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小学科学评价方案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上期小学科学评价方案

编辑:制度大全2022-12-15

上期阳朝小学科学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促进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其科学素养,最终实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二、评价目标

(1)着重考查课标中教学要求。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

(2)适当体现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命题尽量从新的角度去设问,减少机械记忆,降低试题的难度。

(3)适当体现开放式考查的内容。

三、评价形式和方法

(一)期末纸笔水平测试

(二)形成性作品评价

类型Ⅰ为纸笔类:包括观察日记、探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类型Ⅱ为制作类:包括标本、模型、电脑课件、手抄报等。(把种植的过程用课件或手抄报展示。种植的植物可以制作标本)

(三)实验检测成绩

四、评价标准

期末学生的科学评价结果可以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等级。

五、具体措施.

(一)纸笔水平测试

(1)考查内容:各年级课本内容

(2)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四选一)约(30-40)%

简答题(含填充、探究题等)约(60-70)%

全卷满分100分。

(二)形成性作品

科学记录本检查。

(三)实验检测成绩

随机抽取学期内的任何一个分组实验,分组进行检测。

篇2:教师应科学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和点拨语

教师应科学运用课堂教学的评价语和点拨语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二高级中学曲百叶

影响高中生学习情绪的因素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中评价语、点拨语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和点拨语,要针对高中生心理特点,依据语文新课程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导向对话,促成互动,在倾听中科学判断,及时评价,灵活点拨,减少和淡化讲授性语言,重视和突出评价性、点拨性语言的运用,并尽量使教学中评价点拨语言恰当得体,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生成性。

一、教师的评价点拨语要真诚得体,善于调动积极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看到希望,给他们自信和勇气。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的运用“很好”“回答深刻”“发人深省”“精辟”“如果能……会更好”等等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长,得到正面激励,从而增强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真诚得体并不止于赞美,还需要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弊端,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呈一面倒的“赞美”倾向。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主张“多元解读”,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教师一味地赞扬鼓励,“好”声一片,甚至对于错误的答案也以“好的”来评价,教师成了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那样,就走向了教学目标的反面。

可见,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点拨是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课堂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文本去启发学生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评价点拨语要抓住关键,相时而动,富有启发性

(一)抓住启发时机,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在一次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课题是《囚绿记》,当老师和大多数学生确定了那被囚禁的绿枝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斗志时,一位学生却说那被囚禁的绿枝不能象征中华民族,因为日本人并没有把囚禁的中国人放了。面对这个问题,授课教师只是一味的“好、好”。究竟怎么个好法,好在何处,却语焉不详。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点疑问及时点拨,不但能把“象征”这一表现手法讲清楚,而且还能深入挖掘文本主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握时机,在学生不会想、想不到、想不通的时候,恰当的启发,就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启发性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同时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也能促发自己的思考,进而及时整合自己的思维结构,推进课堂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学习《小狗包弟》一课时,我请学生朗读课文,可能是学生要急于表现吧,有两位学生在读第一段时,都把“口里发出呻唤”这句中的“呻唤”读错,第一位学生读成了“呻吟”,第二位学生读成了“叫唤”。我突然感到,怎样理解这个词在本文的特定含义,应该是分析这一段的重点。于是我就这一词与大家展开讨论,最终明确,“呻唤”这一词应该形容动物,但这句话的主语是那位艺术家,可见在*x间,所谓的“*x”的待遇还不如一个动物。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那个混乱时代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师生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