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区小语习作研讨会议有感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参加区小语习作研讨会议有感

编辑:制度大全2022-05-22

**年12月17日上午,在二七区幸福路小学参加了二七区教研室举办的“语文学科习作评价观摩研讨会”。整整3个小时的会议,有来自汝河、航海、实验、建新、苗圃、政通、幸福7个单位的业务领导或语文教师代表进行经验分享,还有参会人员互动交流环节,最后由邢主任进行总结发言。本次会议,主题明确、环节流畅、紧弛有度、受益良多。让我来“倒着”总结一下吧。

先来摘录笔记中邢主任的“妙语”:

1、会后,语文教师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评判式转为指导式;二是从经验型转为证据型。要基于问卷,梳理、分析、判断。

2、语文教师要牢固梳理三种意识:一是课标意识,不凭经验和感觉;二是学生意识,要想尽办法去搜集数据,了解学情;三是实践能力。

3、语文教学评价,要一手课标,一手学情,眼睛盯着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核心。

4、7位优秀学校代表的发言,着重体现了习作流程优化能力、再造能力,把“教学的暗箱”突破了,再造了。比如习作评价中,大多是学生写完,教师改,传统中教师的改就是“教学的暗箱”,学生的“盲区”。

5、听完7位老师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有双特殊的眼睛,那就是审视自己行为的眼睛,她们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把学生当做小白鼠。

6、要有自己的“独门密器”。可以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通讯”等多本专业书刊上,选取几篇核心文章,并且打印下来,进行批注。也可以画出提炼出几个关键词,一句关键话,画出结构图。

7、明年小学语文教材要有新的变化:一是三年级以上要有小古文加入;二是习作课会成单元的出现。

再来分享几位优秀教育同仁的“工作智慧”:

第一位

篇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改作文有感

改了十几篇作文,我在想,是不是每个孩子对于景物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认为,城市的建筑物既美观又漂亮,那就是美景,有的孩子认为花花草草树树,大自然的赠与,天造之奇,才可以称为景色;有的孩子认为那些有生命的,好看的是景,比如一条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有些孩子认为那些没有生命的不会动的,漂亮的是景,比如鱼缸里各色各样的小石头......

什么事景呢?我觉得孩子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是景,建筑物的美观宏伟是景,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是景,戏水漂游的小鱼儿是景,哪怕是鱼缸里色彩各异的小石头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知道,教育中,有景物,动物,生物,物体,但是并不是只有景物才能抒写美景,就像所有题材的文章,并不是只有诗歌才能抒发情感。写景的作文,范围可大可小。一般而言,景即为景色,墨绿山川,沧海桑田,巧夺天工,美不尽收。可是,那是一般人眼中的景。孩子们的心中,有更为细致观察与体会,有更为细腻的柔情美感。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聪明与才智。感叹孩子们的同时,也为某些孩子担心:同为景色,大家一致写大自然的景,而少数学生却写了常人难以欣赏的景,作为老师,你会认为他是正确的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作为老师,我们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的童心了。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思想,需要我们更快的进步与转变。

篇3:小学语文老师读书随笔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有感

散文在整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占很大比例的,可以说是一主导文类。小学生以自身的经验及阅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散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几乎一线的教师都按照参考书的内容及流程教,自己没有对文本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又是科学的、合理的吗?我想这个很值得教师们思考?如果让教师自己去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恐怕会花样百出。因为习惯性的依赖,他们已经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一堂散文课到底应该怎么去教,教什么。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并总结出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概念模糊化,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

经实践调查发现,不排除有的教师会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类教学混为一谈。因为散文是一类写作手法很灵活的文类,通常会采用抒情、议论、记叙等手法来创作,因此这个给教师在辨识文体的时候带来了困扰,或者说有时候会误导教师辨识文体,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判断与设计。由于教师对散文的文体特点缺乏一定的认识,把散文当做议论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来教也是存在的。不能严格区分散文教学和记叙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比如说,对于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要从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因为散文融合了记叙文的某些写作方法,它可以叙事,但是有时候在整篇文章中未必有完整的情节。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是最明显混淆文体特征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读懂并讲清某篇文章,关键是要弄清其文体。

二、模式化教学,忽视散文篇目的个性特点及分类

虽然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制,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讲读分析法”,满堂讲、满堂灌,教师不停地讲,学生默默的接受。这种注重讲读忽视思考、注重分析忽视体验、注重结论忽视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在面对不同性质、内容散文,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时候其教学模式是一样的。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抒情性散文,或是议论性散文,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即先介绍作者的资料,写作的背景,然后解决字词,然后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再到归纳中心思想和评析写作特点。在分析过程中还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套路上,不管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都是抓住散文的结构来体现散文的“形散”,抓住线索体现散文的“神不散”。忽视散文具体的每一篇目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么多年散文,只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个特点,其他关于散文的特点就一概不知了。最终散文教学就会出现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作家的散文用一种模式去解读,失去的阅读的个性。

三、解读简单化,缺乏对文本语言细腻的品味

散文是一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情感的文类,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推敲揣摩的。散文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并能够体现作者个性的语言。“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释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叙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碰撞。”[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必须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带领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而不能像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让学生阅读重点语句,然后概括、归纳、推断出某些信息要点,体会、品尝、探究的过程直接省略。而这过程恰恰就是品读、学习散文的重要之处。学生需要也应该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

四、强调人文性,淡化散文篇目中具体的情感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但是有很多老师走了极端,没有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走向了“泛人文化”。对散文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忽略作者的情感,忽略作者自身的因素,尤其是个人情感因素,分析时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并未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去挖掘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情感。

我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这本书在散文的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理清了阅读教学方面的思路,使不们不至于因为教什么而感到茫然。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