根据日常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识别潜在不合格,并根据其影响制定预防措施。

  4.2.4各部门未能识别的潜在不合格,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由品质主管召集相关部门讲明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同时指定责任部门。品质主管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的潜在不合格事实栏,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后制定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品质主管负责跟踪并验证实施效果,同时对有效性进行评审。在《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字确认,表格品质主管与责任部门各留存一份。

  4.2.5品质主管负责对各部门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予以记录,整理后提交管理评审。

  4.3在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代表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措施实施过程。

  4.4由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的对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按《质量体系文件管理办法》执行。

  5.质量记录和表格

  jsnhwy8.0-04-f1《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篇4:低温作业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低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表现

?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继而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低温环境会引起冻伤、体温降低,甚至造成死亡。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冻伤和冻僵。冷金属与皮肤接触时还会产生粘皮伤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零下10多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温度虽未低到足以引起冻痛和冻伤的程度,但由于全身性的长时间低温暴露,使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舒适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敏、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护

做好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有关行业与企业的安技部门,要注意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规章制度中,应有相关的防冻保暖措施,做到有章可循。

2、应加强制冷设备的检查检修,严禁“跑、冒、滴、漏”。若发现氨气泄漏应及时采取措施抢修,防止泄漏事故扩大。要保证制冷车间通风设备的良好,万一氨气大量泄漏时应能及时排出屋外,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制冷车间内必须配备适用的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对于使用氟利昂-12的冷冻机,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如卤素灯等。采用臭氧消毒除臭时,应时刻检测库内的臭氧浓度,臭氧安全浓度卫生标准为1.5×10-5。

3、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应尽可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避免或减少人员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要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应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装;工作时,作业工人必须穿好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防寒衣物要避免潮湿,手脚不能缚得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冷库附近要设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证作业工人有足够的休息次数和休息时间,有条件的最好让作业后的工人洗个热水浴。

4、要定期对作业工人进行体格检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凡是年龄在50岁以上,且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职业禁忌人员,应及时调离低温、冷藏作业岗位。

5、要重视女工的特殊保护,严禁安排“四期”内的女职工从事冷藏作业。

6、低温、冷藏作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睑、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但这类耐寒锻炼,也要因人而异,如要考虑体质强弱、年龄等;因季节、气温变化而异;方法上还应注意循序渐进。

7、工人在低温、冷藏作业时,由于受低温环境的影响,其机体、营养代谢会发生改变,因此,作业工人应特别注意饮食,少吃冷食,以免冷食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应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热食应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瘦肉类、蛋类、鱼类、大豆和豆制品等,并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等。

?8、一般室内低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低温环境的人工调节和对个人的防护。如通过人工调节,采用暖气、隔冷和炉火等办法,调节室内气温使之保持在人体可耐的范围内。室外低温作业的个人防护,一般是穿用合适的防寒服装。衣服的防寒效果,不仅受其材料的影响,还与衣服的厚度和形状有很大关系。采用衣服内通热气或热水的办法,可以大大地提高抗寒能力。它的缺点是不能离开供应暖气或暖水的设备太远;克服这一缺点,可采用电池加热的衣服和手套,既轻便又灵活,一般适用于高空和水下的低温作业。

篇5:粉尘危害防护措施

预防尘肺病和煤尘爆炸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使其符合《规程》规定的标准,为此采取综合防尘措施主要本着“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治理方案进行防范工作。其中技术革新是根本,风、水、护、管是重点。

所谓“革”就是采取技术革新的方式从产生粉尘迎头上根本性解决粉尘的生成过程,近年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在煤矿行业中逐渐重视,从采掘工艺流程、采掘作业环境、个人防护设备设施都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改造和更新了生产设备设施,随着机械化的进一步提高,工人直接接触粉尘的机率慢慢减少,粉尘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

所谓“风”和“水”,就是以“水”为主、以“风”为辅,采取洒水降尘和通风排尘与净化风流多种措施降尘除尘的粉尘防治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湿式凿岩

系指在岩巷掘进过程中,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送入孔底,湿润并冲洗炮眼中的粉尘,使其在炮眼中变成浆液排出炮眼。这样能使绝大部分粉尘被控制在炮眼中。采用湿式打眼后,粉尘浓度可由打干眼时的500-1400mg/m3降至4-10mg/m3,降尘率可达90%-98%。因此,湿式凿岩是凿岩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尘措施,只有在严重缺水地点和遇水膨胀的岩石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用干式打眼并采用干式捕尘器捕尘。

2.通风排尘和净化风流

用通风的方式将矿尘稀释并排出,是降低井下矿尘浓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掘进通风管理工作,减少漏风,提高风筒出口风量,合理控制风速。当风速过低时,粗粒矿尘将与空气分离下沉,不被排出。据试验观测,当巷道中风速达到0.15m/s时,5μm以下的矿尘能够悬浮并与空气均匀混合而随风流排出。《规程》规定:掘进中的岩巷最低风速不得低于0.15m/s,这完全可以满足最低排尘风速的要求。提高排尘风速,粒径稍大的尘粒也能悬浮并排出,同时增强了稀释作用,矿尘浓度也随之降低。风速在增高时,将扬起落尘,使风流中含尘浓度增大,因此《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的最高允许风速为4m/s。

在产尘量高,矿尘比重大,温度比较高的作业地点,可适度增大排尘风速。

通风排尘是合理的风速将掘进工作面所产生的矿尘排出,但应缩小其污染范围。为此,在含尘浓度较高的风流所通过的巷道中设置水幕净化风流。喷雾器的布置应以水幕布满巷道断面为原则,并尽可能靠近尘源,缩小含尘空气的弥漫范围。另一种方式是在产尘巷道中增设水幕,且之间距离以每隔20米为宜,装置保持一头(掘进头)安设三组效果最佳。据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降尘率达98.6%。

3.放炮喷雾

爆破是产生矿尘的主要环节之一,而且它能使落尘再度飞扬,污染空气。在放炮时采用喷雾洒水降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喷雾洒水是将压力水通过喷雾器在旋转或冲击作用下,使水流雾化成细散的水滴喷射到空气中。它的作用有:①在雾体作用范围内高速流动的水滴与浮尘碰撞接触后,尘粒被湿润,在重力作用下下沉;②高速流动的雾体产生负压将其周围的含尘空气吸引到雾体内湿润下沉;③将已沉落的尘粒湿润粘结,使之不易飞扬;④增加煤的水分,降低煤尘爆炸性;⑤阻止爆炸火焰的传播。

4.装岩洒水、冲洗巷帮、转载点降尘

装岩洒水是在出渣前和出渣过程中人工洒水的一种方式,冲洗岩帮是防止巷道壁上的积尘遇风后和巷道冲击波作用下再次飞扬形成多次危害的一种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实施因为都需人工操作,根据笔者多次现场跟踪落实结果表明,生产紧张时大多没有正常坚持,这是粉尘治理的一个缺口,建议各级领导和部门加强对这一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各转载点卸煤口也是造成粉尘泛滥的另一个源头。《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五十条已明确规定:“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没有防尘供水系统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主要运输巷,采区回风巷以及各运输机转载机头、卸煤口必须敷设洒水装置”。

5.个体防护

在实施上述防尘措施以后,仍有小部分的细微粉尘弥漫于空气中,因此加强个体防尘也是综合防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体防尘的主要用具是防尘口罩,现目前广泛应用的有简易口罩和专用防尘口罩。根据各工作作业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防尘口罩,并坚持正确使用,特别是采掘司机和锚喷工种的工人不能忽视个体防护的作用。

总之,煤矿粉尘危害的治理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只要尊重科学,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严格按《规程》、按行业标准,结合治理粉尘的“八字”方针、方法、标准和要求,加强技术革新、保证设施投入、强化管教结合,煤矿粉尘危害的治理工作就会呈现一个良好的局面。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