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编辑:制度大全2022-10-01

在一年级的一节认识图形的数学课上,为了便于孩子们深刻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我给孩子们分发了学具模型。

我的初衷本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的活动,对这些立体图形建立具象的初步认识。可是,当我把这些学具送到孩子们的小手中时,一年级的孩子们已兴奋得蠢蠢欲动,他们对这些精巧的模型爱不释手,开始纷纷利用学具搭起了积木,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搭出的积木形状也千姿百态,这与我初始的教学设计已相去甚远,可是看到孩子们不时发出兴奋的叫喊:“老师,你看我摆的!”“老师,我摆了一个城堡!”“老师,我的是一个正要发射的火箭!”……

看到孩子们创意百出和那陶醉忘我的神情,我实在不忍心破坏孩子们的兴致来进行下一项的教学活动,索性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吧。

我请孩子们安静下来,宣布要玩一个游戏,并明确游戏的规则:利用这些模型搭积木,要求搭得漂亮有新意;并且在完成后,做一名小小解说员,向老师和同学逐一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一面为激励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一面是我已被孩子的神奇的想象创造能力所折服,便拍下了一个个作品留作纪念。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这节课虽然偏离了预设,但再次回顾课堂中的细节时,发现仍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孩子们通过动手将学具搭成积木的过程,更深刻理解了圆柱的侧面、球的面是曲面,容易滚动;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六个面、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在搭建时比较平稳;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而我也应反思,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还要充分考量孩子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天性。而由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才会不断激发出孩子探索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才不容易偏离轨道。

篇2:《你能成为最好数学教师》读书心得有感

国庆之至,学校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丰裕的教学读物,以供选择,在众多书籍中,我选择了任勇先生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一书,本书甚是精彩,我认真阅读着书中的内容,领到书细细品读之后,书中的“生成因预设而精彩”这一篇章使我感慨良多,因此简单抒发一下自身感受。

我先引用杨育池老师《多一点精心预设融一份动态生成》(《数学通报》**年第11期)一文中的一段话: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时“静态预设”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所预料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决定于学生血清、课堂具体进行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任勇老师说:预设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然后师生按照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有序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各种活动获得预设性的发展;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双方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新的学习需求、方向的不断产生。

作为教师,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着深刻的思考,启迪着我的教育教学人生之路,作为阅读,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对话,分享着作者独特的思考。

篇3:小学数学老师学习省优质课培训汇报

参加工作第一年终于迎来了外出学习的机会,河南省优质课评选暨观摩大会,肯定是一次接地气的学习机会,我的目的很纯粹:听课!因为举办方的原因,我没有听课证,也没有拿到外出学习的原件,千里迢迢的来到安阳不能进去学习,很是失望!我在想,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有自己能拿的出手的一节课。

第一天,我仍然是早早的在安阳大会堂门口焦急的等待着,是不是举办方会发善心,最后不检票就让进去,事后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凡事事在人为,我托人弄了一张假票,趁着人多,竟然也蒙混进入了。哇哇~怎么这么多人!真好遇见熟人在第五排做下去了,一上午我一动不动听了一上午,原来优质课就是这样的,虽说有出彩的,但是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大上,甚至还有好多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所以说人家成功了,现在这样荣耀的舞台上。许多老师勤勤恳恳的教了一辈子的书,上了无数节课估计也没有一节出彩的课…

原本以为下午检票会容易点,谁知道下午更严,我愣是闯了三次才厚着脸皮进入了,和我一起的高老师就没有这么幸运,同样是闯了三次,不光没有闯进来,而且被检票的工作人员骂了一通,很是气愤:我们一不偷二不抢的,只是过来听课的,不是老师谁稀罕进来的。一楼已经没有位子了,只能在二楼听课,说实话下午的课质量确实没有上午的好。第二天,门口已经不再有工作人员检票了,我们大摇大摆的进入了,人也不像第一天那么多了,我聚精会神的听着,笔刷刷的记录者精粹,生怕遗漏了一丁点东西…

反思这一天半的听课,发表点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第一,参加赛课,超时是一大忌,即使很出彩的课也会影响得分,所以作为老师对时间的把控也是一个技能,记得有位学生回忆老师,说还记得老师上完课刚用粉笔抛出美丽的弧线,下课铃就响起了。第二,课必须有亮点,这些推举出来的的优质课,有些确实很一般,但是只是用到了信息技术,比如说希沃授课助手,一个可以替代投影仪,直接拍图片在白板上点评,仅仅是这个便把课推上来了,第三,一节好课,包含很多,你的师生情感交流,你对学生得鼓励和评价都是亮点,你的教姿教态,语言的抑扬顿挫,声音的甜美,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树立好的。第四,课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以生为主题设计课堂环节,特别是提问技巧很重要,在这种大型的作课环节,很多老师常常犯提问太空乏,我都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更别提学生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总之一句话,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苦练基本功,争取有朝一日也能登上这样大的舞台。即使没有机会,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做一名业务素质优良的数学老师,作图基本功必须扎实,把几何画板拿下!

**年10月2日

篇4:小学关注课堂中真问题数学教学心得

这两天,有幸观摩学习了优秀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或新颖,或深入具体,让我受益很多。

其中一节《确定位置》的数学课上,教材安排是通过设置孩子在教室中座位序列的情境,由孩子坐在第几排、第几列而引出用数对确定位置,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数对。

而授课老师并未依照教材设计,是从孩子的思维起点出发,孩子们已然理解一条水平的射线标上刻度后,上面的一个点便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平面内任意的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孩子们答案并不相同,经过师生、生生互动,逐步发现这条射线上方的点用一个数字表述起来并不方便,并无法确定这条水平的数据线之外的点的准确位置。

孩子们继续思索,疑惑,发问,并有学生大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用尺子量出每一个点到这条水平的数据线的距离,来帮助确定平面内所有点的位置,但操作起来并不简便。有孩子建议再画一条竖直的标着刻度的数据线,最终,在老师的启迪下,同学们的发问、互动中,确定了数轴的雏形。

从孩子们已知的知识出发,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思考解决办法,由对他人的想法提出疑问,发现问题,解决、完善,最后引出新知,在脑海中自然地生成了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孩子们真正思维上的迷惑点,是课堂上真实的问题,应被我们重视,作为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和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还要关注到孩子思考、学习中会生成哪些问题,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为什么”。

就像一位评课老师谈到的:数学不能只囿于生活,还要有数学的高度。而这些正是我需要深入学习的。

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数学课结束后,一个孩子高兴地蹦了起来,他问孩子为什么这么高兴,孩子说:“这节课解决的都是我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关注到孩子们认知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还要与孩子的思维特点相联系,与孩子一起,在冲突矛盾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让数学思维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篇5:三年级数学培养有后劲学生教学随笔

第二单元学完,便进行了一次小测试,以检验孩子们对刚刚学习过得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张卷子出的有点特殊,前面的题目都没有问题,都是第二单元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大部分孩子都没有问题,可是偏偏最后一道大题的解决问题跟第二单元的知识是毫无关系的,都是三年级学习过的内容。

第一单元学习《认识更大的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学习《线与角》,是平面几何范畴内的知识,卷子上的最后一道题,偏偏与开学以来所学的知识都没有关系。

题目是这样的:

果园里有桃树249棵,比梨树多72棵,比苹果树少46棵。

(1)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多少棵?

(2)根据上面的信息想一想:算式“249+46+249”,能解决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就是这样一道看似不算难的大题,却难倒了不少学生。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个在我眼里学习不算差的孩子,居然在距离测试结束还有半小时的时间里,去思考第(2)小题,愣是没想出来怎样去做。是的,他真的不会做,测试结束后,孩子很诚实地把那道题空在那里,我只是给他一个稍稍地提示,他便会做了,当然那时候我没有让他再写上去。

这是让我有些吃惊的,尽管我没有讲过这样的题型,可是在孩子们上三年级的时候,类似的题型他们都是做过的,可是,为什么到了四年级,他们就不会了呢?难道非要老师在考试前复习过类似的题型,他们才会做吗?

我得承认,我没有能力去预测将来的期末考试中所有的考试题型,那些区教研室认真出的题目,也不可能是平时我们都能练习到的题目。难道孩子们没有在考试前见过的题型,就应该不会吗?想想那样子的话,该是多么可怕?学生会的,只是老师讲过的。

问题出在哪?我在想,出在孩子们不会独立思考上,如果稍微有些会独立思考,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就不难解决,怕就怕学生太依赖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孩子没有后劲。会独立思考,才拥有了学习能力。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下一步就是好好去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了。怎样培养呢?

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始终让自己作为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一路领着他们思考,领着他们前进,遇到麻烦,我会提示,但绝不会轻易给出他们答案,一切想要的结果都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去朝更好的方向挺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应该更多的阅读,因为阅读能帮助孩子思考。那就在课外时间让孩子们多多阅读一些拓展思维的书目。

课外阅读,课内引导,相信孩子们会慢慢上道的,会慢慢学会独立思考的。

教育的事情,急不得,那就慢慢来,边教边反思,边反思边前行。

培养有后劲的学生,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便是学会独立思考。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