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管理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管理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5

1.目的

为了辨识及评价铜板带厂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评价其危险程度,确定出不可承受风险及重大风险,从而进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铜板带厂各单位、部门业务范围内活动、产品及服务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职责

3.1厂长:批准重大风险控制计划。

3.2管理者代表:负责铜板带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提交厂长讨论重大风险控制计划。

3.3生产安保科:具体负责铜板带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确定重大风险,并提出控制计划,对重大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3.4自动化室:负责重大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3.5经营科:负责重大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3.6各车间、科室:具体负责本单位、部门作业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工作,并填写相关表格。同时,将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工作结果报生产安保科。

4.工作程序

4.1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就是编制一份业务活动表,其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包括相关方)和作业程序等,并收集有关信息。一个单位通常有多种作业活动。对作业活动划分总的要求是: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二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划分作业活动应以能充分、准确、清楚辨识危险因素为宜。一般要求以车间为单位进行作业活动划分。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4.2收集作业活动信息

收集作业活动信息可采用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利用安全检查表等方式。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a.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b.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c.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d.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e.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f.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g.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h.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毒物、辐射、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4.3危险因素识别

4.3.1危险分类

参照《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共37种:

a.物理性危险因素;

b.化学性危险因素;

c.生物性危险因素;

d.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

e.行为性危险因素;

f.其他危险因素。

4.3.2危险源辨识应覆盖以下情况: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不良的作业环境;

d、管理上的缺陷。

4.3.3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13大类55种、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4大类61种。

4.3.4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7种,即: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和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有害因素;

4.3.5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或后果,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确定:

a.导致的直接的伤害事故,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事故类别分类,可以分为20类。

b.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事故,参照《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108号)的职业病分类进行描述,具体分为10大类115种。

4.3.6识别危险因素时应考虑:

4.3.6.1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a.正常: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经常处于的状态;

b.异常:是指定期的可预见出现的非正常的情况;

c.紧急:是指不定期出现,不可预见或预见但发生频率极低的情况。

4.3.6.2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a.过去时:以往发生的,已经造成职业健康安全危险的因素;

b.现在时:现在存在的正在产生的危险的因素;

c.将来时: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4.4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危险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大小。定性评价主要采用直接判定法,定量评价主要采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简称LEC法)。

4.4.1直接判定法

根据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生产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价,采用是非判断以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采用直接判定法,其他采用LEC法进行评价,两者只能选其一。

a.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合理抱怨和要求;

c.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4.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LEC法是采用与系统危险性(D)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4.4.3危险源的分级

根据危险因素诱发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公司将危险源划分为四级进行管理。采用LEC法评价危险因素时,对于五、四、三、二、一级危险源,对应危险性的分值(D)分别为≥320;160~320;70~160;20~70;20以下。

4.5?确定重大风险或不可接受风险

4.5.1依据评价的结果,危险源级别在三级以上为不可承受风险;风险级别为四级以上的属于极其危险和高度危险的,即重大风险。

4.5.2各单位、部门进行危害辨识时,负责填写以下表格:

a、《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基础调查表》(表一);

b、《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结果汇总表》(表二);

c、各单位、部门将表二报生产安保科。生产安保科负责汇总完成铜板带厂的辩识结果,并填写《不可容许风险及其控制计划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6风险控制策划

4.6.1对于评价出的非重大风险,各车间、科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降低其风险等级,使其最终变成可接受风险。

4.6.2对于重大风险,生产安保科填写《重大风险及其控制计划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到各车间、科室,各车间、科室负责对本单位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重大风险要制定并实施运行控制程序和编制应事故急救与救援预案,经生产安保科审核后,由本单位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组织实施。

4.6.3生产安保科对各单位辨识的重大风险进行监督

4.6.4铜板带厂应按照上述程序,依据当时的内、外部条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危险辩识、评价工作,以指导风险的有效控制。

4.6.5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b、制定完善的运行控制和操作规程;

c、加强培训与教育;

d、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

e、加强现场安全检查;

4.7危险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铜板带厂应重新进行危险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

4.7.1当法律、法规更新时;

4.7.2当铜板带厂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4.7.3当危险辩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4.7.4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4.7.5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

篇2:危害辨识危险评价程序

1.目的

辨识及评价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安全处具体负责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工作。

3.3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参与本公司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4.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和危险评价

4.1.1辨识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应以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安全健康危险为依据。

4.1.2辨识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方法详见“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报告”。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标准,对照公司的生产特点,确定出对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所有职业安全健康危害。

4.1.3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由安全处负责,各部门、各单位派员参与。

4.2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与危险评价

4.2.1采用“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报告”中所述方法,对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进行辨识与危险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险。

4.2.2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与危险评价由安全处组织进行。

4.2.3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与危险评价是公司制定OHS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和依据。

4.2.4公司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和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和危险评价。

4.2.5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和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辨识和危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4.3职业安全健康危险记录

公司应建立并维持辨识和评价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和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记录,并保持记录的更新。

5.相关文件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报告

6.相关记录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记录表

重大危险清单

危害统计表

重大危险清单

单位(部门)

见表

危害统计表

单位(部门):

见表

统计人:单位(部门)负责人:日期:

收银制度

篇3:某外资企业HSE管理体系文件危险分析案例2

1说明

危险分析以“如果……将会怎样”和/或危险与操作性(HAZOP)研究的形式在每一个生产设施上实施。对于后来的过程变更应当采用变更管理方针里面限定的、经过批准的方法进行工艺危险复核。

关键任务分析是通过对任务的系统检查来确定任务被执行时出现的潜在危险和根据严重程度和频度确定每一危险所包含的风险。它包括4个步骤:危险确定、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实施和保持控制措施。

如果最初的分析显示任务确实有风险,应当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确定所关心的特定区域,以便明确控制措施。应当对控制措施进行监控以确保风险已被控制并且控制措施保持足够。

如果所有的关键任务都能确定,所有的控制措施都能到位来控制确定的风险,则人员的伤害,财产的损失,设施、商务的中断和对环境的破坏一定能够降低。

2管理承诺

管理应当确保有符合资质的人员、工作程序、时间和资源来保证工作以高效、安全和经济的方式来进行,以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这可以通过发布表明承诺、支持和对所需资源的配置等适当的指示来实现。

所有的经理和主管应当熟知各项指示,并且确定一个目标使工作的任务分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框架内置于其控制之下,并且对所采用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控。

3任务清单

确定关键任务的目标可以通过采用系统接近来实现。这种接近应当在整个组织机构内贯彻执行以确保对共同目标的完整理解。

3.1职业的划分

一个完整的任务分析应当被引入到各个职业中去以明确任务。在关键任务分析中,那些与施工、钻井、作业或维修工艺交叉的职业应当予以首先考虑。

3.2任务

每一职业开展许多对正常工作条件有影响的任务。这些任务中可以导致高风险情况上升的应当予以评估。通过对所有职业所实施的任务进行罗列可以帮助确定这些任务,然后进行基本的风险分析。风险高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任务将被归类为关键任务。

3.3危险确定

特定工作物质和材料所带来的危险应当从不同的信息资源中区分出来,例如:

a)立法和支持性批准文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和环境规定;

c)材料安全数据表;

d)有关的国际标准;

e)工业和贸易协会指南;

f)雇员的个人知识和经验;

g)事故/事件信息和安全公告。

3.4任务分析

应当采取的方法如下:

a)实施风险分析以确定关键任务;

b)确定关键活动和重大步骤;

c)分析关键活动/重大步骤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

d)采用的控制措施。

3.5风险分析

应当对每一个确定出来的任务进行基本风险分析。应当对任务中每一元素中的人员、设备、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考虑,并考虑如下的情况:

a)相关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

b)任务相关的健康危险;

c)无论是对人员还是对设施的火灾/电气危险;

d)开展工作之前的问题;

e)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以前出现的事故和事件;

f)当前工作所使用的设备;

g)使用的材料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危险;

h)工作环境、空间、照明、气流、进口和出口等;

i)管道和容器内容物及如果发生泄漏时可能出现的后果;

j)与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展开的其他任务的相互影响;

k)完成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l)是否需要许可证及何种许可证;

m)当前的程序和规程。

3.6严重性

风险分析要考虑任何人员伤害、环境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及潜在事故(风险)发生的机会。那些具有高风险可能的任务元素应当通过采取程序和工作规程以及其他的控制机制来给予进一步关注。

3.7风险矩阵

图1的矩阵将帮助每一确定风险所应当给予的优先权:

图1风险矩阵

图中阴影部分显示任务是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指具有最严重后果和最大发生几率的任务,而最低关键是指具有最轻后果和最低发生几率的任务。

对于那些被确定为最关键的任务在矫正时应当给予最大的优先权。

3.8关键任务分析

一项任务一旦被子确定为具有高风险潜在可能,就应当通过分析进一步地确定其重大的实施步骤和关键活动。

4控制措施

任务一旦被划定为关键任务就必须采取某些控制措施以降低潜在的风险。这类的控制措施可以在一个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下采用。

·接触之前

·接触时

5监测

为关键任务编写的书面程序在被首页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是“在职的”。任何的异常所应向程序协调员报告,程序则根据需要可能做修正。

应当进行主动的检测来确保工作作业根据管理指示和管理目标进行。应当实施进一步监测以确定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所使用程序的连续相关性。

在任何的事故/事件之后,应当开展对程序的反应监测,以确保执行标准或程序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得到改正。

6文件

所有的关于分析的文件应当被保留并且可以用于其他项目和程序的参考。所有的分析要保存到工作不进行了或者工作已经改变了需要一个新的分析时,文件的详细程度反映了风险的程度。

7定义

职业:雇用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如操作工、修理工、电工等。

任务:任务是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或者是委派的一项特定工作。

工作程序:在正确执行一项任务时,描述工作如何从开始到结束一步步进行的文件。

规程:有助于实施某一特定类型工作的一套积极有效的指南,这类工作可能有其他几种不同的做法。

任务清单:由每一职业所实施的任务罗列,目的是对所适用的程序、规程、指导和培训进行划分。

任务分析:为了确定所有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损失暴露而对任务进行的系统检查。

关键任务:如果不正确地予以实施将会导致重大损失的任务。

控制措施:防止损失发生确保工作能够以最高效率运行的行动和措施。

篇4: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规范

财务部是管账的,而管账的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无法料到的情况,因此要特别小心,下面企业管理网提供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资料,欢迎浏览。

财务部门是风险最容易隐藏的地方,主要的风险分为:财务支付风险,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即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导致资金链断裂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一、财务支付风险

1、负债过度风险

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对于扩大经营规模无疑是一个基本策略,但如果过度举债,将会因财务结构存在风险而造成再融资风险的困难,而且负担沉重的举债成本也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

在现阶段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面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圈地为王,先把优势资源抢到手里再说,做大之后再做强。过分追求企业的高速发展,用发展来掩盖危机,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惯用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往往会导致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2、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

典型表现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大,期限长,甚至未经同意和审批,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等,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在表外披露,如果担保对象一旦无法偿债,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同时对于集团公司而言,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发生独立的借贷关系,并以自有全部资产作为借款的保证,集团公司无法进行统一授信。同时集团成员之间往往存在互相联保、挪用、拆借资金的现象,结果造成集团融资总量过度,超过了集团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旦关联企业中出现某家债务失控,极易引发集团整体联动性风险。

1、筹资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亦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金结构是指长期资金结构;广义的资金结构是指全部资金(包括长期资金、短期资金)的结构。

在投资过程中,应考虑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长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等的匹配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就会导致资金长短结构配置不合理。在筹资时如果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不仅造成较高的财务费用,同时也会增大偿付风险。

例如德隆,德隆投资了太多的长期项目,而中短期项目投资太少,用2年时间做10年业务,只会加剧资金链紧张,违背多元化结构的基本原则——产业互补、分散风险、稳健经营。

二、资金营运风险

企业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货币资金管理风险

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资源。对于集团公司来讲,货币资金的风险管理不仅体现在如何杜绝资源的流失、短缺、盗窃及挪用上,而且要考虑如何优化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如果资金管理体制分散、监控失衡,母公司掌握不了子公司的资金状况、控制不了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运作行为,就不能对集团最有贡献的业务活动在集团层面给于资金分配的支持,最终造成投资不当,筹资失控,内部资金融通失调等风险,一个子公司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把母公司拖到无休无止的债务、担保纠纷中。

从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的经验来说,其资金管理一般都是高度集中的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在集团内部形成一个“内部资本市场”。通过这一“内部资本市场”的操作,管理层可以得到更明晰的数据来辨别那些对集团最有贡献的业务活动,按项目的优越性安排筹投资顺序的问题,从而引导集团的资金分配,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低下,发挥集团的资源调配优势。

2、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

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持有的各种债权到期收不回来的风险,企业如果结算管理滞后,各种应收预付款项追讨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呆账坏账,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应收账款管理中,许多企业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3、存货积压风险

存货积压就意味着存货存在削价处理等潜在损失,由于许多存货都有保质期有效期的规定,即使没有上述规定,也会由于科技进步及市场供求情况变化而遭受损失。存货积压不仅反映了企业市场营销能力问题,也反映了企业整体协调管理能力的低下。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投资风险

1、投资前风险评估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在投资工作的前期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并没有做出有效的效益和风险评估,对企业资金潜力的分析也满足于账面上的收支节余,不能有效地动员企业的各项资源对投资项目提供支持。在投资项目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在项目前期调查阶段对很多风险估计不足,一般较少使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而且对估计到的风险处理和控制办法并不得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规避不力,有些早期的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规划中没有考虑到,结果造成投资后碰到此类问题,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甚至束手无策。

2、决策风险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投资决策的失误也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可能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避免非科学的决策,主要是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克服“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还应搞好投资的概预算,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只有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较科学的投资决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四、应对财务风险地方法: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风险策略、提升管理水平,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对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应注意一下几点:

1、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2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3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经济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有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4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如订立担保合同前应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适当运用反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订立合同后应跟踪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5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篇5: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规范

下面是从四个方面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财务风险

近几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然而,对于什么是“财务风险”却没有统一的明确的界定。主要存在如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金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以上两种观点有其相同之处,即对风险的描述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两种观点对“财务”的理解不同,两种观点所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第一种观点从财务本质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第二种观点理解的财务是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笔者比较赞成前一种观点,即符合人们对财务概念的理解,又便于人们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财务风险,即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由于很多企业自身资本有限,市场竞争激烈,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问题。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较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用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而该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从资产获利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从偿债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从经济效率考察,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从发展潜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筹资风险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或筹集了高于平利息水平的资金,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

2.投资风险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上,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