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悟:心中充满阳光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感悟:心中充满阳光

编辑:制度大全2022-07-13

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

有一件事,我至今仍难以忘怀。做为班主任的我,每天我早早地来到班级,认认真真地给学生们上课、批改作业、放学后,每天都给差生补课。很晚了,才能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回到家里。晚饭后,还要给学生批卷子、写教案。可是我就这样拼命一般的工作下,学生们的整体成绩仍在同学年后列。烦燥、焦急、失落的情绪每天伴随着我。这种情绪终于在那一天爆发了:我检查学生的作业,可是竟发现好几个学生没完成作业。一股莫名的火气由心底升腾起来,我不问原因,不问情况,将每一个学生严厉地训斥一顿。后来,个别学生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说明了原因。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的心态健康一些,就会给学生说明原因的机会,就会宽容他们的错误,就会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教师的神圣职责对教师要求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加上很多教师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最棒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这种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工作起来,不仅影响教师的形象、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师生关系、更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甚至是学生的一生。

“要想把阳光播撒给学生,教师心理首先要充满阳光。”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和顺利工作,还能够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教育引导,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会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会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理解和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师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阳光吧。

篇2:新教师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感悟

**―**学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感悟

很感谢学校相信我,让一个刚毕业的我就担任了班主任,彷徨过、心酸过、探索着……这一年来班主任的生活可以说真的很锻炼人,让我成长了许多。记得去年刚担任班主任时,满腔热情,头脑里每天都会冒出无数个点子来想怎么带好这个班?可当实际推行的时候总会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每天都尽全力去做,但总觉得成效不明显,头脑没有一个很鲜明的思路。慢慢地摸索了一年,不断向老教师请教,加上平时也看了些相关方面的书,总算找到点感觉,今天我想从几个例子来谈一点关于我作为班主任的感受。

我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在心里做了一个“要爱班里每一个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得好”的决定,我是这五十多朵花儿的园丁,我期待每朵花都绽放出他们自己的绚丽和灿烂,但真的实施起来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可以说真的太难。当跟班里的孩子渐渐熟悉起来后,我心中的天平也跟着会不自觉地向某些孩子倾斜,也就是所谓的"偏心",会不自觉地偏向那些表现好的孩子。我深刻知道要爱学生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要差别对待,因材施教。但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哇。王志成是我们班一个聪明但十分懒的孩子,刚开学那会我还关注着他,但后来慢慢地我失去耐心,加上他个子较高,座位靠后,我似乎忽略了他,只是在每次考试后知道他是班里倒着数的孩子,那段时间我让他写作业他也不写,然后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我,显出一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用句话来说就是“躺着不愿意学的那种”,说实话我真的想放弃了。但是在上个星期的运动会他被选拔为蛇形接力跑的运动员,这次运动会我又发现了闪光点,他跑得确实非常快,本来他前面的那个同学落后其他班许多了,但当他接过接力棒时竟然把差距拉了回来还超过了其他班的同学,可以说他是主力,当他跑回来时满头大汗的,他跑到我跟前笑着问我:“老师,我跑得怎么样?”“太棒了,你为班级争光了。”说完,顺便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简单的话,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满足的微笑。操场上很吵,但我听到了他向旁边的孩子炫耀着:谢老师刚刚表扬我啦!那一刻,我感动了,是的,老师的“夸奖”对班级的佼佼者来说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点缀作用,他们已经习惯了夸奖,而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来说就可以起到一个雪中送炭的温暖人心的作用。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比赛结束后来到班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十分温和的语气对他说:“王志成,你跑的真棒,为班级争光了,看,你多厉害呀,如果学习也这么棒就好了。”从那天开始,我发现他又有了学习的劲头,不知道他能坚持多久,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能这样耐心地坚持下去,他也一定能坚持下去。

我在班级管理中也会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自己管理学生,比如安排“灯长”来专门管理电棒,这样职责到人就不会出现教室没人灯还亮着的情况了;而且还专门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外面的走廊,每天到了学校就拖一下外面的走廊等等,刚开始他们他们有时会忘掉,但时间久了,他们把它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习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对孩子们特别好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得意忘形。不禁感叹:“对孩子们不能太好!”于是我们会马上换上副严厉的面孔。当我们对学生声色俱厉,孩子们噤若寒蝉的时候,我们心里又常常不忍,觉得能宽容些才好。有时班级的纪律很乱或者看到有些同学不遵守纪律,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他们,事情就这样,你越觉得生气就会越生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境",但是如果你连续用这种生气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学生面对批评也就表现出麻木了,所以我们对批评要适度适量.这样我们不仅能保持好心情,学生还能接受。但我同时也像是一位看着摇摇晃晃学习走路的孩子的妈妈,总觉得二年级的孩子小,始终放不开一双在他身边时刻准备保护他的手,为此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威信始终树立不起来,这给他们管理班级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奖励惩罚措施方面做的有些模糊,这些都是不足的,还需要我去学习。

李镇西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是的,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我们要尊重孩子们,在班级管理中,难免会遇到让我们头痛的孩子:他们或调皮、或学习差、或不认真、或克制不住自己的行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不是严厉的批评,不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因为这样的结果只会收效甚微,我们需要的是拿出我们的爱来关心他们,用心了解他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来帮助他。一个微不足道的笑意,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这些都是阳光的成分,这些都足以让学生心中激起阵阵涟漪,他们会觉得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心他们的。曾有人说过:“阳光普照世间万物时,它并不在意每一朵花是否都会散发出幽香和芬芳;它所在意的是,光线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是不是都给了花瓣最温暖的触摸。”这就是教师应奉献给学生的阳光般的爱。

同时我们作为班主任也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看书、坚持不断地学习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和内涵,不是有句话叫: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本身就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桶水应该是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着的水.令我有这感慨的就是那次的经典诵读比赛,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材料还有配乐,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读,但是就是读得不够到位,我想下载一些视频朗读给他们学,可是网上的下载不了,只能联网观看,这可把我难住了,怎么办?我决定自己先学,然后再教他们,那天晚上我回到住处,跟着视频一遍遍的朗读,又加上了自己的一点感受,结果第二天我教过他们后发现有些孩子比我读得还要好。足以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但是二年级的孩子理解力还有待加强,我们老师要适当的示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说起来简单,坚持一段时间也简单,不简单的是一直坚持下去,一日一月一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是,年年如此。班主任的工作是艰辛劳累的,但是也是快乐的,就看我们的心态了。我要认真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快乐的班主任。

篇3: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学感悟

上次培训完之后,颇有心得,下面结合自己几个月来的教学经历谈谈教学感悟。一些教师上语文课或照教材、教参照教科书,全无生动性、创造性;或如古代老夫子讲学“高语满堂”。这样不但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权利,而且使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更无高潮。其实,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活性,认真挖掘语文教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把课堂搞活,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融入语文课文内容,可以运用各种有趣故事积极调动学生兴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心理动力。许多教育家都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从何而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首先来自新异的刺激,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新颖的设计吸引学生,使学生优先加以注意,情趣盎然地进行认知,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学生上课不专心、思维不活跃,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唇焦口燥,而学生视若无睹。原因何在?原因大多在于教师不考虑学生思维特点、心理要求而完全抢占了讲台,把学生当成了自己教鞭下的奴隶、纯粹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无法参与双边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开发,那它将成为永久的“地下宝藏”。在语文学习方面,小学生已有创造能力的萌芽,他们已经能独立提出某种新观点,作出某种新构思,选择某种新的表达方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扶植这一萌芽,并设法使其茁壮成长。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心理要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放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充分激励学生自我表现。

有人曾问魏书生为什么上课很顺手,他答来简单:“就是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就顺手了。”讨论式课堂教学,往往能起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促使学生相互启发、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使他们能发现并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堂引进论辩机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它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拓宽学生思维领域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许多课文都是文艺作品。文艺能提供认识,这个认识既有真理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往往是模糊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即使是非文艺作品,提供的认识也不是僵死不可更改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为师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教师上课不仅要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植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对作品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诸方面进行分析时,教师应尽量“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一些合理(或有合理因素)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对一些不够完善或失之偏颇的见解,教师也要作正面的引导;对一些有争议的、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课后钻研。

“教亦多术矣”,激活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一定会显示出青春的活力,释放诱人的魅力。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