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生产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润滑油生产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9

对于“老三套”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的技术特点主要是物理分离过程,没有化学反应过程。在装置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及辅助材料都是可燃物料,因此装置主要危险因素是物料易燃而产生火灾。另外,由于混合溶剂及氨都是易爆物品,因此防爆工作在本装置也非常重要。(一)开停工危险因素及其防范1.开工时的危险分析和措施(1)吹扫贯通试压吹扫贯通试压就是将装置检修后残留在设备、管线内的杂物去除,防止堵塞管道、阀门,损坏设备。具体步骤如下:①按照抽堵盲板图表,逐点抽出检修时所加的盲板,堵好正常生产时需要加装的盲板,同时要注意密封,防止泄露。②进行联合质量检查和设备试运,按规定用蒸汽吹扫、贯通工艺管线。③按工艺流程逐个检查系统,做到确认无误。确保开工时不窜物料、不窜汽、不憋压。④将冷冻与真空过滤系统内空气赶走,其中冷冻系统用气氨置换,真空过滤系统用氮气置换。排气从容器顶部排放,不准留死角。⑤容器和塔试压时必须打开安全阀手阀,且试压压力不得超过相应安全阀定压值。(2)结晶系统循环脱水结晶系统开工初期一定要进行溶剂置换脱水和冷循环降温。其原因如下:①在停工扫线、开工初期的蒸汽贯通过程中,结晶系统会有大量的凝结水,必须用溶剂置换出来,否则套管进氨以后可能冻坏设备。②便于进料时的溶剂周转。③通过溶剂循环,将结晶系统温度降低,便于引进原料。④为了开工过程中氨系统往套管放氨的需要,防止冻坏设备。(3)进料开工①在装置进料前要关闭所有阀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泄露问题。②对回收系统烧瓦斯的加热炉,开始点瓦斯火嘴时,必须采取措施,在安全的地方放空,经爆炸分析燃气管道内氧含量≤1.0%为合格,炉膛须用蒸汽吹扫排除其内积存的可燃气后方可点火。③装置降温速度要按照规定速度进行,以免冻坏设备。2.停工时的危险分析和措施(1)切断进料,溶剂置换后退系统溶剂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①温降量的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设备因温度变化梯度过大使设备产生泄露,进而引起着火、爆炸等事故。②加热炉停工操作应按停工方案规定的降温曲线进行,设有空气预热器的加热炉,降温前应甩掉预热器。降量过程中相应调节气或燃料油量,调整火嘴数目,保持加热炉出口温度在控制范围内。③装置停工时系统内溶剂一般要外送,严禁就地排放混合溶剂和氨。混合溶剂闪点低且和氨一样在常温下极易挥发,蒸汽压力大,容易和空气混合成为爆炸性混合气体。④停工操作期间,装置周围应杜绝一切火源。(2)吹扫置换设备及管线的抽净、吹扫、排空、置换工作的好坏是关系到检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人身及设备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吹扫及置换作业中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吹扫时,要注意选择吹扫介质。瓦斯线、高温管线、闪点低于130℃的油管线,不得用工业风或压缩空气吹扫,防止形成爆炸混合物着火爆炸。氨系统管线及设备不得用蒸汽吹扫,以防设备腐蚀。②当采用蒸汽吹扫时,注意预热管线、设备。同时在开蒸汽阀前应先开排凝阀,以免发生水击,震坏管道或设备。③扫线时注意流量计、压力表、控制阀的保护措施。④塔、容器及冷换设备吹扫之后还要通过蒸汽,在最低点排空,直到蒸汽中不带油为止,确保检修动火的安全。⑤吹扫介质的压力不能过低,以防被吹扫介质倒流。(3)抽堵盲板阀门经过长时期的介质冲刷、腐蚀、结垢和杂质积存,密封不再严密。为防止油、瓦斯、蒸汽、有毒介质等窜人施工区域,引起爆炸、火灾、中毒、烫伤事故,危及人身安全,损坏设备,一般都采取抽堵盲板的方法。①对抽堵盲板作业的职工要进行安全教育,交待安全技术措施。高处作业要搭设脚手架,系好安全带;有毒气体要佩戴防毒面罩;室内作业要有良好通风措施;拆除法兰螺栓时要逐步松开,防止管道内剩有余压或残留物料,造成意外事故发生。②盲板位置应在来料阀门的后部法兰处。(二)正常生产中危险因素及其防范装置在正常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生产条件、工艺设备、公用工程条件等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人员操作习惯、操作水平、仪表电器等因素,装置正常生产中存在影响安全生产的许多危险因素,下面就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如下:1.结晶、过滤、真空泵系统在结晶、过滤、真空泵系统正常生产中常见的故障主要是设备上压及设备故障如表2—75所示。2.溶剂回收系统溶剂回收系统是实现溶剂与各种产品分离,达到溶剂循环使用的环节。该系统在正常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表现在塔满、设备泄露以及加热炉部分等故障。具体分析如表2—76。?3.冷冻系统由于全国各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冷冻系统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冷冻系统正常生产中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氨压缩机及背压、分离器和中膨器两器方面。冷冻系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见表2—77。?(三)设备防腐对于“老三套”中的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若采取先酮苯脱蜡后溶剂精制加工工艺,设备腐蚀主要为低温管线水霹点腐蚀;若采用先溶剂精制后酮苯脱蜡加工工艺,设备腐蚀除了露点腐蚀外,更主要的是为有机酸腐蚀。另外由于氨的存在和设备可能存在的泄露,本装置还存在一定碱腐蚀。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范措施见表2—78。(四)装置安全自保联锁及其作用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安全自保联锁由于装置本身特点,主要焦中在冷冻系统冷冻压缩机组,燕化炼油厂酮苯车间离心压缩机安全自保联锁情况如表2—79所示。(五)装置易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1.装置一般安全规定①高压塔、中压塔不得高于或低于规定值;②发生塔安全阀排空事故,千万不得去关安全阀手阀;③不得随意停汽提,以免造成产品质量事故;④加热炉进料提降量一定通知司炉岗位;⑤套管压力不得超2.5MPa;⑥化套管要注意外管泄压;⑦用蒸汽扫氨冷套管设备时要注意把氨压出后进行。2.装置易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润滑油溶剂脱蜡装置易发生的事故主要由于工艺原因造成,而事故的表现部位集中在套管、过滤机、塔、加热炉、真空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设备方面,对于不同单元分析如下表2—80。?

篇2: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知识点自测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B.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C.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不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

D.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2、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这是()。

A.最大危险原则B.概率求和原则C.重大危险源原则D.最小伤害原则

3、在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即《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中将事故严重度用()表示。

A.经济损失(万元)B.死亡人数C.误工人数D.误工天数

4、为了考虑毒物扩散危险性,危险物质分类中定义毒性物质为第()种危险物质。

A.8B.7C.9D.6

5、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实施时间是()。

A.2009年12月1日B.2009年10月1日C.2009年4月1日D.20**年7月1日

6、重大危险源()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

A.控制的目的B.划分的意义C.评价的依据D.管理的作用

7、在我国,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的()单元。

A.临界量B.20tC.50tD.上限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危险性抵消因子的评价方法中,工艺、设备、容器和建筑结构抵消因子由23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B.安全管理状况由11类7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C.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由4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D.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l生比值愈大

9、根据泄漏物状态、贮藏压力、泄漏方式,建立了()种毒物扩散伤害模型。

A.八B.九C.十D.七

10、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A.500mB.600mC.550mD.650m

11、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不包括()。

A.气体燃烧性物质B.还原物物质C.自然物质D.遇水易燃物质

12、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实施重大危险源的()

监控与管理。

A.信息系统/全面B.信息网络/全面C.信息系统/宏观D.信息网络/宏观

13、“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中仅与含毒物质有相关关系的是()。

A.放热反应B.吸热反应C.毒物出料及输送D.操作方式

14、物质危险性的最大分值定为()分。

A.97B.98C.99D.100

15、()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A.英国B.美国C.荷兰D.德国

6、国家科贸会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起草提出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此标准自()实施。

A.2009年12月1日B.2009年10月1日C.2009年4月1日D.20**年7月1日

17、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NOHSC)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和实施控制规定,并在()批准公布了重大危险源的第一个年度公告。

A.2000年7月25日B.20**年7月25日C.2000年6月25日D.20**年6月25日

18、国际劳工组织在()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A.1991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19、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故发生后,()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关于危险物质应用和工业过程中事故预防措施的决定。

A.1985年2月B.1985年4月C.1986年6月D.1985年6月

20、从()起,《塞韦索法令Ⅱ》完全代替了原先的《塞韦索法令》,新法令是强制性条约。

A.1996年2月B.1999年2月C.1992年6月D.1999年6月

21、欧共体在()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CCDirective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

A.1974年6月B.1979年6月C.1982年6月D.1999年2月

22、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原则建立了物质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A.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B.最大危险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

C.概率求和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D.最大危险原则、概率求和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

23、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

A.监督B.统一监督C.分级监督D.专项监督

24、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A.信息网络系统B.管理系统C.网络系统D.预警系统

25、用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

A.A级:B2≤0.01B.B级:0.001

E.E级:0

26、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由()等几个部分组成。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B.重大危险源的评价C.重大危险源的管理D.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E.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27、下列属于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是()。

A.数据编辑B.查询C.应急预案D.显示E.结果统计

28、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包括()。

A.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B.宏观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C.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D.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E.农村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

29、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

A.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B.一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C.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D.二级和三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E.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30、事故严重度建立了6种伤害模型,下列()属于其中。

A.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B.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C.室外火灾D.池火灾

E.固体和粉尘火灾

31、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参数。

A.毒性等级B.物质状态C.浓度D.气味E.重度

32、对于毒性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A.毒性大的物质,即使微量扩散也能酿成事故,而毒性小的物质不具有这种特点

B.液相毒物比气相毒物更容易酿成事故

C.重度大的毒物泄漏后不易向上扩散,因而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D.一种危险物质可以同时属于易燃易爆七大类中的一类,又属于第八类

E.毒性大小不仅影响事故后果,而且影响事故易发性

33、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参数。

A.毒性等级B.物质的状态C.气味D.密度E.重度

34、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包括()。

A.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B.危险源数据采集与计算机巡回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

C.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D.有毒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E.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

35、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包括()。

A.宏观监控的组成原理B.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C.宏观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

D.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E.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

36、用A*=1g(Bi*)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式中Bi*是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定义正确的是()。

A.一级重大危险源:A*≤3.5B.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C.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D.四级重大危险源:A*<1.5E.五级重大危险源:A*≥3.5

37、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包括()。

A.评价单元的划分B.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C.数学模型D.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E.物理模型

38、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

A.爆炸性物质B.气体燃烧性物质C.还原性物质D.自燃物质E.遇水易燃物质

3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A.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B.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共设施

C.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D.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E.军事禁区(不包括军事管理区)

40、一般来说,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

A.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

B.依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C.评价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

D.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

E.要求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

41、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部分组成。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B.重大危险源的评价C.重大危险源的管理D.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E.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

42、下列关于国内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6年欧共体颁布了《塞韦索法令Ⅱ》,并要求其成员国从1999年起开始执行

B.198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组织召开了重大工业危险源控制技术的三方讨论会

C.1988年ILO出版了重大危险源控制手册

D.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E.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NOHSC)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和实施控制规定,并在2000年7月25日批准公布了重大危险源的第一个年度公告

43、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或临时地()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A.生产B.加工C.使用D.销售E.搬运

44、大量事故统计表明,()是引发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

A.工艺设备故障B.人的误操作C.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D.未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

E.防护不足

45、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包括()。

A.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B.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C.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

D.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E.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

篇3: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45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B.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C.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不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

D.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2、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这是()。

A.最大危险原则B.概率求和原则C.重大危险源原则D.最小伤害原则

3、在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即《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中将事故严重度用()表示。

A.经济损失(万元)B.死亡人数C.误工人数D.误工天数

4、为了考虑毒物扩散危险性,危险物质分类中定义毒性物质为第()种危险物质。

A.8B.7C.9D.6

5、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实施时间是()。

A.20**年12月31日B.20**年1月1日C.20**年4月1日D.20**年12月1日

6、重大危险源()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

A.控制的目的B.划分的意义C.评价的依据D.管理的作用

7、在我国,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的()单元。

A.临界量B.20tC.50tD.上限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危险性抵消因子的评价方法中,工艺、设备、容器和建筑结构抵消因子由23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B.安全管理状况由11类7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C.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由4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D.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l生比值愈大

9、根据泄漏物状态、贮藏压力、泄漏方式,建立了()种毒物扩散伤害模型。

A.八B.九C.十D.七

10、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A.500mB.600mC.550mD.650m

11、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不包括()。

A.气体燃烧性物质B.还原物物质C.自然物质D.遇水易燃物质

12、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实施重大危险源的()

监控与管理。

A.信息系统/全面B.信息网络/全面C.信息系统/宏观D.信息网络/宏观

13、“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中仅与含毒物质有相关关系的是()。

A.放热反应B.吸热反应C.毒物出料及输送D.操作方式

14、物质危险性的最大分值定为()分。

A.97B.98C.99D.100

15、()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A.英国B.美国C.荷兰D.德国

16、国家科贸会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起草提出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此标准自()实施。

A.2000年4月1日B.20**年1月9日C.20**年4月1日D.2000年1月9日

17、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NOHSC)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和实施控制规定,并在()批准公布了重大危险源的第一个年度公告。

A.2000年7月25日B.20**年7月25日C.2000年6月25日D.20**年6月25日

18、国际劳工组织在()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A.1991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19、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故发生后,()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关于危险物质应用和工业过程中事故预防措施的决定。

A.1985年2月B.1985年4月C.1986年6月D.1985年6月

20、从()起,《塞韦索法令Ⅱ》完全代替了原先的《塞韦索法令》,新法令是强制性条约。

A.1996年2月B.1999年2月C.1992年6月D.1999年6月

21、欧共体在()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CCDirective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

A.1974年6月B.1979年6月C.1982年6月D.1999年2月

22、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原则建立了物质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A.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B.最大危险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

C.概率求和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D.最大危险原则、概率求和原则和单元区面积简化原则

23、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

A.监督B.统一监督C.分级监督D.专项监督

24、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A.信息网络系统B.管理系统C.网络系统D.预警系统

25、用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

A.A级:B2≤0.01B.B级:0.001

E.E级:0

26、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由()等几个部分组成。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B.重大危险源的评价C.重大危险源的管理D.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E.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27、下列属于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是()。

A.数据编辑B.查询C.应急预案D.显示E.结果统计

28、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包括()。

A.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B.宏观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C.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D.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E.农村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

29、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

A.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B.一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C.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D.二级和三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E.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30、事故严重度建立了6种伤害模型,下列()属于其中。

A.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B.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C.室外火灾D.池火灾

E.固体和粉尘火灾

31、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参数。

A.毒性等级B.物质状态C.浓度D.气味E.重度

32、对于毒性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A.毒性大的物质,即使微量扩散也能酿成事故,而毒性小的物质不具有这种特点

B.液相毒物比气相毒物更容易酿成事故

C.重度大的毒物泄漏后不易向上扩散,因而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D.一种危险物质可以同时属于易燃易爆七大类中的一类,又属于第八类

E.毒性大小不仅影响事故后果,而且影响事故易发性

33、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参数。

A.毒性等级B.物质的状态C.气味D.密度E.重度

34、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包括()。

A.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B.危险源数据采集与计算机巡回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

C.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D.有毒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E.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

35、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包括()。

A.宏观监控的组成原理B.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C.宏观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

D.宏观监控系统网络设计方案E.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

36、用A*=1g(Bi*)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式中Bi*是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定义正确的是()。

A.一级重大危险源:A*≤3.5B.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C.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D.四级重大危险源:A*<1.5E.五级重大危险源:A*≥3.5

37、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包括()。

A.评价单元的划分B.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C.数学模型D.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E.物理模型

38、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

A.爆炸性物质B.气体燃烧性物质C.还原性物质D.自燃物质E.遇水易燃物质

3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A.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B.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共设施

C.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D.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E.军事禁区(不包括军事管理区)

40、一般来说,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

A.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

B.依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C.评价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

D.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

E.要求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

41、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部分组成。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B.重大危险源的评价C.重大危险源的管理D.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E.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

42、下列关于国内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6年欧共体颁布了《塞韦索法令Ⅱ》,并要求其成员国从1999年起开始执行

B.198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组织召开了重大工业危险源控制技术的三方讨论会

C.1988年ILO出版了重大危险源控制手册

D.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E.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NOHSC)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和实施控制规定,并在2000年7月25日批准公布了重大危险源的第一个年度公告

43、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或临时地()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A.生产B.加工C.使用D.销售E.搬运

44、大量事故统计表明,()是引发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

A.工艺设备故障B.人的误操作C.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D.未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

E.防护不足

45、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包括()。

A.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B.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C.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

D.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E.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

篇4:预先危险分析知识试题

1.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中进行危险性等级划分时,若危险性等级是____级,则表明其危险程度是的,会造成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A.I,破坏性B.Ⅱ,致命性C.Ⅲ,致命性D.Ⅳ,破坏性

2.以下不是通过预先危险分析能达到的目的的是____。

A.大体识别与系统相关的主要危险

B.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C.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D.审查维护和安全检查是否充分

3.在进行预先危险分析时,第一个步骤是____。

A.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B.将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C.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D.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4.在进行预先危险分析时,苯等易燃易爆物料的化学性爆炸的危险等级是____。

A.IB.ⅡC.ⅢD.Ⅳ

5.在进行预先危险分析时,泵等噪声振动的危险等级是____。

A.IB.ⅡC.ⅢD.Ⅳ

6.在进行预先危险分析时,对于危险程度“灾难性的”的系统,应采取以下哪种措施____。

A.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B.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C.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D.停止运行,立即整改直至其危险程度降低到比较安全的等级

7.下列关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预先危险性分析是进一步进行危险分析的先导,宏观的概略分析,是一种定性方法

B.预先危险性分析只适用于设计的初期,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预先分析和识别

C.对系统进行危险性预先分析时,首先必须辨识系统所存在的危险。一般,危险的辨识凭经验即可判断

D.如果认真仔细地进行分析,潜在的危险往往不难辨识

8.以下不是PHA表格包括的内容的是____。

A.各工艺过程的工艺参数

B.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对策,在危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分析最好的损失预防的方法

C.参照同类产品或类似的事故教训及经验,查明分析单元可能出现的危害

D.划分整个系统为若干子系统(单元)

9.进行预先危险分析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通过一些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这些方法不包括____。

A.经验判断B.技术诊断C.类比D.检查表E.计算机统计计算

10.在预先危险分析法中,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____。

A.低的临界的严重的致命的

B.低的主要的严重的灾难性的

C.安全的临界的危险的灾难性的

D.可忽略的临界的危险的致命的

11.下面有关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中危险性等级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危险性等级是Ⅱ级时。表明危险程度是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或系统破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B.危险性等级是Ⅱ级时,表明危险程度是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C.危险性等级是Ⅳ级时,表明危险程度是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D.危险性等级是I级时,表明危险程度是破坏性的,会造成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12.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若已辨识清楚危险性,则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发展成为事故。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则应着手于危险性的____。

A.后果B.起因C.类别D.范围

答案:DDADBCAAECBB

篇5:工程安全生产隐患防范规程

1.?关于基坑(槽)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坑(槽)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m。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5m。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

B.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C.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在进行基坑(槽)和管沟回填土时,其下方不得有人,所使用的打夯机等要检查电器线路,防止漏电、触电,停机时要切断电源

D.在拆除护壁支撑时,应按照回填顺序,从下而上逐步拆除。更换护壁支撑时,必须先安装新的,再拆除旧的

答疑:参考答疑:

A

解析:对于选项A,基坑(槽)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5m。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基坑(槽)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还包括:

(1)土方开挖不得在危岩、孤石的下边或贴近未加固的危险建筑物的下面进行。施工中在基坑周边应设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或渗入坑内,以免发生边坡塌方。

(2)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在坑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坑边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土质良好时,要距坑边l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

(3)基坑(槽)开挖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放坡。施工时应随时注意土壁的变化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部分坍塌现象,应及时进行加固支撑或放坡,并密切注意支撑的稳固和土壁的变化,同时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当采取不放坡开挖时,应设置临时支护,各种支护应根据土质及基坑深度经计算确定。

(4)采用机械多台阶同时开挖时,应验算边坡的稳定,挖土机离边坡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塌方,造成翻机事故。

(5)在有支撑的基坑(槽)中使用机械挖土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土。在坑槽边使用机械挖土时,应计算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必要时应采取措施加强支护结构。

2.?关于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控制要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桩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

B.每日开工前必须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6m时,应配置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

C.孔口四周必须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通行应远离孔口

D.挖孔桩各孔内用电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电压

答疑:参考答疑:B

解析:对于选项B,每日开工前必须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配置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

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控制要点,还包括:

(1)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规定的程序组织施工。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还要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3.?关于洞口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井道和烟道,应随楼层的砌筑或安装而消除洞口,或参照预留洞口作防护。管道井施工时,还应加设明显的标志。如有临时性拆移,需经施工负责人核准,工作完毕后必须恢复防护设施。

B.位于车辆行驶道旁的洞口、深沟与管道坑、槽所加盖板应能承受不小于当地额定卡车后轮有效承载力2倍的荷载

C.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凡落地的洞口应加装开关式、工具式或固定式防护门,门栅网格的间距不应大于35cm,也可采用防护栏杆,下设挡脚板(笆)

D.下边沿至楼板或底面低于80cm的窗台等竖向洞口,如侧边落差大于2m时,应加设1.2m高的临时护栏

答疑:参考答疑:C

解析:对于选项C,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凡落地的洞口应加装开关式、工具式或固定式防护门,门栅网格的间距不应大于15cm,也可采用防护栏杆,下设挡脚板(笆)洞口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还包括:

(1)板与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设施。

(2)电梯井口必须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应每隔两层并最多隔10m设一道安全网。

(3)钢管桩、钻孔桩等桩孔上口,杯形、条形基础上口,未填土的坑槽,以及人孔、天窗、地板门等处,均应按洞口防护设置稳固的盖件。

(4)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与坑槽等处,除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

(5)洞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设防护栏杆、加盖件、张挂安全网与装栅门等措施时,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关于攀登作业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固定式直爬梯应用金属材料制成,梯宽不应大于50cm,支撑应采用不小于L70*6的角钢I,埋设与焊接均必须牢固。梯子顶端的踏棍应与攀登的顶面齐平,并加设1?1.5m高的扶手。使用直爬梯进行攀登作业时,攀登高度以5m为宜。超过2m时,宜加设护笼,超过8m时,必须设置梯间平台。

B.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在阳台之间等非规定通道攀登,也不得任意利用吊车臂架等施工设备进行攀登

C.钢柱安装登高时,应使用钢挂梯或设置在钢柱上的爬梯。钢柱的接柱应使用梯子或操作台。操作台横杆高度,当无电焊防风要求时,其高度不宜小于0.5m,有电焊防风要求时,其高度不宜小于1m

D.登高安装钢梁时,应视钢梁高度,在两端设置挂梯或搭设钢管脚手架。梁面上需行走时,其一侧的临时护栏横杆可采用钢索,当改用扶手绳时,绳的自然下垂度不应大于1/20,并应控制在10cm以内

答疑:参考答疑:C

解析:对于选项C,钢柱安装登高时,应使用钢挂梯或设置在钢柱上的爬梯。钢柱的接柱应使用梯子或操作台。操作台横杆高度,当无电焊防风要求时,其高度不宜小于1m,有电焊防风要求时,其高度不宜小于1.8m。

攀登作业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还包括: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确定用于现场施工的登高和攀登设施。

(2)攀登的用具,结构构造上必须牢固可靠。供人上下的踏板其使用荷载不应大于1100N。当梯面上有特殊作业,重量超过上述荷载时,应按实际情况加以验算。

(3)移动式梯子,均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验收其质量。

(4)梯脚底部应坚实,不得垫高使用。

(5)梯子如需接长使用,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超过1处,连接后梯梁的强度不应低于单梯梯梁的强度。

(6)折梯使用时,上部夹角以35°?45°为宜,铰链必须牢固,并应有可靠的拉撑措施。

5.?土方开挖基坑边堆放应在1米外,高度不超过1.5m。与模板对比,模板距楼板边1米,堆高1米。

6.?下边沿楼板或底面低于80cm的窗台等竖向洞口,如侧边落差大于2m时,应加设1.2m高的临时护栏

7.?当遇有五级大风天气时,必须停止作业的是:大块模板拼装作业、幕墙施工。遇到六级大风必须停止作业的有: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高空(塔吊)吊装作业及露天高处作业。(五级不详,六级只有吊装)

8.?关于基坑土方开挖与回填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人工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m(2.5m)

B.机械开挖时,多台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

C.采用机械开挖时,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严禁进行其他作业

D.在基坑边堆放弃土时,应距坑边l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米)lm

E.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人坑内,以免发生边坡塌方

9.?关于脚手架搭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在双排脚手架中,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不应大于杆长的0.4倍,且不应大于500mm

B.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300mm(200mm)处的立杆上

C.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差不应大于lm

D.高度在24m以下的双排脚手架,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5m

E.高度在24m以下的双排脚手架,可采用刚‘性连墙件、柔性连墙件等与建筑物进行连接

答疑:参考答疑:

P264B200E(13)对高度24m及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钢筋与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只有钢筋的柔性连墙件。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A错,靠墙的一端外伸长度不应大于0。4倍的两节点的中心长度

10.?对于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进行检查和验收的情况有()。

A.每搭设完6?8m高度后B.五级大风天气过后

C.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D.冻结地区土层冻结后E.停用40d后

笔记:1.脚手架基础完工后,架体搭设前;2.每搭设完6-8m高度后;3.作业层施加荷载前;4.达到设计高度后或遇有六级及以上风或大雨后,冻结地区解冻后;5.停用超过一个月

11.?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P286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也称管理上的缺陷,主要包括对物的管理失误,包括技术、设计、结构上有缺陷、作业现场环境有缺陷、防护用品有缺陷等;对人的管理失误,包括教育、培训、指示和对作业人员的安排等方面的缺陷;管理工作的失误,包括对作业程序、操作作规程、工艺过程的管理失误以及对采购、安全监控、事故防范措施的管理失误。。。。。。缺少施工条件混乱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12.?关于个人的不安全因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响安全的性格、气质和情绪,如懒散、粗心等。

B.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C.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体能、年龄及疾病等不适合工作或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

D.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应变能力、资格等不能适应工作和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

统计:您共做对0次,做错1次,答对率0%

答疑:参考答疑:B

解析:选项B所描述的内容,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现场的类型。

笔记:关于个人的不安全因素:1.【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响安全的性格、气质和情绪,如懒散、粗心等。2.【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体能、年龄及疾病等不适合工作或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3.【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应变能力、资格等不能适应工作和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选项B所描述的内容,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现场的类型

13.?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现场的类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机器运转时进行检查、维修、保养等工作

B.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C.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D.不安全装束

E.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统计:您共做对0次,做错1次,答对率0%

答疑:参考答疑:

ABCDE

解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现场的类型,还包括: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窗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