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加工业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机械制造加工业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5

(一)机械制造加工业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铸造车间的生产性粉尘;高温及热辐射;有害气体,如熔炼金属与浇铸时可产生一氧化碳;以及噪声、振动等。锻造车间的高温及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有害气体;以及噪声、振动等。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盐浴槽可造成高温及热辐射,高频电炉可造成高频电磁场危害。机加工车间在加工过程中会有金属和矿物性粉尘产生。装配车间一般有焊接、电镀及喷漆涂装等作业,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粉尘,可发生焊工尘肺;此外,电焊时如不注意眼部防护,可发生电光性眼炎;喷漆时可发生苯、甲苯、二甲苯中毒。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预防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有:一是厂房车间的设计布局应符合GBZ1-2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防止各工序、工种之间的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如铸造工序中的熔炼炉应放在室外或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铆工和电焊、喷漆涂装工序应分开布置等。二是铸造应选用低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型砂,并减少手工造型和清砂作业;清砂应采用水爆清砂和水力清砂,安装大功率的通风除尘系统,实行喷雾湿式作业,以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工人要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尘口罩。三是对热处理和金属熔炼过程中产生化学毒物的设备,要采取密闭措施或安装局部通风排毒装置;对某些淬火、电镀及喷漆涂装或使用胶粘剂等易产生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作场所,应制定急性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设置警示标识,有关作业人员作业时要佩戴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等。四是要做好铸造、锻造中的气锤、空压机,机械加工中的打磨、抛光、冲压、剪板、切割等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治理。对高强度噪声源可采取集中布置的防噪声措施,并设置隔声屏蔽;对空气动力性噪声源应在进气或排气口采取消声处理措施;对集中控制室和岗位操作室应采取隔声和吸声处理措施;作业人员进入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工作场所,应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五是对铆接、锻压机、型砂捣固机、落砂、清砂等振动设备,应对设备采取减振措施或对作业人员实行轮换操作。六是对产生高频、微波等射频辐射的设备可采取屏蔽措施以隔离磁场和屏蔽电场;对微波在工作地点的辐射,可采用反射型和吸收型两种屏蔽方法进行屏蔽。此外还可采取距离隔离防护措施,对作业人员采取时间防护措施等。七是要预防高温作业人员中暑。对铸造、锻造、热处理等高温作业人员,要从工程技术、职业卫生保健、劳动组织管理等方面,采取合理布置与控制热源、供应防暑降温饮料、轮换作业,以及采取在集中控制室和操作室设置空调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篇2:炼钢职业健康危害预防措施

1.职业危害:

(1)事故。炼钢生产工伤事故在钢铁工厂中最为严重,一般居钢铁厂职工伤亡率的首位,伤亡严重程度也较高。据80年代初统计,平炉与转炉炼钢厂平均死亡1.2~1.5人/年?厂,电炉炼钢厂平均死亡为0.5人/年?厂,死亡、重伤、轻伤比例约为1∶3∶138。按事故类别,转炉与平炉炼钢主要是灼烫,占20%,车辆伤害18%,物击15%,机具伤害10%;电炉炼钢主要是灼烫,占28%,起重伤害28%,物击19%,触电9.5%,机具伤害9.5%。按工种,主要是炼钢工占27%,注锭工、整模工、吊车司机和修炉、修罐工各占10%。国外炼钢伤亡率在钢铁工厂中也是占第一位。据西欧煤钢联营集团6个国家统计,炼钢伤亡率比炼铁高51%,比轧钢高19%,死亡事故与非死亡事故的比例为1∶519。日本炼钢伤亡率比钢铁工业平均伤亡率高一倍多。氧气转炉炼钢与平炉炼钢的生产与设备事故,主要是炉子故障,钢液、渣喷溅爆炸,氧枪与供氧系统故障,注锭或连铸漏钢,吊车故障和除尘系统故障。而电炉炼钢则电气故障事故较多,约占电炉炼钢生产设备事故的1/3以上。

(2)钢液、渣喷溅与爆炸。炼钢厂重大生产设备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主要是钢液、渣喷溅爆炸。该类事故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且事故发生概率高,约为3.35×10-2次/时,属于较常发生的事故。据13个企业80年代初的统计,平均每个厂发生大喷溅15.7次、爆炸23.6次。事故原因主要是氧枪与炉子的冷却水系统漏水,氧枪坠落,炉衬与炉盖坍塌,炉料含油、水、雪、湿料、密闭容器和****雷管等爆炸物,炉子留钢留渣或打水压渣作业,以及其他引起突然剧烈碳氧反应,发生大沸腾喷溅爆炸等。钢液、渣喷溅爆炸类重大生产设备事故,能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频率较高,大喷溅为0.69次/次,爆炸为0.61次/次;且发生伤亡事故的严重程度也较高,大喷溅平均伤亡2.2人/次,其中死亡、重伤0.64人/次;爆炸平均伤亡2.1人/次,其中死亡、重伤0.7人/次。炼钢厂喷溅爆炸事故的特点是容易发生特大恶性伤亡事故。譬如,某厂转炉大喷溅伤亡55人(死亡4人,重伤1人,轻伤50人);某厂转炉爆炸伤亡15人(死亡6人,重伤3人,轻伤6人)。此外,炼钢厂其他着火与爆炸事故也值得注意。一是大量用氧而带来的着火与爆炸事故,如某平炉炼钢厂使用氧气管在炉门和炉头吹氧,发生多次回火与爆炸事故,前后累计烧伤100多人;某炼钢厂检修氧气管道起火,现场7人全被烧死。二是电炉炼钢电气设备着火与爆炸事故,如某电炉炼钢厂多次发生炉用变压器、电抗器等起火爆炸的重大生产设备事故,每次均损失几十万元。

(3)烟尘。炼钢厂烟尘危害大,接尘工人占职工总数的39~43%,有的平炉炼钢厂高达69%。主要尘源是吹氧烟尘,其次是出钢、出渣、浇注、整脱模和混铁炉倾倒铁水作业,修炉、拆炉和修罐作业,以及普遍使用压缩空气吹扫积尘所引起的二次扬尘。炼钢厂烟尘是含大量氧化铁粉和约20%游离二氧化硅,粒度绝大部分小于10微米的混合粉尘。其特点是量大,使用吹氧的电炉、平炉炼钢比不吹氧的烟尘量约大10~15倍。据测定,炼钢车间粉尘浓度平均为70毫克/米3左右,最高可达1000毫克/米3以上,其中修炉100毫克/米3,炉下清渣125毫克/米3,注锭平台114毫克/米3,整模33毫克/米3,铸锭吊车司机室36毫克/米3。目前,治理较好的炼钢厂岗位粉尘浓度或降到10

毫克/米3左右,粉尘合格率可达70%以上。80年代以来,炼钢厂已开始陆续发现矽肺(属混合尘肺)患者。据某钢厂649例炼钢工人胸部*线摄片检查,矽肺检出率为0.3%,可疑矽肺5.6%,出现网影(矽肺早期*线表现)12.6%。其中主要是修炉修罐工,炉前工,原料工和吊车工。

(4)高温辐射热。炼钢生产是钢铁工厂中高温辐射热危害最为严重的系统,高温工人大约占工人总数的56~70%,有87%作业点夏季超过35℃,其他季节超过35℃的作业点达31%以上,高温岗位占岗位总数34%以上。炉前温度高达57℃,单相辐射热5~7卡/厘米2?分;整脱模和真空处理炉旁,单相辐射热6卡/厘米2?分。自70年代以来,尽管已消灭中暑,但头昏、心慌、恶心等中暑前兆仍屡有发生,尤其是高温作业引起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和眼结膜炎等多发病较多。据某钢厂968个慢性病例分析,胃病、关节炎和眼病约占75%,而秋冬两季门诊病例分析则以感冒较为突出,约为65%。

(5)其他危害。炼钢生产噪声污染较严重,转炉与平炉炼钢主要是气流噪声,电炉炼钢主要是振动和电磁噪声。据测定,转炉与平炉炼钢的噪声,氧枪为105~110分贝,炉子兑铁水前102~107分贝,兑铁水后93~102分贝,注锭91~97分贝,整脱模平台90~96分贝;电炉炼钢熔化期118~122分贝。此外,炼钢修炉和补炉用沥青焦油,整修钢锭模喷涂焦油,以及滑动水口板制作与保温产生的沥青烟气等,均含有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如锭模喷涂焦油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并茈浓度达13.99±2.92毫克/米3。其他如注锭和电渣熔炼烟气含氟化物,铁水预脱硫烟气含二氧化硫,混铁炉含钠离子烟尘,以及整脱模绝热板粉化产生含酚醛树脂等有机物的烟尘等等。

2.预防措施:

(1)安全组织管理。炼钢生产不安全因素多、事故率高、危险性大,必须做好炼钢危险源的辨识、分析和划分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应针对易引起钢铁液、渣喷溅爆炸,跑钢漏钢,和电气设备着火爆炸等重大生产设备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的系统和因素进行分析。这包括炉子及其操作,氧枪和供氧,炉子和氧枪的冷却水系统,电气设施与供电,吊运钢铁水的吊车,钢浇注系统,炉料准备系统,修炉和修罐作业以及各种高空立体交叉作业等。所有这些应专门列出并作为炼钢生产的重大危险源和危险作业来强化安全管理。对于炉料、炉子冶炼、浇注和供氧、供电、供水等中心环节,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反对“双违”活动。对于要害工艺设备和岗位,应进行安全标准化作业,制定出作业的安全标准和程序要求;还应建立现场抢救和支援体制。必须突出安全教育,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可采用目前较先进的炼钢厂强化职工自身保护安全意识的管理方法,诸如炼钢厂职工自主安全管理,安全员管理,工厂、亲属和社会多方位管理和支持安全,以及进行职工安全风险抵押承包等办法。对炼钢工、注锭工、吊车工、修炉修罐工、煤气工、电气工和爆破工、必须进行严格的专业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对拆炉用的****雷管和平炉开出钢口用的穿甲弹等的贮存和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2)工程措施。不少炼钢厂都是五、六十年代建设起来的,且大多几经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因此较普遍存在车间布置过分拥挤,设备陈旧,事故隐患多等问题,必须设置完整的隐患检测系统,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或者有计划地在大修和改造中逐步加以解决。对炼钢厂的主要危险源,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完好齐全的安装装置;对要害设备应实行“双保险”原则,应设有相应的备用电源、水源和自动切换装置。在生产工艺上,必须采取严密措施,防止炉料带有油、水、雪、湿料、密闭器皿、未烧透的石灰石及****雷管等爆炸物。在生产操作上,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炼钢炉熔池突然剧烈碳氧反应造成喷溅爆炸,禁止使用留钢、留渣和用水或潮湿物压渣等危险作业。铁水吊车和钢水铸锭吊车必须设有防碰撞、端头缓冲、上下限位、过载保护、钢绳防断防松等安全装置。氧枪系统必须设有测量冷却水流量、温度的报警和联锁装置、防氧枪坠落的安全装置以及事故紧急开关,供氧系统的管道、闸阀和仪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进入厂房内的铁水线、渣线、铸锭线、整脱模线等铁路线,应设有声光报警和显示信号装置。

(3)工业卫生。炼钢生产由于普遍采用氧强化冶炼和大幅度提高产量,使车间作业环境恶化。因此,在采取各种必要的防护措施的同时,必须制定从根本上改善车间劳动环境的规划,有计划地在工厂大修或改造中逐步解决。必须重视炼钢厂已陆续发现矽肺病这一严重事实,炼钢炉、铸锭、混铁炉、整脱模和原料系统等产生尘源场所均应设除尘装置,逐步淘汰采用压缩空气吹扫积尘以致造成二次扬尘的落后方法。高温作业岗位,应有隔热设施和通风降温设施;各种高温作业吊车,应设有隔热、密闭,并带有双层钢化玻璃和空调装置的司机室。对于噪声危害,应采取隔音、消音、密闭和工人佩戴耳塞等综合治理措施。对于毒物危害,目前应着重加强各种毒物的检测及其特性的分析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篇3:镁冶炼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1.职业危害

氯化镁融盐电解炼镁,从菱镁矿石进厂到精镁锭包装出厂,要经过破碎、配料、氯化、电解、精炼、铸造、酸洗镀膜等过程。工序多,工艺复杂,生产中的危害较多。具体如下:

(1)生产过程使用和产生剧毒的氯气,容易发生操作人员急性氯气中毒。

(2)从氯化、电解到精炼、铸造,操作处理熔融金属和盐类,容易发生烧烫灼伤。

(3)电解使用强直流电,系列电压高,场地又遭氯化物污染,容易发生人员触电。

(4)熔镁外溢,容易燃烧甚至发生爆炸。吊运料块多,容易掉落造成砸伤。

(5)氯盐粉尘垃圾,有吸水潮解特性,容易腐蚀建筑物与设备。

2.预防措施

(1)氯化镁融盐电解生产,由于腐蚀性大,因此在厂房建筑及设备上,要有严格的防腐措施。厂房的屋架金属构件,以及设备金属壳体和管道等,都要定期检修并进行防腐处理。特别是隐蔽构件连接部分,更要特别加以注意。

(2)为防止触电,电解厂房地坪要铺设瓷砖,以达到绝缘、防水、防酸、防火的要求。地坪清扫时使用锯木粉等吸湿剂。电解槽上支持导、母线的瓷件要定期清擦;瓷件铁杆要外加绝缘套保护。电解槽多处联接点,要加不易受潮便于工作于清洁的绝缘垫。所有绝缘电阻,必须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厂房内吊车,从钩头到大车体,要有三道绝缘。吊车轨道采取自动撒沙以防滑。电解地下室地面,要在地下水最高水位以上。经常检查清理槽体地下部分,以保证对地绝缘。

(3)个人防护用品以防烧烫与触电为主。镁生产工人发给耐腐蚀防热的呢料工作服、工作帽和手段,并加丝绸衬衣。发给毡鞋,在电解岗位并应备有高压绝缘靴。同时发给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并及时更换滤毒活性炭,以保证功效。

(4)根据工作岗位不同,制订不同的安全操作规程。

(5)在生产管理中,要把控制、平衡氯气作为突出重点,纳入日常生产调度管理。要使电解槽副产氯气量保持小于氯化炉使用氯气量,防止出现多余氯气,给生产和操作人员造成危害。一旦出现氯气多余时,要有紧急处理措施,以保证安全。

(6)由于有氯气和氯盐的污染腐蚀,氯化与电解厂房内的吊车,不能用明滑线送电,要改用胶皮软电缆。吊车与拉运台包小车,容易发生控制失灵、轨道和路面打滑等情况,必须特别加强维修和清扫管理,以保证吊车安全行驶。

(7)要使氯化炉保持负压状态,减少氯气跑冒,必须改善氯化生产排烟设施,提高排烟机排放能力,并保证经常运行良好。

(8)对供运贮存液氯的槽车、贮罐以及加热输送氯气的设备和管道,要有押运、检修维护、输送联系等各项制度,严格进行管理。

篇4:焦化厂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一)生产过程

由于炼焦副产品煤焦油中含有极丰富的化学原料,故大型炼焦厂往往和化工厂同时设置,简称为焦化厂。

炼焦是在炼焦炉中把炼焦煤通过干馏炼成焦炭。在炼焦以前,煤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处理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破碎、筛分与选煤、配煤。

现代化炼焦炉由连接一体的50~70个狭长的炼焦室组成。煤从室顶的小孔装入,装满后密闭,并在与该室相邻的燃烧室中燃烧煤气,燃烧室的温度约为1100℃。炼焦时,产生的煤气被引至焦炉煤气总管,以便进一步处理。炼焦过程终结后,打开焦炉的侧门,用推焦机把赤热的焦炭从炼焦室推到焦车上,送入熄焦塔喷水冷却。

(二)职业危害

⒈高温、热辐射。炉顶操作工人经常受到强热辐射、高气温、日光照射影响可发生中暑。

⒉在轻油和粗苯蒸馏时,如密闭与通风等措施效果不好,车间空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可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容许限值,长期接触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甚至发生慢性苯中毒。

⒊在焦炉炉旁及炉顶均可检出3,4—苯并[a]吡,据调查,北京、东北等地焦化厂工人肺癌死亡率高于当地居民到4~9倍;焦炉工肺癌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⒋蒽醌、焦油、沥青和蒽油等均可引起各种皮肤病,如急性皮炎、痤疮、毛囊炎、黑头粉刺、肤色黑变症及粗粒革样皮肤。有报道,沥青可致皮肤癌发生。

⒌检修设备时煤气中毒。

⒍接触煤尘、外伤、烧伤等。

(三)预防措施

预防炼焦生产中职业危害的重点是解决炼炉逸散物对工人健康的危害,以及高温、辐射热、各种焦化产物的危害。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对策是进一步实现焦化生产的自动化,以减少操作者与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同时也应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防暑降温、个人防护器、定期检查、皮肤防护剂等。

篇5: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采取措施消除实际不符合及其产生的影响,防止非预期使用、安装或转序;识别原因,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不符合演变为事实上的不符合。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确保过程运行控制的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不符合过程的控制与改进。

3?职责

3.1集团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对本程序负责。

3.2集团公司安质处为主责部门。负责组织对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不符合、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负责外部审核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负责组织收集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信息,以确定是否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3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组织收集、分析工程项目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质量趋势信息,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4相关部门/分公司、各项目经理部负责本部门/单位的不符合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制定和组织实施。

4?工作程序

4.1不符合的等级划分:

4.1.1?不符合:一般不符合和重大不符合。

4.1.2?不符合分类:

a)一般不符合:偶尔发生,不符合法规、规范、规程、标准要求,可能导致不合格品/部位(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中的说法一致)的发生,但不影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b)重大不符合:要素或关键过程多次出现重复发生不符合现象,而又未能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加以消除,导致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出现系统性失效,或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区域性失效。

4.2不符合的来源

a)进货检验和试验发生的物资不符合;

b)工序过程产生的不符合;

c)日常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

d)监理提出的有关问题;

e)相关方的抱怨;

f)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变更引起的不符合;

g)内审和外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报告。

4.3重大不符合发生后由责任部门立即传递信息至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部、安质处;一般不符合信息由分公司、各项目经理部责任部门负责保存记录。

4.4不符合的调查处置

4.4.1?各单位针对出现的不符合,进行现状环境调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处理,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4.4.2?各单位应针对不符合分析确认的原因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实施方案。

4.4.3?制定措施时必须明确应达到的目标,具体措施方案、实施负责人、验证人、期限等。?

4.5纠正措施及验证

对不符合事实、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制订纠正措施。经审批后实施,安全质量管理部门验证实施效果,形成记录。

4.5.1?一般不符合由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负责监督检查纠正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单位安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验证实施效果。

4.5.2?重大不符合由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部组织分公司/各项目经理部制定纠正措施,由各项目经理部负责具体实施,集团公司安质处负责验证实施效果。

4.5.3?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受审核方应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由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组织跟踪验证。

4.5.4?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检查或检测发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不符合应及时予以纠正,认真分析原因,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

4.6预防措施

对不符合事实、潜在的不符合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制定预防措施。经审批后实施,安全质量管理部门验证实施效果,形成记录。

4.6.1?发现有潜在的不符合的事实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制定预防措施:

a)内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不符合趋势;

b)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管理过程及产品的通病;

c)相关方普遍反映的问题;

d)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可能产生不符合的趋势。

4.6.2?预防措施可以在下列文件或活动中提出:

a)规范系统性预防措施文件;

b)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c)项目施工中的技术交底活动(形成书面资料);

d)各项监测活动(包括检查、检验、顾客回访等)后,确定的随机性预防措施;

4.6.3?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单位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认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经评价后制定措施防止不符合发生。

a)涉及集团公司整体的预防措施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制定,各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实施,安质处负责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确认;

b)仅对局部不符合的预防措施由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制定、实施,安全质量管理部门检查确认。

4.7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评审及文件修改

4.7.1?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后,职能部门应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有关信息报公司安质处提交管理评审。确认其效能及是否采取更完善的措施。

4.7.2?针对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不符合所制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在实施前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以控制新的风险。

4.7.3?因纠正或预防措施而需修改有关文件时,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修改。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QB/ZTSJ-C*-01

5.2《记录控制程序》QB/ZTSJ-C*-02

5.3《内部审核管理程序》QB/ZTSJ-C*-07

5.4《管理评审工作程序》QB/ZTSJ-C*-08

5.5《生产过程控制程序》QB/ZTSJ-C*-15

5.6《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QB/ZTSJ-C*-16

5.7《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QB/ZTSJ-C*-21

5.8《不合格品控制程序》QB/ZTSJ-C*-22

6?记录

6.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日常检查记录?J23-1?

6.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整改通知书?J23-2?

6.3纠正/预防措施表J23-3

7?附录

预防措施流程图(略)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