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工作制度规范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少先队工作制度规范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5

一、队干部选举制度。每学年初改选一次队委,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队委竞选,培养竞争意识。

二、队干部轮换制度。队干部任职期满,原则上不再连任,使更多的队员有机会参加少先队组织管理,有机会得到锻炼。

三、队干部例会制度。队干部例会隔周进行,学习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

四、队干部培训制度。使队干部熟悉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方法,技能技巧。

五、入队前教育制度。每学年举行一次新队员入队仪式,新队员入队前要进行队前教育: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敬队礼及呼号,学系红领巾,记住誓词,做一件好事。

六、表扬奖励制度。经常表扬好人好事,利用校会、班会及节日*进行表彰。

七、活动教育制度。大队活动每学期举行1次,中队主题活动每月举行1次,活动要适合儿童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教育性强。

八、阵地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少先队特有阵地,对队员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观念和责任感。

篇2:通行费征收管理工作守则规范

通行费征收管理工作守则(8项)

(一)通行费收费政策“五公开”

1、公开收费政策和规定;

2、公开收费程序和办法;

3、公开收费标准和逃费车辆处罚标准;

4、公开收费人员工作号码和照片;

5、公开收费纪律和要求。

(二)爱岗敬业“五精神”

1、振兴公路事业的拼搏精神;

2、勤奋敬业的创新精神;

3、踏实工作的奉献精神;

4、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

5、爱“站”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三)征收职业“六道德”

1、热爱本职,牢记宗旨;

2、说话和气,热情服务;

3、讲究卫生,着装整齐;

4、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5、文明待人,耐心解释;

6、应征不漏,应免不收。

(四)征收人员“六风纪”

1、工作时间内必须衣帽整齐(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可以脱帽),证件齐全,佩戴端正,春秋、夏、冬服装不得混穿;

2、举止大方,谈吐文雅,仪容端正;

3、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规范讲话,不得冷、硬、横、暴;

4、男同志不允许蓄长发和留胡须,女同志不允许披肩长发、戴耳环、浓妆艳抹;

5、执行公务时,不准背手、抄手抱立;

6、值班时间不准挽衣袖、卷裤筒、披衣敞怀,执行稽查工作时,不准抽烟、嚼槟榔,不准戴墨镜。

(五)文明窗口“八示范”

1、环境卫生,秩序良好,设施标牌齐全;

2、着装整齐,挂证上岗,使用文明语言;

3、主动热情,准确迅速,安全畅通;

4、依法收费,照章处罚,无乱收乱罚;

5、规范服务,高质高效,无差无错;

6、提供咨询,有问必答,礼貌收费;

7、遵章守纪,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8、站亭卫生规范,无摊点,无广告。

(六)文明执勤“八要求”

1、内抓管理,遵守纪律,外树形象,规范执勤;

2、列队整装交~,班前班后常常讲评;

3、文明用语,牢记心里,挂在嘴上;服务忌语,时刻警觉,坚决不说;

4、收费时唱收唱付,找补后给票礼貌送行;

5、开足车道服务八方司乘人员,急人所急,慷慨相助过往车辆;

6、贪污舞弊,自觉抵制,征费索赔路损,严守上级标准;

7、查车纠正违章先行敬礼,依法处罚违章先进理由;

8、开启栏杆升降务必安全到位,过失损坏车辆应当致歉赔偿。

(七)廉政收费“十不准”

1、不准勒索或收受服务对象和群众的礼品、财物。

2、不准接受车主和驾驶员的吃请。

3、不准擅自给车主或驾驶员减免通行费。

4、不准给无证人和准驾不符合的人乱开暂扣证。

5、不准随意扣车、扣照和打人、骂人。

6、不准在收费过程中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或打击报复。

7、不准使用非法票据或不给票中饱私囊或搞帐外“小金库”。

8、不准瞒报、截留通行费收入。

9、不准将与收费工作无关的人员带入收费场所,不得将服装及证件转借给他人使用。

10、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娱乐,严禁赌博、酗酒和其它违法行为。

(八)文明收费“十用语”

1、您好!

2、请缴通行费。

3、请稍候。

4、对不起。

5、请您拿好通行票。

6、请出示月票(证件)。

7、请交验通行费票。

8、谢谢合作。

9、祝您一路平安。

10、再见。

篇3:职业危害分析和防治措施规范

一、前言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确保项目部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二、本项目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病是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职业性危害因素即是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本项目经理部存在以下:接触粉尘、电气焊、防水、高温、噪声等有毒有害作业,本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将有效保护接触以上危害性因素的劳动者的健康。

三、防治方针和目标

一)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项目部监督、各分部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二)目标

杜绝重大职业伤害事故,年负伤率控制在5‰以下。

四、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

一)管理组织

1、项目部设立以主管领导为主的专(兼)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组织,负责项目部的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和各分部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具体日常工作由安质部负责,办公室给予协助。

二)管理职责

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3、按规定向职工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减少职业性危害因素。

4、定期组织项目部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五、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目部的职业危害共分为六大类:生产性粉尘、缺氧和一氧化碳、有机溶剂、焊接金属烟雾、高温和噪声。

1、生产性粉尘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混凝土的拌和。混凝土的凿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

在建筑物地下或狭窄空间通风不畅情况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或一氧化碳中毒。

3、有机溶剂

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混凝土减水剂含有的氨、氡和镭,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等

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紫外、红外线等,如电气焊时可以产生锰、铝、铅等烟尘,铬、镍放射性元素等,还可以产生氧化锰、氟化氢、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紫、红外线辐射及高温灼烫导致皮肤病症。

5、高温作业危害

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6、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

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六、职业卫生防治计划及措施

1、防治计划

(1)各级领导和岗位职工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病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

(2)项目部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结合生产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习,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学习讲座,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治意识。

(3)各分部要对全体操作人员,尤其接触职业危害性因素较多,的电焊工、混凝土工等,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

(4)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措施。

(5)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用品。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2、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项目部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4)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密闭空间内进行防水、喷漆作业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如防护用具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必须立即撤离现场至通风处,并通知施工现场其他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该场所进行通风;若已出现中毒症状,立即报告项目部进行处理;慢性中毒症状比较不易被发现,对从事此类作业的施工人员每半年组织一次体检,发现职业病症状将立即通知本人并调离岗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5)细散颗粒材料的装卸运输必须要遮盖,现场专用道路要经常喷洒水,把粉尘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发帽及其他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吸入有毒灰尘。

(6)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注意施工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7)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带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如因进行强噪音作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其他人员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报公司应急救援小组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8)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

(9)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项目部应当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对放射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

七、安全检查措施

1、安质部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2、安全生产检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定出计划,按期解决。

篇4:生产性噪声预防控制措施规范

生产性噪声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生产性噪声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是最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生产性噪声分类

按照来源,噪声可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机械性噪声,是机械设备动作过程中碰撞、摩擦、振动等产生的机械性噪声,生产环境中最为常见,如机械加工的铣床、车床、冲床、切割机、打磨机等机械设备动作时产生的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是气体压力或体积突然变化或者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声音,如空压机、风机、排气管道阀门等气体流动产生的声音。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生产性噪声分布特点

各行各业均存在噪声,不同行业噪声强度及分布不同。职业性噪声作业,是指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8h或40h等效声级≥85dB。由于行业种类多,本文对常见的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通用机械制造业、制鞋业等行业噪声强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说明。

汽车生产制造主要由机加工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以及公用辅助工程等生产车间组成。各生产车间噪声分布范围:机加工车间75~93dB(A)、焊装车间75~105dB(A)、涂装车间65~96dB(A)、总装车间75~98dB(A)、试车车间76~83dB(A)、公用辅助工程76~87dB(A)。从上述噪声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噪声强度大、分布广,噪声危害严重。

纺织生产加工主要有纺纱加工、织造加工、染整加工等生产过程。各生产过程噪声分布范围:纺纱加工75~98dB(A)、织造加工94~103dB(A)、染整加工75~98dB(A)。可见,织造加工噪声强度最大,均超过90dB(A),是危害最严重的工序。

家具制造业按材质可以分为木质家具、金属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等。生产木质家具和金属家具、竹藤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的生产工艺基本相似,均先对材料按要求的尺寸进行切割、钻、铣、榫、打磨、组装,木质家具还涉及喷涂。木质家具各生产工序噪声分布范围:切割切割、钻、铣、榫工序80~100dB(A)、打磨工序82~90dB(A)、组装工序80~88dB(A)。金属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制造切割工序噪声强度均高于木质家具。家具制造业的组件多且构造不同,其生产设备多为人工操作,工人距声源近,家具制造业噪声危害严重。

通用机械制造业多为生产设备运作时产生噪声,如冲床、车床、铣床、钻床、打磨、焊接等。一般冲床的噪声范围为80~107dB(A),车床75~95dB(A),铣床、钻床80~90dB(A),打磨80~110dB(A),焊接75~102dB(A)。噪声存在于机械行业各生产工序,是机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制鞋业主要工序包括裁剪、车缝、热塑成型等,其噪声分布:裁剪75~89dB(A),车缝75~85dB(A),热塑成型80~95dB(A),粘合加工76~89dB(A)。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主要是对听觉系统的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可能引起特异或非特异的有害作用。噪声对听力影响的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接触时间有关。短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离开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恢复听力。长期接触噪声,则会出现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不能恢复。生产性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最初表现为高频段听力损失,此时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噪声接触工龄的增加,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对高频听觉感到困难,但对正常交谈尚无影响。当听力损失累及到语言频率,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日常交谈能力将受到影响出现耳聋,导致职业性噪声聋。其特点是:以高频下降为主、双耳对称、听力损失呈渐进性改变的感音性听力损失。此外,脉冲性强噪声,如爆破噪声,还可致职业病爆振聋。

职业性噪声聋与爆震聋不同,其发病特点是听力损伤与暴露时间成正比,属于慢性职业病,不可能突然发病。如果一名劳动者工作不久,如3个月内在体检中被检出有听力损失,可直接排除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为:有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近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

预防控制措施

噪声聋可以预防,但一旦得病便不可逆转,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多痛苦和不便,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需予以高度重视。

前期预防措施,包括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设备布局、工程控制、设备选型等环节。产生高噪声的工业企业,应选址在工业区,不应在噪声敏感区域(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选址建厂。总平面设计,应将噪声强度高的生产车间与非噪声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分开布置。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布置,并采取相应降噪措施。工程控制措施,包括设置隔声室,以及在产生噪声的车间控制噪声源,并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隔声、吸声措施。选用设备,应优先购买噪声低的同类型设备,对于某些噪声强度大的设备应要求设备生产商配套降噪设施,如隔声罩、消声器等。

个体防护方面,耳塞和耳罩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护听器。耳塞和耳罩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即双重防护。在高噪声环境下可采用双重防护。耳塞和耳罩的选择,主要考虑其声衰减量、舒适感等。声衰减量值越大,护听器的防护性能越好,通常佩戴护听器后实际接触噪声值在75~80dB(A)之间最为理想,有利于保护听力,又可以保留必要的沟通。如果降噪后低于70dB(A),为过度降噪,过度降噪屏蔽掉过多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孤独感,同时将消防铃、警报声均屏蔽掉不利于安全生产。

企业还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各种前期预防措施及工程措施无法有效地将工作场所噪声降至85dB(A)以下时,应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降低噪声的危害。例如减少劳动者接触噪声的时间,对工作场所进行噪声分级管理,建立听力保护计划等。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定期对噪声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对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防护知识进行培训,为劳动者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护听器,劳动者应自觉配合和执行企业的听力保护计划,自觉配戴耳塞。组织接噪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和噪声敏感者,调离接噪工作岗位,以利于保护劳动者听力,在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下职业性噪声聋是可以预防的。

篇5:职业卫生安全对策措施规范

1、防噪声措施

(1)选用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不能避免时,噪声较大的区域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必要时采取远距离控制的,可设置隔声操作(控制)室;或可采取消声、隔声、吸音、隔振或综合控制措施。

(2)对噪音超标的放空口应设置消音器。

(3)必要时,装置或控制室与噪声源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实行隔离控制噪声。

(4)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仍无法达到噪声级别控制的场所,或流动、临时性的噪声源和不宜采取噪声控制措施的工作场所,应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耳塞、耳罩等),并尽量减少接触噪声时间。

2、防高温天气措施

在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供应防暑降温饮料或饮水供应点,在高温工作场所设置允许的降温、通风设施。

3、个人劳动卫生及安全防护用品

(1)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危险作业特点、需防护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特点配备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施工阶段有高处坠落危险的作业应设置安全网,有粉尘作业环境应配置防尘口罩、防护手套、工作服、工作帽、防噪声耳塞等),数量应根据相关规范配备。

(2)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保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

(3)作业人员作业时应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

(4)对各种防护用品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修维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