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毗邻建筑物构筑物专项防护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环境毗邻建筑物构筑物专项防护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6

该项目位于大英县江西路。周围居民较多,对周围可能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这三方面也是对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干扰的主要原因。根据遂宁市有关新闻报规定,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施工扰民:

对本工程的施工扰民问题,我们拟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解决好这一矛盾:

一、?建立周围的协调关系

1、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及大英县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在全面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粉尘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组织专人,成立扰民问题工作小组,建立从组织--实施--检查记录--整改的环保工作自我保证体系,配合业主设立居民来访接待处,积极和附近居民建立协调互助关系。

3、定期对附近的居民进行互访,及时了解情况,达成谅解。

二、?采取措施,减少污染,防止施工扰民

施工污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地下管网、管线保护措施

本工程为新建地坪,下部没有地下管网、管线。

2、?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

①?、对现场细料材料运输,垃圾清运,施工现场拆除,采取遮盖、撒水措施,减少扬尘。

②?、现场道路进行硬化,现场道路出入口设清理槽,减少车辆带尘。

③?、现场控制烟尘在规定的指标内。

3、减少水污染

○1、现场设置隔油池、沉淀池、三级化粪池。使现场生活用水经过处理后进入城市排污管网。

○2、现场洗车、生产等排水必须经过沉淀池。

○3、基坑内外必须建立有组织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4、贯彻执行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施工现场及噪声扰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别做到:

①?对于特殊分部分项工程,如需22时到6时进行施工时,必须向大英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到环保部门备案,未经批准,禁止在此时间进行超过国家标准噪声限值的施工作业。

②?如必须进行连续施工时,应在施工前公布连续施工的时间,并向工程周围的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5、保护措施

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周边环境,我们将根据ISO14000国标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大英县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针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体系,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减少各种污染,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现场环境保护由项目经理部专职文明施工管理员负责。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根据我们多年的施工经验,向业主承诺: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施工扰民问题,处理好与市容、市政、环卫等部门的各种协调配合关系,不因为上述问题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增加业主的额外支出。对本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拟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好这一问题。

6、?建立与政府部门及周边居民的协调互助关系

①?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及大英县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扬尘、废水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②?进场前主动与建委、市容、市政、环卫等部门提前联系、备案,办齐各项手续,施工过程中随时保持联系,加强沟通。

③?教育全体施工人员加强环保意识,把作好环境保护、开展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保护市容、场容整洁变成每个施工人员的自觉行动。

④?所有扰民及民扰带来的影响和市政、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由我们负责处理。

7、?采取措施,减少污染

本工程施工污染主要包括扬尘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扬尘污染的措施

①?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工地的扬尘治理工作,成立文明施工保洁队,配备洒水设备,作好压尘、降尘工作。

②?对现场细颗料材料运输,垃圾清运,采取遮盖、撒水措施,减少扬尘。

③?现场车辆离开现场前应对轮胎进行清洁,不得带泥上路。运输车辆不得满载,应留有余量,用彩条布覆盖严密,严防遗撒,并设专人沿路途巡视,一旦发现遗撒,及时组织人力清扫。

④?主要运输道路及材料堆场进行硬化处理,每天派人打扫、浇水、非硬化区域采用花草绿化,尽可能减少裸露地面。

(2)?减少污染

①?沿临时设施、建筑四周及施工道设置排水明沟,并做好排水坡度,生活污水和施工污水经过沉淀处理后将清水排放市政管线。排水沟要定期派人清掏,保持畅通,防止雨季水位时发生雨水倒灌。

②?施工废水设沉淀池、厕所设化粪池。使现场用水经过处理合格后进入城市管网。

③?沉淀池应定期清淘。

8、?防噪音措施

(1)?控制人为噪声,尽量减少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的防噪场扰民的自觉意识。

(2)?砼施工、拆除模板等噪音较大的工作,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早晨作业不早于6时,晚间作业不超过22时,特殊情况夜间施工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将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

(3)?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场的监测,采取专人检测,专人管理。

(4)?加强与城市环卫部门、建设单位、临近单位、居民的沟通,耐心诚挚地作好其思想工作并取得他们的谅解。

三、毗邻建筑物保护措施

半山华庭二期工程临近道路均为主干线,车辆繁忙,因此保护好道路,确保居民楼和加油站的安全使用,是本工程施工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方面。

1、?桩基施工前,项目部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地质勘察资料,与设计部门充分沟通,确定正确的施工方案。甚至采取必要减震隔振措施,基础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和加强对可能产生影响的毗邻建筑物的观测,跟踪记录其有无裂缝以及发生发展情况,并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

?2、已建成的轻型建筑物周围,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等,以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附加沉降。拟建的密集建筑群内如有桩基建筑物,应先施工桩基础。如开挖深基坑及降水工程,应做好基坑支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土体变形与地下水位变化对邻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3、对原有邻近建筑物,为保证施工期间及其以后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采取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以免开挖基坑时,原有建筑物的地基松动。

?4、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熟悉地下管线情况,做好对相邻建筑和有关设施的保护措施。

?5、基坑开挖之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以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放坡要求、支护结构设计、机械选择、开挖时间、开挖顺序、分层开挖深度、坡道位置、车辆进出道路、降水措施及监测要求等。

?6、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针对施工工艺结合作业条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坍塌因素和作业条件的安全及防止周边建筑、道路等产生不均匀沉降,设计制定具体可行措施,并在施工中付诸实施。

7、高层建筑的箱形基础,必须认真制定安全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1)工程场地狭窄,邻近建筑物多,大面积基坑的开挖,常使这些旧建筑物发生裂缝或不均匀沉降;

?2)基坑的深度不同,主楼较深,裙房较浅,因而需仔细进行施工程序安排,有时先挖一部分浅坑,再加支撑或采用悬臂板桩;

3)合理采用降水措施,以减少管桩上的土压力;4)当采用预制管桩时,要合理解决位移和弯曲;

5)除降低地下水位外,基坑内还需设置明沟和集水井排除暴雨突然而来的明水:

?6)大面积基坑应考虑配两路电源,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采取另一路电源,防止停止降水而发生事故。总之,由于基坑加深,土侧压力再加上地下水的出现,所以必须做专项支护设计以确保施工安全。

8、基坑支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相邻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安全;利用支护结构进行地下水控制,施工降水可能导致相邻建筑物产生过大的沉降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此时需采用局部回灌工艺;节约施工空间,在施工现场不允许放坡时,使用支护结构可将开挖空间限制在主体结构基础平面周边外不大的范围内;减小基础底部隆起,由于开挖卸荷,基坑和其周围的土体会发生回弹变形和隆起,严重时可造成基底坑隆起失效,合理地设计和施工支护结构,可使这种变形大大减小;从而保证了相邻建筑和有关设施的安全。

?9、施工现场背面面为6层居民楼,施工中要对居民楼进行重点防护,特别是塔吊运行时要注意避免碰到居民楼。必须有专人进行指挥和协调,确保安全施工。

㈠、施工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施工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施工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施工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1)、由甲方提供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埋设情况,并通过建设单位、质监站、监理公司一起查看、登记、监证有关资料,并提供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实行精心设计与精心施工。

2)、该基坑边缘3m内计算施工荷载绝不能超载与出现大的动载。汽车与挖土机若轮压在支护结构上时予以加固,则必须用路基板(≥80㎜厚)垫平后才可予以通过,否则基坑顶面出现阶段大的裂缝位移,导致破坏。

3)、挖土与基坑支护两方案同时会审,相互配合,确保质量。挖土时,桩顶上来标高100和承台改为人工挖土。基坑边沿要间隔一承台也要采用人工挖土,其基坑内边多留三角土,增加被动侧压力。

?4)、基坑挖到基底时,必须抓紧做砖模及时封底(垫层),进入地下室施工。侧壁板施工完毕后在侧壁外四周及时回填,采用素土分层夯实。

5)、挖土时要经常观测土体的变形,并做好全面记录。要做到信息化施工,若有意外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6)、本支护结构是根据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场地周边环境调查分析后,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及已实际施工过的经验拟定的。为确保设计质量,施工时除了严格按图纸施工外,还必须在施工时加强质量管理。①㈠、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基坑支护施工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的问题提出应急处理措施。②、对整个施工过程,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点责任,做好施工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工程技术组全面负责整个支护结构工程的质量,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达到优质要求。③、严格把住钢材、电焊条等材料的质量关,杜绝不合格的建材进入工地。④、加强质量管理,对每个施工环节严格把关,对坑壁垂直度、钢管平整度,焊接质量等进行严格监督检查。⑤、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预埋好监测管,做好基坑壁水平位移的监测工作,用水平仪与经纬仪每天测一次,特殊情况多测几次作好记录,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化施工。⑥、做好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特别是入土钢管插入长度,必须进行丈量。⑦、基坑支护属于动态施工,在确保质量前担下允许按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㈡、基坑监测工作基坑监测工作基坑监测工作基坑监测工作基坑的监测工作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监测,施工单位与监测单位密切配合,做好检测元件的安放和保护工作。基坑的环境监测是确保基坑支护安全,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它是整个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天气预报”,可以达到信息化施工。1、监测内容①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②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及道路、管网等的沉降观测;③事先对地面上建构筑物作出原位原缝监测,作出监定预报。2、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监一次,变形较大处每天测二次。观测周期至地下室底板浇完为止。3、监测报警值与变形速率报警值如粘土为基坑深度的0.5%,一般淤泥为1%,流塑状淤泥为2%。每天变形速率一天内不超过5㎜。4、监测资料整理根据观测记录把如下内容进行整理留档,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平面布置、各测点水平位移与沉降的实测值、最大变形值、发展方向、发展速率等。5、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在获取监测结果后及时进行分析,确保产生变形值的原因,全面分析对周边环境及支护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若发现水平位移速率呈增大趋势且不收敛时,应及时予以报报警,以便拟定补强方案与应急措施,及时排除险情。?

㈢、应急抢险措施:对相邻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保护措施问题,既涉及到基坑的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基坑的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这些问题又受到工程现场的地质、水文、环境、荷载、天气等诸多因素牵制约束问题。由于地基土质复杂,环境条件的不同,开挖方法的不同,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事故。因此,在土方开挖前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本工程各种条件分析,预测在开挖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做好应急措施和补救的准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对相邻建筑和有关设施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特制定相邻建筑和相关设施的保护措施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一)、组织机构本项目部成立与相邻建筑和有关设施的保护措施应急响应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主要职责1、迅速开展抢险救灾任务,及时观察周边相邻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裂缝和沉降情况,布置应急预防措施,根据周边环境调运,抢险物资和人员参与救灾。2、及时汇报相关部门事件情况,组织周边人员的紧急疏散。

指挥处理程序指挥小组根据现场情况召集临时应急会议,并根据情况调集抢险队员和物资、器械赶赴现场,后勤保障及联络要按指挥小组指令,及时进入岗位开展工作。1、开挖过程中要组织“信息化施工”,建立施工监测系统,随时监测基坑变形,围护结构内力变化,水压力变化和对周围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网影响等情况,根据监测资料,随时核对原设计,必要时要修改原设计,采取弥补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2、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进行分析预测,编制应急措施计划,准备好应急措施的材料设备,一旦出现事故苗头,就可以马上采取措施,以防事故的发生或扩大。3、做好现场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及时排水。4、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避免靠近基坑。

主要应急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预防措施:①必须坚持“分层分段”开挖壁坡土方科学组织支护施工;②加大开挖坡面,加长原设计锚管增加注浆压力与注浆量,加厚坡面砼等;③预置超前锚管,主要用在含水量较大土层及超载部位。2、变形超过监测控制值(粘土为基坑深度的0.5%,淤泥为1%)时,应立即用砂包堆砌(平时准备300只)或坑土进行反压(用挖土机回填);3、坑壁顶部外侧挖槽卸土,槽内打1~2排注浆花管,顶部焊网再喷射等;4、加密加长注浆水平锚管。基坑的最大水平位移定为挖土深度的0.5%,若超过此值必须分析原因,考虑应急措施,若超过1%并不收敛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5、坑边5m内若有超过1.5T/m2的集中荷载或有振动荷载时,必须减载卸载或消除动载。

㈣、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安全书,开展安全教育。在施工中要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待消除隐患后再行作业,对违章作业及时制止;

?2、施工人员与操作人员在岗位工作时,必须戴好安全帽,穿上工作服,不得穿拖鞋,电焊工必须戴防护罩,注浆工戴防护帽和防护镜,喷射工必须穿防护服;

?3、施工用电安全管理措施场地施工用电全部通过合格配电箱,再接到各用电设备与用电点。配电箱内设有DK25L4901三相五线漏电断路器,断路时间在0.2秒以下,漏电动作电流不超过30MA。电路均有保护接零或接地装置,保证电路安全,工地设专职电工,负责工地用电设施及安全操作;

?4、防火安全措施施工场地禁止烟火,伙房等处的防火部位须悬挂明显防火设施与防火标牌。对伙房工作人员、电焊工等进行防火教育,建立防火安全规定;

5、在支护结构压顶板处设防护栏杆,并有醒目的警告标记,避免施工人员坠入坑内,以免发出人身事故;

?6、关键工种(电工、电焊工、挖土机手)必须持证上岗。

消防安全措施工地周边毗邻加油站,和人流密集的汽车总站及车辆进口处,消防安全和防交通事故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工地无闲杂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做到挂牌上岗,制定消防保卫制度和消防保卫人员轮值表,并切实执行。配电柜、仓库、木工间等重点防火部位、场合都配有灭火器,危险场所不准吸烟,施工现场救援通道畅通无阻、无障碍物。

篇2:毗邻建筑物地下管线专项防护措施

一、拟建工程现场周边情况、毗邻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专项防护措施

1、现场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施工前一定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取得施工范围内原有地下各种线路的详细资料。并在施工平面图中予以明确标出,设明显标志牌。

基坑开挖时,对于有地下障碍的区域采用人工开挖,以防损坏原有线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护。如原有地下障碍物的位置与在建工程相抵触时,必须与业主和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以获得最佳的施工方法。

对于钢管线:基槽开挖时,视其计算重量(含内容物),计算出此管线需要多少支架来支撑,才能保持其位置不变。支架的具体尺寸施工时再定。原有线路施工时不允许碰撞,不得在其附近打火和焊接。确实需要焊接时,必须用胶皮将管道大面积盖住。如是煤气管线要特别注意。

对于水泥承插管,则需与设计单位和甲方联系,以确定施工方法。

对于光、电缆,可以做支架也可以做吊架,将其架住。施工时严禁对其碰撞,明火要远离,焊接时必须用胶皮布盖住原有线路。

地下障碍物应视其具体情况才能确定其支撑和防护措施。所有支、吊架和其它保护用具只有施工时才能详细给出。

对开挖土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并设立专人专职监督。

2、邻近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在建筑物附近施工时,应了解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加固措施,避免邻近建筑物发生不预期沉降、开裂和倒塌。为了确保临近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我公司专门编制了基坑维护方案

在工程施工期间,应在建筑物四周设置观测点,严密注视邻近建筑物的位移和沉降。

3、文物保护

在施工中发现古墓、古建筑遗址及其他需要保护的文物时,应立即通知及有关部门,同时保护好现场,以免受到损坏。

4、施工平面布置管理

1)分结构、装修阶段合理现场平面布置。

2)明确临电、临水、消防管线、排水系统及道路的布置。

3)材料、构件、成品、半成品等整齐存放,每天做到工完料尽场清。

4.1、现场规划

按CI形象策划要求标准统筹对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和规划,以确保文明工地的实现。

4.2、现场管理制度

遵守有关消防、保卫方面的法令、法规,制定有关消防保卫管理制度,完善消防设施,消除事故隐患。佩带统一印制的出入证,加强现场保卫工作。

4.3、现场分区

严格按现场平面布置图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

4.4、环境保护措施

10.3.1、周边环境改善措施

1)施工现场临时道路用砼硬化,这既给雨季带来很大的便利,给工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又防止了尘土、泥浆被带到场外,保护了周边环境,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现场文明施工。

2)现场确定车辆出入口,在车辆出入口设洗车槽和车辆冲洗台,车辆出场必须冲洗干净,严禁携带泥沙出场。

3)运输散装材料,车厢须封闭,避免撒落,石灰车辆撤离现场前,派人用水将下料斗及车身冲洗干净。

4)设立专门的垃圾通道,对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装袋调运,派专人进行现场洒水,防止灰尘飞扬,保护周边空气清洁。

5)建立有效的排水设施,本工程施工中排出的污水,我方将在拟建物周边设置二级沉淀池,保证现场和周围环境整洁文明。

4.4.2、噪音的控制

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在夜间避免进行噪音(40分贝)较大的工作,采用低噪音振动器等设备,减少噪音。

2)夜间灯光集中照射,避免灯光扰民。

3)模板脚手架施工时,必须轻拿轻放,左右上下有人传递。

4)对产生噪音较大的工具,要采取降噪措施,如电锤、电锯等要使用合格品,并在使用前在钻头或锯片上加油。

5)对钢筋加工和木工加工场地要搭设隔音棚,以降低噪音,并要将这些工作严格控制在8:00-17:00之间进行。

4.4.3、现场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处理

1)严格按有关环保规定执行。

2)搞好施工现场卫生

(1)生活垃圾袋装化:对现场的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并每天派人清理出现场,时刻保持现场的文明;

(2)现场的厕所、排污阴暗潮湿地带要经常进行消毒以防蚊蝇滋生;

(3)现场施工道路要保持畅通与清洁,不得随意堆放物品,更不允许堆放杂乱物品或建筑垃圾。

3)现场设废弃物存放点,废弃物分类存放,并由专人负责,设醒目标志。

4)废弃物的运输要确保不撒漏、不混放,用专车送至指定位置处理。

5)对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负责采购、保管、发放和使用,并制定专门的废弃制度。

6)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要分开存放,即时清运。

4.4.4、宣传板、标识板

在紧靠施工现场大门边上方设一灯箱广告宣传板,在各工序作业点和加工间、材料堆放处均设标识板,标识板由我单位统一制作,统一规格。

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挂牌上岗,由公司制作统一的胸牌,表明个职务、职称和责任区域。

4.4.5、现场形象

现场作施工围墙,围墙外侧用红白两色装饰,大门按我单位的统一要求布置。

4.5、预防疾病措施

4.5.1、HSE管理目标

1)健康(H)目标:无疾病流传,无辐射损害人员健康。

2)安全文明施工(S)目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杜绝重大质量事故、杜绝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争创“宜昌市安全文明施工达标工地”。

3)环境(E)目标: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无施工污染。

4.5.2、HSE管理机构

1)公司生产副经理对生产负全面责任。

2)公司生产副经理要认真贯彻HSE和组织实施公司制定的有关HSE生产的检查制度、验收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及其它HSE管理制度和规定。

3)现场配备专职安全监督员,负责监督HSE工作,并及时反馈和解决HSE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4)认真作好HSE教育和HSE交底。

5)施工现场挂安全标语,放置安全标示牌以及安全管理栏,以形成一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人人重视安全的环境。

6)认真贯彻和不折不扣地执行《职工安全生产中自我防护的五项权利》规定,工会和质安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抽查贯彻执行效果。

7)要坚持在规定时间内组织HSE活动日,开展班组HSE自检自查,组织互检评比,总结经验,消除隐患。

4.5.3、HSE责任

项目经理是HSE的第一责任人,与公司签订HSE管理责任书。项目部其他管理人员对项目经理负责,并与项目经理签订HSE管理责任书,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根据HSE管理程序,公司法人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在HSE实施过程中应做到:

1)确保人、财、物及资源的支持;

2)组织、检查考核,搞好员工的HSE教育提高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消除事故隐患。

4.5.4、卫生防疫措施

1)现场设医务室,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设专线电话,派专人值班,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2)定期消毒,专人负责测体温和对外访人员的登记管理作好记录,并定时向当地卫生管理部门汇报。

3)所有进场工人先到医院进行体检,凭体检表入场;

4)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除必需的材料采购等人员可以外出,其他人员一律不准外出,必需外出人员要说明去向并登记;

5)生活区工人居住较集中,应每天派专人进行洒扫、消毒;

6)施工人员进行文明、社会道德教育。要求着装整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严格遵守社会公德,职业纪律,妥善处理施工现场周围的公共关系,争取有关单位的谅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篇3:河边瓦斯泵房周边暂存建筑物安全保障措施

一、河边瓦斯泵房基本概况

河边瓦斯泵房分为2BEC72瓦斯泵房和2BEC50瓦斯泵房,其中2BEC72瓦斯泵房始建于2010年,使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占地面积为150m?,房屋空间高度为9米,2BEC50瓦斯泵房始建于2006年年初,使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占地面积为140m?。河边瓦斯泵房前为松藻河,泵房后为救护大楼,距离泵房14米,左方为地面工具房及电修班,分别距离泵房24米及8米,右方为菜市场,距离泵房36米。

二、河边瓦斯泵房周边建筑物详情(见位置关系图)

1)救护大楼

救护大楼位于河边瓦斯泵房后14米,该建筑占地面积276m?,高米,共5层,该大楼主要用于:1.1-4楼为救护队办公室及相关救护器具存放点。2.5楼为培训科培训办公室,负责松藻煤矿日常培训工作。

2)地面工具房

地面工具房位于河边瓦斯泵房左方24米,沿松藻河建筑,该建筑占地面积240m?,高2.5米,该工具房主要为松藻煤矿各生产连队地面存放物资及地面检修设备使用。

3)菜市场

菜市场位于河边瓦斯泵房右方36米,菜市场采用彩钢棚建设而成,占地面积约500m?,主要用于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交易点。

三、风险分析

1.周边建筑发生火灾,存在火势蔓延至瓦斯泵房的风险。

2.瓦斯泵房内瓦斯积聚,存在蔓延至周边建筑伤人的风险。

3.瓦斯泵房在雷雨天排空时,存在瓦斯燃爆的风险。

4.周边建筑物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存在发生火灾的风险。

四、安全保障措施

1)地面设施整改措施

1.撤除掘进四队地面车间到50米外。

2.加高瓦斯泵房周边围墙,现松藻河边围墙为1.2米,其它围墙为2.4米,需全部加高为3米以上。

3.抽采系统管道必须装设防雷电、防爆炸、防回火等安全装置,并经常检查,保证性能完好。

4.瓦斯泵房及周边50米范围内建筑必须有可靠的防雷设施。

5.地面泵房内电气设备,照明和其它电气仪表都应采用矿用防爆型。

6.在电修车间、掘进四队地面车间、救护队大楼、菜市场增设瓦斯监测探头各一个,报警浓度设置为0.5%。

2)管理措施

1.瓦斯泵房为重要安全场所,除泵房司机、管理人员、技术检修人员外,其它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入内。

2.泵房必须有专人值守,按规定检测各类参数,做好各类记录。

3.严格执行持证入室制度,检查人员和参观人员除有关部门批准后,经瓦斯泵房值班人员验证后方可进入,并需在“要害场所登记簿”上登记。并严禁触动任何气门(阀门)和停送电装置。

4.矿、科、队各级管理人员加强巡视检查,要求矿级管理人员每月巡视检查一次,科队级管理人员每周巡视检查一次,维修人员每天巡视检查一次。巡视检查内容:50米范围内严禁烟头,油脂,易燃易爆物品,不能见明火,每周检查一次防雷设施,确保防雷设施完好。

5.瓦斯泵房外两边铁门上锁,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

6.当瓦斯泵房需要使用排空管道进行排空时:

①排空时,各相关科室派副科级以上人员现场指挥。

②瓦斯泵房周边50米范围内严禁非工作人员入内。

③排空期间,周边50米范围内严禁明火,易燃易爆物品,并对周边50米范围内断电。

④严禁在雷雨天进行排空。

五、应急预案

1.当监测探头出现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撤出距瓦斯泵房50米范围外的安全区域,并电话通知矿调度室。

2.矿调度室接到险情电话后,立即指挥救护队人员撤离周边50米范围人员至安全区域(疏散路线见疏散示意图)。

3.立即对周边50米范围内进行断电、停止瓦斯气供气。

4.派专人在50米范围外进行设岗,严禁人员进入瓦斯泵房区域内。

篇4:掌握防止混凝土构筑物裂缝控制措施

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出现裂缝大致可分为两类: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对于水池等排水构筑物主要是由于温差和混凝土干缩引起的变形裂缝。一、设计方面1.合理设置伸缩缝:2.对于无顶板的敞开式水池,宜在池壁顶设暗圈梁或加劲肋3.避免应力集中:应做局部处理,或做成逐渐变化的过渡形式。4.合理增配构造钢筋提高抗裂能力:可适当增配构造钢筋,尽可能地采用小直径、小间距。二、施工方面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尽量采用粒径级配良好的石子、中粗砂,细集料。水泥宜选择普通水泥。2.使混凝土配合比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裂缝:宜适当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和易性。对泵送混凝土,不能单纯用增加单位用水量的方法,为此,在施工中可掺人适量的粉煤灰或减水剂(木质磺酸钙、MF等)3.合理设置后浇带:要遵循“数量适当,位置合理”的原则。后浇带一般间距为20~30m,带宽可取700~1000mm,并应贯穿整个底板断面。后浇带应用微膨胀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强度应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4.控制入模坍落度,做好浇筑振动工作:尽可能减少入模坍落度。对重点部位在砼给予二次振捣。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混凝土表面多次抹压,防止因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而出现的细微裂缝,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裂强度。5.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首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不应大于250C。其次,采取延长拆模时间和外保温等措施。6.对于地下或半地下工程,拆模后应及时回填土。土是混凝土最佳的养护介质7.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篇5:建筑物防火安全疏散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地下建筑及大空间建筑等技术的密集和复杂程度已今非昔比,而建筑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设计中轻视了建筑安全性问题而导致的建筑火灾事故频频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触目惊心、难以弥补、所以建筑中的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建筑物防火知识的了解、建筑物疏散场所的安全设计的深入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节?建筑物防火建筑物起火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归纳为由于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灾、生产活动中违规操作引起火灾、化学或生物化学的作用可燃和易燃物自燃,以及因为用电不当造成的电器火灾等。在生产生活中,因为使用明火不慎而引起的火灾也是较多的,例如在公共场所乱丢烟头、在厂房内不顾周围环境随意动火焊接、烘烤物品过热、熬油溢锅等等。这些火灾多数都是因为缺少消防知识或防火意识不够造成的。除明火以外,暗火引起火灾的情况也有很多,其中有的是有火源的,如炉灶、烟囱的表面过热烤着附近的易燃结构;也有没有火源的,如大量堆积在库房里的油布雨衣,因为通风不好,雨衣内部发热,以至积热不散发生自燃;还有,几种化学物品相遇发生反应,产生燃烧或爆炸,以及机械设备摩擦发热,使接触到的可燃物自燃起火等等都属于暗火引发的火灾。一、关于燃烧和火灾(一)燃烧的条件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是构成燃烧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1、可燃物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钠、钾、铝等金属单质,碳、磷、硫等非金属单质,木材、煤、棉花、纸、汽油、塑料等有机可燃物。2、氧化剂能和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氧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其他常见的氧化剂有氟、氯、溴、碘卤素元素,硝酸盐、氯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物等化合物。3、点火源具有一定能量,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称为点火源,有时也称火源。如明火、电火花、冲击与摩擦火花、高温表面等。要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有氧化剂和点火源的参与,而且三者都要具备一定的“量”,才能发生燃烧现象。若可燃物的数量不够,氧化剂不足或点火源的能量不够大,燃烧就不能发生。(二)燃烧的种类1、闪燃和闪点一些液态可燃物质表面会产生蒸汽,有些固态可燃物质也因蒸发、升华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汽。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这种燃烧现象称为闪燃。能引起可燃物质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闪点。2、着火与燃点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遇明火可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所有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3、自燃与自然点自燃是可燃物质不用明火点燃就能够自发燃烧的现象。可燃物质能引起自动燃烧和继续燃烧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然点。自然点可作为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数据。4、爆炸与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蒸汽和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发生爆炸时此浓度界限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界限称为爆炸下限;浓度最高的界限称为爆炸上限。二、建筑防火的基本概念(一)材料的燃烧性能建筑材料一般可分为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三种。(二)火灾荷载建筑物内的可燃物质种类很多,其燃烧发热量也因材而异。为了便于火灾研究和采取防火措施,在实际中常根据燃烧热值把某种材料换算成等效发热量的木材,用等效木材的重量表示可燃物的数量,称为等效可燃物量。把火灾范围内单位地板面积的等效可燃物木材的数量称为火灾荷载。(三)耐火极限和耐火等级指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准,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墙、柱、梁、楼板、屋顶等承重构件和吊顶等主要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按照我国建筑设计、施工及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划分耐火等级的经验,将普通建筑是耐火等级划为四级,高层建筑划分为两级,参见表11-1:表11—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h构件名称耐?火?等?级高层民用建筑普通民用建筑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防火墙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3.00承重墙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2.50不燃烧体2.00难燃烧体0.50楼梯间、电梯井、住宅单元之间、住宅分户的墙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1.50难燃烧体0.50非承重外墙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0.50燃烧体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0.50难燃烧体0.25房间隔墙不燃烧体0.75不燃烧体0.50不燃烧体0.75不燃烧体0.50难燃烧体0.50难燃烧体0.25柱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2.50不燃烧体3.00不燃烧体2.50不燃烧体2.00难燃烧体0.50梁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2.00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难燃烧体0.50楼?板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0.50燃烧体屋顶承重构件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燃烧体燃烧体疏散楼梯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1.50不燃烧体1.00不燃烧体0.50燃烧体吊顶(包括吊顶搁栅)不燃烧体0.25难燃烧体0.25不燃烧体0.25难燃烧体0.25不燃烧体0.15燃烧体(四)火灾的发展过程1、初起阶段此时,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室内平均温度低;火灾发展速度缓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火灾发展时间因点火源、可燃物质性质和分布、通风条件影响,长短差别很大。从灭火角度看,火灾初期燃烧面积小,只用少量水或灭火设备就可以把火扑灭。所以,该阶段是灭火的最有利时机,也是人员安全疏散的最有利时机。2、全面发展阶段火灾范围迅速扩大,当火灾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聚集在房间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整个房间都充满火焰,燃烧猛烈,温度升高很快。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现象通常称为轰燃。轰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的开始,此时室内所有可燃物都在燃烧,放热很大,最高可达1100℃左右。此时,人员很难逃生。为减少火灾损失,针对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内设置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分隔物,控制火灾蔓延;选用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承重体系,确保建筑物不倒塌,为人员疏散、消防队扑救、火灾后建筑物修复、继续使用创造条件。3、熄灭阶段在火灾发展阶段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减少,燃烧速度递减,温度逐渐下降。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温度最高值的80﹪时,则认为火灾进入熄灭阶段。随火势减弱,可燃物减少,室内外温度趋于一致,宣告火灾结束。(五)火灾的蔓延方式1、火焰蔓延随表面火焰使可燃物燃烧的同时,将火灾蔓延。2、热传导火焰热量经过建筑构件或设备将火灾蔓延至相邻或上下层房间。3、热对流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一种主要方式。火灾燃烧产生的烟气热而轻,容易上窜升腾,而燃烧又需要空气,这时,冷空气就会补充,形成对流。它可以把高温燃烧产生的产物带到远处,造成火灾扩大。4、热辐射相邻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主要方式,应考虑建筑的防火间距。此外,如果建筑内未设防火分区或洞口分隔不完善,可造成火灾水平方向蔓延;火灾还可通过楼梯间或电梯井等进行竖向蔓延;空调管道系统也可使火灾蔓延。(六)灭火的基本方法1、隔离法?把火焰与氧气隔离起来,使可燃物停止燃烧。2、窒息法?用二氧化碳、氮气等灭火剂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获氧不足而熄灭。3、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使其温度降到燃点以下,燃烧停止。4、抑制法?用化学措施抑制游离基的产生,破坏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使燃烧停止。三、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措施(一)防火间距1、多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建筑物着火后,火焰不仅会在建筑物内蔓延扩大,而且在建筑物外部还会因强烈的热辐射作用,对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所以,建筑物之间应有一定的防火间距。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11-2要求:?表11—2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679三?级7810四?级91012在执行上表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两座建筑物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的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屋面15m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且不开设门窗洞口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②相邻的两座建筑物,当较低的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及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h,且相邻的较低建筑的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③相邻两座建筑物,当较低的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分隔水幕和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④相邻两座建筑物,当相邻外墙为不燃烧体且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每面外墙上未设置防火保护措施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面积之和小于等于该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上表的规定减少25﹪。2、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高层民用建筑的底层或周围,大多设置一些附属建筑,为了节约用地,使高层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有所区别,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如表11-3所示:?表11—3?高层建筑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建筑类别高层建筑裙?房?其他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高?层13991114裙?房96679注: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1)在设计中,当两座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建筑相邻,当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比相邻较低的建筑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2)两座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建筑相邻,当较低的建筑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h,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4.0m。(3)两座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建筑相邻,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h,墙上开口部位设有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4.0m。(二)消防车道1、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2、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80m。3、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和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4、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5、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6、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7、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m*15m。8、如高层建筑内有内院或天井,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距离在80m内。(三)消防水源消防水源是为灭火系统提供消防用水的储水设备,如天然水源、市政给水管网和消防水池都可作为消防水源。(四)建筑防火分区建筑物内某空间发生火灾时,及时阻止火灾蔓延,把火势控制在着火区域内,最大程度的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控制火势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划分防火分区,即采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分隔物对空间进行划分,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蔓延,为消防扑救、人员疏散提供有利条件。1、水平防火分区?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同层)内,采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墙体、门、窗等水平防火分隔物,将该层分隔为若干个防火区域,防止火灾在水平方向蔓延。划分的原则应按照规定的建筑面积标准和建筑物内部的不同使用功能区域设置防火分区。2、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是防止多层或高层建筑层与层之间的竖向火灾蔓延,沿着建筑高度划分的防火分区,其主要是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上下楼层之间的窗间墙等构件进行防火分区。3、防火分区的要求从防火的角度看,防火分区划分的越小,越有利于保证建筑物的防火安全。但划分得过小,势必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的确定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能、耐火等级、高度、火灾危险性以及消防扑救能力等因素①民用建筑防火分区面积是以建筑面积计算的,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1-4要求:表11—4?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备注一、二级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0.2条规定2500⒈体育馆,剧院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⒉托儿所、幼儿园儿童用房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四层及以上楼层和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三级?5层1200⒈托儿所、幼儿园儿童用房等儿童活动场所、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室内。⒉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以上楼层。四级?2层600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上表增大一倍;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应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其面积不应超过500㎡;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如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耐火极限≥3.0h)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②高层民用建筑内应采用防火墙等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按表11-5的要求:表11—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建筑类别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备?注无自动灭火系统有自动灭火系统一般建筑一类建筑10002000一类电信楼可增加50﹪二类建筑15003000地下室5001000裙房25005000裙房与主体必须有可靠防火分隔大型公共建筑商业营业厅展览厅地上部分4000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设有自动灭火系统;2.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装饰。地下部分2000③厂房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1-6要求:?表11—6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生产类别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最大建筑面积(㎡)单层厂房多层厂房高层厂房厂房的地下、半地下室甲一级、二级除生产必须采用多层外,宜用单层————乙一级、二级不限——丙一级、二级三级不限不限2不限—500500—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限31不限40001000不限2000—4000——1000——戊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限31不限50001500不限3000—6000——1000——甲类厂房,除生产必须采用外,一般宜采用单层,甲、乙类生产厂房不应设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内;厂房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上表增加一倍;丁、戊类的地上厂房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限;局部设置时,其防火分区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五)建筑防火构件设计1、防火墙防火墙是阻止火势蔓延,由不燃烧材料构成的分隔体(如砖体、钢筋混进混凝土墙等),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h。输送燃气、氢气、汽油、柴油等可燃气体或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其他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当必须穿过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当管道为难燃及可燃材质时,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采用防火措施,如膨胀型阻火圈等。2、防火门窗?防火门窗按耐火等级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防火门窗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2h,主要用于防火墙和重要设备用房;乙级防火门窗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9h,主要用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前室的门洞口,以及单元式高层住宅开向楼梯间的户门等;丙级防火门窗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6h,主要用于电缆井、管道井、排烟竖井等的检查门。3、防火卷帘?普通防火卷帘由单片金属板制成,用于防火墙的开口部位,其两侧应设自动喷水系统,两侧喷头间距不小于2m;复合型防火卷帘由两片金属板中间夹隔热材料构成,当耐火极限满足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h)要求时,可不设喷水保护系统。4、楼面板和屋面板?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应分别采用耐火等级为1.5h和1.0h以上的不燃烧体。如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以阻止火焰向上蔓延。5、窗间墙和防火挑檐?火灾时,火焰可通过外墙窗口向上层延烧,当采用具有耐火等级为1.5h或1.0h的楼板和窗间墙将上下层隔开,上、下窗之间的距离大于1.2m时,竖向的隔火效果较好。6、管道竖井的隔火?竖向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作为井壁,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各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实。7、防烟楼梯和封闭楼梯用于人员疏散,同时也是竖向隔火构件。(六)地下建筑防火1、地下建筑火灾特点①发烟量大,温度高,热烟很难排出,散热缓慢,房间内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浓度高;②出入口少,疏散距离长。在未设排烟设备的情况下,出入口会成为喷烟口,高温浓烟与人的疏散方向一致,不利于人员疏散安全;③室内无法自然采光,火灾时一旦停电,人员将很难逃离火场;④扑救困难,出入口易成为“烟筒”,消防人员很难接近着火点。2、防火设计①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设置在地下一层,且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度差不应大于10m;②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的储存物品极易燃烧,不应设在地下室内;③地下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应比地面建筑更严些,视建筑的功能,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应大于500㎡,当设有火灾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放宽,但不宜大于1000㎡;对于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地下建筑,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七)汽车库防火1、汽车库的防火分类根据汽车库的不同种类和停放的车辆数,汽车库的防火分类可分为4类:?表11—7汽车库的防火分类?类别种类ⅠⅡⅢⅣ汽车库(辆)>300151~30051~150≤50修车库(车位)>156~153~5≤2停车场(辆)>400251~400101~250≤1002、汽车库的耐火等级汽车库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三级。地下汽车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甲、乙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修车库和Ⅰ、Ⅱ、Ⅲ类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Ⅳ类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3、一般规定①汽车库不应与甲、乙类生产厂房、库房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组合建造;当病房楼与汽车库有完全的防火分隔时,病房楼的地下可设置汽车库;②Ⅰ类修车库应单独建造;Ⅱ、Ⅲ类修车库可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的首层或与其贴临建造,但不能与甲、乙类生产厂房或人员密集的公共活动场所贴临建造。③防火间距表11—8?车库之间以及车库与除甲类物品的库房外的其他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m)车库名称和耐火等级汽车库、修车库、厂房、库房、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汽车库、修车库一、二级101214三级121416停车场6810④防火分隔表11—9汽车库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耐火等级单层汽车库多层汽车库地下或高层汽车库一、二级三级1000注:汽车库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上表增加一倍;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修车库,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修车库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0㎡,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修车库,其防火分区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1倍。第四节?安全疏散安全疏散设施的建立,可使人们当发生火灾时能从建筑内迅速撤离到安全部位(室外或避难层、避难间等),及时转移室内重要的物资和财产,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消防人员提供有力的灭火条件,所以,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是十分必要的。一、安全疏散设施布置的原则(一)火灾时人的心理与行为在布置安全疏散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火灾时人们在异常心理状态下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达到安全疏散的目的。1、在发生火灾时,人们习惯于从原出入口或走过的楼梯疏散,而很少使用不熟悉的出入口或楼梯;2、习惯于向明亮的地方疏散;3、更容易奔向开阔的空间;4、对烟和火具有恐惧心理,人一旦被火包围,便不知所措了;5、因危险而陷入极度恐慌,逃向狭小角落;6、人在极度恐慌中,往往会失去正常判断能力,容易跟随他人;7、当遇见紧急情况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甚至敢从高楼上跳下去。(二)疏散路线的布置原则建筑物内的安全疏散路线应尽量短捷、连续、畅通而无障碍地通向最安全出口,应避免出现袋形走道。1、线路设置为了确保疏散路线的安全性,可将安全疏散路线完全独立的三个部分。(1)上部住宅人群的疏散(2)一、二层商业用房人群的疏散;(3)地下室人群的疏散。这样,既确保了疏散路线的明晰,又有效地防止了各层面不同功能区的火灾的“串联”。2、设计要求(1)靠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端设置疏散楼梯,便于进行双向疏散。(2)将经常用的路线与火灾是紧急用的路线有机物结合起来,有利于尽快疏散人员,故靠近电梯间布置疏散楼梯较为有利。(3)靠近外墙设置安全性最大的带开敞前室的疏散楼梯间形式。同时,也便于自然采光通风和消防人员进入高楼灭火救人。(4)避免火灾时疏散人员与消防人员的流线交叉和相互干扰,有碍于安全疏散与消防扑救,疏散楼梯不宜与消防电梯共用一个凹廊作前室。(5)从水平疏散而言,走道是第一安全区域,它应该简捷顺畅并有事故照明、方向指示、排烟、灭火等措施。在布置疏散走道时,不要使走道平面呈“S”形或“U”形,也不要有变宽度的部位,而且在行人高度即1.8m以上不设有防碍安全疏散的突出物,以避紧急疏散时发生堵塞和造成人员伤亡。(6)为有利于安全疏散,应该尽量布置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人形字走道,其安全出口的布置应构成双向疏散。二、疏散安全分区人员疏散的行为路线也基本上和咽气的流动路线相同,即房间→走廊→前室→楼梯间。因此咽气的蔓延扩散将对火灾层人员的安全疏散形成很大的威胁。疏散安全分区简称安全分区,依次称为第一安全分区、第二安全分区等。走廊为第一安全分区,前室为第二安全分区,楼梯间为第三安全分区(有时也将前室和楼梯尖合称为第二安全分区)。当进入第三安全分区,即疏散楼梯间,即可认为达到了相当安全的空间。三、疏散楼梯每一幢公共建筑均应设两个楼梯。对于使用人数少或除幼儿园、托儿所、医院以外二、三层建筑符合的要求时,也可以只设一个疏散楼梯。(一)开敞式楼梯间对标准不高、层数不多或公共建筑门厅的室楼梯常采用开敞形式,在建筑端部的外墙上常采用设置简易的、全部开敞的室外楼梯。该类楼梯不受烟火的威胁,后者可供人员疏散使用,也能供消防人员使用。此外,侵入楼梯处的烟气能迅速被风吹走,也不受风向的影响。因此,它的防烟效果和经济性都较好,结合我国国情应尽量采用,当造型处理得当时,还可以为建筑立面增添风采。?(二)封闭式楼梯间?按照防火规范的要求,医院、疗养院、病房楼、影剧院、体育馆以及超过五层的其他公共建筑,楼梯间均应为封闭式。1、不带封闭前室的封闭楼梯间。当建筑标准不高且层数不多时宜采用,设置防火墙、防火门与走道分开,并保证楼梯间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2、带前室的封闭楼梯间。高度超过32m的高层建筑,疏散楼梯应采用能防烟火侵袭的封闭形式。这种形式常设有排烟前室,此时前室就起增强楼梯间的排烟能力和缓冲人流的作用。封闭前室也可以用阳台廊代替。四、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建筑火灾中能做疏散用的通道与出口,包含门,走道,楼梯。(一)安全出口的数目对于层数较低(三层及三层以下),建筑面积较小,使用人数较少且具有独立疏散能力的建筑符合下列要求时也可以只设一个出口:1、一个房间的面积不超过6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内由最远一点到房门口的直接距离不超过14m,且人数不超过80人时,也可设一个向外开启的门,但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m。2、二至三层的建筑(幼儿园、托儿所除外)符合要求时也可设一个疏散楼梯。3、单层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如面积不超过20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4、设有两个以上疏散楼梯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如顶部局部升高时,其高出部分的层数不超过两层,每层面积不超过200m2,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楼梯。但应另设一个直通平屋面的安全出口。5、九层及九层以下,每层不超过6户,建筑面积不超过400m2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楼梯。6、超过六层的组合式单元住宅和宿舍,各单元楼梯间均应通向平屋顶,如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通至屋顶。7、地下室、半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两个。面积不超过50m2,且人数不超过10人时可设一个。(二)安全出口的宽度1、民用建筑底层疏散外门、疏散楼梯和走道的宽度指标。(1)每层疏散楼梯的总宽度按百人宽度指标计算,当每层人数不等时,其总宽度可分层计算,下层楼梯的总宽度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2)疏散楼梯和走道的宽度应为净宽。(3)当使用人数少于50人时,楼梯、走道和门的最小宽度可适当减小。但门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800mm。(4)每层疏散门和走道的总宽度应按规定计算。(5)单、多层建筑底层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6)底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2、观众厅疏散宽度指标(1)观众厅的疏散内门和观众厅外的疏散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宽度,厅内疏散走道宽度应不小于0.6m/100人,且每一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0.8m。(2)观众厅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每排座位不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应超过26个),当前后排座位间的90cm时,可增至50个(设建筑内的观众厅座位则可增至44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减半。(三)疏散距离1、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门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可按规定增加5m。2、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安全疏散距离可按规定增加25%。3、房间的门至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如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本表减少5m;如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本表减少2m,楼梯间的底层处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布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4、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楼梯间,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门到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五、避难间对于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公共建筑,尽管已设有防烟楼梯间等安全疏散设施,但很难保证楼内全部人员都疏散到地面上。因此,在超高层建筑内适当楼层设置供人员暂时躲避火灾的一块安全地区(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设置要求:自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避难层的净面积应满足避难要求,并宜按5.0人/㎡计算;避难间可兼做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还应有消防专用电话、消防栓和消防卷盘等消防设备。第五节建筑的防烟排烟一、烟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2)对疏散的危害(3)对扑救的危害二、排烟分区的划分(一)排烟分区的意义目的是把停留人员的空间内烟的浓度控制在允许的极限以下。意义是为了排除咽气或阻止烟的迅速扩散(二)设计部位1、防烟楼梯间以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2、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的下列走道或房间。(1)无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但其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2)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无窗房间,设固定窗扇的房间和地下室的房间。3、建筑物的中庭。三、防烟排烟方式1、强力加压的机械排烟方式。2、强制减压的机械排烟方式3、自然排烟方式四、防烟设计要点1、总体布局要保证便捷流畅的交通联系,处理好主体与附属部分的关系,保证与其他各类建筑的合理防火间距,合理安排广场、空地与绿化,并提供消防车道。2、对建筑的基本构件(墙、柱、梁、楼板等)作防火构造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以保证耐火支持能力。3、尽量做到建筑内部装修、陈设的不燃化或难燃化,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及降低蔓延速度。4、合理进行防火分区,采取每层做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区,力争将火势控制在起火单元内加以扑灭,防止向上层和防火单元外的扩散。5、安全疏散路线要求简明直接,在靠近防火单元的两端布置疏散楼梯,控制最远房间到安全疏散出口的距离,使人员能迅速撤离危险区。6、每层划分防烟分区,采取必要的防烟排烟措施,合理的安排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位置,使安全疏散和消防队灭火能顺利进行。7、采用先进可靠的报警设备和灭火设施,并选择好安装的位置。还要求设置消防控制中心,以控制和指挥报警、灭火、排烟系统及特殊防火构造等部位,确保它起着灭火指挥基地的作用。8、加强建筑与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工种的配合,处理好工程技术用房与全楼的关系,以防其起火后对大楼产生威胁。同时,各种管道及线路的设计,要尽力消除起火及蔓延的可能性。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