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六语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一学期六语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编辑:制度大全2022-10-12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

本张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卷,与平时的语文单元检测卷相比,题量不多,学生能够在70分钟内顺利完成。试卷的试题,能够以**版的“课标”为指导,能够把握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题目来源于文本以及必读书目和必备古诗词,以灵活多样的考察形式,将要考察的内容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思考辨析并完成。

本次考察的试题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积累与运用”,此题分值为“30分”;第二部分是“阅读与理解”,此题分值是“40分”;第三部分是“习作与表达”,此题分值是“30分”。

本张试卷的难度系数是9.0,学区学生的平均分是90分。最高分为99分,最低分为62分。

与以往的期末语文检测卷相比,本张试卷题目更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首先,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上,摈弃了原来的看拼音写词语和形近字比较组词等题型,取而代之的是辨别字音和辨析成语中易错字。其次,丢弃了原来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改换成了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填写掌握的课内外知识。最后,在阅读短文中,摈弃了原来约定俗成的课内一篇和课外一篇,换成了一篇课外必读书目的段落分析和另外一篇课外的短文。

透过灵活多样的试题,我们看到了考察者的良苦用心:不仅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不仅要巩固文本,而且要与生活接轨;不仅要关注课内,而且要关注课外;不仅要关注全体,而且要兼顾个别。

二、命题的主要优点

六年级语文期末检测试题,本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字词句段篇的考察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在试卷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纵观该试卷,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考察面“广”。

字词句段篇,尽在本张试卷。题量虽少,涉及的面却异常广博。就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考察而言,就包括了如下的内容:字的规范书写、找出错误的字音、找出错别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找出成语运用不正确的项、判断句子的说法(实则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考察题“活”。

以往的连线题或者是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只要死记硬背课文原文,一定能够得满分。现在考察的“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学生要完成这样的题目,不仅要会背诵,而且要会融会贯通。如“(2)关于读书学习,朱熹说:()?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说:()。”对于第一个空,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填出。而鲁迅的名言很多,这里填什么,就需要结合上面的填空内容,思考并选择鲁迅的“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简单的一个填空,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思考感悟能力。

3.考察内容“实”。

语文试卷上的题目,都是平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训练过的题目。如课文中的内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课外必备国学《论语》中的题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练习中的题目:《古今贤文》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4.考察方法“新”。

将对课文的理解,对词语的感悟,融入到选择题中考察,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不太常见的。但区区的六分,考察的却是三个方面的知识。如6.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误的打错号。(6分)

(1)“负隅顽抗”和“大名鼎鼎”的感情的色彩是相同的。()

(2)《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中,老舍爷爷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勤勉,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3)《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为了通过衬托和对比,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

试卷是命题人多年教学经验的展现,也是其智慧的结晶。再完美的试卷,都有可以研究和商榷的地方。就本张试卷而言,也有点滴的不足之处:

1.太过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内容太少。“阅读与理解”的40分全部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即使是第一部分的“积累与运用”的30分,也有考察学生的辨析能力的。这种弱知识强能力的试卷,对于优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对于学困生而言,难度就稍微大了点。

2.作文题有一定的难度。诚然,学生的试卷上,作文写得满满的。仔细一读,不符合要求的大有人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成功源自()。站在教师的角度,这道题很简单,只要具体地写出成功的案例即可。很多的学生,言之无物,记流水账一般,一读便知根本没有理解成功的含义,即“成功”指的是什么,学生理解的重心,全部放在了补充的内容上了。所以写出的作文不符合要求。

四、典型情况分析

本张试卷,错的最多的,就两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漫:A水过满,向外流;B到处都是;遍;C不受约束;随便。

薄雾弥漫的“漫”的意思是()。

正确的答案是选B,而全学区的180名六年级学生,几乎全军覆没,都选了A。因为根据以往规律,前面的两小题选C和B,照理推算,这题就选A。所以学生这题失分多。

2.关于《论语》内容的填空:“父母之年,()。一则以喜,()。”这道题目,由于老师让学生背诵的《论语》版本没有这一则,所以学生没有填写出来。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1.适当增多诵读内容的题目。如《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的有关诗词,文本中的优美的经典的课文等。

2.题目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要难度适中。

篇2: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简析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本次一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的命题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对小学一年级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考察比较全面。字、词、句、段、写话等多个知识点有机结合,题型灵活多样。适合各类学生作答。试题能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全面反映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这张试卷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鼓励想象和创新,联系课内外的原则。首先,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本次试卷试题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试题主要从字词句段等方面命题,基本技能则是从字词掌握、句段感悟等方面考查。从抄写生字、看拼音写词语,其次注重考查学生写话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例如:第三大题写话,让学生看图想象,写一个小故事。学生的想象没有固定,只要是学生能想到的合乎情理的写法都能得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孩子们在写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中第5小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共就2题,第一题占了全题的一多半,结果是上学期的课文,二这学期的课文只第二题一点点,我想这是出题人忽略了吧,不能十全十美,这也很正常。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全镇学生整体掌握很好,这一大题错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小题,同音字选字填空上,有部分学生不能区分字义。

第二大题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细心的孩子做的不错。

第三大题对于中等以下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所以做的也不理想。大多学生都写一、两句话。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建议一年级的写话可以再少点,毕竟一年级小孩知识量还太小,这半张纸的写话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我觉得考试目的应该是考察学生对这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册中多安排一些,让学生有机会得到练习,出题的样式紧紧围绕教材,在此基础上发散,突出学生能力的形成,在每一项题目的分值安排上更合理。特别是最后两题分值可以再少点。照这么看这学期语文试卷平均分达到85分以上有点难度。

篇3:小学语文命题改革实践

小学语文命题改革的实践

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及语言能力是否提高的有效手段。如何命题,关系到这种检测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当前小学语文命题的主要问题有:试卷设计比较机械呆板、枯燥乏味;试卷的类型比较简单,缺乏创新;试卷题目往往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存在着重基础知识,轻语文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命题应考虑不同的题型考察不同的内容。题目要有针对性,不仅考察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也要考虑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阅读理解题这一种综合性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这种命题的设置可以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简洁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于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稍作思考,即可直接从原文活自己只是储备中获得答案;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读文、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章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是在平时的命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道阅读题就像检测学生所有知识,“阅读题”缺乏“阅读”的普遍现象。

题例:读一读、想一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海经常泛滥,淹没了许多田地与村庄。

有一次,炎帝的小女儿来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

大海说:“小鸟儿,你就是干上一百年,也别想填平我。”精卫说:“哪怕干上一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大海愤怒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精卫坚定地回答:“为了不让你再夺去别人的生命。”说完,精卫张开翅膀,又向西山飞去。

后来,精卫的子子孙孙都非常勇敢,不管风浪多大,仍旧日日夜夜地填海。

1、这篇短文一共

有()段,第四段共有()句话。

2、照样子,写词语

子子孙孙日日夜夜()()

3、“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海经常泛滥,淹没了许多田地与村庄。”这句话中“泛滥”的“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A、流水漫溢

B、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C、浮泛不合实际

4、读了短文,你知道精卫为什么要填平大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一组阅读理解题,不难看出,除了第四题,其他几题不外乎“数段落”、“数句子”、“仿写词语”、“选择字词解释”等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题固然要考虑到题目设计的广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考察,但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运用、段落篇章结构方面的特点、表达方法的使用也应重视,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该案例中,试题与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大多数题目与阅读短文之间的关系不大,脱离阅读也能完成。而最后一题的思考题,也能够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属于第一层次的问题。因此,这样的阅读理解,少了一些坡度与深度。如果在设计题目时,更多得考虑题目与阅读短文之间的关联,题目设计具有坡度性,便更好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